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对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即通过矛盾的创设,引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从而培养他们思维的基本习惯。而在一堂课上,仅通过若干小环节即可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进而多问为什么。  相似文献   

2.
我们知道每个班级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如果不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容易使低层次的学生“吃不了”,失去信心,或使高层次学生“吃不饱”,失去兴趣,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呢?我对学生进行了分层优化,做到教学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3.
一节成功的地理课,教师与学生的言语交流中,教师的恰当设疑提问起着关键作用。它能触及学生的思维兴奋点,起到提示思路、加深理解、巩固知识的效果,但要注意好课堂提问的技巧,也就是“问什么”、“怎么问”,我在教学提问中,注意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在地理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运用歌曲,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我在讲“长江”一节时,上课一开始,我便问学生:“同学们,大家会唱《长江之歌》吗?回答是:“会”。于是由我指挥全班唱了起来:“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相似文献   

5.
这是高三年级的一节习题讲评课,我正手拿一份“地球运动”的试卷在教室里边走边讲,并不时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同学大多低着头边听边记。这时我发现有位女同学在快速地写着什么,开始以为是在做笔记,后来前排一位同学一个后仰动作不小心将她的一张试卷碰掉了地上,由于专心“写作”竟然没有发现。  相似文献   

6.
迅速判断学生的困惑点,搞清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释疑的前提。为此,在学生质疑时教师就要做到一听二问三判断。“听”是注意听取学生提出的疑难,“问”是对学生质疑中表述不清的地方,进行必须的诱导性询问:“判断”,即迅速判断学生所提问题的关键点,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实间”即针对教学内骞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提问,一般用于难度较大或较抽象的新知识学习过程中。“虚问”是似问非问,巧设迷雾,但要虚中有实,一般用来活跃课堂气氛。对于一些重要的地理概念,一般水平的学生往往以为能记住、背熟就算是懂了,其实不然。教师在课堂上应针对一些地理知识提出一系列题意明确、清楚的问题,诱发学生思考、理解,帮助他们克服盲目自满情绪,以达到突破、分散难点,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习题的布置和检查往往令教师极为头痛,我们常埋怨和指责现在的学生不自觉,并想尽各种办法来强制学生完成作业。在教育上很有见地的文豪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今,在新课改的氛围下,地理教师手握鲜活的教材,面对活跃的学生,地理课堂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但习题的设计可千万不能成为被新课改遗忘的角落,也要改造也要“变脸”,让它活起来!  相似文献   

9.
不久前,我和一些同志到市区各大厂矿考察。当我们来到西郊新建的市水泥厂时,一位考察团成员问我:“你是搞地理的,说说这个厂址选择得合理吗?”这一问,问得我感慨万千,心中难以平静。  相似文献   

10.
王红霞 《地理教学》2010,(13):57-58
我一打开这张家乡地图投影,同学们立刻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哇,我找到我们乡镇了!”“我找到我们学校了!”“我还找到我们村庄了,哈哈”……我在旁边听着他们的话,突然想到这节课可以换种方式学习,于是我对学生们说:“我们这节课和以往不同,同学们可以先看图,然后提出问题,再由其他同学解答,最后老师来总结。”  相似文献   

11.
浅谈地理兴趣教学俞晖(福州第三十八中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部分学生认为地理是副科,地理似乎可有可无,学好学坏无所谓。因此,如何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达到“我爱学”的境界,是值得地理教师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朱其山 《地理教学》2010,(17):26-27,22
“问题链”是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或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的困惑,将教材知识转换成为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一系列的教学问题;是一组有中心、有序列、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问题。教学中的“问题链”,一问接一问,一环接一环,环环紧扣,步步深入,由此及彼,就像一根链条,把疑问和教学目标紧紧地连在一起,对学生学法的形成有较强的导向作用,是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3.
在地理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巩固所学的地理知识,我运用了“串联”、“并联”的方法,组织他们有效地进行地理复习。  相似文献   

14.
一次,我去校外听区级公开课,讲的是八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第一节的第一框题一“经济发展的先行官”。课堂上老师神采飞扬,传授知识思路清晰;手中的鼠标点击频率也相当快,图片一张替换着一张。身为专业地理教师的我,有的答案还没思考完整,但同学们的反应却完全不同:个个对答如流,师生配合相当默契,讲课环节进展十分流畅,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我们这些听课的老师,个个佩服同学们的反应。离授课结束还有几分钟,老师出了几道练习题,目的是检测本课学生的掌握情况,但结果只有几个同学能做出答案,气氛很沉闷,  相似文献   

15.
宋银花 《地理教学》2004,(10):42-43
我校是广州市一所普通完全中学,从学生来源情况来看,生源层次比较低,所以,上课时相当一部分学生无书、无笔、无纸是常有的事,可能是缺乏现代竞争意识,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满不在乎,也不太怎么关心考试。可最近的一次校内非纸笔性考试尝试,令我对所有学生刮目相看,因为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作为教师所固有的学生观。  相似文献   

16.
去年中考完,有的学生反映中考考题难度大,问了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普遍的反应是经纬网、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等内容不是最难的,丰富多彩的区域地理部分却让他们陷入答题困境。区域地理的试题大多数以描述题形式出现,学生一接触到描述题就手忙脚乱,即使写了一堆文字,还是没答到点上。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如果能够教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构建区域地理的认知结构,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区域地理部分的得分率。一、思维导图对世界区域地理教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淮涛 《地理教学》2008,(10):22-23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学生很爱动脑筋,问一些非常好的问题。比如,学生问:“印度北部与我国华南地区纬度相当,为什么印度北部是热带季风气候,而我国华南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日本的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为什么向南弯?”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实际上已经产生了发现问题的动机,教师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应该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让学生体验探索奥秘并取得成功的经历,  相似文献   

18.
陈海霞 《地理教学》2010,(13):59-59
一个雨后的清晨,我和几名学生到南山公园(地势较高)去晨练,沿途经过一些平顶的二层小楼,站在高处,楼顶流水的痕迹清晰可见,望着千丝万缕的纹路不约而同地汇集在一条一寸宽的粗线上,我惊讶地喊了一声:“快看河谷!”一名女生忽闪着富有灵气的眼睛问“哪儿呢?”“楼顶。”  相似文献   

19.
蔡明 《地理教学》1997,(4):26-27
在“中国南方地区”一节的教学中,我尝试运用了“角色反串”,即让学生当一回“地理老师”。在课上,我先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然后将“教学任务”分配到各小组,让学生按小组“集体备课”,编写讲解提纲,再推出一位“地理老师”登台讲解。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学生当“实习老师”,教师进行启发、指导。下面谈谈我的教学思路及体会。  相似文献   

20.
地理因其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为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可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给学生留下探索创新空间,引导他们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去拓展课本内容。例如在讨论如何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的问题时,我先向学生介绍了新加坡“屋顶花园”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