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运用RS、GIS技术,以1986,1994,2002,2010年4个不同时相遥感影像和1970年比例尺1∶10000地形图为数据源,采用平均高潮线法提取闽江口5个时段的海岸线,并对各时段海岸线变迁进行综合比对分析,认为变化较大的有罗源湾、漳港湾、福清湾和兴化湾4个岸段的海岸线,并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及变化原因。结果表明闽江口海岸线40年变迁演化因素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围垦养殖或填海造地导致海岸线时空变迁,其中泥质岸线和人工岸线变化较大,砂质岸线和基岩岸线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2.
岸线资源具有重要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功能,是沿岸城市宝贵的战略性资源.近10年来,长江岸线资源变化剧烈,深刻反映长江从大开发到大保护的转变.以长江南京段为案例区,基于遥感影像和实地踏勘,研究了2008-2018年的岸线资源利用规模和结构的变化,构建了岸线资源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分析了岸线资源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3.
利用遥感与GIS技术相合的手段,在分析九龙江河口地区地物波谱的基础上,对研究区两期遥感影像(1986年6月与2000年5月的陆地卫星Landsat—TM资料)进行解译和岸线提取。通过与20世纪70年代的地形图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九龙江北、西溪过河口大沙洲后分成北、中、南3个支流入海,其中以浒茂洲两侧的支流岸线变化最大;海门岛至口门段河口两侧岸线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厦门西港海区是本研究区岸线变化最大的区域。文章最后对岸线变迁和河口淤积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马宏伟  冯雨林  崔健  李霄  齐雷 《地质通报》2014,33(10):1578-1581
利用遥感影像的时空分布特点,选择1970—2010年间的5期遥感影像资料对辽河三角洲地区的岸线变迁进行遥感解译。结果显示,每2期相邻影像所在时段内均有新增土地。4个时段新增陆地面积具体为:1970—1980年间,15.52km2;1980—1990年间,40.55km2;1990—2000年间,70.14km2;2000—2010年间,17.33km2。通过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影响2个方面,进一步对岸线变迁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海岸线是陆地与水体交界的重要标识,海岸线的位置和类型是海岸带生态环境修复的基础数据。本文以天津市海岸线为研究对象,通过遥感解译与实地验证相结合的方式,对天津市海岸线位置和分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天津市海岸线长度约366.92 km,其中港口和围海造陆岸线281.78 km、围海养殖岸线22.92 km、海堤岸线25.77 km和人工河口岸线36.45 km,自然岸线数值趋近为零,围海造陆及港口岸线所占比例达到了76.80%。由于围填海等人类活动,岸线较2000年增加了143%。  相似文献   

6.
人类活动对我国海湾生态环境的影响日趋严重,作为海湾变化的重要表征—海湾岸线自然成为陆海相互作用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以西部大开发的前沿—北部湾海湾岸线为对象,利用Landsat系列影像反演1991、2005及2010年北部湾1595km的大陆岸线;选择1991~2010年间北部湾北部变化强烈的40个岸段,分析岸线的冲淤变化。结果表明:北部湾海湾曲折岸线的固有属性已发生改变,岸线平直化趋势明显;海湾岸线冲淤交互存在,相对遮蔽的岸段岸线积极向海推进,年淤积速率为23m/a,无防护地带的岸线以侵蚀为主,年平均侵蚀速率为24m/a;在不同类型的海湾岸线中,生物海岸与砂质海岸表现为向陆蚀退,年平均侵蚀14m/a,淤泥质海岸为向海淤积,年平均淤积速率为9m/a,基岩海湾岸线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7.
三沙湾海岸线时空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岸带是海陆之间的过渡区域,是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较为活跃的地区。海岸线时空演变研究对海岸带资源开发与保护有重要意义,但国内外对三沙湾海岸线时空演变研究较少。本文基于25 a的卫星遥感资料,解译出4个时相的三沙湾海岸线,定量分析海岸线变化趋势,并研究海岸线演变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25 a的三沙湾海岸线总体长度呈增长趋势:1988-1996年岸线总长度变化不大;2003年较1996年增加约6 947 m、增长约11.5%;2003-2013年岸线总长度增加较为明显,2013年较2003年增加约24 128 m、增长约39.6%,其增速约为1996-2003的3.4倍。砂质岸线长度基本稳定,基岩和泥质岸线长度有所减少,人工岸线在逐年增加,这主要是滩地围垦、港口建设和海岸人工改造等人为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使用20世纪70年代地形图和80年代以来4次不同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分析罗源湾、闽江口、福清湾和兴化湾海岸及滩涂变迁情况。分析闽江口重点港口区岸线变迁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评价岸线变迁对福州城市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津冀海岸线现状、变化特征及保护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覆盖全区的3期遥感影像和实地调查,以及对滨海新区和滦河口2个典型区更深入的案例研究(包括回溯至1870年、1950年的基准岸线及逐年遥感信息),对津冀沿海海岸线现状进行解译和分类,并分析岸线变化特征及成因。津冀沿海现状岸线总长度894km,可以划分为自然岸线、半开发岸线和人工岸线3类,长度分别为90km、329km和475km。1950年以前为自然因素主导的岸线变化,1950年以后变为人类活动主导的岸线向海推进,逐渐加强的人类活动至2010年达到顶峰。在全球海面上升和区域地面下沉的大背景下,海岸线的自然演化趋势应该是向陆蚀退,但是人类活动主导的岸线变化却表现为违反自然趋势的向海推进。今后,向海推进最前沿的围海造陆区将受到来自海洋越来越强烈的影响,亟需加强监测和防护。兼顾环境保护与开发两方面的长远需求,建议赋予海岸线新的定义与内涵,划定岸线保护红线,恢复部分岸线的自然属性。  相似文献   

10.
应用遥感方法分析珠江口伶仃洋的海岸线变迁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李学杰 《地质通报》2007,26(2):215-222
对伶仃洋1979年以来利用多时相遥感影像提取的岸线进行分析,结合地形图,得到近几十年来海岸线变化的特征,认为南沙区和蛇口半岛是岸线变化最快的2个区,而淇澳岛区和交椅湾区的变化相对较小。南沙区岸线变迁以沉积作用和围海造地形成的岸线向海延伸为主,延伸速率从1966年至2000年明显增大,2000年后有减缓的趋势。蛇口半岛区主要以码头、池塘等人工建筑形成的岸线向海延伸为主。从岸线变迁、悬浮沉积物分布及其沉积作用来看,伶仃水道西侧以沉积为主,可能不适合于大规模的码头建设。珠江口岸线变迁最主要的环境效应是河道变窄、增长,造成排洪不畅,上游的洪涝灾害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