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关于华夏古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葛利普1924年创立的华夏古陆是指震旦纪至侏罗纪位在华夏地槽以东的陆地,其位置在粤闽中东部和浙南东部并延入海域达西南日本和南朝鲜以及以东的海域,达西南日本和朝鲜半岛的东南角,它是高于海面的古陆地,震旦纪和早古生代它供给华夏地槽沉积地层中的碎屑物。葛利普82年前提出的华夏古陆在中国区域地质和古地构造研究中发生了巨大影响。它本身是地槽理论体系中提出的构造单元并兼有古地理涵义,其研究方法主要是古物地层学、沉积学、地层接触关系、地层厚度分析等当时是先进的地质研究途径。以后的研究经过了地槽理论阶段和板块理论阶段。在地槽理论阶段已经对原来的华夏古陆概念在时空上作出了变化,如黄汲清华夏古陆就是华夏加里东褶皱带。上世纪90年代对于华夏古陆的研究已经进入了板块构造理论阶段,这时期的先进的同位素测年和韧性变形、脆性变形、深部构造等研究方法提供了大量的全新的资料和证据。华夏古陆或华夏地块主要指大陆地壳块体,因而逐渐完全离开了葛利普华夏古陆概念。近期一些文献中的华夏地块的内涵已经不是原来的华夏古陆。华夏古陆的八十年演变折射出了中国大地构造研究进步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自1924年葛利普(A.W.Grabau)提出“华夏古陆”的命题以来,许多中外学者对中国东南大陆边缘的大地构造性质及早期地壳演化历史进行了半个多世纪的辛勤探索,并展开了热烈的论争.于今,不管诸家  相似文献   

3.
(上接1998年第4期)2国外和我国台湾学者介绍、引用、评述和发展地洼学说的情况1956年,我国学者陈国达发表《中国地台“活化区”的实例并着重讨论“华夏古陆”问题》一文,把“地台活化”理解为“地台区向活动区转化”,指出在地壳发展史中存在一个后地台阶段...  相似文献   

4.
中国南方早三叠世岩相古地理分异演化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早三叠世中国南方的岩相古地理总体上表现为“两隆两凹”的格局,即西部以康滇古陆为核心的中、上扬子地块,东部以华夏古陆为核心的华夏地块,两地块之间为扬子古海洋。两古陆附近沉积滨浅海相碎屑岩,其间的古海洋内为碳酸盐岩台盆,岩相分带显著。中国南方早三叠世的岩相古地理取决于扬子扳块与华夏板块的裂离和拼合。由Induan期到Olenekian期,中、下扬子地区的北部缓慢抬升,下扬子地区由较深水转化为局限碳酸盐岩台地。与此同时,西南部的康滇古陆下沉,东部的华夏古陆隆升,导致岩相向西推移,右江地区表现为活动性断陷盆地。  相似文献   

5.
地洼构造理论及其成矿学的研究,自1956年陈国达教授的《中国地台“活化区”的实例及着重讨论“华夏古陆”问题》发表以来,逐步开展,日渐深入.三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地洼理论研究成果不断增加,其中某些已运用于找矿勘探、地震地质、工程地质等某些方面,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近年来,地洼学说在国外一些国家也受到重视和盛行.一、地洼学说及其成矿学的理论意义地洼区是后地台阶段的活动区,是在地槽型活动区演化为地台型稳定区之后,由于地台区的活化解体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活动区.因此,地洼区是在继地槽区、地台区  相似文献   

6.
张尔匡 《地质论评》1959,19(3):133-137
一、前言宣化地区属于冀热山地的地质构造单元。在震旦纪前,冀热山地即形成古陆。震旦纪时大部活化转为“次生地槽”,经过一度露出海面和一定长期的稳定后,在古生代末期又开始了局部活动;中生代以来其活动更加广泛和剧烈,是中国地台上一个显著的“活化区”。  相似文献   

7.
华南晚前寒武纪剪刀式开合构造及其动力学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综述了近10年来华南地区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6项重大进展后,提出了该区晚前寒武纪剪刀式开合构造演化的新设想:(1)华南地区除存在中、晚元古代浅变质基底外,还存在晚太古宙—早元古代中—深变质基底,并在早元古代未形成统一的扬子—华夏古陆,但古陆的东北部有一伸入古陆内部的赣皖浙古海湾,海湾北侧是赣皖苏半岛;(2)从中元古代起,古陆中西部,即现今的桂黔湘地区张裂成裂陷槽,使“华夏块体”逆时针转动和“扬子块体”顺时针转动,加之大别—胶南块体从华北板块脱落、增贴到赣皖苏半岛北缘的南向挤压作用,遂导致赣皖浙古海湾的剪刀式闭合,进而影响到该区显生宙构造演化。  相似文献   

