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椿镛  刘琼林 《地震学报》2003,25(5):503-511
简要回顾了近4年来(1999~2002年)我国在地震构造方面研究的进展,重点介绍了在地壳上地幔结构、活动断裂和大地震构造背景、地壳形变和数值模拟方面的工作.在我国境内发生的绝大多数地震都属于大陆地震的范畴,因此,中国地震学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大陆地震上.中国在九五期间完成的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重大科学工程为地震构造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资料.因此,4年来的地震构造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华北强烈地震深部构造环境的探测与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 华北地区发生了一系列强烈地震. 强烈地震的孕育、 发生和发展与深部构造密切相关. 近50年来, 我国地震科学领域在强烈地震的地震构造和深部环境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和地震层析成像结果揭示了华北地区地壳结构的基本特征, 并在强烈地震发生的深部构造环境等问题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本文在回顾华北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探测的基础上, 对1966年邢台MS7.2, 1976年唐山MS7.8, 1975年海城MS7.3和1679年三河—平谷M8.0地震的地震构造和深部构造环境进行评述. 深部地球物理数据的综合分析表明, 震源下方的低速异常带, 高角度超壳深断裂, 地壳深浅构造的不一致, 偏低的上地幔顶部速度和局部隆起的莫霍界面, 是华北伸展构造区深部孕震环境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3.
从构造单元,活动断裂,地球物理场,海底地形等方面分析了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地震发生的构造环境。研究认为,地震发生在陆壳向过渡壳变化的位置上。历史上地震活动沿深部构造变异带分布,该区地质构造,震源深度,地震类型,地震波特性等都有别于海峡中,北部,具有南海系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云南地区强震分布的深部地球介质背景   总被引:29,自引:6,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云南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电性结构和热结构等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研究结果,讨论了云南地区大地震发生的深部地球介质构造背景.结果表明,上地壳高速区、壳内低速区或高导层、上地幔局部上隆、高热活动、深大断裂等深部介质构造背景的存在,与云南地区大地震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6,7级大震不是在任何地方都会发生,而是发生在一些具有某种深部介质构造背景的地区.5级及其以下地震的活动无显著的介质构造背景存在,其发生具有很大的随机性.   相似文献   

5.
泉州盆地及其邻区地壳深部结构的探测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泉州盆地及其邻区地处我国大陆东南沿海地震带北段。通过对泉州盆地进行深地震反射探测,获得了该地区近地表至Moho面的精细几何结构及其深浅构造关系图像。这是该区第一条深地震反射探测剖面。分析结果表明,泉州盆地及其邻区地壳厚度变化在29.5~31.0km,由上地壳和下地壳组成。上地壳和下地壳又可以各分为2层。泉州盆地及其邻区近地表至浅部断裂发育,这些断裂向地壳深部最大延伸深度为6-12km,断裂的倾角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变小,呈铲形正断层终止于上地壳上部反射界面C1,以上。在永安-晋江断裂带之下的上地壳下部和下地壳中,存在着切割上、下地壳分界面和Moho面的高倾角深断裂,尽管深浅部断裂构造不相连接,但由于深部存在深断裂,具有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深部构造环境。这一深地震反射探测成果的获得,使得泉州盆地及其邻区深部资料解释的可靠性和探测精度比以往显著提高;深浅部构造组合取得了统一的解释结果;地壳的分层和结构特征更为确切和精细;首次发现了上地壳的拉张性构造及铲式正断层组合特征。不仅有助于泉州及其邻区地震危险性的综合判定,而且对深化东南沿海地震带及台湾海峡深部动力学过程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构造单元、活动断裂、地球物理场、海底地形等方面分析了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地震发生的构造环境。研究认为,地震发生在陆壳向过渡壳变化的位置上。历史上地震活动沿深部构造变异带分布,该区地质构造、震源深度、地震类型、地震波特性等都有别于海峡中、北部,具有南海系的特征。震前地震活动空间图象揭示了地震是南海系北缘断裂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陆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及地震分布规律(一)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常芳 《地震学报》1996,18(2):254-261
本文是壳慢流体演化及地震成因系列论文的第1篇.本系列由3篇论文组成,第2篇为壳内高导层成因,高温高压下卤水物态及其电导率;第3篇为壳内流体演化及地震成因.这3篇论文分别从宏观、微观和动态变化三方面,探讨了地下流体与地震的关系. 本文根据我国大地电磁测深(MT)工作者近20年的探测成果,编绘了中国大陆壳内和上地幔高导层的分布埋深图,分析了中国大陆电性结构的分区特征,探讨了上地幔高导层的成因以及壳内高导层的特征,最后总结了中国大陆不同构造区的地震孕育规律.   相似文献   

