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红梅 《贵州地质》1996,13(3):220-224
通过对罗甸Meng江中三叠统许满组成4件睡形刺样品的处理分析,发现了一批牙形刺化石,经研究,这些牙形刺分属8属6种和6个未定种,并自上而下建立了两个牙形刺带:(2)Neogondolella excelsa-Gladigondolellatethydis带及(1)Neogondolella constricta带。  相似文献   

2.
桂林泥盆纪碳酸盐台地礁组合的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桂林的泥盆系以发育碳酸盐台地和礁组合沉积为特征,岩相多样,地层对比和时代确定的难度较大。本文应用层序地层学原理,结合生物地层和岩石地层特征,研究桂林泥盆系露头的相结构及碳酸盐台地礁组合不同亚相的9个剖面中的不整合界面,识别出该区中、晚泥盆世地层的5个层序界面:(1)牙形刺下varcus亚带和中varcus亚带之间;(2)牙形刺hermmani-cristatus带和disparilis带之间;(3)牙形刺下rhenane亚带和上rhenane亚带之间;(4)牙形刺expansa带内部;(5)牙形刺praesulcata带和sulcata带之间。这些层序界面在岩石学上的特征为具有生物铸模溶孔的白云岩和不同规模的暴露溶蚀面。比较明显的大的海泛面有2次:(1)牙形刺ensensis带和varcus带之间;(2)牙形刺linguiformis带和下triangularis亚带之间。  相似文献   

3.
川北曾家地区二叠纪—早三叠世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川北曾家地区二叠纪-早三叠世的生物地层研究表明,该区二叠系有4个生物带:Nankinella lata-Pisolina staffellinoides组合带,Neoschwagerina-Verbeekina verbeeki组合带,Codonofusiella-Reichelina changhsingensis组合带和Pseudotirolites-Chaotianoceras组合带;下三叠  相似文献   

4.
文章简述了四川江油马角坝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的双壳类化石组合特征,描述了1新种(Claraiajiangyouensis)和1新亚种(Claraiasongpanensismagnus),划分出两个双壳类化石带(Pseudoclaraiawangi带和Eumorphotismultiformis-Claraiaaurita-Claraiastachei带)刊出了主要化石图版。  相似文献   

5.
贵州扬子地层区晚三叠世双壳类生物地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立亭 《贵州地质》1997,14(3):204-210
根据贞丰龙场,毕节青场等上三叠统剖面上双壳类的垂直分布:结合区域资料,对贵州扬子地区晚三叠世双壳类划分为8个生物地层。自上而上为:1.Halobi kui“Danella”bifurcata组合带2.Halobia rugosoides延限带;3,Halobiarugosoides-Costatoria kweichawensis间隔带;4,Costatoria kweichowensis延限带。  相似文献   

6.
青海北部早三叠世下环仓组孢粉组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冀六祥 《青海地质》1999,8(2):59-66,T004
青海北部下环仓组孢粉组合,共计孢子花粉43属73种,其中包括1个新种,6个相似种、疑源类11属。组合以Punctatisporttes-Lundbladispora-Cycadopites-Micrhystridium较多为特征,地质时代为旱三叠世期。  相似文献   

7.
新疆巴楚县巴楚组底部的牙形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巴楚县小海子水库东侧巴楚剖面的巴楚组底部灰岩中见有牙形刺化石,这些化石表明,可以将该组划归下石炭统。对生物地层上较为重要的Bispthodusaculeatusaculeatus、pseudoplygnathusdentilineatus、P.Primus等3个属种的特征作了较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8.
广西桂林地区晚三叠世孢粉组合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兆生  李镇梁 《地层学杂志》1998,22(2):116-121,T002
广西桂林地区首次发现晚三叠世孢粉化石27属37种,可称为Dictyophylidites-Canali-zonospora-Ovalipolis-Riccisporites组合,其中的主要属种在国内外均为晚三叠世的重要分子,并可与我国华南地区和欧洲有关晚三叠世孢粉组合进行对比。因此,当前组合的地质时代属于晚三叠世,这填补了桂林地区中生代地质发展史中的一个空白。  相似文献   

9.
四川若尔盖巴西—求吉地区晚三叠世首次发现了丰富的遗迹化石,经鉴定有22个遗迹属、34个遗迹种。根据不同遗迹属在不同层位中的相对丰度,建立了4个遗迹组合:(1)Helminthopsis—Phycosiphon组合;(2)Dendrotichnium—Neonereites组合;(3)Paleodictyon组合;(4)Taenidium—Cosmorhaphe组合。上述遗迹组合大致相当于Seilacher的Zophycos遗迹相和Nereites遗迹相。依据遗迹化石进行了沉积环境分析,认为该区晚三叠世的沉积环境经历了大陆斜坡中下部—大陆斜坡下部—深海盆地的演变。  相似文献   

