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东北亚区域是一个资源相对集中,生态环境格局复杂,气候地带性多样,人地关系对比显著的区域,集成该区域的资源环境综合科学考察数据对于全球变化等前沿科学研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研究意义。针对该区域资源环境综合科学考察数据积累和管理的需求,研究构建了包括三大体系的东北亚资源环境综合科学考察数据平台,即数据资源采集与管理标准规范体系、数据分类体系、数据管理和发布软件体系。其中,标准规范体系包括数据采集规范、数据管理规范和综合考察规范三类共23项;数据分类体系包括4个大类、25个小类、128个要素;数据平台软件系统包括数据目录检索管理、元数据管理、数据发布与可视化、数据浏览与获取等5个功能模块;基于地理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了东北亚资源环境综合科学考察数据平台原型系统,初步实现了数据的集成管理与可视化访问。目前已集成144个数据集(库),为东北亚综合科学考察数据的深度集成和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极地科学考察标准对规范极地调查、观测、监测等实施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全面梳理现行的与极地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基础上,根据极地科学考察工作的迫切需求,指出了我国极地科学考察标准化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对我国极地科学考察标准的统计和分析表明,现行的国家标准有6项,行业标准有10项,仅为海洋标准总数的3.4%,是自然资源标准总数的1.1%,且大多数为基础通用类标准,缺乏极地调查、观测、监测等技术类标准。根据自然资源领域标准体系的构建思路,提出了极地科学考察标准的分类方法,初步构建了极地科学考察标准体系框架,提出了应尽快开展极地科学考察技术标准化建设、优先开展极地考察安全标准制定、探索极地科学考察国际标准研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研究和建立南极环境信息系统对于南极科学研究和科研管理的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GIS技术为支持,在分析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概念模型,将其规范化分解后形成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并从软件工具的选择、硬件环境配置出发,设计了系统各功能模块的实现。重点突出了专业功能:可视化采样管理和具有模型分析功能的环境质量评估。最后评价和展望了系统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北极航道相关海域科学考察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剑锋  吴荣荣  张芳  王勇  俞勇 《极地研究》2012,24(2):187-196
我国从1999年开始已实施了四次北极科学考察,对白令海、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加拿大海盆和马卡若夫海盆进行了广泛的考察。全球变化导致的北冰洋夏季海冰覆盖面积不断减少,导致冰期以来北极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的首次同时开通。北极航道集中在陆架海域,不仅是海冰变化最为显著的海域,同时也是陆地-北冰洋相互作用最为显著的区域,对北冰洋区域气候、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以及经济和当地土著居民生活等具有重大影响。本文对北极航道关键海域近年来国际相关科学考察进行了总结,对科学考察背后的各国北极策略进行分析,并从科学需求的角度对我国在今后北极科学考察中针对北极航道相关海域应开展的科学考察与研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刘瑞源 《极地研究》2020,32(1):132-132
正"中国极地科学考察研究三十年进展"系列专著(共三册)由中国海洋出版社于近期出版发行,全面系统地记载了我国极地考察从1984年起始的30年期间在南极和北极进行的科学考察活动、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和重要研究成果。三册专著按研究的地域分别介绍了我国南极陆基科学考察研究、南大洋考察研究以及北极科学考察研究,每册专著按研究的学科领域分为若干章。  相似文献   

6.
P4022007010036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路线上温室气体瓶采样结果分析=A result of greenhouse gases flask-sampled on the course of the 2nd Chinese 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2003/张东启,徐建中…∥冰川冻土.—2006,28(3).—319~323研究结果表明:海洋表面不同纬度带上C  相似文献   