8.
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重新定位和发震构造/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8年1月10日在北京西北约180 km的河北省张北县和尚义县交界地区发生的ML=6.2地震是华北地区近年的重要地震事件.历史上这一地区的地震活动水平不高,迄今在地表未发现有明显活动的断裂.张北-尚义地震发生后,不同机构给出的主震定位结果不尽相同,他们所给出的余震分布也没有显示出优势的展布方向.因此,张北-尚义地震的发震构造亟待研究.本文应用相对定位方法,对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主震和ML3.0余震重新精确定位.得出: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主震震中位置为41.145N、114.462E,位于宏观震中的北东方向约4 km处,震源深度15 km;余震震源分布在与震源机制解给出的走向为180~200的节面一致的、接近于竖直的平面内及其附近.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重新精确定位的结果清楚地表明了张北-尚义地震的发震构造是一近南-北向~北北东向的断层.这次地震是在与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方向一致的﹑近水平的、北东东向主压应力作用下发生的右旋-逆断层错动.   相似文献   

9.
李世愚  陈运泰 《地震学报》2003,25(5):453-464
简述了1999~2002年中国学者在地震震源的观测、实验和理论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 他们对精确定位、地震矩张量反演和震源参数反演等方法进行了改进和发展,并利用这些方法,研究了许多重要地震事件的破裂过程,并结合地面形变测量,研究了地震破裂与区域应力场、地质构造运动的关系. 总之, 在实验和理论研究领域中,中国学者在地震成因、地震发生的应力与构造条件、地震破裂动力学、岩石断裂力学、地震破裂成核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相似文献   

10.
华北地震和波速结构关系分类表格的数据AIC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分类表格数据的AIC分析方法,定量化地分析了华北地区强地震的发生和层析成像所得的该区速度结构的关系.所得结果为:华北下地壳、上地幔顶部的P波低速区,上地壳和下地壳S波速度的水平梯度较高区与5~6级以上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联系.这一联系可能与该区新生代岩石层减薄、地幔物质上涌的地球动力学特征有关,地壳结构和热状态横向不均匀性强的部位尤其易于孕育较强的地震.   相似文献   

11.
Introduction North China is a seismically active area in the eastern part of China, where four M8.0 earthquakes have been recorded in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confirmed by the researchers. The first is the M=8.0 earthquake occurred in A.D. 1303 in Hongtong, Shanxi Province. It was the ear-liest M=8.0 earthquake recorded in the historical document in China. The second is the M=8.0 earthquake occurred in A.D. 1556 in Huaxian County, Shaanxi Province. The other two are the M=8.5 earth…  相似文献   

12.
Based on the results from seismogeological study, aeromagnetic inversion and deep seismic sounding (DSS), it is found that the M≥8.0 earthquakes in North China have three common deep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i.e., they all took place above the ultra-crustal deep faults or on the edges of the tectonic blocks with higher intensity, and there are low-velocity, low-density and high-conductive layers deep in the epicentral regions. The origins of the earthquakes are also discussed and the two possibilities of seismogenesis are proposed, i.e., tectonic movement and intracrustal explosion.  相似文献   

13.
Based on the results from seismogeological study,aeromagnetic inversion and deepseismic sounding(DSS),it is found that the M≥8.0 earthquakes in North China have three common deep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i.e,they all took place above the ultra-crustal deep faults or on the edges of the tectonic blocks with higher intensity,and there are low-velocity,low-density and high-conductive layers deep in the epicentral regions.The origins of the earth-quakes are also discussed and the two possibilities of seismogenesis are proposed,i.e,tectonic movement and intracrustal explosion.  相似文献   

