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0 毫秒
1.
七大洲命名的由来人们把地球上的陆地划分为七个洲──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各洲名称的由来是这样的:“亚洲”的全称是“亚细亚洲”。远在古代,人们就把亚洲这块大陆看作是日出之处,用古代闪米特语来说,就是“亚细亚”。后来,人们就把...  相似文献   

2.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最新全球森林评估报告,2000年世界约有35亿公顷森林,人均0.6公顷,其中一半以上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在发展中国家;其余一半位于温带和寒温带,大部分在工业化国家内。   目前世界森林覆盖率为27%。主要位于亚洲和非洲的78个国家和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不足10%;巴西、芬兰、加蓬、印度尼西亚、日本、巴布亚新几内亚和瑞典等7个国家的森林覆盖率超过60%;法属圭亚那、圭亚那和苏里南的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   亚洲的人均森林占有量非常低,而大洋洲和南美洲较多。人均森林面积超过3公顷的国家只有22个,其中18个是发展中国家,约5%的世界人口居住在这些国家,主要是巴西和俄罗斯联邦;而世界人口的3/4居住在人均森林面积低于0.5公顷的国家,包括人口稠密的亚洲和欧洲的大多数国家。   2000年全球森林的净损失速率为每年900万公顷,表明现在的森林年损失率比1995年报道的数字降低了20%。在非洲和拉丁美洲森林的消失最快;而在亚洲,天然林的损失大部分由新营造的人工林补偿;在欧洲和北美,森林面积正在增加。总之,世界人均森林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每年减少12平方米。  相似文献   

3.
20世纪末期中国石油资源空间流动格局与流场特征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赵媛  郝丽莎 《地理研究》2006,25(5):753-764
本研究以“1999年分省能源平衡表”及石油资源贸易与转运资料为基础,首先将全国26个石油流动省份划分为基本自给型、半自给型、净支出型和净补给型四种石油资源流动平衡类型及输流中心、汇流中心和交流中心三大流动职能类型,分析得出中国石油资源流动在地理空间上表现为集中输流和分散汇流的特征,其中源地系统的空间形态为直角三角形,汇地系统为直角梯形,源—汇复合系统则为钝角三角形。其次依据资源位势梯度力将中国石油流动划分为北部、西北、华东和华南四大流场。北部流场的石油流动轨迹在东北区呈现树状网络结构、在华北区为单枝二叉树结构,西北流场的流动轨迹形态为“X”形结构,华东流场为多中心“Ⅲ”字形结构,华南流场则为“Y”形结构。  相似文献   

4.
濒危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与时间演变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濒危世界遗产概况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特征。研究发现:洲际濒危世界遗产的数量分布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非洲的濒危世界遗产数量最多,且濒危率最大;濒危世界文化遗产主要集中在亚洲,濒危世界自然遗产主要分布在非洲。从纬向分布看,濒危世界遗产主要集中在低纬度地区和北半球中纬度地区;1978年以来濒危世界遗产的演变大致分为缓慢增长(1978-1991年)、快速增长(1992-2004年)、起伏调整(2005年至今)3个阶段。《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的类型结构相对平衡,世界文化遗产的濒危率(2.4%)数值较小且较稳定,世界自然遗产濒危率(6.9%)数值较大且波动较为明显。欧洲、北美洲、南美洲濒危世界遗产数量增减较小,而亚、非两大洲数量波动较大,也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濒危世界遗产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铝土矿是国际贸易中的大宗货物,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进口国之一。探讨21世纪以来世界铝土矿流动格局的变化,分析其演变成因,对于中国调整产能结构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引入资源场概念,构建了铝土矿资源场引力模型,揭示了其变化成因。结果表明:世界铝土矿资源的流动是自南半球起至北半球横跨大洲的海上搬迁过程;资源场的位势决定了铝土矿资源流动迹线的变化;马六甲海峡是几内亚至中国最重要的海上通道,其运量占中国铝土矿进口量的44%;世界铝土矿输出国充足的供给能力和输入国旺盛的生产需求是推动铝土矿资源流动的基本驱动力,运输成本和铝土矿价格是其流动的基本阻力。本研究揭示了近年来世界铝土矿资源的流动格局及其演变成因,对于中国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世界遗产空间分布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计算比例和密度,分析各大洲及全球世界遗产的分布特征。除欧洲和美洲外,各洲世界遗产的数量与面积呈正相关,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到大洋洲,总的遗产密度依次递减。与人口占全球人口比例相比,欧洲、大洋洲各类遗产较多,亚洲较少,美洲和非洲自然遗产较多。每千万人口总的世界遗产数量从大洋洲、欧洲、美洲、非洲到亚洲依次递减,欧洲、亚洲文化遗产最多,美洲、非洲文化与自然遗产相近,大洋洲自然遗产占优势。统计各纬度带遗产密度,除自然遗产密度低纬最高外,其他遗产密度中纬最高,低纬和高纬次之;各纬度带文化遗产最多,自然遗产居中,双重遗产最少。比较同一大洲同一纬线不同国家的遗产比例,沿海地区自然遗产密度高于内陆,文化遗产密度低于内陆。这些特征与近年世界遗产委员会评选世界遗产侧重某些类型和所在区域的原因相符。  相似文献   

