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西秦岭二叠纪-三叠纪遗迹化石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晋慧娟  李育慈 《地质科学》1995,30(4):321-328
本文系统描述和研究了西秦岭合作至夏河间晚二叠世和临潭至岷县以南早、中三叠世复理石相中发现的遗迹化石,并得出以下认识:1)各遗迹组合都属与浊流有关的深海“Nereites”遗迹相,都不具远洋沉积中遗迹组合特征;2)各遗迹组合所指示的海水深度都介于深水斜坡环境的中等水深范围内,最深不超过2000m;3)早三叠世遗迹化石潜穴管普遍细于中三叠世,表明前者属水体循环差的缺氧环境,后者为开放型海盆;4)根据遗迹组合空间分布的差异,认为在三叠纪时北特提斯北缘的深水斜坡带的海水深度呈现出西深东浅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西藏定结县、定日县一带的三叠系产大量遗迹化石,可划分为4个遗迹化石组合,对应于Skolithos遗迹相,Cruziana遗迹相和Zoophycos遗迹相.根据遗迹相及其它相标志判别,该区早中三叠世主要为陆棚环境,晚三叠世主要为滨岸环境.对遗迹化石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早三叠世存在短暂的缺氧事件.  相似文献   

3.
西藏东部早-中三叠世火山-沉积盆地地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藏东部存在四条NW-SE向大致平行分布的早-中三叠世地层条带,自东向西分别为普水桥组、瓦拉寺组条带,马拉松多组-加指拉组条带,夏牙村组条带和竹卡群条带.我们通过地层岩性及其自WN向ES均有火山岩减少和沉积岩增多趋势、区域构造特征、盆地延入云南西部中三叠世地层沉积具趋同性等特征,认为藏东四个条带的早-中三叠世地层,在沉积时为统一火山-沉积盆地.早-中三叠世期间,该火山-沉积盆地沉积作用自东向西不断推进,中三叠世盆地范围最大、海水最深,在江达-芒康-线出现半深水-深水复理石沉积.火山活动贯穿盆地发展全过程,其中WN部和WS部火山活动最强烈,火山活动主要为中酸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随着中三叠世强烈地火山喷发,于中三叠世拉丁中期结束盆地发展历史.盆地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海水从东部侵入.  相似文献   

4.
白龙江隆起地区可见泥盆纪至中三叠世的碳酸盐碎屑流, 其中泥盆纪至早三叠世的碳酸盐碎屑流沉积主要见于白龙江隆起北翼, 中三叠世的碳酸盐碎屑流则见于白龙江隆起南北两翼和西缘。这些碳酸盐碎屑流沉积有两种类型: 一种为仅含深水砾屑的碎屑流沉积, 另一种为深水和浅水砾屑兼有的碎屑流沉积。通过对这些碎屑流沉积进行详细的野外和室内研究, 分析其沉积特征, 认为这些碳酸盐碎屑流形成于碳酸盐台地斜坡环境。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认为, 白龙江地区北侧自泥盆纪开始, 存在一个大致东西走向, 向北倾斜的碳酸盐斜坡, 斜坡向南则为松潘-甘孜地块的主体部分, 从侧面佐证了松潘-甘孜地块的存在。至三叠纪安尼晚期, 由于松潘地块主体部分沉陷, 形成自东向西延伸的白龙江半岛, 中三叠世白龙江隆起周缘碳酸盐碎屑流沉积的环状分布则指示出白龙江半岛的空间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5.
秦建华  颜仰基 《沉积学报》1999,17(4):547-552
早中三叠世贵州贵阳贞丰地区构造上位于南盘江盆地西北缘,其深水碳酸盐斜坡沉积作用由原地碳酸盐和异地碳酸盐组成。其中,异地碳酸盐有碎屑流、变密度颗粒流、浊流和沉积物滑动4种类型。组成了碳酸盐同斜缓坡、沉积型斜坡和跌积型斜坡三种斜坡沉积类型。在早中三叠世全球海平面上升背景下,碳酸盐斜坡沉积主要受构造活动的控制。早三叠世,盆地处于被动边缘,碳酸盐斜坡经历了由缓坡到进积型沉积斜坡的发展。中三叠世随着盆地进入到前陆盆地的演化,碳酸盐斜坡受挠曲引张作用影响,发展成后退的跌积型斜坡,并经历了从阶梯状后退到连续后退的演化。  相似文献   

