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闽南-台湾浅滩颌圆鲹种群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颌圆鲹(Decapterus lajang Bleekerng)属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分布于非州南部、印度洋、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南海、台湾海峡、东海和日本南部。它是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灯光围网的捕捞对象之一,年渔获量0.8—3.9万担,平均2.1万担,占灯光围网总渔获量的1—5%(平均3%),次于蓝圆鲹、金色小沙丁鱼、脂眼鲱和鲐鱼,居第五位。  相似文献   

2.
台湾海峡南部金色小沙丁鱼的年龄和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色小沙丁鱼(Sardinella aurita Cuvier et Valenciennes)为暖海中广泛分布的一种中上层鱼类。外国学者对太平洋美洲沿岸、印度洋和地中海沿岸的沙丁鱼进行了广泛的中研究。我国有关沙丁鱼的研究很少。至于金色小沙丁鱼的年龄和生长研究,迄今未见专门报道。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是了解其资源状况,探索其数量变动的的必要手段,也是海洋生态学研究的基础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3.
金色小沙丁鱼的食性研究国外曾有报道,国内未见到周年性的较系统的研究。为此,本文对闽南粤东近海金色小沙丁鱼的胃含物进行了周年的分析,力图探讨其食性问题。一、材料与方法本文所用标本系1979年12月至1980年11月逐月从厦门沙坡尾水产购销站灯光围网和底拖网的渔获物中采集。幼鱼标本分别于1980年5、7月和9月在广东南澳和福建东山搜集。生物学测定按中国农林科学院(1974年9月)颁发的《海洋渔业资源调查的几项技术标准》进行。此外,对部分标本的摄食消化器官也做了观测。胃含物的分析除采用个数法、出现频率等方法外,还采用了“平均体积指数”法。  相似文献   

4.
近来,1986年中上层渔获量达7.4333万t,1987年史创历史记录高达12.07万t,并且1983年(厄年)金色小沙丁鱼产量也达到1.9587万t,仅次于历史最高水平的1971年的产量,但到1988半的产量仅为2778t,占中上层渔获量3.21%,从而从历史上第一位下降到第4位[1],如此渔获量变动,其原因何在呢?笔者试就从海洋环境变异,捕捞力度等诸因素合理解释中上层渔获量变功,为科学管理和合理开发中上层鱼类资源寻找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据文献可知,在探讨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上升流演变与渔业生产关系时,在厄尔尼诺年(例如1976年)夏季,发现在该渔场只存在一单元上升流,而且这一年中上层鱼类捕获量锐减;在非厄尔尼诺年(例如1975年)夏季,则存在多单元上升流,而该年中上层鱼类捕获量骤增。但是,在厄尔尼诺年夏季,闽南-台湾浅滩渔场是否只存在一单元上升流,而且翌年中上层鱼类捕获量是否都锐减了呢?笔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金色小沙丁鱼精巢的发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瑁  杨圣云  陈明茹 《台湾海峡》2000,19(1):17-21,T001
金色小沙丁鱼精巢发育分为6期,精巢属于典型的叶状精巢,每一精小叶内有许多结缔组织纤维束将生殖细胞与精小叶壁联系起来。每一纤维束上连接的生殖细胞的发育都是同步的。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的金色小沙丁鱼雄鱼1a至少生殖2次。  相似文献   

7.
台湾海峡金色小沙丁鱼幼鱼索饵群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杨圣云  丘书院 《台湾海峡》1992,11(3):244-250
本文研究了台湾海峡南部和北部的金色小沙丁鱼当年生幼鱼计数性状和量度性状特征差异,并结合其生物学特性、产卵场、洄游及海区环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台湾海峡南部和北部的索饵幼鱼仍属于同一地方种群:闽南-台湾浅滩语地方种群。根据其索饵洄游特点,可分为台湾海峡南部和北部两个索饵群体.  相似文献   

8.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6种中上层鱼类的生殖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闽南-台湾浅滩渔场蓝圆、金色小沙丁鱼、鲐鱼、颌圆、竹矬鱼、羽鳃鲐等6种鱼类的生殖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肝指数、脂肪系数、丰满度的周年变化均与生殖过程有一定关系。成熟系数及性腺组织学观察得出6种鱼的生殖期分别为:蓝贺:3~7月;金色小沙丁鱼:3~7月;鲐鱼:1~5月;颌圆:4~7月;竹矬鱼:12至年4月;羽鳃鲐:3~8月。  相似文献   