7.
分析表明,“二战”后出现的人口增长带有纯粹补偿性质,而饱经灾害困扰的国家也有类似情况,稍后人口的增长则显得相当平缓。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的人口自然增长尤为突出。1950—1970年间,地球上人口增长了11.46亿人,而此后的18年(1971—1988)人口增加了11.35亿。其中拉丁美洲的人口增长52%,亚、非和大洋洲的人口则分别增长40%、66%、33%。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有机农业发展演化与区域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世界有机农业发展演化进行梳理,将其发展历程分为产生、发展和增长阶段,并介绍了各阶段的主要特点。以大洋洲、北美洲、欧洲和亚洲有机农业发展较好的区域进行典型性对比分析,选取有机农田面积、有机农业从业人员和有机产品销售等标志性指标,综述了世界有机农业的发展动态,并对各地区有机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简述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演化,从有机产品贸易额、有机农产品产区分布和有机企业空间分布总结了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并提出我国未来有机农业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能源安全时空格局演化过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全球158个国家能源供给、传输、使用以及社会发展数据,从能源供给—传输安全、使用安全和社会发展环境三个维度,并借助主、客观赋权方法,构建了能源安全评价模型,对近20年来世界能源安全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形成机制及其对中国能源安全表现的政策启示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1)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能源安全整体格局呈现出恶化特征,危险型与较危险型国家数量之和呈现增长的态势。(2)从世界能源安全空间格局演变过程来看,安全型和较安全型国家空间格局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安全型国家持续集中分布在西欧和北美经济发达地区,而较安全型国家主要分布在安全型国家的外围——欧洲中南部、南美洲和欧亚地区;一般安全型国家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欧洲南部等地区,是影响世界能源安全格局恶化的关键类型区;较危险型和危险型国家集中分布在亚洲、非洲、欧亚地区和中美洲,整体呈现"东进南拓"的空间演化特征。(3)近20年来,世界能源安全格局的形成机制由"一维主导型驱动"转变为"双维复合型驱动",影响区域能源安全水平的主要因素日益多元化。(4)在世界能源安全格局中,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其能源安全形势一直处于世界一般水平,且呈现出能源使用安全指数持续降低的态势,能源消费过程中的环境可持续问题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10.
<正>北京国际矿业权交易所近日发布的中国铁矿石现货市场年度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铁矿石进口8.19亿吨,再创新高。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全年粗钢产量7.52亿吨,同比增长9.35%,除中国外其他经济体2013年复苏步伐稳健,下半年起世界其他国家月产量稳步走出负增长。在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超70%的我国,伴随着粗钢产量的增长,铁矿石进口量也在迅速增长。2013年,我国铁矿石进口8.19亿吨,进口量再创新高,较2012年的7.44亿吨增长10.2%;去年铁矿石进口总额1,057.28亿美元,同比增长10.4%。2013年,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总申报3026笔,总  相似文献   

11.
From 1992 to 2015,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een threatened by the changes of cropland around the world.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cropland changes on ecosystem, we calculated the response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 service values (TESVs) variation to cropland conversion based on land-use data from European Space Agency (ES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ropland changes were responsible for an absolute loss of $166.82 billion, equivalent to 1.17% of global TESVs in 1992. Among the different regions, the impact of cropland changes on TESVs was significant in South America and Africa but not obvious in Oceania, Asia and Europe. Cropland expansion from tropical forest was the main reason for decreases in TESVs globally, especially in South America, Africa and Asia. The effect of wetland converted to cropland was notable in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 while grassland converted to cropl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Oceania, Africa and Asia. In Europe, the force of urban expansion cannot be ignored as well. The conversion of cropland to tropical or temperate forest partly compensated for the loss of TESVs globally, especially in Asia.  相似文献   

