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粤北大沟谷碎裂钠长石岩型金矿床的形成经历了5个矿化阶段(D3^1-D3^5),金矿化主要发生在D3^2和D3^4阶段。对该矿床及其围岩的REE地球化学研究表明:(1)D3^1-D3^2阶段的成矿流体主要是钠质热液与其交代震旦纪地层所产生的分异热液的混合物,震旦纪地层中的Au等成矿元素可能是在钠质蚀变、淋滤过程中进入流体的;(2)D3^3-D3^5阶段的成矿流体可能主要是富CO2的深源流体,REE和  相似文献   

2.
3110矿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3110矿床不同成矿阶段石英流体包裹体成分的研究,阐述了该矿床成矿的物理化学环境。该矿床成矿流体来源于改造围岩的构造热液和大气降水混合。成矿流体中铀的迁移形式,矿前期为UO2(CO3)3^4-(77.4%)和UO2(CO3)2^2-(22.5%);成矿期为UO2(CO3)2^2-(99.9%);矿后期UO2(CO3)3^4-(54.4%)和UO2(CO3)2^2-(42.0%)。矿化是在混合  相似文献   

3.
白云鄂博矿床独居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涛  裘愉卓 《地球化学》1997,26(1):45-53
独居石和氟碳铈矿是超大型稀土矿床-白云鄂博矿床中最主要的稀土矿物。对独居石的氧同位素研究工作国内外开展得很少,本研究对独居石氧同位素制样方法进行了讨论。在计算的独居石-水氧同位素分馏方程:10^3lnα=-0.091-4.224×(10^3/T)+3.896(10^6/T^2)基础上,分析了矿床白云石型矿石和萤石型矿石中独居石的氧同位素组成。独居石δ^18O值的变化范围为3.5‰-11.4‰,其中  相似文献   

4.
对江汉盆地T油田主要的工业储层-下第三系新光沟嘴组沉积岩石的成岩流体进行了热力学研究。实测的成岩矿物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10-139℃,属于该区中成岩阶段的温度范围(67-155℃)。成岩流体的压力为10.2-56MPa。成岩流体中阳离子的活度出现Ca^2+>Mg^2+>Na^+>K^+>Fe^3+>Fe^2+;阴离子的活离出现HCO3^->SO4^2->F^->Cl^->CO3^2-;气相成  相似文献   

5.
江达—维西陆缘火山弧的形成演化及成矿作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江达-维西陆缘火山弧为金沙江弧后洋盆向西俯冲消减和斜向碰撞过程中形成,其过程经历了俯冲造弧-碰撞成弧-张裂成盆的复杂发展历史。早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P^21-P2)形成储冲型弧火山岩,早中三叠世(T1+2)形成碰撞型弧火山岩,晚三叠世早期(T^13)于裂谷盆地中发育“双峰式”火山岩。晚三叠世早期(T^13)裂谷分国地从北向南形成生达-车所-鲁麻弧后盆地、徐中-鲁春-红坡上叠(弧后)裂谷盆地和箐口  相似文献   

6.
香港中生代火成岩U—Pb法年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avis  DW 《广东地质》1998,13(3):59-68
香港中生代侵入岩和火山岩22个锆石和独居石新的U-Pb年龄,揭示了中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火山-深成作用分为4期,(164.6±0.2)×10^6~(159.3±0.3)×10^6a,(146.6±0.2)×10^6~(146.2±0.2)×10^6a,(143.7±0.3)×10^6~(142.5±0.3)×10^6a,(140.9±0.2)×10^6~(140.4±0.2)×10^6a。从最早知道的  相似文献   

7.
对青海锡铁山矿区几个关键地质问题的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锡铁山矿区晚奥陶世滩间山群与早元古代达肯大坂群间的接角关系为隐蔽不整合,其间发育基底剥离断层(F1),基底剥离断层之下的“过渡带”实际上是一条退条质的下滑型韧性剪切带。而滩间山群则被构造肢解为O3tm^a-b褶叠层与O3tn^c-d褶皱冲断岩片,其间发育上剥离断层(F2),两条剥离断层面上、下因构造剥蚀充失了大厌地层。并认为和里东晚期的伸展构造体制形成锡铁山变质核杂岩,海西期的抗日压构造体制形成褶  相似文献   