10.
广西桂林的泥盆系包含艾菲尔期(包括少部分吉维期)的碎屑岩和吉维期至法门期的碳酸盐岩。以碳酸盐沉积发育期的5个实测剖面为基础,并结合牙形刺生物地层和不同沉积单元的微相研究探讨碳酸盐合地礁组合沉积的地层问题。根据牙形刺Icriodus和Pdygnathus的组合特征提出广布于桂东北的信都组的顶界约相当于varcus带的底界;根据礁前斜坡相和台内浅水相沉积中的牙形刺,四射珊瑚及腕足类的组合特征,认为台内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唐山和卢龙地区寒武-奥陶系界线地层中的牙形刺再次进行研究,厘定了过去报道的一些重要属性,并对最具地层间意义的Cardylodus的几个种的演化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该属的两个进化系列,第一支进化系列是Eoconodontus notchpeakensis-Cordylodws primitivus-C.proavus-C.caboti-C.intermedius-C.angulatus;而另一支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唐山和卢龙地区寒武-奥陶系界线地层中的牙形刺再次进行研究,厘定了过去报道的一些重要属种,并对最具地层意义的Cordylodus的几个种的演化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该属的两个进化系列,第一支进化系列是Eoconodontusnotchpeakensis-Cordylodusprimitivus-C.proavus-C.caboti-C.intermedius-C.angulatus;而另一支则是Eoconodontusnotchpeakensis-C.caboti-C.prolindstromi-C.lindstromi-C.prion。本文对寒武-奥陶系界线的几个划分方案也进行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广西玉林早泥盆世早期腕足动物生物地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广西玉林樟木地区早泥盆世北均塘组、良合塘组、樟木组35属48种腕足动物演化和地层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6个腕足动物生物带(自下而上):1.Quadrithyrinaexpansa-Prodavidsoniamirabilis带;2.Grayinamagnificaguangxiesis-Schizophoriasulcatina带;3.Reticulariopsiscostatus带;4.Grayinamagnificasinica带;5.Quadrithyrisrobusta-Boucotia带;6.Qrientospiriferwangi带。依据国际对比和与笔石的层位关系认为:第1-3带为晚洛赫柯夫期,并且1、2、3带很可能分别相当晚洛赫柯夫早、中、晚期;第4带为早布拉格早期;第5、6带分别相当中、晚布拉格期。  相似文献   

14.
类Galowayinela长期以来被当作长兴阶的带化石,是长兴阶底界的标志。江西上高七宝山剖面表明Galowayinela富集层并非像以往认为的那样是稳定的一层,在此剖面上至少有二层:下层在Clarkinaleveni带之下,其上下均有典型的吴家坪期的菊石(Konglingites等);上层与吴家坪期的牙形刺Clarkinaorientalis,C.guangyuanensis,C.demicornis,C.liangshanensis共存。这一事实表明Galowayinelameitienensis是吴家坪期的而不是长兴期的。为此建议,长兴阶的底界不用类定义,而以牙形刺Clarkinasubcarinata和/或C.wangi的首次出现为准。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早三叠世疑源类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根据孢子花粉的研究,首次确定了塔里木盆地钻井中三叠系的存在。在早三叠世孢子花粉组合中共生了以具刺的Veryhachium和Micrhystridium为主的疑源类化石,共有12个属,11个老种和2个新种。该盆地下三叠统过去认为是陆相沉积,而具刺疑源类是生长在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因此具剌疑源类的广泛发现,说明该盆地早三叠世沉积时,距海较近,有海水侵入。  相似文献   

16.
四川若尔盖巴西-求吉地区晚三叠世首次发现了丰富的遗迹化石,经鉴定有22个遗迹属、34个遗迹种。根据不同遗迹属在不同层位中的相对丰度,建立了4个遗迹组合:(1)Helminthopsis-Phycosphon组合;(2)Dendrotichnium-Neonereites组合;(3)Paleodictyon组合;(4)Taenidium-Cosmorhaphe组合。上述遗迹组合大致相当于Seilac  相似文献   

17.
江苏南部Z-8井高家边组胞石生物地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Z-8井志留系高家边组地层中胞石的研究,共鉴定3属8种,从上到下共确立了Conochitinatruncata带、C.rosica带和Bursachitinarectangularis带3个胞石带,进行了地层对比,并指出C.rossica带在本区高家边组地层中是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三叠纪牙形刺生物地层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王成源 《地层学杂志》1991,15(4):311-312,307
<正> 三叠纪是牙形动物最后一个繁盛期,国际三叠纪牙形刺一般划分为22带(Sweet,1971),按Kozur(1980)将瑞替克阶划为2牙形刺带和 Orchard(1983)将诺利期的牙形刺划分为8带的方案,三叠纪牙形刺分带可达29带。国外三叠纪牙形刺以巴基斯坦盐岭地区、北美内华达、地中海沿岸、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地研究的为好。下三叠统下部6  相似文献   

19.
朱勋  易成兴  陈仁 《贵州地质》2006,23(1):25-28
青藏高原1∶25万加措、丁固幅区调填图过程中,在他利克甘利山原划为晚三叠世的地层中,首次发现了早三叠世常见牙形刺化石Parachirognathus delicatulus和Neospathodus bicostatus。根据所发现牙形刺动物特征及岩石特征,将原肖茶卡组划为硬水泉组和康鲁组,并将其时代从过去的晚三叠世修订为早三叠世。该发现填补了测区缺失早三叠世沉积记录的空白,为测区进一步研究三叠纪岩相古地理、地层划分与对比提供了新的地层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广东连县-阳山煤田的二叠纪地层中首次采集到牙形刺化石计11属20种和3个未定种。通过与中国南方相应标准剖面对比,建立了4个组合带;茅口阶Neogondolella serrata-N.postserrata组合带,吴家坪阶中、下部Neogondolella liangshanensis组合带、吴家坪阶上部Neogondolella orientalis组合带,长兴阶Neogondalella changxingensis-N.subcarinada组合带。同时讨论了上统与下统、长兴阶与吴家坪阶、下三叠统与上二叠统的地层界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