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林华 《中国岩溶》2004,23(1):84-84
近日拜读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教授的新作《地质—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国西南及邻近岩溶地区发展途径》。该书由河海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2.
李廷栋  刘勇 《地球科学》2022,47(10):3477-3490
中国疆域辽阔,地质结构构造复杂,中国特殊的地质、自然地理格局和生物界的演化造就了中国特殊的生态环境.地质工作通过非化石能源矿产勘查,发展绿色矿业,开展农业地质、医学地质、灾害地质和古环境古气候的调查研究,在提供清洁能源、提高农产品质量、地方病防治、地质灾害评估预报、应对全球变化挑战、优化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等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我国能源消耗、能源构成、新型清洁能源的发展情况,发现未来煤炭还将是我国主体能源,这种能源消费结构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不会改变,中国还没有可以替代煤炭能源地位的新能源,煤炭在中国能源体系的基石地位不可撼动。但是必须改变传统观念,建立绿色矿山理念,全面实现真正的绿色矿山、绿色煤电,走上能源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煤炭地质勘查技术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与成就,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煤炭地质综合勘查理论与技术新体系",提出了"绿色煤炭资源"的新理念,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新时代煤炭地质勘查技术研究要着力在绿色煤炭资源勘查与绿色开发的地质保障技术、煤和煤系气等共伴生矿产资源协同勘查与开发的地质保障技术、"地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地质保障技术、关闭矿井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与利用技术、"一带一路"地区的能源与矿产地质保障技术及全面推进"互联网+"行动等6个方面,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煤炭开发全产业链的地质勘查保障技术和核心产品升级换代。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地质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香港地质学会、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和海外华人地球科学协会发起,香港地质学会、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主办的“第三届海峡两岸三地地质科学研讨会”于2001年12月20日~22日在香港大学顺利召开。其中,会议交流2天,野外考察1天。来自海内外的291名地质学家与会,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1位。 12月20日上午9时,香港地质学会会长、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陈龙生博士宣布开幕。大会名誉主席孙枢院士回顾了地球科学的发展历程、展望了新世纪地球科学的发展方向;香港大学副校长、地球科学系主任麦培斯教授、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陈毓川院士、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陈正宏教授和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詹红彬博士分别致词,表达了对海峡两岸三地及世界华人地质科学家举行地质科学研讨会的祝贺,交流了各地区地质科学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8位地质学家分别作了特邀主题报告:“中国矿产资源潜力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李廷栋院士)、“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工程建设地质环境”(王思敬院士)、“城市及地质灾害”(陈颙院士)、“中国水资源开发与地质—生态环境效应”(卢耀如院士)、“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战  相似文献   

6.
《沉积学报》2015,(3):523
<正>为推进中国沉积学特别是能源沉积学的发展战略研究,由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沉积学组、国家能源致密油气研发中心、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了2015年能源沉积学发展战略研讨会,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承办了本次会议。戴金星院士、王成善院士以及来自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  相似文献   

7.
绿色勘查是绿色发展理念在地质勘查领域的实践,是以绿色发展为目的,通过科学理念、技术手段创新,以地质勘查全过程的"绿色化"、"生态化"为主要内容和途径,最大限度地减少勘查工作对生态环境的扰动和影响,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和保障资源供给双赢。树立和践行绿色勘查理念,是关系地质勘查行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意味着对传统勘查思路和方式的转变。本文分析了绿色勘查现状和形势,提出了绿色勘查是系统工程的重要性,需采取多措并举,统筹推进的实施方针。列举了将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环境保护贯穿于地质勘查立项、设计、施工和验收全过程。如:在勘查手段选择、驻地选址、物料堆存、废弃物处置等方面,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扰动;勘查工作中尽可能采用以钻代槽,使用一基多孔、一孔多支、一孔多用的新型钻探方法;减少道路、机台建设和设备搬迁次数;开展探槽回填、植被恢复等措施。通过列举示范实例,强调全面推进绿色勘查,总结和推广绿色勘查典型经验、技术装备和先进理念,加快建立和完善绿色勘查相关规范和标准。  相似文献   

8.
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专程在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进行题为:《中国大都市地下空间开拓的地质——生态环境效应》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局张阿根副局长主持。 卢院士首先介绍了在廿一世纪开拓大都市地下空间的重要意义,不仅对解决地面交通拥挤有现实的意义,而且对发展地下商业、休闲娱乐、仓储、地下绿地以及战备人防都有重要的作用。地下空间的开拓,涉及到大都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措施与保障条件,在卢院士报告中,还较简要地概括了国内外地下空间开拓的情况和已获得的显著效应,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阎长虹 《地质论评》2004,50(2):124,161-124161
由河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卢耀如院士的新著《地质一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国西南及邻近岩溶地区发展途径》,受到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好评,并得到岩溶地区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秦巴山区是我国人文、地理、气候等南北衔接过渡区 ,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是环境地质灾害的多发区 ,是长江防护林体系重点整治区。本文采用遥感影像解译和野外调查的方法 ,以生态景观单元为评价客体 ,以地质 -生态环境质量为综合评价指标 ,建立多维评价信息空间 ,通过综合评价地质 -生态环境自然状态 ,对本区地质 -生态环境资源现状和危及生态环境的各项因素进行了划分与探讨 ,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1.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多种矿产富集,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经过近20年的建设开发,已初步建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接续地和大型煤化工基地。但该区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现状,相对资源开发增长速度较快的煤炭生产和转化来说,其环境压力巨大,暴露出的矿产地质与环境地质问题突出.已影响到基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提出了如下应对措施:加强地质勘查工作,提高煤炭资源保障程度:加强多种矿产并存区的综合地质勘探、评价和规划,推进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加强生产矿井的监督和管理,不断提高资源采收率;开展矿区水资源的勘察评价,加强水资源的规划和协调管理;深化《保水采煤技术研究》,推广实施矿井水及工业、生活污水的综合利用;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做好矿区地质灾害监测、评价及治理工作;加强矿区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工作;建立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煤炭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2.
"十二五"期间,城镇新建建筑能源利用效率比"十一五"末期提高30%以上,对北方4亿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筑进行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能耗下降10%,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25亿平方米,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工程师陈重、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巡视员武涌应邀作客中国政府网,围绕"推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实现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与网友进行了探讨,阐述了  相似文献   

