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择层型剖面,确定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是目前国际地层学领域中的重大课题之一。本文主要介绍我国近年来研究小壳化石组合及遗迹化石序列的成果,指出这些成果对确定国际及我国震旦系——寒武系界线的重要意义。文中简略回顾了我国研究寒武纪最早期带壳化石及震旦系——寒武系界线的历史,指出我国是开展这一学科的较早的国家之一,而滇东又是它的发源地。对小壳化石的涵义进行了厘订,认为必须赋以时代概念。建立了我国梅树村阶的三个小壳化石组合,讨论了它们的特征及主要组成。首次建立了我国梅树村阶遗迹化石序列的四个序次,代表古陆边缘浅水环境中含磷岩系的遗迹化石序列,讨论了它们与带壳化石及其它化石之间的联系,并就其中发现的具有全球性对比意义的二属,阐明梅树村阶遗迹化石序列的重要地位。最后,作者根据地科联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工作组确立的原则,讨论了中国震旦系——寒武系界线的划分和对比。文中对小壳化石来划分这条界线的理论根据、“爆发式”出现的理解以及生物带壳演化的原因和同时性进行了概略的讨论。并提供了含小壳化石地层的同位素年龄、古地磁测定资料。  相似文献   

2.
蒋志文 《云南地质》1990,9(4):308-312
研究前寒武系—寒武系过渡生物事件的大多数学者认为,小壳化石最早出现在Chua-ria—Vendotaenia带之上。 90年6-7月,笔者应邀观察了伊朗北部Alborz山区Valir-abad剖面,确认在Soltanyeh组下页岩下部Chuaria-Vendotaenia带上限之下约50米处最早出现小壳化石。经采样、鉴定,有:Rugatotheca typica He,Cambrotubulus sp.,Coleolella billingsi(Syss.),Hyolithellus tenuis Miss.,H.vladimiovae Miss., Olivooides blandes Jiang.这是迄今知道最早出现的小壳化石,对探讨带壳生物演化初期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宁强选将坪地区地处扬子地台北缘,是我国下寒武统梅树阶地层发育较全、小壳动物化石比较丰富,且是开展地质研究较早的地区之一。早在五十年代就发现有古老的动物化石,七十年代中期引起了一些地层学者的重视,开始了小壳化石的研究,但对震旦系与寒武系界线的  相似文献   

4.
四川峨眉、甘洛等地寒武纪早期的遗迹化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四川西部峨眉、甘洛等地是我国研究寒武系与震旦系界线重要地区之一。近年来在该区震旦系上统上部至寒武系下统最低三叶虫化石层位以下,发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遗迹化石。它们从寒武系底部向上,逐渐丰富多样,并与小壳动物化石同时存在,为地层的划分、对比和沉积相的分  相似文献   

5.
罗惠麟  蒋志文 《地质学报》1991,65(4):367-375
本文简要报道了1987—1988年间对梅树村剖面在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学等方面深入研究所取得的最新成果。重点对产于梅树村阶顶部的拉普渥斯壳(Lapworthella)进行了显微结构研究,特别是在中谊村段发现具有对比意义的遗迹化石Phycodes pedum Seilacher,玉案山段发现激江动物群的蠕形动物,水母和节肢动物.对梅树村阶的化石带作了补充。根据同位素年龄测定的最新结果,提出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年龄值为597Ma。进一步讨论了“B”点仍是划分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6.
潘时妹  冯庆来 《地球科学》2021,46(1):136-147
对湖北宜昌地区滚子坳剖面寒武系纽芬兰统幸运阶顶底界线的位置进行较为细致的研究.通过切片法及酸蚀法对61个样品进行系统处理,获得了大量的小壳化石、疑源类化石及其他分类位置未定化石.系统鉴定和描述了23属44种.根据具刺疑源类化石Asteridium和小壳化石Protohertzina sp.的首现位置以及无机碳同位素BACE曲线最大负值位置可以推断出埃迪卡拉系-寒武系界线应该位于第1层底部往上约10.5 m处;根据Zhijinites longistriatus的首现位置以及无机碳同位素ZHUCE曲线最大值位置可以推断出幸运阶与第二阶的界线位置大致为第4层底部往上约2.78 m.此外,还将峡东地区的小壳化石Ⅱ带和Ⅲ带重新定义,即将Purella antiqua组合(Zone Ⅱ)修订为Purella antiqua-Siphogonuchites triangularis组合;将Aldanella yanjiahensis组合(Zone Ⅲ)修订为Aldanella yanjiahensis-Zhijiniteslongistriatus组合.   相似文献   

