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2.
根据两次地震的宏观考察结果、地震学有关参数以及最新的有关人工地震勘探资料的综合分析,讨论了两次绵竹5级地震和1994年江油4.7级地震、1993年郫县4.4级地震的发震构造,认为龙门山断裂及山前隐伏断裂均属浅表出露深部错动型(即滑脱型)地震断裂,并对有关强震的发震构造与构造关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利用地磁和天文因素进行地震三要素预测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解用明 《中国地震》2001,17(1):92-96
本文分析了华北地区地磁台站和流动磁测资料与近期河北及邻区中强地震的相关关系,发现了冀,京,津,渤地区近百年地震所显示的单月发震优势特征,结合地磁交汇点附近一般是未来可能发震的位置,这对地城许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4.
震电勘探方法在大庆油田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检验前苏联和美国提出的某些震电勘探方法的实用性,在大庆开展了震电勘探方法实验,包括直流电场对地震波的影响以及地震波与电磁波的相互激发。实验是通过自制的电场前置放大器和已有的商用仪器在野外进行的。实验发现,在10A直流电场环境下,地震叠前炮记录上反射同相轴连续性变好,接收到第一类震电效应所引起的伴随电场和转换电磁波,这对震电勘探在大庆的进一步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震电耦合产生的伴随震电场(CS)和震电界面场(IR)具有不同的强度,且能够反映地下地质体界面信息的震电界面响应一般较弱,而震电界面响应场可能在薄互层地质背景下能够出现较强的振幅值.目前还未有针对薄互层震电波场响应特征分析,且纵波引起的震电界面响应场是否对薄互层敏感有待探究.本文基于体积电荷密度的震电耦合理论数值模拟了平行薄互层(VTI)和倾斜薄互层(HTI)地质背景下的震电波场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伴随纵波传播而产生的CS震电场几乎不受平行薄互层和楔形薄互层的影响.纵波在界面处诱导产生的IR震电场对垂直薄互层不敏感,但水平薄互层和楔形薄互层模型的厚度和薄互层的层数均能影响IR震电信号,薄互层单层厚度减小和薄互层层数增加会导致IR信号的增强.结果有力证明了纵波引起的震电界面响应场在薄互层地质体处会产生振幅异常,而水平和垂直薄互层的震电波场差异也有将助于探究层理方向有显著差异的页岩等储层中产生的震电信号.  相似文献   

6.
张春芝 《地震研究》1993,16(3):272-280
本文通过对皖23井记录到的59幅水震波图的主要参数的分析,发现该井记录水震波与地震发生的区域有关,存在明显分区记震特征。在分区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得到水位振荡幅度与震级、震中距的关系如下:Ⅰ区:logA=-5.0569+0.8906Ms-0.2730log△Ⅱ区:logA=-4.0201+0.8614Ms-0.5855log△Ⅲ区:logA=-3.5998+0.8290Ms-1.0162log△水位振荡持续时间与震级间的关系式如下:Ⅰ区:logT=-6.1248+1.0181MsⅡ区:logT=-4.0189+0.7556MsⅢ区:logT=-5.4129+0.9178Ms文章还对其记震能力作了定量分析,并提出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衡量水井记震能力的定量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7.
震源深度是地震定位的一个重要参数.本文利用沈阳台记录到4个壳内近震,进行sPn震相识别,利用sPn与Pn震相的到时差计算这几个近震的震源深度,将所得结果与国家局及辽宁台网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沈阳台定出的深度与国家局所定深度75%是一致的,与辽宁局结果也基本一致,误差较小.在2 km范围内.并对利用sPn震相计算震...  相似文献   

8.
东北深源和浅源地震同步活动的地球动力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研究了东北大陆地区深源及浅源地震同步活动特征及构造特征,认为造成深浅源地震同步活动的地球动力是西北太平洋岩石圈板块的作用。西北太平洋岩石圈板块消亡于珲春地区上地幔内590km深处,导致了深源地震活动,同时又直接影响着内陆郯庐断裂带、松辽盆地边缘断裂带及其附近的浅源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9.
对内蒙古测震台网2008年以来速报的346次地震(包括天然地震与爆破、塌陷)进行统计,以典型震例,分区域、分类别总结震相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利用典型震例与波形互相关性在未来地震定位与震相精确识别方面应用的可能性,及利用非常规震相(sPn震相)准确测定震源深度的应用前景。通过以上分析,以期进一步提高内蒙古地震速报和编目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阜新市和抚顺市周边区域的煤矿近年来矿震频发,已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本文利用辽宁台网宽频带地震资料,采取多种数据处理技术、剔除噪声干扰,分析解释了辽宁阜新、抚顺矿震的典型地震记录特征,为日常的地震速报和震相解释服务。  相似文献   

11.
基于全国地震地下流体台网数据,分析了芦山MS 6.1、马尔康MS 6.0地震引起的地下流体井水位、水温同震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对于芦山MS 6.1地震水位同震响应观测井数量较多,以上升变化为主,同震变化幅度较大;而对于马尔康MS 6.0地震水位同震响应观测井数量较少,以振荡为主,变化幅度较小;2次地震引起的水位同震响应能力均强于水温测项,水温记录同震响应的前提是同井能记录到水位同震变化;2组地震引起的同震响应特征差异主要与震源机制解、台站分布密度、同震响应机理不同等有关。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了一种在近震条件下,确定台阵三分向记录图中Pg波震相的初至识别方法,并对美国UPSAR台阵记录到的2003年发生在圣西门(San Simeon)地区6.5级的地震数据进行了Pg波震相分析和识别.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震相识别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用sPn震相测定近震震源深度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用近震深度震相sPn与Pn波的到时差测定近震深度,方法以求简捷准确。为此,对我国部分地区台网记录的sPn震相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通过研制的计算sPn走时程序运算,给出华北、山西、华东、西北及四川地区的sPn-Pn走时差对应震源深(h)表和sPn-Pn求震源深度列线图。经过震例检验,该表比较适合本地区的走时特性。为应用sPn震相测准我国部分地区震源深度,提供了有利工具。  相似文献   

14.
用地震活动性资料回顾性地研究了1999年台湾集集大地震的孕震结构和孕震过程,应用组合模式和孕震过程中显地震的时间特征对集集大震的预报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高存英  王焱 《山西地震》2010,(3):10-13,17
以大同国家测震台观测资料为例,总结了震中距10~°50°范围内特别区域地震震相特征和震相识别的方法,对震相识别的难点进行了说明,以图例的形式为判读震相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
18.
20世纪以来,东北地区7级以上强深震与东北地区浅源中强地震活动在时间上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认为汪清7.2级强深震后,黑龙江省及邻区发生5级以上中强震的危险性增大。  相似文献   

19.
马文静  苏旭 《地震》2000,20(2):69-76
在分析青海共和地区深浅部地质构造、区域应力场等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1990年共和7.0级地震孕震的构造动力学模式,即:NWW向至NE向断裂组合孕震,NWW向哇玉香卡-拉干隐伏断裂为发震断裂、NE向隐伏断裂为诱震断裂,NE向区域构造应力的增强为孕震和发震的主要力源。  相似文献   

20.
本文清理了吉林省地震前兆台网在省内中等地震,邻区中强以上地震、西太平洋地震带大震前记录到的14次前兆异常。通过震例统计,筛选出省内前兆映震敏感测点和敏感测项。根据映震范围曲线求出最低映震震级为3.0左右,线性区内最大映震距离为600 ̄800km。对5级地震的反映距离为200 ̄300k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