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麻柳嘴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结合麻柳嘴滑坡的形态、结构特征,考虑滑坡复活变形的影响因素,分析滑坡的形成机制,为滑坡的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麻柳嘴滑坡成因机制离散元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坡体中考虑地下水的影响下 ,用离散单元法对麻柳嘴滑坡的成因机制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际位移量值基本一致 ,表明离散单元法适用于节理边坡岩体变形和破坏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甘肃永靖黑方台地区灌溉诱发作用与黄土滑坡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方台地区自灌溉以来,诱发了大量的滑坡,但缺乏系统地对研究区的滑坡历史分析研究 在黑方台滑坡历史分析的基础上,研究灌溉引起的地下水位上升过程与滑坡的历史关系,对比分析不同时期的地下水位对滑坡稳定性、滑坡体积及后壁垮塌速度的影响.历史数据分析表明,灌溉引起的水位上升与滑坡发生的频率、体积存在明显的相关性,选取的典型滑坡稳定性计算结果显示滑坡具有多期逐级后退式特征,随着灌溉时间的增长,滑坡体积逐渐减小,但发生频率逐渐增大,基于DEM数据计算的滑坡变形也验证了计算结果.研究成果基本反演了灌溉引起的黄土滑坡历史过程,对黑方台滑坡的综合治理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
《地下水》2020,(3)
肖家山滑坡体积达到3 200×104m3,为一处巨型滑坡。本文依据滑坡区地形地貌、滑坡边界、滑坡形态、滑坡物质组成与结构、滑面(带)、滑床岩体、滑坡区地下水及滑坡变形等8个特征,对肖家山滑坡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滑坡的形成机理,得出:其形成机理是滑坡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和降水以及地下水的作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地层岩性等是滑坡形成的内因,也是重要诱发因素;降水以及地下水的作用是滑坡形成的外因,同时更是主要的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5.
在对二郎山和平沟滑坡的地质地貌条件及变形迹象的调查基础上,结合滑坡位移监测资料分析,研究了滑坡的形成机制,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和预测。  相似文献   

6.
《四川地质学报》2022,(Z2):41-45
狮子山村滑坡属大型推移式土质滑坡,面积为204856m2,平均厚度约15m,总体积约307.28×104m3,主滑方向约273°,威胁人数较多,本文在对该区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水文地质条件等详细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其变形特征、变形机制。指出降雨、人类工程和种植活动是诱发滑坡失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西藏昌都地区夏通街滑坡是在古滑坡体上复活的新滑坡。自2001年以来滑坡变形破坏迹象日趋严重,引起了各方的关注。通过对滑坡的现场调查,了解其形成的地质背景。并对变形情况进行长期监测。在分析其变形特征的基础上,对古滑坡体的复活成因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夏通街新滑坡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如河流冲刷、人类工程活动、降雨、地质条件等。其中起控制作用的主要因素是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特别是修建214国道对坡脚的开挖,使其抗滑段遭到破坏,抗滑力减小。另一控制因素则是连续3a的强降雨,使坡体岩土体力学性质降低,最终导致古滑坡体复活。根据对滑坡变形破坏情况的研究,提出相应的主动防治与被动防治相结合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8.
石榴树包滑坡变形监测及演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石榴树包滑坡是长江三峡河段中大型滑坡之一黄腊石滑坡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位于巴东县城东1.5km的长江北岸,下距三峡坝址66km。该滑坡体现代变形活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渐趋明显,特别是三峡水库蓄水以来,滑坡的变形十分显著。本文在调查分析石榴树包滑坡形态特征、结构特征及变形破坏特征的基础上,基于滑坡10多年的变形监测资料,研究了石榴树包滑坡的影响因素和变形演化特征和规律,并利用灰色GM(1,1)模型预测了滑坡的变形发展趋势,为滑坡减灾防灾实践和滑坡治理方案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二郎山和平沟滑坡成因分析及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二郎山和平沟滑坡的地质地貌条件及变形迹象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滑坡位移监测资料分析.研究了滑坡的成因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和预测。  相似文献   

10.
狮子山村滑坡属大型推移式土质滑坡,面积为204856m2,平均厚度约15m,总体积约307.28×104m3,主滑方向约273°,威胁人数较多,本文在对该区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水文地质条件等详细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其变形特征、变形机制。指出降雨、人类工程和种植活动是诱发滑坡失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