6.
黔中、黔南三叠纪古生态、古群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对黔中、黔南三叠纪古生物群的古生态,古环境作研究后,提出了中三叠统青岩组(或新苑组)中深水瓣鳃、菊石群落的堆积形成机理;贵州龙水生爬行动物群繁盛、埋藏、保存受控于拉丁期全球大海退以及特殊的台地边缘“S”形浅滩带上出现的半封闭海湾;同时,建立了由台地至深水的4个遗迹化石组合,牙形刺和瓣鳃类化石从浅水至深水沉积层中的分布系列。  相似文献   

7.
和(县)含(山)硬石膏矿成因类型、沉积环境及赋矿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和(县)含(山)硬石膏矿勘查资料,分析研究了该区含矿地层周冲村组(东马鞍山组)岩矿成因类型和代表性剖面岩相划分,认为周冲村组是在早中三叠世缓慢海退和干旱蒸发作用下形成的一套由浅滩—局限海夹潮坪—咸化潟湖—潮上萨布哈的蒸发岩建造,其中的硬石膏矿体主要沉积于咸化潟湖环境;认为早中三叠世的海退和海水咸化过程是循序渐进式发展的,其间发生了许多次小规模海侵或风暴潮,使得咸化潟湖海水的补给和蒸发保持了相对平衡,形成了巨厚硬石膏矿体沉积所需的持续稳定的海水盐度和环境条件;认为早中三叠世的海退有自西向东的退出趋势。同时指出,由于环境差异,本区东部的硬石膏矿品质好于西部。  相似文献   

8.
贵州青岩地区下-中三叠统发育齐全,化石丰富,尤其是中三叠世“青岩动物群”,具有生物辐射性质.为了研究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后的生物复苏及辐射过程,对该区下、中三叠统剖面进行了实测,并从沉积学、古生物学上进行了系统研究.识别出5个牙形石带:Neospathodus dieneri带、Neospathodus waageni带、Neospathodus pingdingshanensis带、Neospathodus homeri带、Chiosella timorensis带,建立2个有孔虫组合和6个双壳类组合.并根据牙形石化石初步确定出印度阶与奥伦尼克阶及奥伦尼克阶与安尼阶的界线.多门类化石的分布和生态组合结构表明,大灭绝后的复苏-辐射第一幕发生于安尼期早期,安尼期中期雷打坡页岩段的化石组合具有典型辐射后期的生态繁荣景象.古环境研究表明,本区从三叠纪初到中三叠世安尼期沉积水体总体上震荡式变浅,表现为盆地-陆棚-台缘斜坡-台地-盆地-台缘斜坡-陆棚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9.
豫西济源地区下三叠统和尚沟组和中三叠统二马营组均为陆相河湖相沉积,本研究在和尚沟组和上覆二马营组中下段分别识别出遗迹化石5属6种和7属9种,这些化石材料成为探究大灭绝事件后陆地造迹生物复苏的良好材料。运用遗迹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了和尚沟组和二马营组中下段遗迹网络,相关参数显示自早三叠世和尚沟组沉积期至中三叠世二马营组中下段沉积期,遗迹网络节点增加,平均度、平均加权度和图密度有所降低,网络直径、平均聚类系数和平均路径长度呈明显增加趋势,遗迹网络复杂化以及造迹生物对恶劣环境适应性的增强,这些可能是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灭绝事件(Permian-Triassic Mass Extinction, PTME)后生物复苏的潜在标志。推测PTME后华北地区生物复苏和生态恢复可能遵循着类似的模式,但后续研究仍需陆相实体化石证据的佐证与补充。  相似文献   

10.
杨逢清  熊伟 《沉积学报》2000,18(1):73-79
四川壤塘金木达日基沟晚三叠世地层中首次发现了大量的遗迹化石,经鉴定有 38个遗迹属、6 3个遗迹种。根据不同遗迹属在不同层位的相对丰度,建立了 5个遗迹组合 全部遗迹组合均属于Nereites遗迹相。同时应用遗迹化石的生态习性分类、特征遗迹化石和遗迹相来进行沉积环境的分析,认为金木达晚三叠世中晚期的沉积环境经历了大陆斜坡下部-深海盆地边缘-大陆斜坡中下部-深海盆地-大陆斜坡下部的演变。  相似文献   