8.
据产出在闽北中生代陆相长英质火山质中受陷爆碎屑岩控制,以铀、银、钼共生为特征的570矿床流包裹体及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570矿床成矿温度为150-180℃,成矿流体以富含HCO3、F、SO4^2-、K、Na等组分为特征,铀主要以UO2(CO3)2^2-,UO2(UO3)3^4-、UO2F4^2-、UO2F3形式运移,成矿富集作用与两种不同成因水溶液(火山热液和大气降水)的混合有关。对火山岩、基底  相似文献   

9.
谭凯旋  张哲儒 《矿物学报》1995,15(2):123-131
本文在对已有示踪扩散系数和极限当量电导实验测定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热力学理论建立了离子示踪扩散系数(D^0i,T)与标准偏摩尔熵(S^0i,25)和温度的函数关系:Di^0i,r=(a^1j+b^1jS^0i,25)exp{(T-298)(Cj+djS^0i,25)+ai,j〔(298-22)^-1.5T-298(T-228)^-1.5〕/298RT}应用该方程可计算溶液中离子在任意温度下的  相似文献   

10.
安徽巢湖地区二叠系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中国东部巢湖地区二叠系的三套富含有机质“黑层”中的代表性样品,进行了生物标志物及有机岩石学等项分析,下二叠系下部栖霞组(样品代号Pt)含生物碎屑泥灰岩的TOC为1.24%-2.27%,Tmax457-495℃可溶有机质含量150-470×10^-6,R^00.91%-1.30%,∑C^-22/∑C^+23〉3,有机组分主要是海相腐泥基质及沥青,下二叠系上部银屏组(样品代号Y)黑色泥岩的TOC为1  相似文献   

11.
张加桂 《地球学报》2001,22(2):145-148
巫山县新城址巴东组三段泥质灰岩在地质历史上已全部发生了滑坡,滑坡体可分为上、中、下三段,滑坡的发育经历了(1)印支期和燕山期构造;(2)新构造上升、长江切割引起岩体松动卸荷及岩溶作用;(3)巴东组三段沿二段顶部泥化层滑动;(4)中部陡坡带形成,滑坡分解;(5)上、下两段滑坡格局形成;(6)上段滑坡进一步分离形成中段滑坡;(7)后期溶蚀、风化。滑坡的后期改造过程仍在继续。  相似文献   

12.
巴东组第三段是三峡库区滑坡发育的主要地层之一,巴东新城深部变形监测钻孔岩芯分析表明在巴东组第三段地层中发育有多层软弱夹层,以泥质灰岩、钙质泥岩为主,大部分破碎带具有顺层、连续等特点。白土坡斜坡岩体中主要贯通性夹层有13层,中上部夹层分布较密,西壤坡斜坡岩体中主要贯通性夹层有3层,与白土坡巴东组第三段下部夹层对应,巴东组第三段中的软弱夹层是斜坡深层岩体的主要结构面。白土坡深层岩体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库水位的上升斜坡稳定性有下降趋势,但其整体稳定性较好,白土坡前缘断层为斜坡深层变形提供了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13.
在西藏自治区北部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 ,在班戈地层分区的下白垩统郎山组之上发现一套厚约 180 0 m的滨海—浅海相碳酸盐岩、陆源细碎屑岩岩石组合 ,该套组合不属于郎山组定义之内 ,且出露良好、层序稳定、标志清楚、厚度巨大、化石丰富 ,并具有很强的可填图性。因此 ,我们将整合于郎山组之上 ,岩性以杂色微—薄层状钙质泥岩、钙质 (粉 )砂岩与泥质生物灰岩的韵律产出为特征 ,产圆笠虫、腹足类、双壳类等化石的地层命名为康曲组 ;将整合于康曲组之上 ,下部以灰—深灰色中薄层状泥质生物灰岩、圆笠虫泥晶灰岩、钙质泥岩等韵律出现为特征 ,上部以灰色中—厚层状含硅质结核圆笠虫泥晶灰岩、圆笠虫泥晶灰岩夹灰绿色薄层状钙质砂岩为特征 ,富含圆笠虫、腕足类、腹足类、双壳类及海胆等化石的地层定名为余穷组。时代均置于早白垩世晚期  相似文献   

