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8 毫秒
1.
地震序列类型的岩石破裂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采用花岗岩和砂岩拼合的岩样,做单面直接剪切破坏实验,并以微破裂信息存储分析系统连续采集信号。通过波形图研究发现,诸如“前破-主破-余破型”、“主破-余破型”、“群破型”、“双破或多破型”、“孤立型破裂”等都有波形记录,而大破裂前的“平静”、“密集”、“低频扰动”及“慢破裂”现象也有波形显示。这些结果与天然地震很相似。几乎所有天然地震的类型和震兆异常都能在声发射破裂实验中得到发现和验证。实验还显示,在低应力阶段破裂类型较单一,但随着应力升高和逼近主(大)破裂,破裂类型越来越多,而且低频成分变多的破裂增多,慢破裂也增多。  相似文献   

2.
震前地下水中硫化氢气体的短临前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实际震例为依据,叙述了天山地震带中强地震前地下水中硫化氢气体的短临异常特征。以硫化氢气体为例,对地下气体的地震前兆机理进行了粗浅的讨论。指出中强地震前,硫化氢气体普遍出现短期异常变化,临震突变现象也比较清楚。硫化氢气体在短临异常阶段的特征具有动力过程(应力应变能的预释放)的突发性、气量增长的突变性和异常时间的短促性。文中还对前兆近场和前兆远场在不同孕震阶段中的受力状态和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主破裂前的加速蠕滑和微破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超声振动和低频形变波的传播是临震前地下水中硫化氢气、氡气和其他气体浓度普遍增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基于强震前主破裂潜在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地壳形变异常及伴随地壳形变而产生的地下水化学前兆现象随时间变化显示出的动态异常,依据怀来地震台地形变、流体观测资料,研究了1998年张北6.2级地震前地形变、地下流体异常特性及同步性,有由短期向临震演化的不同阶段异常特征。形变异常早于流体异常出现,临震异常集中出现,反映明显。断层气CO2、水汞、体应变同时在震前的二个月出现,显示出异常的集中性、同步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远场和超远场前兆的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岩石试件、传压块体(包括岩石和钢块)和压机架上布设应变观测点,观测研究它们在岩石试样破裂孕育过程中的变化特征。结果发现,岩样临破坏前除岩样上各个测点都出现异常变化外,同时较远处的测力元件、传压块体和压机架上的应变也出现了突变或扰动前兆异常。岩石试样外部测点的应变特征变化在极临近主破裂时才有反映。而岩样上的测点除极临近主破裂时有突变和扰动外在离主破裂较早时已有反映。岩石试样外的测点距岩样约25-90cm,约为破裂尺度的3-10(多)倍。这表明在孕震区以外很远的地方都可能出现前兆异常。并初步探讨了形成远场前兆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地震临震预测预报的地应力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的发生与地球自转和极移的惯性力的作用密切相关,在惯性力的作用下地壳岩石内产生应力应变。用四方位地应变传感器观测水平地应力应变变化规律和临震前兆信息-地应力应变剧烈变化和地壳岩石出现微观断裂滑移及微观弹塑性应变应变波群,再根据主压应力作用方向和地质构造断裂带分布情况作综合分析,可以在临震前10 ̄72小时内初步预报出地震的时间、方向、地点和震级。对于震中距400公里内的中强地震预报对应率较高,根据  相似文献   

6.
实验室内大量岩石黏滑实验表明:对存在断层的岩石加压,岩石在黏滑失稳前会有预滑,预滑会出现在断层的某个区域.由于浅源地震也是断层失稳破裂的结果,近年来临震预滑作为一种地震前兆信息日益受到地震学界关注.但目前尚缺乏广泛的野外观测证据来证实黏滑实验中的预滑现象在构造地震前也普遍存在.本文对青藏活动地块区内姑咱地震台等12个台的应变仪和水位仪的记录作对比分析后发现:在汶川MW 7.9级地震前数月,各台陆续记录到了 一些"阶跃式"波形.在对观测结果可靠性讨论的基础上,用岩石黏滑实验结果和颗粒物理原理来解释这种"阶跃式"波形可能是预滑震相Xp.姑咱等12个地震台观测到预滑震相Xp表明:在青藏活动地块区临震预滑是普遍存在的.这种"准同步"的临震预滑,特别是2008年4月18日和5月6日2次幅度较大的预滑可能引发了汶川MW7.9级地震.因此,关注预滑,特别是临震预滑对预测未来强震有一定的前兆意义.  相似文献   