13.
正国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圈书贸易总公司(地址:北京399号信箱邮编:100044国外发行代号:M3684)《地质通报》是中国国土资源部主管、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的地质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推动地质调查与地质科技创新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公众服务为宗旨,力求全面展示和及时报道国家地质调查全新领域的新进展、新成果、新发现、新方法。辟有"专题报告"、"基础地质"、"矿产资源"、"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疗法与应用"、"快报"、"学术讨论"、"特稿·专论"、"综述与进展"、"地学纵横"、"知识经纬"、"动态与信息"、"书评"等栏日,内容涉及基础地质、经济地质、海洋地质、能源地质、生态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地质遗迹(公园)、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地质实验、探测技术、地质调查  相似文献   

14.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经过近20a的开发,已初步建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接续地和大型煤化工基地。但该区又具有水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加之近年来煤炭生产和转化等资源开发增长速度较快,采煤造成的区域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制约着该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探索建立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生态补偿机制,解决了煤炭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使资源得到适度、可持续的开发利用,环境生态得到持续的恢复和改善,从而使该区的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相协调,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15.
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岩溶石山地区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于1998年10月21日~25日在贵州省地质矿产局举行。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王弭力研究员主持,袁道先院士和卢耀如院士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发言。来自全国近30个单位的50余位从事岩溶石山工作的专家学者到会进行了学术交流(会前还印制了论文集),并于23~25日在罗甸县大关—油海及紫云县境内(即麻山地区)考察岩溶石山地质—生态环境和岩溶地下水情况,重点考察开发岩溶水,以满足缺水岩溶山区农民生活以及农田用水的前景和保护石山地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与地质工作的功能结构转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方克定 《地质通报》2002,21(3):113-117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长期的基本战略,地质工作必须纳入这个基本战略中,并用以检验自身发展的优劣和成败。1向可持续发展理念跟进的地质工作1.1地质工作转向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实践在20世纪60~70年代兴起、80~90年代席卷全球的持续发展观,起源于人类对地球资源特别是环境问题的新觉醒,而这一新的发展观与地质工作的相关性,在认识上显示出逐步加深的轨迹。R·卡逊在《寂静的春天》(1962)中指出:“在整个水污染的问题中,再没有什么能比地下水大面积污染的威胁更使人感到不安。”经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主办的“紧急环…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矿床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等单位联合发起的“第三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于2007年12月11日~13日在海南省海口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近400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其中,有5位院士分别作了大会报告,李廷栋院士的报告为“南北极地理地质基本特点和领土权益之争”;陈毓川院士的报告为“我国矿产资源与对策”;翟裕生院士的报告为“成矿系统时空演变与资源效应”;  相似文献   

18.
陕西秦巴山区地质—生态环境评价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月树  马杰 《陕西地质》2000,18(2):77-89
秦巴山区是我国人文、地理、气候等南北衔接过渡区,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是环境地质灾害的多发区,是长江防护林体系重点整治区,本文采用遥感影像解释和野外调查的方法,以生态景观单元为评价客体,以地质-生态环境质量为综合评价指标,建立多维评价信息空间,通过综合评价地质-生态环境自然状态,对本区地质-生态环境资源现代和危及生态环境的各项因素进行了划分为探讨,提高了可持续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城市地质》2010,(4):39-39
本刊讯(段金平)包括近20位院士在内的,来自地质、水利、建筑、能源、铁道、交通与环境等领域的300多名专家近日齐聚申城,共同出席"2010城市地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坛"。论坛发起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表示,"随着各种自然灾害的接踵而至,要敲响城市地质安全的警钟了。"  相似文献   

20.
巩鑫  吴昭阳  杜蔺  衮名汕 《贵州地质》2018,35(3):205-209
绿色勘查是绿色发展在地质勘查领域的实践,是我国地质勘查工作的必由之路。地质勘查工作中主要探矿工程包括槽探、浅井、钻探、坑探等,如不注意保护环境,实施绿色勘查,则每一种探矿工程都会对生态环境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本文以贵州道真新民铝土矿绿色勘查示范区为例,详细介绍绿色勘查的应用与实践情况。结果表明:通过实施绿色勘查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勘查工作对生态环境的扰动和影响,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勘查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