8.
地洼区的特征和性质及其与所谓“准地台”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引言地洼区是地壳发展经历了地槽阶段及地台阶段后,继续往前发展,由地台区转化而成的一个新的基本构造单元。当笔者初提出这种新构造区的时候,本来建议名为“活化地台”或“地台活化区”(简称“活化区”)。这两名称已为大家所熟识并使用。但因“活化地台”一名有缺点,即易被误解为地台区的一种,或被误解为等同于“准地台”,而不能表达  相似文献   

9.
闽西地区逆冲推覆构造格局及其演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闽西地区的早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由3个基本构造单元组成:西部结晶基底仰冲带、中部活化基底剪切滑脱带和东部盖层褶皱冲断带。古构造应力测定表明由西向东应力值依次递减。利用层长守恒原理,估算出的逆冲作用所造成的地壳缩短率至少达45%,缩短量近120km。逆冲推覆总体受华夏古陆基底构造作用的控制。乃华夏古陆西北边缘指向南东逆冲带的一部分。与扬子地台东南边缘指出北西的前陆边缘的褶皱冲断带一起,共同构成了华南早  相似文献   

10.
赣杭构造带区域大地构造背景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华南前寒武纪构造格架的确立,是在长期研究中不断取得进展并完善的。通过前寒武纪建造、构造综合分析表明:华夏古陆是一个被肢解了的早前寒武纪古大陆;中元古代晚期浙西—赣东北为华夏古陆的活动陆缘;武陵运动是华南最重要的造山运动,华夏古陆与扬子地块在赣东北断裂带碰撞,形成了统一的“华南古大陆”;晚元古代由于区域地质条件不同,各地碰撞后的构造演化有明显的差异。赣杭断裂带是一条晚元古代早期“A”型俯冲带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国东南部广泛出露的变质岩的时代和大地构造环境一直争论不休,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1)是原地的前寒武纪古大陆——华夏古陆,并认为华夏古陆是与扬子地台并存的一级大地构造单元;(2)是漂移的前寒武纪古大陆——华夏古陆,认为华夏古陆属外来地体,晋宁期(约9亿年)沿江山—绍兴—萍乡一线与扬子地台碰撞对接;(3)是加里东褶皱带。  相似文献   

12.
华夏古陆晚前寒武纪的活动痕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前寒武纪建造、构造的综合分析研究认为:中元古代晚期浙西-赣东北地区是华夏古陆的活动陆缘;武陵运动是华南一次最重要的造山运动,华夏古陆与扬子地块沿赣东北断裂带发生碰撞,形成了统一的“华南古大陆”。  相似文献   

13.
闽西地区的早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由3个基本构造单元组成:西部结晶基底仰冲带、中部活化基底剪切滑脱带和东部盖层褶皱冲断带。古构造应力测定表明由西向东应力值依次递减。利用层长守恒原理,估算出的逆冲作用所造成的地壳缩短率至少达45%,缩短量近120km。逆冲推覆总体受华夏古陆基底构造作用的控制。乃华夏古陆西北边缘指向南东逆冲带的一部分。与扬子地台东南边缘指向北西的前陆边缘的褶皱冲断带一起,共同构成了华南早中生代偏对称的扇形逆冲造山带  相似文献   

14.
邓家瑞  张志平 《福建地质》1998,17(3):131-138
通过对前寒武纪建造,构造的综合研究认为,华南存在早一中元古代结晶基底,中元古代晚期江南古陆南缘是华夏古陆的活动陆缘,武陵运动是华南一次最重要的造山运动,华夏古陆与扬子地块沿江南古陆南缘发生磁撞,形成了统一的“华南古大陆”。由于区域地质条件不同,各地晚元古代构造演化有明显的差异,但华南加里东期存在的统一褶皱基底。  相似文献   