7.
最近,发现了一系列异乎寻常的地震现象,包括间歇性深部颤动(Obara,2002)、低频地震(Katsumata and Kamaya,2003)、甚低频地震(Itoet al,2006)、慢滑动事件(Hirose and Obara,2005)及寂静地震(Hi-roseet al,1999;Kawasakiet al,1995,2001;Ozawaet al,2002;Kostaglodovetal,2003)。已经表明,就像常规地震一样,产生这些地震的原因都是剪切滑动,只是特征持续时间长些,而且辐射出的地震能量要少许多。在此我们证明,这些慢事件遵循着一种简单的、统一的定标关系,这种关系使其特性与通常地震间具有明显差别。我们发现,它们的地震矩与特征持续…  相似文献   

8.
实验室观测到的慢破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前地面有缓慢错动的现象早巳被人们察觉。震前缓慢错动究竟是已有断层的滑动还是缓慢破裂,目前尚无定论。Sacks和Kanamori用应变仪发现了慢地震现象。这种慢地震除破裂过程缓慢外,与通常的地震十分相似。慢地震的机制目前尚不清  相似文献   

9.
前驱地震波的试验研究及波谱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研究了含预置裂纹的有机玻璃试样在加载实验过程中,大破裂之前出现的长周期、小振幅低频事件,并与大地震前可能出现的同类现象(即前驱地震波)进行了对比研究,根据波形记录和频谱分析得出:前驱地震波是地壳介质的长周期波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前兆特征,具有短临前兆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1976年松潘7.2级地震前,几个台站记录到的异常地震波形的形态特征及时空分布特征。异常波形可分为4种形态;震中距小于80km的台站都不同程度地记录到了异常波形;临近地震时,记录中出现的波形数量增多,振幅增大;临震前10天波形密集,呈现明显的突跳变化。根据异常波形的特征,本文还对异常波形的物理机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认为异常波形的出现是地震前孕震区岩石产生微破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acks body strain deformation at Beida No. 200 station in Changping and tidal solids,atmospheric pressure and water level is analyzed in this paper. Sacks body strain deformation data before the M_S8. 0 Wenchuan earthquake is studi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rference. The short-impending anomaly of the body strain deformation is considered to be reliable. The anomaly characteristics conclude:( 1) The trend anomaly as extensional change of the body strain deformations on a quasi 1 year time scale before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was recorded, and the accumulative amount was about 4000 × 10~(-9). Correspondingly,the short-term precursor of earthquake was manifested as an extensional abrupt change.( 2) The extensional intermittent anomalous abrupt change was recorded by body strainmeters between March1 and May 7 in 2008.( 3) Four compressional abrupt changes were recorded in the intermittent distortions recorded between April 13 and May 11.( 4) High frequency components were increased in the distortion process in May 1 to 3,5,7,and 9 to 12,caused by slow earthquakes before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ccording to wavelet analysis. The abnormal phenomena are summarized and the mechanic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Strain solid tide distortions in body strain observations,the continuous repeated extensional and compressional abrupt changes accompanying these distortions,and the increase of high frequency components can be regarded as the index of short term and impending earthquake prediction,based on analysis of interference factors such as air pressure and water level.  相似文献   

12.
地震波动力学特征变化指标在短期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冯德益  虞雪君 《地震》1994,(1):12-22
本文研究了地震前地震波动力学特征的变化,主要是波形和频谱的变化,并从中提取出可望在短期(半年以内)地震预报中应用的一些预报指标。这些指标包括:P波初始部分波形的时间线性度和空间线性度,初始段平均半周期,S,P波频谱的峰值频率,拐角频率,相对带宽度,相对频谱峰值,高频段的谱线斜率绝对值等。同时还研究了短周期地脉动的波形线性度及频谱特征量(峰值频率等)在大震前出现的短期(半年以内)和临震(9天以内)的  相似文献   