11.
青海果洛、玉树地区二叠纪和三叠纪复理石相遗迹化石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本文系统描述了产自我国青海南部巴彦喀拉山脉玛沁、甘德、玛多等地二叠-三叠纪(主要是三叠纪)复理石相的遗迹化石。主要遗迹属如:Paleodictyon,(古网迹),Protopaleodictyon(原始古网迹),Megagrapton(巨画迹),Helminthoida(蠕形迹),Helminthopsis(拟蠕形迹),Helicolithus(螺旋迹)Lophoctenium(冠梳迹)清楚地证明为深海Nereits遗迹相典型代表,也是迄今为止该遗迹相在我国发现最丰富的地区。遗迹化石产地玛沁、玛多深海相位于我国两个板块之间的对接带附近,说明遗迹化石同古构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文中描述的遗迹化石是河北区调队1/25万萨噶幅(2001年)和中国地质大学1/25万江孜幅、亚东幅(2002年)野外地质调查过程分别的。遗迹化石的产地和时代是:萨噶和吉隆附近的晚白垩世,冈底斯弧前盆地日喀则群昂仁组复理石(化石点1);和产自康马地区马拉雅拉轨岗日带晚三叠世捏如组,早中侏罗世田巴群,早白垩世加不拉组和晚白垩世宗卓组复理石(化石点2),少量标本产自北喜拉南带岗巴?定日晚白垩世岗巴村口组(化石点3)。文内共计描述上述地区中生代遗迹化石12个遗迹属,14个遗迹种包含4个未定遗迹种其中多数(5个遗迹属,7个遗迹种)为首次在中被发现和描述(包含有两个新遗迹种)。本文详细研究了各遗迹属的行为习性特征,其中数(有9个遗迹属)过去经常产于世界各地中新生代深海复理石内,根据不同的埋和保存环境它们又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浊流形后(Post-turbidite)形成的遗迹,它们都是深海食沉积物动物的觅食(Fodinichnia)和游动的牧食迹(Pascichnia)如Gyrophyllites,Phymatoderma,Helminthoida和Phycosiphon,它们的主要特是都具有主动回填构造(active backfill);另一类为流形成前(Pre-turbidite)形成的雕画迹,它们的主要特征是生活时期形成复的多孔的水道系统,并在其中培养细菌形成园艺式(Gardening)觅食或称为耕作迹(Agrichnia)Megagrapton,Rhabdoglyphus,Helicorhaphe,其中还包括适应低氧环境的化学共(Chemosymbiosis)类型如Chondrites和Cladichnus。在描述的遗迹中还包括住兼觅食(Dwellingandfeedingstructures):Schaubcylindrichnus和Syringomorpha以及一种经常趋向水流的停栖迹(Cubichnia)Sagittichnus。深海相中生代复理石地层(尤其晚三叠世,侏罗白垩纪),在我国除西藏地区特别发育外,内地其他各省区很少发育,因此上述中代遗迹化石资料显得特别珍贵,研它们相信会对今后西藏的地层学,沉积学和岩相古地理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13.
西准噶尔复理石相遗迹化石主要分布于上泥盆统-下石炭统塔尔巴哈台组以及石炭系的包古图组、太勒古拉组和哈拉阿拉特组中, 典型遗迹属包括Phycosiphon, Nereites, Megagrapton, Glockerichnus, Cochlichnus, Lophoctenium, Gordia, Chondrites, Zoophycos, Scolicia, Thalassinoides.这些遗迹化石构成具有典型深水Nereites遗迹相特征的Phycosiphon-Nereites遗迹化石组合和Megagrapton-Glockerichnus-Cochlichnus遗迹化石组合.包古图组和太勒古拉组属于海底扇中下扇扇缘-盆地平原环境; 哈拉阿拉特组和塔尔巴哈台组则属于海底扇中下扇扇叶环境.西准噶尔复理石相遗迹化石分布与鲍马序列的厚度密切相关, 在毫米-厘米级鲍马序列中, 遗迹化石属种单调且保存较差, 可见单一属的Phycosiphon或Nereites; 而在厘米-分米级鲍马序列中, 可见不同直径大小和形态上具有过渡的Phycosiphon和Nereites, 可能代表同种造迹生物不同个体发育阶段的生物遗迹.海底扇不同亚环境单个鲍马序列的厚度决定了底栖生物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形成较为成熟的群落(包括一系列幼年和成年个体).   相似文献   

14.
桌子山中奥陶世公乌素组遗迹化石组合与古地理环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费安玮 《现代地质》2000,14(3):366-372
据遗迹化石新资料 ,将内蒙古桌子山地区中奥陶世公乌素组遗迹化石自下而上划分为 8个组合 :Taenidium组合、Zoophycos组合、Volkichnium组合、H elminthopsis-Paleodictyon组合、Granularia组合、 Circulichnus组合、 Chondrites组合及 H elminthopsis组合。其中 ,H elminthopsis-Paleodictyon与 H elminthopsis两组合属于 N ereites遗迹相 ,并分别出现于陆隆 -深海盆地浊积扇与陆隆浊积扇环境 ;其余 6个组合与 Seilacher( 1 967)的 Zoophycos遗迹相相当 ,代表有机质丰富、平静而贫氧的大陆斜坡环境。遗迹组合序列和遗迹相的递变表明 ,本区在公乌素组沉积期经历了两次由陆棚边缘盆地—大陆斜坡—陆隆 -深海盆地浊积扇 (或陆隆浊积扇 )的环境演变。指出了本组遗迹化石与波兰喀尔巴阡山复理石相遗迹化石在分布上的相似性。认为 Zoophycos相各遗迹组合所赋存的泥灰岩等是很好的生油岩。  相似文献   