9.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位子印度—西太平洋暖水性动物区系马来亚区北部。该渔场中上层鱼类种类多,数量也较大,在渔业上有一定地位。本文据厦门市1973—1980年共八年的逐月机帆船光诱围网渔获物组成和产量(其中1979年11月缺),及相应年、月生产船数和日数的统计资料,分析该海域中上层趋光性鱼类的群聚结构特点及其时间变化,并探讨了多样性指数、均匀度、鱼种数、最大多样性指数和优势种数诸特征值与资源量指标值(CPUE)的关系,以供海洋鱼类群聚生态研究和渔业生产管理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王瑁  杨圣云 《台湾海峡》1998,17(3):299-304,T002
闽南-台湾滩渔场金色小沙丁鱼的卵母细胞发育可分为6个是相。第2时相中期卵母细胞胞质分为内外两层、卵母细胞中卵黄物质的发生和积累情况为:卵黄泡先出现于卵膜内缘区域,层数逐渐增多;卵黄颗粒出现于卵黄泡之间,逐渐向核区扩展;最后出现的是油滴,它位于核周区域,产卵后未排出的第3、4、5时相卵母细胞的退化主要是造颗粒细胞的吞噬作用进行的。根据成熟系数和组织学结果判断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的金色小沙丁鱼属多闪产卵  相似文献   

11.
以海洋生态系营养动力学为基础 ,采用Steele模式估算闽南 台湾浅滩渔场中上层鱼类资源年生产量为 86 4.6 3kt,进而以鲐鱼参鱼类群聚资源在中上层鱼类资源的比例 ,估算鲐鱼参鱼类群聚资源的年生产量为 5 1 9.5 6kt。Gulland和MSY简单模式估算鲐鱼参鱼类群聚资源的最大持续产量分别为 2 5 0 .5 7kt和 2 5 9.78kt。Schae fer和Fox剩余产量模式估算鲐鱼参鱼类群聚资源的最大持续产量分别 2 36 .0kt和2 34.1kt,最大持续捕捞力量分别为 1 1 40 4.1和 1 2 6 6 6 .6MW·d ,折算为福建灯光围网渔船分别为 42 4和 471组 ,并从开发现状和种群生态学及捕捞死亡等参数分析鲐鱼参鱼类群聚资源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2.
远东拟沙丁鱼(以下简称拟沙丁鱼)Sardinops melanosticta,属暖温性中上层鱼类,主要分布在日本周围海域,历史上是日本渔民传统的捕捞对象。其资源量波动幅度很大,近几年正处在“丰渔期”,日本连续年产量约为400×lO~4t。在我国,拟沙丁鱼只是从1976年起才大量出现在黄海海域,被围网、流网兼捕到,有关的科研、院校等单位对其作了不少研  相似文献   

13.
福建海岸线,北起沙埕,南至洋林,全长约3000km,岸线曲折,港、湾、澳众多,岛屿棋布,海底地形复杂。主要河流有浙南瓯江、闽江、晋江、九龙江及粤东的韩江等,沿岸流有闽浙沿岸流及邻近的粤东沿岸流,它们给本海区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盐。冬季盛行东北风,夏季盛行西南风。由于强轨季风的影响,使本海区的表层流,冬季流向西南,而夏季流向东北;穿过巴士海峡向北流向台湾海峡的黑潮支流,它对福建海区的主要影响是在春夏两季。所以,福建海区是寒、暖流的交汇区,浮游植物繁殖生长旺盛,各种鱼类都回浮到此觅食,形成良好的渔场。  相似文献   

14.
采用胃含物分析法及碳、氮稳定同位素法,对北部湾带鱼的饵料组成、营养级和摄食习性随肛长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湾带鱼的食物主要由中上层鱼类、头足类、底栖甲壳类以及浮游动物等43种饵料生物组成,以质量百分比为指标,优势饵料为蓝圆鲹、裘氏小沙丁鱼、少鳞犀鳕和尖吻小公鱼等鱼类以及中国枪乌贼(6.07%)等头足类。δ13C值随着生物栖息水层的深度而增加,饵料生物中的中上层鱼类蓝圆鲹和底栖鱼类粗纹分别具有最低和最高值。根据食物质量比例及δ15N计算的北部湾带鱼营养级平均值和周年平均值均为3.7。带鱼营养级在各月份之间周年变化及随肛长增加差异不显著。真空冷冻干燥与恒温烘干进行样品预处理δ13C差异不显著,而δ15N则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5.
远东拟沙丁鱼 Sardinops melanostictus(Temm.et Schl.)是鲱科的一种小型重要经济鱼类。该种鱼类主要分布在东经126°以东、北纬30°以北的西太平洋海区;近年在我国的黄、渤沿海亦有分布。  相似文献   