7.
被誉为世界屋脊和亚洲水塔的青藏高原是中国资源宝库和生态安全屏障。1949年以来,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作为国家战略任务受到高度重视。1949—2017年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简称“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之前,中国科学家在青藏高原地区开展的科学考察研究历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① 区域专题科学考察阶段(20世纪50—60年代),该阶段取得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为此后的大规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奠定了基础;② 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阶段(简称“第一次青藏科考”,1973—1992年),该阶段首次开展了大规模多学科的综合考察研究,完成了面积约260万km2的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科学资料,产生了巨大的科学和社会影响;③ 问题主导的科学考察研究阶段(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包括攀登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高水平国际合作等为特征的科学问题主导的科学考察研究,实现了由静态到动态、由定性到定量、由单一学科到交叉学科的里程碑式转变;④ 建制化和团队攻坚的科学考察研究阶段(2003—2017年),这一阶段以2003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成立为标志,队伍规模化组建,野外台站体系化建成,实验室建设形成规模,国际合作不断深化,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以及第三极环境国际计划等重大项目的实施,汇集了全国和全球开展青藏高原研究的杰出人才,推动青藏高原研究走进世界地学研究的第一方阵,为2017年启动第二次青藏科考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极地科学考察的背景与技术现状,重点阐述了水下机器人在极地科学考察中的作用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其次调查了国内外水下机器人在极地考察中的研究和应用现状,描述了我国研制的“海极”号水下机器人在“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中的作业情况,对极地考察水下机器人的未来发展趋势做了分析。最后,本文针对极地环境和极地科学考察的需求,对极地考察水下机器人的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唐丽玉  缪海岚 《福建地理》2003,18(1):48-50,56
基于3维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借鉴2维GIS领域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技术,根据地下热水资源管理的要求,设计了地热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具有数据库管理、日常办公管理、2维分析与可视化、面3维分析与可视化和体3维分析与可视化5个模块。  相似文献   

10.
基于3维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借鉴2维GIS领域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技术,根据地下热水资源管理的要求,设计了地热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具有数据库管理、日常办公管理、2维分析与可视化、面3维分析与可视化和体3维分析与可视化5个模块.  相似文献   

11.
回顾了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CAMLR)管理体系中科学观察覆盖的主要要素,以及在过去的6年中中国南极磷虾渔业执行科学观察计划的主要成果,旨在帮助中国磷虾渔船更好地理解和执行相关的政策、规定。国际科学观察制度是CCAMLR管理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监管组成部分。它是由观察员指派、职责和方法标准、执行效果评估等组成的相对独立管理机制。科学观察员覆盖率是其实施策略的核心评价指标,它在渔船、网次以及具体观察任务3个层次都有不同的管理规定。南极磷虾渔业必须接受CCAMLR严格监管并实施科学观察。2009—2015年6个渔季,中国渔船在贯穿所有渔业活动中,按照CCAMLR要求执行最大可能全面、系统的观察覆盖。已有的23船次中,19船次执行科学观察,聘用科学观察员近30人。各渔季的观察天数覆盖率介于81%—100%(平均覆盖率为94%);渔船覆盖率介于66%—100%,6个渔季平均覆盖率为82%,超过CCAMLR的50%的要求。为应对南极磷虾渔业科学观察管理可能的调整,建议我国建立开放的科学观察培训机制,积极储备极地渔业国家科学观察员人力资源,开拓灵活简便的多重委派途径。  相似文献   