12.
世界石油探明储量分布特征与空间格局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油探明储量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文章对1980年以来不同区域尺度,包括全球、各大区以及国家层面的石油探明储量变化、分布特征等进行分析,得出结论:(1)世界石油探明储量自1980年以来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呈现明显的阶梯状增长的态势,基本每十年出现一次储量跃升,并保持一段时间的平稳。储采比一直稳定在40年以上,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2)大区尺度的石油探明储量分布不均衡,且探明储量的变化趋势不同。中东一直是石油探明储量最大的地区,其次为中南美洲地区。中东、北美占世界比重先升后降。非洲和中南美洲稳步提升,亚太地区持续下滑。(3)国家层面的石油探明储量呈现明显的集中分布。储量前4的国家占世界储量的53.75%,储量超过10亿吨的国家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世界石油开发的基本格局。从各国演变来看,世界石油储量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从中东、北美向中亚、俄罗斯和中南美洲等转移。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d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cultivated land change between 1982 and 2011 using global vector-based land use/land cover data. (1) Ou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total global cultivated land area increased by 528.768×104 km2 with a rate of 7.920×104 km2/a, although this increasing trend was not significant. The global cultivated land increased fastest in the 1980s. Since the 1980s, the cultivated land area in North America, South America and Oceania increased by 170.854×104 km2, 107.890×104 km2, and 186.492×104 km2, respectively. In contrast, that in Asia, Europe and Africa decreased by 23.769×104 km2, 4.035×104 km2 and 86.76×104 km2,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the cultivated land area in North America, South America and Oceania exhibited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s of 7.236× 104 km2/a, 2.780×104 km2/a and 3.758×104 km2/a, respectively. On the other hand, that of Asia, Europe and Africa exhibited decreasing trend rates of–5.641×104 km2/a,–0.831×104 km2/a and–0.595×104 km2/a, respectively. Moreover, the decreasing trend in Asia was significant. (2) Since the 1980s, the increase in global cultivated lands was mainly due to converted grasslands and woodlands, which accounted for 53.536% and 26.148% of the total increase, respectively. The increase was found in southern and central Africa, eastern and northern Australia, southeastern South America, central US and Alaska, central Canada, western Russia, northern Finland and northern Mongolia. Among them, Botswana in southern Africa experienced an 80%–90% increase, making it the country with the highest increase worldwide. (3) Since the 1980s, the total area of cultivated lands converted to other types of land was 1071.946×104 km2. The reduction was mainly converted to grasslands and woodlands, which accounted for 57.482% and 36.000%, respectively. The reduction occurred mainly in southern Sudan in central Africa, southern and central US, southern Russia, and southern European countries including Bulgaria, Romania, Serbia and Hungary. The greatest reduction occurred in southern Africa with a 60% reduction. (4) The cultivated lands in all the continents analyzed exhibited a trend of expansion to high latitudes. Additionally, most countries displayed an expansion of newly increased cultivated lands and the reduction of the original cultivated lands.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耕地变化的基本特征及空间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全球1982-2011年土地利用/覆被的矢量数据,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耕地变化的基本特征及空间格局。结果表明:①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耕地面积增加了528.768×104 km2,增加速率为7.920×104 km2/a,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全球耕地面积以20世纪80年代增速最快。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耕地面积呈显著增加趋势,分别增加了170.854×104 km2、107.890×104 km2、186.492×104 km2,增加速率分别为7.236×104 km2/a、2.780×104 km2/a、3.758×104 km2/a;亚洲、欧洲、非洲耕地面积为减少趋势,分别减少了23.769×104 km2、4.035×104 km2、86.76×104 km2,减少速率分别为-5.641×104 km2/a、-0.813×104 km2/a、 -0.595×104 km2/a。②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增加的耕地主要由草地、林地转化,分别占53.536%、26.148%。新增耕地面积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及中部、澳大利亚东部和北部、南美洲东南部、美国的中部及阿拉斯加、加拿大中部、俄罗斯西部及芬兰北部、蒙古北部等区域。非洲南部的博茨瓦纳为全球耕地增加比例最高区域,增加了80%~90%。③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耕地换化为其他用地共计1071.946×104 km2,全球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了草地、林地,分别占比为57.482%、36.000%;全球减少耕地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的苏丹南部、美国中南部、俄罗斯南部及欧洲南部的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匈牙利等国,减少最大的区域为非洲南部,减少了60%。④ 各大洲耕地均表现出向高纬扩张的趋势,全球多数国家表现出新增耕地扩张而原有耕地减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世界经济论坛《旅游竞争力报告》和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及相对发展度模型、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2007—2015年“一带一路”沿线49国旅游竞争力与旅游服务出口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及其时空演变。结果表明:①49国旅游竞争力与旅游服务出口整体处于协调状态,随时间变化不明显,多数长期处于中度协调状态;②从空间演变趋势看,耦合协调度区域分异和变化程度均较明显,东西方向上由“U”型逐渐向一字型演变,而南北方向上由“U”型逐步演变为“L”型格局,其中,中亚地区耦合协调度等级最低,其次是南亚地区,东亚、东南亚、中东欧地区耦合协调度相对较好;③各国旅游竞争力与旅游服务出口耦合协调类型分为两类——同步型和旅游服务出口滞后型;其中,以旅游服务出口滞后型数量最多,占比高达87.7%,而同步型国家主要分布在东亚和西亚地区,数量呈现缓慢增长趋势,至2015年该类型国家主要为中国、泰国、新加坡、卡塔尔、塞浦路斯、阿联酋等。  相似文献   