7.
石门县杨家坪早寒武世小壳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滇、川、黔、鄂等省,相继在震旦—寒武系界线上发现了作为划界依据的多门类小壳化石,在地层古生物的研究领域里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前年,我们在石门县杨家坪测制早寒武世地层剖面时(图1),首次在下寒武统杨家坪组之底部获得有梅树村阶的小壳化石。这一新的发现,为我省“台型”沉积区的震旦—寒武系界线的正确划分与区域对比,提供了较确切的古生物依据,为有关湖南梅树村阶古动物的研究及其地质发展历史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先锋磷产地在寻甸县城之西(偏南)23公里,昆明市区东北58公里。1970年,云南省地质局原第六地质队作了磷矿的普查评价;1981年底,为配合第五届国际磷块岩讨论会在昆明召开,笔者等对含磷层及其上下地层系统测制多条剖面,进行了小壳化石鉴定和岩矿等多项测试。在取得的资料基础上,本文对梅树村阶小壳化石组合、地层划分、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以及含磷岩系在滇东区的南北对比等问题,作了一番归纳,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澳大利亚寒武系生物地层研究新进展(英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澳大利亚寒武系集中分布在一南北向分布的从澳大利亚的北部、中部直到南澳大利亚克拉通地块上,少量寒武纪地层分布在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和塔斯马尼亚。寒武系的底在中澳大利亚的Amadeus盆地出露得最好。下寒武统(大致相当于纽芬兰统和第二统)在澳大利亚北部大多数是不含化石的火山岩,而在澳大利亚中部和南澳大利亚的盆地中,其中最有名的是南澳大利亚的Arrowie和Stansbury盆地则是各种含化石的巨厚沉积序列。澳大利亚的下寒武统没有分阶方案,尽管在生物地层研究上最近取得很大进展,现在可以利用疑源类、遗迹化石、古杯类、三叶虫、腕足类、软体动物和其他小壳化石进行化石带的划分。很长一段时间内澳大利亚中部和北部的Ord-ian阶被认为是中寒武世最早期的,现在证明它可能相当于第二统的全部或者一部分;含化石的中寒武统和芙蓉统(或上寒武统)在Georgina盆地东部发育非常完整,在中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和塔斯马尼亚也可见到,都可以划分到阶。芙蓉统的底大致与Idamean阶的底相当。化石带的建立主要综合考虑球接子三叶虫、多节类三叶虫,自Iverian期晚期起再加上牙形类化石。寒武系的顶大致相当于Warendan阶的底,相关地层在Georgina盆地东部发育得很好。  相似文献   

10.
综合分析世界各地区,特别是扬子地台和西伯利亚地台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层中的早期骨骼化石,可以看出早期骨骼动物的演化可自老至新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Anabarites-Protohertzina动物群,相当于扬子地台梅树村阶的Anabarites-Protohertzina带和西伯利亚地台马内凯阶的A.trisulcatus带和P.cristata带。第二阶段为早期直管螺形类和软体类动物群,相当梅树村阶Paragloborilus-Siphogonuchites带和托莫特阶Aldanocyaihus Sunnagintcus带。第三阶段为早期软舌螺形类和拉普沃斯壳类动物群,相当梅树村阶的Sinosachitos带及托莫特阶D.regularis带和D.lenaicus带。早期骨骼动物演化的三个阶段可作为洲际对比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宁镇山脉小壳化石层时代的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章森桂 《地层学杂志》1995,19(2):144-148,T001
最新研究表明,句容仑山的小壳化石层和南京幕府山的一样,其层位都相当于下寒武统沧浪铺阶Paokannia带,为我国下寒武统层位最高的一个小壳化石组合带。句容仑山当时位于台地边缘,缺失了早寒武世早期至沧浪铺期中期的沉积。  相似文献   

