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石鲽鱼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石鲽鱼的生物学特性 ,对亲鱼的选择培育、人工催产、挤卵、受精孵化和仔稚鱼的培育技术 ,进行试验探索。在室内人工控制水温、光照、饵料投喂的条件下 ,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石鲽鱼的发育和变态及其与理化因子的关系 ,探索了人工育苗的关键技术 ,突破了过去单纯依赖采捕自然苗进行人工养殖的方式 ,为实现室内全人工育苗及养成产业化生产 ,解决苗种来源途径提供了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2.
石鲽鱼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石鲽鱼的生物学特性,对亲鱼的选择培育、人工催产、挤卵、受精孵化和仔稚鱼的培育技术,进行试验探索,在室内人工控制水温、光照、饵料投喂的条件下,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石鲽鱼的发育和变态及其与理化因子的关系,探索了人育苗的关键技术,突破了过去单纯领带采捕自然苗进行人工养殖的方式,为实现室内全人工育苗及养成产业化生产,解决苗种来源途径提供了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3.
黑斑口虾蛄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斑口虾蛄(Oragosquillakempi)俗称本地虾蛄、虾塘虾蛄、真虾蛄;广温性,肉质细嫩鲜美,经济价值高,在浙江沿海一带售价达80~140元/kg,颇受养殖业者和消费者欢迎,是宾馆和饭店需要的海鲜之一。日本滨野龙夫等1987年研究了虾蛄的人工育苗,取得丰硕成果。我国仅王波等1998年报道了口虾蛄育苗获得成果[1,3]。作者承担浙江省科委、宁波市科委下达的关于黑斑口虾蛄人工育苗与繁育技术研究项目,进行了黑斑口虾蛄苗种生产试验,于1999年8月5日获得成功,在21.6m3水体中经23d培育,获体长1.2~…  相似文献   

4.
黄姑鱼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黄姑鱼 Nibea albiflora (Richardson),俗称黄姑子、铜锣鱼,属石首鱼科,黄姑鱼属,是太平洋西北部沿海的特有种,在我国的黄海和渤海,日本的土佐湾和有明海都有其产卵场。 有关黄姑鱼的研究,雷霁霖等(1981)于1959年首次记录了其胚胎及仔稚鱼的形态观察;田北彻(1974)研究过其早期生活史;谷口顺彦(1979)进行过箕作氏黄姑鱼(N.milsilaii)的孵化与仔稚鱼饲育的研究。但是,黄姑鱼的工厂化育苗我国尚无先例。  相似文献   

5.
日本虫寻[Charybdis(charybdis)japonica]是一种肉质丰满、嫩而鲜美 ,经济价值高的大型海产蟹类 ,遍布我国沿海 ,历来为我国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日本虫寻属近岸种类 ,移动性小 ,生长快 ,且繁殖期长 ,可多次产卵 ,亲蟹容易获得 ,适合养殖和放流增殖。在目前养虾业受到严重挫折的情况下 ,日本虫寻的养殖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因对其资源的过度捕捞 ,自然苗种的生产很不稳定 ,规格也大小不一。因此进行日本虫寻人工育苗及养殖技术的研究 ,对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多样化和高效化具有重要意义。阎愚等1989年和199…  相似文献   

6.
1996年从日本引进3kg(约180万粒)红鳍东方受精卵,在福建省宁德市进行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孵出仔鱼70万尾,孵化率38.9%,培育出平均全长2.99cm的幼鱼18.5万尾,育苗成活率26.4%,并对人工育苗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缢蛏[Sinonovaculaconstricta(Lamark)]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始于50年代 ,但最有研究成效的却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 ,但此后缢蛏人工育苗技术未见进展 ,至今缢蛏养殖苗种仍来源于野生群体。鉴此 ,作者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1~5]的基础上 ,于1997~1998年进行了缢蛏人工育苗试验 ,且两年均获成功 ,现将采取的技术措施简述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主要设施催产、育苗池 :面积为5m×6m水泥池 ,共10只 ,池顶盖为玻璃钢瓦。自然海区培苗田 :面积为60~100m2,共10块 ,合计800m…  相似文献   