14.
刘惠民  王勇  杨永红  张顺 《地球科学》2020,45(10):3543-3555
为了进行陆相断陷湖盆泥页岩细粒混积岩有利岩相预测,以指导页岩油气有利目标优选,综合运用岩心、薄片、全岩衍射、元素、古生物等资料,系统进行了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泥页岩细粒混积岩沉积环境恢复、岩相精细表征,揭示了沉积环境对岩相及其组合、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泥页岩细粒混积岩沉积期整体上表现为气候由半湿润向湿润转化,自下而上显示碎屑物源输入量在增加、水体水深加大、盐度降低、还原性减弱的过程;有序复杂多变的沉积环境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泥页岩细粒混积岩沉积组构复杂性,进而控制了细粒混积岩相的多样性、组合和分布规律性.建立基于“岩石组分、沉积构造、灰质结构和有机质丰度”四端元划分方案,将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泥页岩细粒混积岩划分为20类,实现了复杂细粒混积岩岩相划分;半湿润少物源条件下,浅湖强还原盐水环境主要发育膏盐、含有机质层状膏质泥岩和含有机质层状泥质灰(云)岩相组合,半深湖强还原咸水环境主要发育富有机质纹层状微晶泥质灰岩和富有机质纹层状灰质泥岩频繁互层岩相组合,半深湖强还原半咸水环境主要发育富有机质水平泥晶纹层泥质灰岩和富有机质纹层灰质泥岩频繁互层岩相组合,深湖还原半咸水环境主要发育富有机质层状泥质灰岩夹富有机质层状灰质泥岩相组合;湿润多物源条件下,深湖强还原半咸水环境主要发育富有机质层状泥质灰岩和富有机质层状灰质泥岩频繁互层岩相组合,深湖还原半咸水环境主要发育富有机质层状灰质泥岩夹富有机质层状泥质灰岩相组合.   相似文献   

15.
廖山隧道是峨汉高速的控制性工程之一,隧址区岩溶地质条件复杂,为了深入研究隧址区碳酸盐岩的溶蚀特征,文章以隧址区中生界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典型白云质灰岩、灰岩及钙质泥岩试样为研究对象,开展静态溶蚀试验,定量分析了碳酸盐岩溶蚀速率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最后定性探讨了扫描电镜下试样溶蚀过程的微观结构变化。结果表明:(1)试验条件下(20 ℃、1 atm、乙酸溶液、pH=5.30、静态溶蚀),隧址区雷口坡组灰岩溶蚀速率约3.48 mm/a,白云质灰岩溶蚀速率约1.57 mm/a,钙质泥岩溶蚀速率约0.90 mm/a;(2)碳酸盐岩的溶蚀受矿物组分及溶蚀环境控制,相同溶蚀环境下,溶蚀速率与方解石含量呈正相关,与白云石含量及溶蚀介质PH值呈负相关,总体上具有灰岩>白云质灰岩>钙质泥岩的特征;(3)有机酸与无机酸环境下灰岩溶蚀速率差异不大,总体趋势相同,而中性盐溶液与碱性环境则对灰岩溶蚀起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4)碳酸盐岩具有优先沿矿物成分、岩石微结构选择性溶蚀的特征,主要矿物含量的不同也使得碳酸盐岩的微观溶蚀过程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6.
滇西昌宁—孟连带的地层格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显生宙地层在昌宁—孟连带呈南北向条带状分布,根据不同岩性的横向分布和纵向变化情况,可将带中的地层序列大致划分成4种类型:(1)碎屑岩向上夹灰岩透镜体,并变成细粒碎屑岩和硅质岩交互出现;(2)碎屑岩向上夹灰岩透镜体、少量硅质岩,顶部为二叠纪基性火山岩;(3)碎屑岩—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碳酸盐岩—碎屑岩;(4)灰岩、白云质灰岩—灰黑色薄层灰岩、泥质灰岩、泥岩夹硅质泥岩。理清不同岩石地层单位间的关系是客观解释昌宁—孟连带发展演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三峡库区奉节县三马山移民小区岩体的变形及其机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三马山小区巴东组三段泥质灰岩由于岩溶溶蚀作用已全部发生了变形 ,根据变形程度的差别 ,可将变形区分为三个地带 ,即上部轻度溶蚀沉降地带 (Ⅰ ) ,中部溶蚀沉降地带 (Ⅱ )和下部沿江滑坡 (Ⅲ )。建筑设施主要分布在中部溶蚀沉降地带 ,应注意防水。下部沿江滑坡治理难度大 ,不适于移民迁建。  相似文献   

