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地震》1982,(6)
北京八宝山断裂带活动性问题,是地震工作者及广大群众都很关心的问题。最近,国家地震局邀请了在这一地区从事多年地震地质工作的北京大学、河北地质学院、地质部全国资料局、北京水文地质公司、北京矿务局、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等单位的科学工作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主办、石油大学 (北京 )CNPC物探重点实验室承办的 2 1世纪中国地球物理发展战略研讨会于 2 0 0 1年 1 2月 2 6日至 2 7日在位于风景秀丽、空气清新的北京昌平区的石油大学翠宫举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石油大学 (北京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石油集团、中石化新星石油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地球物理勘探局等 9个单位 2 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石油大学 (北京 )副校长金之钧教授以及在校的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 2 0余人列席了会议。会议上有…  相似文献   

3.
《应用地球物理》2008,5(4):F0003-F0003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应用地球物理》英文版编辑部、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一届应用地球物理学术讨论会于2008年11月29-30日在同济大学顺利召开。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华东)、中国地质  相似文献   

4.
四川及其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和现代构造运动特征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成尔林 《地震学报》1981,3(3):231-241
本文主要根据1933——1978年间76次四川地震(M5)的 P 波初动解结果, 讨论了四川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分区特征及其与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和板块构造的关系, 并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和地震宏观考察的资料讨论了四川主要断裂带现代构造运动的性质.最后指出, 若用藏(西藏)——青(青海)——川(四川)块体向南东东转南东-南南东方向运动可以相当满意地解释四川乃至我国西部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和现代构造运动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京都大学地球物理实验室共同主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第9届勘探地球物理学新近展国际研讨会暨城市地球物理和活动构造中日双边会议(RAEG2005)于2005年3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外国专家大厦举行.本次研讨会共有15位日方代表和30位中方代表参加,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相似文献   

6.
王辉 《地球物理学报》2005,48(4):946-946
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京都大学地球物理实验室共同主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第9届勘探地球物理学新进展国际研讨会暨城市地球物理和活动构造中日双边会议(RAEG2005)于2005年3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外国专家大厦举行.本次研讨会共有15位日方代表和30位中方代表参加,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以及日本京都大学、东京大学、京都都立大学、大阪天然气集团公司等研究机构和组织.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  相似文献   

7.
国家核安全局于1987年2月9—17日,在北京举办了核电厂抗震设计讲习班。中国方面参加该讲习班的共有23个单位、近50名专家、其中地震系统代表为15人。日本著名的地震工程和核安全审查专家渡部丹、伊部幸美、黑田孝和竹内洋一郎一行4人,应邀来华讲学交流。应日本专家要求,江苏省地震局李起彤同志在会上介绍了中国地震活动概况、中国活断层年代测定和秦山核电站厂址区断层活动性评定。日本专家系统地介绍了日本核电厂的选址调查、抗震设计和安全审查,并用休息时间以  相似文献   

8.
我国早期的现代地震学研究,曾孕育于现代地质学中。用现代科学观点,最早调查研究现场大地震的年代,可追溯到1913年云南峨山7级地震考察。地震台站监测工作,是从1923年地质调查所派李善邦先生前去日本东京学习测震,并于1930年在北京西山郊区建造鹫峰地震观测台开始。最早的地震目录是1913年由上海黄司铎编的“法文中国地震表”。1921年翁文灏先生发表的“甘肃地震考”,首次将史料中的地震情形描述与罗西一福来氏烈度表加以对照,来确定地震烈度,从而提供了更详细、确切的“甘肃地震表”。1922年翁文灏在布鲁塞尔国际地质大会上宣读的“中国地质构造对于产生地震的影响”论文,曾引起与会者极大兴趣与关注,是最早论述我国地震地质和地震区域划分的文献。  相似文献   

9.
中国早期地震地质调查研究概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时若 《中国地震》1991,7(1):80-88
本文根据有关的史料及地震与地质相结合的实践活动,论述了我国地震地质从无到有的过程。将我国早期(解放前至“文革”前)地震地质进程划分为三个时期,分别进行了比较全面而系统地述评,为我国早期地震地质研究史填补了空白。  相似文献   