8.
红鳍东方Tun人工育苗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苏跃中 《台湾海峡》1997,16(4):486-489
1996年从日本引进3kg红鲁东方Tun受精卵,在福建省宁德市进行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孵出仔鱼70万尾,孵化率38.9%,培育出平均全长2.99cm的幼鱼18.5万尾,育苗成活率26.4%,并对人工育苗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海洋科学集刊》1976,(11):173-184
刺参(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属棘皮动物门,海参纲。海参纲中仅少数种可食用,其中,刺参是食用种中最佳的一种。我国河北、辽宁、山东、江苏等省沿海均有分布,但自然资源数量较少,产量较低,远不能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因此,人们对刺参的人工育苗和养殖生产十分重视。 1953年以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河北省海洋水产试验场曾成功地进行过刺参的人工育苗和养殖的研究工作。近年来,特別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后,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蓬勃兴起,刺参的人工育苗和养殖试验取得了很大进展。 我们三结合试验小组就是在这大好形势下成立的,实验点设在长岛县砣矶公社后口大队,于1972年开始工作。四年来,试验逐步深入、扩大,基本上掌握了刺参人工育苗技术和幼参培养方法。人工孵化的幼参,经两周年在池内的试养,性已成熟,并于1975年诱导产卵成功,育出稚参;同时,在产卵后于10月中旬进行了加工干品试验,以摸索养殖生产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0.
鲍是一类经济价值很高的海产软软体动物,也是我国海产药用生物的重要种类之一。鲍的足部相当发达,占体重40%左右;堪称海味之冠。鲍売又名石决明,是我国医药史上应用很早的药品,具有平肝明目的显著功效。 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在我国广东、福建、台湾都有分布,但数量不大;福建沿海主要分布于东山和平潭两地,漳浦、龙海、晋江近海也有,数量亦很少。杂色鲍对栖息环境有一定的选择能力,一般栖息于低潮区至水深20米左右,潮流畅通、水色清晰、海藻繁茂的岩礁地带;有淡水注入、透明度低的河口或泥沙质底则不适于鲍的生长,因而鲍的分布比较集中于某些特殊海区。 由于鲍的经济价值高,产鲍国家十分重视研究鲍的增殖。在这方面,日本的有关工作者做了较多的工作,他们已由自然采捕发展到蓄养、移殖以至近10年来的人工控制采苗和重要种的养殖。日本的村山(1935)研究了Haliotis gigantean的早期幼体发育过程,猪野(1953)研究了H. discus和H. sieboldii的增殖生物学,大场(1964)报告了H.diversicolor supertexta 的增殖基础,同年菊地对皱纹盘鮑H. discus hannai 的生活史及幼鲍的饲养也进行了研究。 我国过去对鲍的研究做的较少,1958年,沿海产鮑区渔民和有关研究机构曾经开展过鲍的人工育苗、移殖以及人工养殖试验,为进一步开展鲍的养殖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鲍的研究工作有了新的进展。1970年6月,在福建省商业局、水产局和东山县革命委员会的领导下,在东山县开展了杂色鲍人工育苗和养殖试验,于1971年首次在国内培育出杂色鲍苗;1972-1973年进一步探索了杂色鲍的繁殖规律、生态习性,同时对辽宁产的皱纹盘鲍进行了南移和人工育苗的研究。本文即是这些研究工作中的一部分,其它部分今后将陆续发表。  相似文献   

11.
在浙、闽沿海已广泛进行青蟹人工育苗养殖,北方沿海正在进行生产性育苗试验。现将锯缘青蟹(Scyllaserrata)人工育苗中亲蟹的选育、幼体的孵化和培育等过程中的主要技术措施总结如下1 材料与方法育苗的亲蟹于1995年10月份由福建空运而来,体长与体宽均在8.5cm和11cm以上,体重180g以上。经水泥池内越冬育肥至1996年5月份,选择合乎要求的亲蟹进行育苗试验。2 实验结果2.1 亲蟹的选择与饲育亲蟹应选择体重200g以上,体长在12cm以上,肢体健全无外伤且经受精、卵巢发育成熟的雌蟹。蟹壳两侧充满卵粒,阳光下观察前侧缘附近不透光,甲壳呈红色或鲜…  相似文献   