12.
1986年笔者等在大连棋盘磨等地的金县群兴民村组中部王家坦页岩段页岩层中发现后生动物类水母化石;在金州北山等地的葛屯组页岩层中发现类水母化石、蠕虫化石、可疑小壳类化石和后生植物宏观藻类化石等,丰富了我国震旦系的古生物学内容,对辽南震旦系—寒武系界线的厘定提供了古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滇东梅树村剖面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层中产有大量遗迹化石。本文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基本弄清了遗迹化石在剖面上的分布规律、演化特点,并由此证实了利用遗迹化石进行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划分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应划在节肢动物三叶虫遗迹和(或)复杂的非三叶虫遗迹第一次大量出现的层位之底的划分方案。根据此方案,梅树村剖面的达条界线应划在中谊村段第7层之底。同时根据该剖面小壳化石的研究成果,讨论了遗迹化石和共生小壳化石的演化关系,发现二者的繁盛期是同时的。  相似文献   

14.
湖北秭归庙河早寒武世水井沱组燧石层中的微化石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尹崇玉  丁启秀 《地质学报》1992,66(4):371-380
本文首次报道了湖北秭归庙河早寒武世水井沱组底部,燧石层岩石薄片中发现的徽化石9个属、9个种和3个未定种(包括1个新种)。依据这些化石材料,论证了本区水井沱组底部这一化石层位可能相当梅树村阶小壳化石第2—3组合带。为解决本区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地层的对比,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古生物依据。  相似文献   

15.
贵州剑河八郎乌溜—曾家崖寒武系第5阶底界潜在的全球层型剖面及点位上下的动物群(三叶虫和无铰纲腕足类)有显著的变化;研究的剖面厚约4.5m,穿过首现点位Oryctocephalus indicus。经逐层化石的采集和深入的研究,证实在寒武系第4阶或寒武系第2统顶部Ovatoryctocara granulata-Bathynotus holopygus带与寒武系第5阶或寒武系第3统底部Oryctocephalus indicus带之间大约有20cm的贫化石间隔区。这一动物群的突变是在均一的岩相中发生的,表明该剖面是建立寒武系第5阶(或第3统)底界的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理想剖面。  相似文献   

16.
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转换时期小壳化石的突然出现是世人瞩目的重要演化事件之一,它见证了动物的爆发式快速演化过程,标志着以两侧对称动物为特征的寒武纪生态系统的开始。湖北三峡地区寒武系纽芬兰统岩家河组处于幸运阶—第二阶这一关键层段,是研究上述问题的理想地区之一。岩家河组小壳化石研究最近取得的进展,为寒武系纽芬兰统幸运阶/第二阶界线的标定,和寒武纪早期软体动物和刺胞动物的演化及个体发育提供了重要的化石依据,本文对其进行了总结。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寒武系第二阶底界划分标志的Watsonella crosbyiAldanella attleborensis在岩家河组第5段底部的同时出现,意味着岩家河组第5段已归属寒武系第二阶。这两类软体动物化石均广泛分布于华南、蒙古、西伯利亚和北美等大陆碳酸盐岩相寒武系第二阶地层中,它们均是定义寒武系第二阶底界的有力竞争者。另外,W.crosbyi壳顶下方一对肌肉附着结构的发现提供了重要的软组织结构信息,证实了W.crosbyi为内腹型壳,归属为未扭曲的软体动物太阳女神螺类。新发现六方锥石类Septuconularia yanjiaheensis具侧向压扁、两辐射对称的、14个等大锥面的围鞘,是迄今所描述的六方锥石类中锥面数最多的类型。根据横肋疏密程度,围鞘由下向上可分为三部分,可能代表胚胎期、幼年期和成年期不同的生长阶段。Septuconularia显然由寒武系幸运阶Hexaconularia通过扇面扩增演变而来,证明Hexaconularia可能是ArthrochitesSeptuconularia之间的中间过渡类型。新发现的橄榄蛋类Octapyrgites elongatus与幸运阶OlivooidesQuadrapyrgites十分相似,围鞘由方形的壳顶区和波纹状倒宝塔形的远顶区组成。然而Octapyrgites只有8个口折叶,有别于具12个口折叶的Quadrapyrgites。通过与幸运期水母类多种对称方式对比,发现在寒武系第二阶橄榄蛋类数量减少和五辐射对称骨状壳类缺失,表明在幸运期/第二期转换时期,底栖固着型的刺胞动物水母类多样性发生了明显衰落,甚至部分绝灭,而同期的两侧对称动物则迅速辐射演化。  相似文献   