18.
The occurrence of quartz sand in the predominantly calcareous Upper Turonian section of Judea is more widespread than was previously realised. The encountered sand or argillaceous sand bodies a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types: (1) a sand or marly sand layer concordant with the calcareous sequence below and above it; (2) discordant pockets in the limestone strata filled with quartz sand; and (3) fissure filling and “matrix” in pseudobrecciated limestones. Types 2 and 3 are found below the sand layer.  相似文献   

19.
广西百色盆地东部古近系那读组湖相灰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彭军  郑荣才  陈果 《古地理学报》2004,6(2):163-173
百色盆地东部田东坳陷那坤地区古近系那读组三段下部发育一套数米至数十米厚的湖相灰岩,岩石以浅灰色-灰色、含大量的螺蚌化石和具核形石结构为特征,间夹有薄层的泥岩、钙质泥质粉砂岩。本文在实测地表剖面和详细观察岩心的基础上,仔细研究了此套灰岩的岩石学特征。依据丰富的原生沉积构造、古生物化石标志以及沉积地球化学、测井相特征将湖相灰岩的沉积相划分为滨湖、颗粒滩、浅湖三个亚相以及灰泥坪、沼泽、颗粒坪、滩缘、滩核、滩间水道、灰泥浅湖、泥质浅湖等八个微相,并详细地研究了各微相的沉积特征。结合该灰岩的区域分布和沉积相的平面展布格局指出沉积相主体属于浅湖的颗粒滩,并提出了相应的沉积相模式。  相似文献   

20.
云南毛坪和会泽铅锌矿床是川滇黔碳酸盐岩型铅锌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滇东北铅锌矿集区内两个最具代表性的超大型矿床。靠近铅锌矿体常见透镜状、囊状产出的蚀变围岩,因呈麻点状而被俗称为“麻石”,空间上与断裂、矿化结伴出现,是重要找矿标志。本文以这种麻点状的蚀变围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大比例尺坑道剖面精细测量、岩相分析、电子探针分析、X射线微区衍射分析、主量—微量元素分析,研究其物质组成、组构特征及形成过程。根据组构特征将蚀变围岩分为两类,Ⅰ类呈砂糖状,矿物颗粒主要为粗晶结构(0.5~1 mm)的白云石和方解石,被褐色伊利石等黏土矿物胶结;Ⅱ类呈斑点状,矿物颗粒主要为巨晶结构(1~3 mm)的方解石和白云石,重结晶现象明显,被黑色泥质和有机质胶结。通过手标本观察、镜下鉴定和综合分析,将Ⅰ类蚀变围岩定名为弱大理岩化粗晶泥质白云岩,Ⅱ类蚀变围岩定名为去白云石化巨晶灰岩。两类蚀变围岩的主量元素特征相比,Ⅰ类中SiO2、Al2O3、K2O含量较高。微量元素特征显示两类蚀变围岩中主要矿化元素(Zn、Pb)明显富集。稀土元素特征显示,Ⅰ类中稀土元素含量均高于Ⅱ类,其中Ⅱ类与矿化白云岩稀土元素特征相似。两类蚀变围岩是同一流体系统不同阶段的产物,构建其成岩作用模式:弱大理岩化粗晶泥质白云岩(Ⅰ类)的原岩为钙质泥岩,高盐度卤水下渗,在岩性界面处与泥岩和白云岩反应形成泥质白云岩,沉积稳定后受构造运动影响,热液流体沿断裂上升,在有利地段形成泥质白云岩大理岩化(结构上改变);去白云石化巨晶灰岩(Ⅱ类)比弱大理岩化粗晶泥质白云岩(Ⅰ类)蚀变更强烈,经历矿化、大理岩化作用和去白云石化(结构和成分上改变)而形成。综合分析认为两类蚀变围岩与铅锌矿体在时间、空间、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等方面都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提出大理岩化、去白云石化作用对该类矿床成矿与找矿均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