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的调查评价能够更好地保护耕地红线。通过GIS等相关技术,以某县数据为例,详细介绍了对耕地后备资源实施调查评价的原则、方法以及评价指标的选取等内容,得到了准确的评价结果,为制定耕地保护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耕地后备资源是耕地的重要补充来源,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资源。由于不同类型的耕地后备资源所具有的自然景观和土壤性质等条件不同,其评价过程中的侧重点也不同。因此,本文基于现有的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方法和模型,在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评价项目基础上,依据不同类型耕地后备资源对开垦或复垦的不同要求,对每一类耕地后备资源分别设置一套独立的权重体系,并分别划分土地适宜性等级,以期为崇阳县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科学客观的指导。  相似文献   

3.
结合实例介绍了以测绘成果资料和现代测绘技术为支撑全面调查与查清水利工程建设可垦耕地数量、质量及分布的工艺,为水利工程建设规划和优化水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数据.  相似文献   

4.
查清耕地后备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和分布是实施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基本前提。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是科学规划和开展耕地开发的基础性工作,特别是通过对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能有效地增加耕地面积,确保耕地占补平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苏北海滨小城,有着得天独厚、十分丰富的耕地后备资源.近年来,大丰区充分发挥耕地后备资源丰富的优势,多措并举,通过实施占补平衡补充耕地项目,既满足了大丰经济社会发展对补充耕地指标的需求,为当地的沿海开发、项目招引、城乡统筹发展等补足了能量;又将多余的补充耕地指标异地调剂给苏南等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地区使用,为全市乃至全省的耕地占补平衡作出了贡献.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丰耕地后备资源丰富的先天优势正在逐年弱化,其矛盾和问题也逐步显露.本文围绕大丰耕地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对耕地后备资源利用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6.
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耕地保护及粮食安全形势日趋严峻,如何开展耕地及后备资源利用保护成为战略重点。本文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区,以2014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主要数据源,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地理区位特征,对耕地及后备资源现状、利用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开发利用战略目标、主要指标、布局、战略重点及保障措施进行研究,以全面落实战略需求,对实现国家耕地保护及粮食安全保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表明,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8.
利用ArcGIS软件将最新遥感影像和2015、2016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地类图斑对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图斑进行叠置分析(以江汉平原XX市数据为例),通过内业比对判读,提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疑似不符地块。结果表明,通过GIS的叠置分析,结合耕地后备资源等外部数据,能核实划定后永久基本农田图斑,保证划入耕地质量。  相似文献   

9.
结合杭州市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的实施情况,讨论了基于GIS技术进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的内容、技术路线,研究了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的主要技术问题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估是一项长期的土地评价监测工作,及时地反映当前经济建设对土地资源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对耕地后备储备开发空间的影响,是该项工作的重点。本文探讨了利用地理国情数据在后备资源调查评估中的应用思路和实施方法,使调查评价结果更为科学合理,调查过程更为科学高效。  相似文献   

11.
基于粮食安全策略的耕地需求量预测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常见的耕地需求量预测方法主要是采用回归分析法、灰色预测法,缺乏对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内在分析,忽略了国家粮食安全策略的影响。但是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之间存在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因此,本文基于国家粮食安全策略考虑进行耕地需求量的预测。结合国民经济发展及各用地部门需求,考虑规划期间耕地减少和增加的各种可能性,最终确定耕地需求的合理规模。  相似文献   

12.
遥感图像是地理信息分析非常重要的数据源。遥感技术和GIS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利用1987年和2000年的遥感影像,分析了徐州市14年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并运用ArcView实现土地利用的空间分析,对徐州市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土地利用类型变更情况。以耕地为例,利用徐州市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基于SPSS软件对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和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利用Savitzky-Golay滤波对覆盖江西省范围的SPOT VGT NDVI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滑处理的基础上,结合坡度数据,通过非监督分类的方法提取了江西省2000、2005和2010年水稻种植范围,并根据NDVI的年内动态变化,从水稻种植范围、水稻生长季起始时间、水稻复种指数和NDVI最大振幅等分析了江西省水稻种植和生长情况,探讨2000~2010年江西省水稻生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定量分析耕地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制定与实施耕地保护措施的重要依据。本文以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成果为基础,以自然等指数为空间变量,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北京市大兴区耕地自然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采用变异系数、二元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方法对其影响机制进行分析,揭示了耕地自然质量空间差异的主导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大兴区耕地自然质量在200~900m尺度范围内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正相关HH型高等地明显聚集分布,LL型低等地面积较大且聚集性较低,负相关类型(HL和LH型)耕地无明显集中区域,零星分布。土壤有机质、表土质地和土壤剖面构型是影响耕地自然质量空间分布格局的主导因子,但影响程度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5.
基于灰色-马尔柯夫链预测模型的耕地需求量预测研究   总被引:41,自引:2,他引:41  
讨论了耕地总量预测的方法,在分析现有耕地预测方法的基础上,针对灰色GM(1,1)预测与马尔柯夫链预测的优点和不足,提出了基于灰色一马尔柯夫链的耕地需求量预测模型,并以湖北省耕地需求量为例,时该模型进行了实例验证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对县(市)上报的灾毁耕地资料进行复核,能够有效的纠正错报、虚报数据,提高复核工作效率,为做好灾毁耕地的复垦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以福建省漳浦县、建瓯市试验研究为例,探索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对县(市)上报的灾毁耕地资料进行全面复核的方法,寻求一条快速、及时、准确的复核全省上报的灾毁耕地资料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其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实用性一直受到相关行业的关注。本文对某市的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数据与国土二调成果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下一步地理国情普查中数据时点核准提供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违法占用耕地现象屡禁不止,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摸清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底数,做到"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是当前整治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工作的研究难点之一。本文通过对高分辨率自然资源影像数据进行预处理,构建基于深度学习网络的自动化监测模型,应用模型进行预测并对输出结果进行GIS优化和空间叠加。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快速监测出疑似侵占耕地的违法房屋,为坚守"耕地红线不突破"的底线提供了智能化技术选择,可服务于整治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工作。  相似文献   

19.
The policy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concerning the horizontal expansion of the cultivated land through the reclamation of desert soils result in a total increase of 665. 985 km2 during the period 1987–1999 in North Shaanxi. This increase is less than the loss in arable land by urbanization. The accelerated rate of change in agricultural areas calls for more rapid surveys of urbanization and loss of arable land. Remote sensing has a number of advantages over ground-based methods for such surveys. The multi-scale concept of remote sensing data help us study the problem in four towns. Several maps were produced to analyze the situation of urban coverage in different times. The evaluation of the status, rate and risk of urbanization are based on an accepted average of urban increase as 2% of population growth per year.  相似文献   

20.
The policy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concerning the horizontal expansion of the cultivated land through the reclamation of desert soils result in a total increase of 665. 985 km^2 during the period 1987-1999 in North Shaanxi. This increase is less than the loss in arable land by urbanization. The accelerated rate of change in agricultural areas calls for more rapid surveys of urbanization and loss of arable land. Remote sensing has a number of advantages over ground-based methods for such surveys. The multi-scale concept of remote sensing data help us study the problem in four towns. Several maps were produced to analyze the situation of urban coverage in different times. The evaluation of the status, rate and risk of urbanization are based on an accepted average of urban increase as 2% of population growth per yea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