17.
在辽南瓦房店市长兴岛镇二龙山、长岭子等地的寒武纪—奥陶纪冶里组上部首次发现Saukia,Calvinella等属种的化石,确定了Saukia—Calvinella组合带,为晚寒武世凤山阶最顶部的化石带。此外在该带之上采到了微体化石Ulahconusbeimadaoensis,该化石属种为奥陶纪早期的标准分子。据此重新厘定了辽南地区寒武系与奥陶系的界线。  相似文献   

18.
贵州震旦系与寒武系分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贵州的震旦系、寒武系分布广泛,发育良好,化石丰富,是解决华中—西南区震旦系与寒武系分界及其对比的重要地区。1974年以来,不少单位在织金、纳雍、清镇和习水等地梅树村期地层中,发现了带壳动物化石。本文着重讨论贵州震旦系、寒武系的分界,及与相关地层的对比。  相似文献   

19.
新疆乌什—阿克苏地区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的小壳化石丰富,已描述了近50属90种,包括1个新属,15个新种。计有软舌螺类、似软舌螺类、单板类、腹足类、骨针类及分类位置未定的化石,还有节肢动物门的高肌虫类。按小壳化石在地层纵向出现的次序及其代表性,可将玉尔吐斯组小壳动物群的比石划分为3个带,即1.Anabarites trisulcatus带;2.Cambroclavus-Aurisella带;3.Adyshevitheca-Xinjiangella带。其中1带可与梅树村阶I.Anabarites-Protohertzina带对比;2—3带大致可与梅树村阶Ⅱ.Paragloborilus-Siphogonuchites带—Ⅲ.Sinosachites-Lapworthella带对比。因Aanbarites trisulcatus的发现,证实玉尔吐斯组的下界可与梅树阶的底界对比;玉尔吐斯组顶部发现的高肌虫有别于筇竹寺阶的高肌虫。前者与大量梅树村期小壳动物共生,可以认为梅树村期已经出现高肌虫的先遣分子。  相似文献   

20.
吉林通化地区寒武系底界时代及下寒武统沉积环境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岳昭  高林志 《地质论评》1990,36(3):229-237,T001
本文依据产于华北地台北东部的吉林通化水洞剖面水洞组的小壳化石,论证了该动物群在时代上应与徐淮地区猴家山组与三叶虫Hsuaspis共生的小壳动物群相当。从而证实在华北地台,已知寒武系最低层位为沧浪铺阶。所谓华北地台的下寒武统“梅树村阶”是不成立的。根据通化地区下寒武统沉积特征,笔者认为华北地台北东部与南部具相同沉积序列,均为低纬度局限海环境沉积。并认为目前呈北北东方向的膏盐成矿带在早寒武世应沿大致同一纬度呈近东西向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