10.
李善邦教授(1902年—1980年),广东兴宁县人,是我国地震科学研究事业的开创者;五十多年来为我国地震科学事业作出了辉煌的成就。他的勤恳的治学精神给我们地震科研工作树立了光辉榜样。李教授1926年毕业于前南京东南大学(即南京大学)物理系,限于当时的社会条件找不到工作,即回广东兴宁县在中学教书,1929年原实业部地质调查所要开展地震观测,请李教授主持这项工作;当时法国耶苏会在上海徐家汇设有一地震观测台,所里派李教  相似文献   

11.
为检阅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的学术水平,交流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促进青年一代的更快成长和早日成才,推动我国地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中国地质学会委托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于1991年10月下旬或11月上旬在北京大学召开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会议将讨论以下内容; 1.沉积地壳演化及其成矿作用(包括煤、气、油、非金属等沉积矿产,沉积学,地层学,古生物学  相似文献   

12.
申旭辉 《地震学报》2016,38(3):329-332
正我国的卫星地震应用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和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1982)基于美国陆地资源卫星MSS的遥感图像,开展了全国范围的活动构造调查工作,基本查明了我国的主要活动构造及其分布情况.经过多年的发展,兵马未动,遥感先行,这已经成为目前地震构造研究的基本工作方法.20世纪80年代后期,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现代地壳运动和地震监测技术的创  相似文献   

13.
利用华北平原地震带潜在震源区和河北省活动断裂资料,采用地质资料的定量化方法和中长期预报的震级-时间模型计算每个潜在震源区的地质因子和中长期预报因子.地质因子计算结果为:(1)地质因子最高的地区出现在唐山、北京、邢台、邯郸;(2)3类地区(全新世断裂活动、晚更新世断裂活动和无全新世或晚更新世断裂活动)的地质因子比值约为12∶4∶1.中长期预报因子采用邵辉成等人的研究成果,考虑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资料等不同精度的地震矩年变化率,其结果能代表长期的平均值,避免了使用部分平静期或活跃期的资料而掩盖长期地震活动的真实情况,从而减少结果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4.
《地震地质》1989,11(4):3
马杏垣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的地质学家。 1938年在西南联大地学系开始学习和从事地质工作,1948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博士学位。1948年回国后,长期从事地质教育工作,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任教和担任领导工作,三十余年的精心教学,他培育了几代地质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  相似文献   

15.
MD-2型磁变仪数据采集系统通过鉴定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于1994年11月22日在北京地磁中心台(十三陵)召开了MD-2型磁变仪数据采集系统鉴定会。出席鉴定会的评委由来自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所、北京大学、地矿部地质仪器厂、中科院空间中心和中科院地球...  相似文献   

16.
我国对海洋地质科学的研究是从五十年代末开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的。目前,不仅对我国各海区及其沿岸地带进行了调查研究,同时还开展了深海远洋的调查。研究的深度、广度和精度也日益提高,为了进一步交流海洋沉积作用(包括海岸沉积过程)、海底、海岸浅层地层学的研究成果以及新技术方  相似文献   

17.
TH-1型碳化物自动合成装置鉴定会,于1986年12月11日在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贵阳、南京、桂林、上海、青岛、长春、北京、乌鲁木齐、昆明、广州的科研、高等院校及地震局的代表共17名。鉴定会由北京大学陈铁梅副教授任组长。北京大学原思训高级工程师任测试组组长,组员有考古研究所的薄官成和北京师范大学的郑良美工程师  相似文献   

18.
贾飞龙 《地球》2012,(9):24-31
我国页岩气储量丰富。国土资源部对我国页岩气资源进行了初步的地质勘探调查,经初步评价,我国陆域页岩气地质资源潜力为134.42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潜力为25.08万亿立方米(不含青藏区)。按区域来说,页岩气资源区遍布全国,主要分布在西部、中部和南部地区;按省(区、市)来说,主要分布在四川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庆  相似文献   

19.
昌马断裂带滑坡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资料和人工探槽资科,以及14C年代数据,讨论了昌马断裂带滑坡产生的原因及其形成年代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卓越的科学家、教育家李四光是我国地质学界四大创始人之一。他在地质学的许多方面都有重大贡献。他对(竹蜓)科化石进行的精湛的研究,奠定了海相石炭二叠纪地层分界、分层和对比的基础。他对我国第四纪冰川遗迹的深入调查研究,成绩卓著,特别是他从力学观点研究地质构造,创立地质力学这一新兴学科,无论在理论上和成矿应用上都极大地丰富了地质学的内容,开拓了地质学的新领域。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中国科学院、地质部等多种领导职务,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