15.
西秦岭北带泥盆纪Nereites遗迹相及其环境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西秦岭北带泥盆系舒家坝组下一中上部的巨厚陆源碎屑岩系中含有极丰富的遗迹化石,它们可为解释该组沉积环境提供重要信息:(1)由大量典型深水遗迹化石组成的Nereites遗迹相,可与世界各地浊积岩系和复理石相中的Nereites遗迹相进行对比,该遗迹相主要发育在浊流沉积区直至深海平原,其沉积水深最大可超过2000m;(2)舒家坝组的遗迹群落中,除大量属深水型分子外,还见有典型的浅水分子,两种水深性质不同的遗迹组合共生在一个沉积剖面,正是浊积岩系和复理石相才具有的独特分布特征;(3)根据沉积层序和遗迹组合的对比确认舒家坝组不存在风暴岩。  相似文献   

16.
黄欣  公繁浩  郑月娟  张立君 《地质通报》2013,32(8):1283-1288
内蒙古西乌旗地区寿山沟组化石稀少,沉积环境不明.在内蒙古西乌旗塔宾庙林场剖面识别出了一套海相碎屑岩沉积,发育有泥岩与砂岩韵律性互层,在该剖面的16~18层暗色粉砂岩、粉砂质板岩及泥灰岩透镜体中发育有大量的遗迹化石.这些主要遗迹属有Zoophycos,Sc olic ia,Planolites,Taenidium,Chondrites,Helminthoida,Helminthopsis.分析其形态、习性,将其划分为Zoophycos和Helminthopsis 2个遗迹化石组合,这2个组合均属Zoophycos遗迹相,反映了半深海环境的大陆斜坡沉积,为西乌旗地区沉积环境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西藏吉隆地区白垩纪复理石相遗迹化石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立新  李金和等 《地质通报》2002,21(11):745-748
系统描述了西藏南部吉隆地区白垩纪甲不拉组和宗卓组首次发现的复理石相遗迹化石5属、7种。主要遗迹属有Chondrites,Cosmorhophe helminthoida,Muensteria,Phycosiphon,Phymatoderma。遗迹化石的形态、习性、水深分布等环境成因特征清楚地显示其为深海Nereites遗迹相的典型代表,反映复理石相深水沉积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18.
Alfred Uchman   《Cretaceous Research》2007,28(6):980-1004
Twenty one ichnogenera and 30 ichnospecies are recognized in the Late Campanian – Maastrichtian Monte Antola Formation of Italy, most of them for the first time. They belong to a specific mixture of the Nereites and Ophiomorpha rudis ichnosubfacies of the Nereites ichnofacies. Composition and abundance of trace fossils vary from outcrop to outcrop. Chondrites intricatus, Ch. targionii, Nereites irregularis, Cladichnus fischeri and Trichichnus linearis are most common. Chondrites patulus, Ophiomorpha recta and “Spirophycusbicornis trace fossils are less common in outcrops, and the other trace fossils are rare or very rare. Generally, ichnogeneric diversity in Cretaceous–Cainozoic calcareous and mixed siliciclastic-calcareous flysch deposits is distinctly lower than in siliciclastic flysch. Significantly, the foremost pre-depositional forms are distinctly rare, probably due to preservational and depositional factors.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拉什仲组遗迹化石组合与古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次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桌子山地区中奥陶世拉什仲组的遗迹化石进行了系统研究。该组遗迹化石共有6属8种,建立了Paleodictyon遗迹化石组合。此组合以被侵蚀、改造呈斑状分布的遗迹大量存在与Paleodictyon的普遍出现为最显著的特征。遗迹化石的形态、行为习性、保存方式等分类特征、埋藏学特征等表明该组合相当于Nereites遗迹相,代表了深海远源浊流沉积环境;而在本组沉积晚期,水体开始变浅,大致为大陆斜坡-陆隆半深海浊流沉积环境。其沉积层序、沉积构造及岩性等特征说明拉什仲组为典型的浊流相沉积,并以远源相浊流沉积为主,其下部近相浊流沉积较发育。据古流向测定,自中奥陶世拉什仲组至公乌素组沉积期,重力流运动方向的变化大致反映了贺兰拗拉槽张裂的幅度在变小并渐呈收敛隆起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