14.
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级地震的发生不是局部地区孤立的构造事件,研究汶川地震的孕震机制,应该把局部分析和区域分析相结合,关注地壳上地幔直至地幔过渡带的深部结构.基于近年来在东北、华北和汶川地震附近地区进行的深部结构电磁探测结果,结合地震学等其他资料,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印度板块的碰撞和松潘甘孜地块的推挤三个“层次”探讨分析汶川特大地震的成因.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的俯冲作用,导致中国大陆东部地幔过渡带深度较普遍地存在着停滞的板片,它对汶川地震的影响不可忽视.印度板块与青藏高原的碰撞,使组成高原的各地块发生向北和向东的运动,各地块向东的运动作用于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影响到该区域的地震活动.松潘甘孜地块向四川地块的推挤,使松潘甘孜地块运动方向和龙门山断裂带形成“丁”字形结构,龙门山断裂带显示为较陡直的电性边界,加剧了汶川地震前的应力积累,可能是汶川地震发生的最直接的诱因.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利用中国区域宽频地震台的波形数据,应用gCAP (generalized 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了2010年2月18日和2011年5月10日中国东北中俄边界附近发生的两个深震的矩张量解,与全球地震矩张量测定机构的结果对比分析,证实了2011年5月深震具有显著的补偿线性单力偶矢量(CLVD)成分,表明基于区域波形资料的gCAP反演可获得较可靠的深震震源机制结果.结合研究区1977-2010年的深震震源机制数据反演确定的日本俯冲带前缘的区域应力场方向,分析认为2011年5月深震的非同寻常震源机制,可能是由于日本东北近海Mw9.0地震造成南东东向拉张应力的变化而造成的,属于日本俯冲带动力作用过程中的响应活动.  相似文献   

16.
陈兆辉  陈石  张双喜  刘金钊 《地震》2021,41(1):25-39
本文基于EGM2008重力场模型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均衡重力异常和多尺度的布格重力异常特征, 以鲁甸和景谷地震为例, 认识其深部构造环境和动力学过程, 为该区域的构造运动和地震孕育环境研究提供依据。 结果表明, 研究区布格重力异常和均衡重力异常与地质构造格局相关性较好, 川滇地块剧烈的区域布格重力异常和非均衡状态与其强烈的地壳变形、 断裂及地震活动密切相关。 强震多分布在断裂带两侧重力异常的过渡地带和高梯度带, 断裂带两侧横向和垂向的显著介质密度差异是强震孕育的深部构造背景。 布格重力异常和均衡重力异常揭示的鲁甸、 景谷震源区深浅差异性的重力异常特征, 暗示鲁甸和景谷地震孕震环境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开展人工地震探测研究的进展,以及在研究大地构造、地壳深部结构、地球动力学、深浅构造关系、大震震源区细结构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8.
This thesis lists and describes 6 pairs of tectonic events, i.e., historical volcanic eruptions associated with historical strong earthquak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for the records of historical volcanic eruptions and historical strong earthquakes in China and its adjacent region since the first record. And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ical eruptions and strong earthquakes by means of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ctonic events themselves, plate movement, regional seismicity, and regional stress environment in China and its adjacent region.  相似文献   

19.
The deep structure background of earth medium for strong earthquakes occurrence in Yunnan area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by using the results on the study of the velocity structur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structure, geothermal structure in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in Yunnan are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ccurrence of strong earthquakes in Yunnan region is obviously related to the deep medium and tectonic environment such as the existence of the high velocity zone in the upper crust, the low velocity zone or high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layer in the middle crust, local uplift in the upper mantle, high geothermal activity and deep and large fault, etc. The M6 large earthquakes could not take place at anywhere, they often occur at some regions which have a certain background in the deep medium structure. The activity of the earthquakes with magnitude of 5 or less is quite random, the occurrence of them have not the obvious background of the deep medium struc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