16.
东海浮游动物量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浮游动物生物量属于海洋次级生产力的范畴,在海洋食物链中是极其重要的环节。对其生产力大小的探讨,可以评价海洋渔业资源的潜力和开发远景,由此可以看出浮游动物生物量,是渔场调查中必要的基础资料。东海是我国海洋渔业十分重要的开发区域。这里有鲐鲹等中上层鱼类;有带鱼、大黄鱼、小黄鱼等底层鱼类。这些鱼类都有比较广泛的食性[2,3],在它们发育早期或者直到成年阶段,必须有依赖浮游动物为食的时期。因此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与经济鱼类的幼鱼或成鱼的数量分布都有密切的关系。本文根据为1971年7月至1974年6月,共历时4年,在北纬27°—32°、东经127°以西海区所进行的35个航次,1577个测站的调查资料。采集系用大型浮游动物网(口径80厘米,网目每厘米15个)由底到表垂直拖网。  相似文献   

17.
厦门港湾和闽南-台湾浅滩海域鱼类感染吸虫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1980~1986年厦门港湾和闽南-台湾浅滩海域的调查资料,报道了该海区鱼类感染复殖吸虫的概况。在我们检查的106种鱼类中,从其中54种的消化道和1种的体腔中发现复殖吸虫标本1269个,感染率为28.24%。本海区鱼类生态习性虽有差异,其感染率和阳性鱼的感染度可能有明显差异,但从总体上看,不同生态类群鱼类的吸虫密度分布甚为均匀。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明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区的构造格局,并揭示台湾海峡的中、新生代沉积分布状况,为有关部门提供油气远景评价的基础科学资料,在福建省政府和中国科学院的关心和支持下,本所和福建海洋研究所共同合作,以“实验2”号和“延平”号调查船,于1986年7月10日至8月6日,在23—27°N之间,包括粤东韩江口、福建九龙江口和闽江口外、台湾海峡的西部海区,进行了海底测深、重力,磁力、单道地震和多道地震反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11年12月—2013年2月于我国南海海域采用金枪鱼延绳钓以及灯光罩网调查捕获的大眼金枪鱼(Thunnusobesus)的各项基础生物学以及胃含物的数据,对其摄食生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南海海域大眼金枪鱼的食物组成包括鸢乌贼、帆蜥鱼、金色小沙丁鱼、飞鱼、竹荚鱼、鲐鱼、小公鱼属、圆鲹属以及不可辨别的鱼类与虾类,其主要饵料生物为鸢乌贼(%IRI=45.21),其次为金色小沙丁鱼(%IRI=21.36)和帆蜥鱼(%IRI=13.72);(2)空胃率与平均饱满指数随季节变化明显,空胃率在春季时会达到顶峰(37.9%),秋季时最低(16.7%),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同时平均饱满指数也在春季达到最高值(0.33),随季节下降并稳定于0.1,空胃率随性腺成熟度的提高有明显上升趋势,平均饱满度指数在性成熟度Ⅰ期与Ⅵ期均呈现高值(1.18、1.04);(3) 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随季节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变化,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随叉长组基本在1.52—1.72之间变化, Pielou均匀度指数J随性腺成熟度的提高有逐步下降的趋势;(4)营养长度(NR)较高,说明其摄食的饵料成分多、氮来源较复杂,基础食物来源(CR)和生态位总空间(TA)的冬季指标值近乎夏季指标的两倍;通过δ15N稳定同位素法计算大眼金枪鱼的平均营养级为4.73。总体上,南海海域大眼金枪鱼主要以头足类和鱼类为食,其摄食习性与季节和个体发育相关,在食物链中处于较高营养位置。  相似文献   

20.
利用GIS与RS软件技术,以垂向归纳模型(Vertically Generalized Production model,VGPM)反演的2003—2012年的120幅MODIS数据的月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数据为基础,分析近10a福建海域NPP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NPP空间分布呈闽北闽中闽南的高纬海区向低纬海区递减、近岸海域向较远海域递减趋势;闽南和闽中交界海域、闽北中部较远海域等出现明显低值区;NNP时序变化具有明显区域性:近、远岸NPP月均值变化在闽北、闽中海域差异明显,在闽南海域则较为一致。NPP月均值变化率呈现离岸线越远变化率越小,并随纬度降低而降低的态势,且其最大值落在I和II区;NPP季均值在近岸与远岸分别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与冬季春季夏季秋季的特征;NPP年均值变化总体上表现出高低值年份交替的周期性特征。开展NPP研究可为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分析、渔业资源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利用、海洋环境质量评价与预报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