12.
卵形鲳鯵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卵形鲳鯵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中,进行了不同饵料对仔鱼生长及成活率影响的试验,培育出体长3~5cm鱼苗23万尾.平均成活率为57.5%。结果表明用螺旋藻强化培育轮虫和采用二次培育方法进行卵形鲳鯵人工育苗.可提高鱼苗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3.
西施舌育苗水体污损生物及其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0年6月-2001年8月与2002年5月-2003年8月,先后在福建长乐和广东汕头进行西施舌人工育苗的研究.发现西施舌育苗水体的污损生物21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10种.加强水质和底质处理,改进育苗技术工艺,寻找污染源,以防为主.是治理育苗污损生物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作者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提出:在常温条件下利用日光进行育苗。试验的重点是提高幼苗的大小与防除附着物的方法。采用从育苗基质、采孢子时期、室内短期培育及下海育苗一系列新方法,结合人工洗刷技术等多方面措施,当年获得:每cm苗绳上出1cm以上大小的幼苗5株以上的结果。这样大小的幼苗比较容易养成,达到实用阶段,所以提出一套采孢子育苗的工艺流程。这是石花菜人工育苗的最好记录。  相似文献   

15.
点带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通过58批次的人工育苗试验,总结点带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阐述了育苗池、育苗的环境条件、鱼苗不同生长阶段的饵料及投喂方法、育苗水质管理及生产中的操作方法等;讨论了如何解决开口饵料问题和出现3个危险期的原因等。  相似文献   

16.
黑鲷人工育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调查研究报告第2397号。我们于1994年3~6月在河北省水产项目育苗场着重对大水体、高密度的黑鲷人工育苗进行了一些试验和探索。1试验条件和基本设施试验是在河北省黄骅市水产项目育苗场(现改名为海水养殖公司)内进行的。该场有各种育苗水体3200m3和150m3动植物饵料培养室。育苗用水经一、二、三级沉淀和沙滤后进入车间。使用了动植物饵料室的135m3水体,共计9个池子,每个池子15m3(实用水体13m3)。其中5个池子为玻璃钢屋顶,早期进行植物饵料培养,后期亦用以培育鱼苗,另外…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多年生产实践,比较了大菱鲆与牙鲆人工育苗的异同,在人工繁殖、发育特征、苗种培育、营养与饲料、疾病预防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从而为大力发展大菱鲆与牙鲆的人工育苗、提高苗种数量和质量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8.
鲈鱼土池人工育苗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1989-1993年鲈鱼土池人工育苗的研究结果,捕自天然海区、围垦内 网箱培育的亲鱼注射LRH-A与HCG诱导能顺利排卵,产卵率70-100%,受精卵卵径1.25-1.40mm,浮性卵、受精率21-89.0%,在水温18.0-21.2℃、盐度31.0-34.0的条件下,一般经50.67h孵出仔鱼,孵化率46.0-90.0%。人工育苗在室外土池进行,最高成活率11.7%。初孵仔鱼全长3.53-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了泥螺室内人工育苗各阶段的技术措施,并就如何提高卵群的孵化率、几种药物在育苗中的应用作了扼要讨论。 在人工育苗过程中,0.28-0.9(×10-6)高锰酸钾,或5-9(×10-6)福尔马林处理卵群,可明显提高孵化率,对卵群膜的溶解有促进作用,并可提高卵群孵化的同步性。在面盘幼虫浮游期及匍匐期的培养过程中,采用0.5-1(×10-6)的高锰酸钾或5-10(×10-6)福尔马林可以有效地减少育苗水池中的有害微小生物。  相似文献   

20.
庄虔增 《海洋科学》1995,19(5):69-72
2真鲷人工育苗及养殖真鲷(Chrysophrys majorT&S)属鲈形目鲷科鱼类,广泛分布于我国和日本沿海,为近海暖水性底层鱼类,喜栖息在30~90m深的岸礁海藻丛中。真鲷全身呈淡红色,故又称“红加吉”,肉味特别鲜美,历来深受人们欢迎,属高档海产鱼类。2.1真鲷人工育苗2.1.1亲鱼来源真鲷的生殖季节在我国南北方差别很大。在广东沿海,真鲷的生殖季节为11月底至2月初,盛期为12月中至1月底。在福建厦门地区生殖季节为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盛期为11月初至12月初。而黄、渤海沿岸的真鲷生殖季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