12.
积累、管理和共享科学数据是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科研、监测的日常工作之一。基于“沙坡头站动态监测数据库管理系统”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沙坡头站荒漠生态环境长期定位监测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在系统结构、后台管理、数据共享服务方式及Web页面与用户的交互性等方面均有优化提高,用户将更加快捷、直观地了解沙坡头站监测数据的管理与集成,有效使用和共享数据。该信息系统将为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搭建长期、综合的数据与信息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13.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tatus of Antarctic data managemen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lar science data resulted from Chinese Antarctic and 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s, the Chinese Polar Science Database System(CPSDS) has been designed and established in 2002. The infrastructure, technical standard, mechanism of sharing data of this system are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 Meanwhil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olar data management is summarized. As the metadata is the powerful and useful tool for managing and disseminating scientific data, the metadata is also used as “search engine” of CPSDS. Besides, the trend of data management and sharing is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Although biological diversity has emerged in the 1980s as a major scientific and political issue, efforts at scientific assessment have been hampered by the lack of cohesive sets of data. We describe, in concept, a comprehensive national diversity information system, using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 techniques to organize existing data and improve spatial aspects of the assessment. One potential GIS analysis, to identify gaps in the network of nature reserves for California, is discussed in greater detail. By employing an information systems approach, available data can be used more effectively and better management strategies can be formulated.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广西海草大面积衰减,为加强广西海草的保护与管理,设计研发了广西海草资源GIS信息管理平台来管理纷杂的海草相关数据,该系统提高了海草管理的科技水平与工作效率。该平台包含基础信息维护、数据编辑、空间分析、空间查询、数据输出、系统管理6个子系统,具有较好的集成性、实用性与应用前景。本文对系统的结构、功能、实现方法等进行了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16.
程少华 《极地研究》1993,5(3):60-74
本文根据现实需求和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基本立足点,探讨了中国南极信息系统(CAIS)总体框架的构想以及如何建立CAIS的若干问题。文中阐述了建设CAIS与南极信息资源管理(AIRM)之间相辅相承的关系;描述了CAIS的概念结构和基本结构的框架模型;研究了总体框架及系统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基本结构的层次性和相关性。针对易造成信息系统脆弱性的各种问题,讨论了需采用的技术、研究方法、开发策略、应遵循的基本规律,指出CAIS的第一个实践目标是开发与编写基于ADIF(南极目录交换用格式)的南极数据目录和南极主题词表。  相似文献   

17.
Bi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are creating a growing demand for historical and global data sets. Comparing up-to-date ecological and biological findings with historical statements has become a major part of scientific work in the field of ecology. This evaluation and comparison procedure is very time-consuming while the availability of raw data is very low. Comparisons between original findings – if available – require a lot of work from print publication to digitalization or transformation to appropriate data formats. The effective use of working capacity is a general issue and has become important, should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be invoked to minimize time-wasting copy and paste operations.In this paper we aim to present a working repository for terrestrial biological data.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type of data repository will provide various services to participating scientists as long as the final aim is the publication of these repositories. Furthermore, the security and long-term availability of environmental data is an issue of increasing importance to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Unrepeatable sampling events and any data thus obtained are precious in time series analysis. For this reason, a well-structured storage of data is necessary for easy accessibility, retrieval and comparability. This is an important issue for the community of environmental scientists. The need to construct and implement repositories should prevail against all hitches and we are therefore describing our on-going task with the primary population of this kind of data repository. A b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information system is a matter of public interest and should also be a key issue for ecologists.  相似文献   

18.
问卷调查方法在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问卷调查方法是人文地理学微观研究的重要工具,在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影响下开始得到广泛应用。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分析问卷调查方法在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应用概况,同时以2013年北京宜居城市问卷调查为案例,重点阐述问卷调查过程的抽样方案设计思想,最后对问卷调查方法的主要应用领域进行回顾总结,以期促进问卷调查方法在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科学规范应用。研究发现:问卷调查方法在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应用逐渐增强,研究内容不断拓展与深化,研究区域涵盖不同空间尺度、并以微观尺度为趋势,研究方法以数理统计、GIS空间分析等定量方法为主,但对问卷抽样设计阐述却不够科学规范;通过2013年北京宜居城市问卷调查案例分析,强调对问卷收集方法、抽样方式和抽样框选取、样本量确定等内容所构成的抽样方案设计过程重视,以加强问卷调查数据的科学采集;问卷调查方法在时空行为、人居环境、城市社会、旅游行为和农户行为等主题展开大量应用实践,在此基础上对问卷调查方法研究框架进行总结,并提出国内问卷调查方法应用的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9.
滨海城市旅游安全预警与事故应急救援系统设计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针对滨海城市旅游的特点,以4S技术与TIS集成构建滨海城市旅游安全预警与事故应急救援系统,该系统具有旅游环境和事故安全预警、应急事故处理决策及应急救援网络组织互动等功能,实现了旅游管理的科学化、可视化、智能化,它不仅能为政府机构的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而且是旅游及其相关管理部门实施旅游安全管理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