16.
2000—2014年全球粮食安全格局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安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整体目标的基础,由于“至2015年使饥饿人口比例减半”的千年发展目标并未如期实现,使得2030年零饥饿目标的实现面临更大挑战。鉴于此,亟需从全球粮食安全格局的时空演化中寻找全球粮食安全问题的内在原因。在建立粮食安全评价因子数据集和粮食安全影响因素数据集的基础上,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评价2000—2014年172个国家的粮食安全水平;进而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全球粮食安全格局的空间模式与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方法分析粮食安全格局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全球粮食安全格局呈现出社会经济发展与粮食安全水平“高—高集聚、低—低集聚”的空间模式,其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除东欧以外的欧洲区域、北美洲、大洋洲和东亚部分国家,低值区主要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南亚和西亚地区、以及东南亚部分国家;② 在99%的置信水平上,欧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分别是全球粮食安全格局的热点和冷点,在非集聚区,海地和朝鲜等国存在长期粮食不安全问题;③ 全球粮食安全格局总体稳定,但极不安全和不安全组的内部变化明显,粮食安全水平波动最大的国家也是粮食最不安全的国家;④ 年平均气温、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获得洁净用水的人口占比、政治稳定与无暴力程度是全球粮食安全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自2000年以来,全球粮食安全状况有所改善,但2013年出现趋势性逆转。受气候变化、居民购买力、健康卫生水平和政治经济稳定性影响,全球粮食安全始终波动不稳,局部区域目前仍面临突出的粮食安全问题。为此,建议制定基于粮食供给、食物获取、食物利用和政治稳定性四大支柱的粮食安全战略,并通过全球乡村振兴策略来推动粮食安全建设,同时逐步引入城市农业等多元化生产方式,使高度城市化区域建立起更富弹性的食物系统。  相似文献   

17.
旅游度假区发展演化规律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本文探讨了国内外各种类型旅游度假区的发展规律,指出旅游度假区是由单一疗养功能逐渐转变成集康体、休闲、娱乐、健身、观光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海滨旅游度假区和环城游憩带是当今最主要的度假旅游产品,温泉旅游度假区在一些国家处于衰落,高尔夫、足球、滑雪等专项旅游度假区发展迅速;全年经营运转的四季型旅游度假区应成为现代旅游度假区开发的典范。首次提出一些古代园林具有度假区的性质,并从旅游度假区的视角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解剖。文章最后总结了现代旅游度假区的发展走势以及开发建设应注意的问题和值得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全球、区域和国家三个不同尺度,对1965年~2011年世界炼油能力进行分析,得出结论:(1)整体而言,世界炼油能力呈现上升的趋势,且年际变化幅度在-3.14%~9.56%之间,1987年以来炼油能力的增长速度稳定,变化幅度在3%以内;(2)不同区域的炼油能力差异显著,其中亚太地区最高,北美和欧洲次之,非洲、中南美洲和中东地区炼油能力较低。各区域炼油能力变化的趋势和占世界炼油能力的比重呈现出不一样的变化特征;(3)从国家尺度来看,世界炼油能力的空间分布极不均衡,炼油能力超过百万桶/日的国家主要分布在北美、欧洲、中东和亚太地区。70年代以来世界炼油的重心呈现出不断东移的趋势,中东和亚太地区是世界炼油能力新的增长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