15.
关於华南大地构造格架及地壳演化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其一,认为华南的基底是“华夏古陆”,或古元古—太古代的“华夏地块”,或“扬子-华夏古陆”。另一种意见认为除小的古老地体外,华南不存在古老基底,而是在洋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槽褶皱区。华南地槽褶皱区开始于造山纪(2050Ma),它的西部边界是武陵断裂带,与西南地台相邻;其北边界一般认为是长江断裂带,其实很可能是华北地台。对持“华夏古陆”及相似观点进行了质疑和评论,对华南地质一些关键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根椐长期地质研究积累,如地槽相沉积、复理石或浊积岩的巨厚沉积、蛇绿岩套、细碧(角斑岩系、安山岩带、许多下古生代等地层标准化石,以及大量可信的同位素年代学资料等,提出华南从元古代到新生代的主要大地构造单元可分为5个造山带,即:① 武陵—双桥山—双溪坞—舟山造山带;② 震旦—早古生代造山带;③ 海西造山带;④ 印支—燕山火山岩带;⑤ 台东—喜马拉雅火山弧。  相似文献   

16.
东北亚是全球板块构造活动最复杂地区之一.中生代活动大陆边缘构造格架主体特点是,东部为陆缘增生带,包含碰撞造山带和增生造山带两种类型;西部为陆缘活化带,包含西伯利亚古陆东部活化区(北段),东蒙古-兴安-吉黑活化区(中段)和中-朝古陆东部活化区(南段).整体构造格架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段,由北东向南逐渐发展的特点.华北-蒙古-兴安地区中侏罗晚期-早白垩世初的沉积-火山-沉积磨拉石,属东北亚中生代活动大陆边缘构造演历进程的组成部分,是构造体制转换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前正在进行中的田坂街、游城两个 1∶ 5万区调联测图幅 ,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波阳县境内。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地处扬子古陆的东南缘 ,即扬子古陆与华夏古陆之拼接地带的中—新元古代增生—碰撞型“江南造山带”的中段北侧。因而 ,是国内前震旦纪基础地质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区内地层出露极为简单。资料表明 ,除第四系外 ,最老地层为分布广泛的中元古界双桥山群浅变质岩系基底 ,新地层则为中生界白垩系盖层沉积岩系 ,二者之间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其中 ,中元古界双桥山群原岩为一套巨厚的陆源碎屑浊流复理石夹少许细碧角斑岩沉积建造。普遍…  相似文献   

18.
桂东南云开地区变质杂岩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对位于华夏古陆东南部的广西云开地区大面积出露的晚前寒武纪变质杂岩中的主体花岗质片麻岩、中深变质的天堂山岩群石榴辉石岩和中浅变质的云开岩群洋中脊型变质基性火山岩(斜长角闪岩)进行了高精度锆石SHRIMP U-Pb定年.获得天堂山岩群石榴辉石岩的形成年龄为1894Ma±17Ma和1847Ma±59Ma,表明其时代为古元古代;云开岩群洋中脊型变质基性火山岩(斜长角闪岩)的喷发年龄为1462Ma±28Ma,证明该地区存在中(-新)元古代的古洋壳残片;获得花岗质片麻岩的侵入年龄为906Ma±24Ma,应为1000Ma前后发生的全球性Grenville期(四堡期)造山作用的产物,并获得2702Ma±13Ma的继承碎屑锆石年龄,这是云开地区乃至华夏古陆目前获得的最古老年龄,证明华夏古陆曾存在新太古代陆壳物质.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近十年的研究工作从大量的1:20万、1:5万区调和钻孔资料证明:梵净山“飞来峰”是不存在的,黔东南南明地区是一个向斜盆地而不是构造窗。通过实地考察认为:皖南兰田是否为构造窗也尚难定论。江南一雪峰古陆内确实存在推(滑)覆构造,但这些都是准原地型的,其推(滑)距离不大,均未超过50km,并未改变扬子地块东南边缘区域沉积古地理和沉积相的总体展布格局。本区并不存在阿尔卑斯型或阿巴拉契型的远程推(滑)覆体,江南一雪峰古陆并非来自华夏古陆。扬子地块的逆掩推覆或重力滑覆是属于陆内俯冲和板内挤压或伸展性质的,这与两个大陆、两大板块之间的碰撞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海相的早石炭世地层分布广泛,除了华北古陆、东南古陆、上扬子古陆、祁连古陆、康滇古陆、塔里木古陆和松花江古陆等外,几乎遍布于全国各地。根据沉积的特点可将中国早石炭世划分为四个沉积区域和三种沉积类型:即天山—兴安区,大致位于北纬42°以北,天山—阴山隆起带以北的地带,简称“中国北方槽区”,是一套海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