13.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M 8.1地震前的缓慢地震事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M8.1地震前发生了缓慢运动事件,新疆地震台网记录分析结果表明,这次事件在大震前3.5天开始出现,长周期前驱波持续约47小时,波列呈现规则的正弦波形,视周期约为8.8秒。笔者认为,该慢地震事件是M8.1大震前中昆仑断裂临震预滑动引起的。事实表明,慢地震的观测与研究对深入了解断层失稳过程和实现地震短临预报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显示了宽频带数字地震台网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对1965 ̄2003年云南地区强震前3个月内发生过的短临中强前震进行整理,将其按距离主震发生时间分为直接前震、临震前震与短期前震三类,然后通过地震序列动态分析地震活动,发现各类前震有以下显著特征:(1)直接前震:3、4级地震时间间隔临震时骤减;将地震序列从时间上分成三等分后,第二时段的地震频次没有明显衰减。(2)临震前震:震后第一天地震的频次较高而第二天相对过低,同时同一台站P波初动符号基本上一致或振幅比稳定在某一范围。(3)短期前震:震后10天前震频度衰减至零;20-30天左右地震频度骤增,同时h、p值也反应出类似的特征,30天h值迅速减小接近1或小于1,而b值基本稳定且均低于区域背景值。  相似文献   

15.
利用HHT方法,对河津M_L 5.2地震前30天临汾盆地数字化洞体形变观测资料进行分析,计算不同观测手段、不同测向的瞬时振幅、时频谱及边际谱参数。结果表明,震前约14天,在水平摆和垂直摆边际谱上同步出现低频扰动波,且水平摆NS向时频谱伴随频带较宽的高频成分;震前2天侯马水管倾斜仪EW向瞬时振幅出现连续高值异常,时频谱表现为高频成分增多。分析认为,洞体形变观测数据的时频谱变化,可能显示了各阶段震源体激发的不同频段信息。  相似文献   

16.
2021年5月21日漾濞发生MS 6.4地震,震前地震活动异常明显,中长期阶段云南地区3级地震活动水平较低,滇西北地区出现长达456天的4级地震平静;短临阶段震中区附近出现3—4级地震条带;临震阶段中小地震活动由外围地区开始向震中区迁移,震中区出现直接前震。  相似文献   

17.
寂静的前震与地震预测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赵根模  杨港生  陈化然 《地震》2001,21(1):69-77
寂静地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统计表明,与寂静地震有关的前驱波比前震有更大的普遍性,出现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主震前7天之内,从一部分中等地震到特大地震之前都已观测到前驱波,这就说明大的脆性破裂之前,较小的缓慢破裂在自然界是存在的而且比较普遍。根据1969年渤海地震和1976年唐山地震的前驱波记录进行定位试验,证明在观测条件具备时,概略的定位是可行的,而且表明前驱波是来源于大震震源附近的信号。可为地震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提供重要的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18.
简要介绍了强震短临前兆的HRT波模型,和用HRT波模型分析强震前地电观测资料预测未来强震的时间、地点、震级三要素方法。用HRT波模型分析了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四川红格地电台的记录资料,提取出了汶川MS8.0地震前短临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陆地震震例异常统计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兆苾  张国民  何康  张来平 《地震》2006,26(2):29-37
以1986~1999年中国大陆地震震例为基础, 对中国大陆及其不同分区的测震和前兆异常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研究结果认为: 地震异常数目、 异常站点和项次百分比随着震级的增大而增多; 震级高异常出现的时间早, 异常范围大; 中期异常多于短期异常, 短期异常多于临震异常, 目前还缺少较多有效的观测到短临异常的方法。 测震中的频度、 空区、 b值、 缺震、 条带、 地震窗、 前兆震(群)、 地震活动分布、 应变释放测项和前兆中的水化学、 水物理、 地形变、 地电测项是出现较多的异常测项。 不同的区域异常出现率高的测震和前兆测项不同, 显示出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20.
Burst strain disturbance—A new test study on fracture precursor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troductionBeforeanearthquakeocuurs,deformationvariationsobviouslyappearinseismogenicareaandnearbywhichwerereportedalot.Ear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