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艳 《地理科学进展》2013,32(7):1072-108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家庭采暖用能消费量的不断提高, 家庭采暖用能碳排放对环境造成的胁迫效应日益凸显。尽管家庭采暖碳排放问题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 但深入探讨微观家庭采暖用能碳排放机理研究仍然缺乏。根据生活方式对家庭采暖碳排放影响的理论分析, 构建城市家庭采暖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模型, 以暖温带典型城市——开封市为例, 基于792 户家庭样本的调查数据, 探究生活方式与家庭人均采暖CO2排放之间的关系。借助数据统计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① 家庭采暖生活方式各因子与人均采暖CO2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密切, 随着各因子的变化, 家庭人均采暖CO2排放量呈现出规律性变化;② 生活方式各因子均为影响家庭人均采暖CO2排放的显著因子, 其中, 住房面积、采暖形式、采暖期长度、人口规模等因素对家庭人均采暖CO2排放的影响程度较大。建议采用低碳采暖形式, 以降低家庭采暖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2.
我国城市居民直接能耗的碳排放类型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针对我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在测算了近9年居民直接能耗导致的CO2排放量的基础上,进行聚类、对比,并分析城市居民直接能耗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得到以下结论:全国分为6类城市居民直接能耗碳排放类型;高碳排放型城市的地均碳排放强度、人均工资碳排放强度及居民直接能耗CO2排放总量等方面均比低碳排放型城市高,人均地方生产总值碳排放强度低于低碳排放型城市,并多为经济发达城市和资源丰富城市,其碳排放构成上分别以电、交通能耗碳排放和气碳排放为主导,高碳排放型城市居民直接能耗CO2排放量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的86.20%。我国大部分地级城市居民直接能耗的碳排放属于相对低碳排放型,其人均CO2排放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所在地的降温度日数(CDD)、采暖期、采暖强度、人均能源供给量、居民的人均工资、城市人均地方生产总值是影响城市居民直接能耗CO2排放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地理教学》2014,(1):64-64
丁铎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年度报告发布,2013年全球碳排放量将创新高。全球碳计划的新数据显示,全球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13年将达到创纪录的360亿吨,美国仍是人均排放量第一。  相似文献   

4.
温室气体排放评价指标及其定量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温室气体排放的科学定量评价是建立国际温室气体减排框架、确定各国合理的减排责任、部署国际减排行动的基础。通过系统阐述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评价指标(国别排放指标、人均排放指标、GDP 排放指标和国际贸易排放指标等), 并通过定量评价剖析这些评价指标的优缺点及其局限性。讨论了发展科学、公平和易于广泛接受的新评价指 标的可能性。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提出了“工业化累积人均排放量” 的新指标, 以客观定量评价世界各国工业化以来温室气体历史累积排放量的当代人均量。新指标的结果显示, 英美等老牌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化累积人均排放量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的 水平。还提出并讨论了人均单位GDP 排放量、消费排放量、生存排放量等潜在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1992~2008年的数据为基础,采用经济增长收敛理论,分析了世界206个国家的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等指标的分布特征,以及178个国家或地区指标的收敛性。研究表明:①世界各国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差异很大,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其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越大;除重债穷国碳排放强度低于高收入国家外,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其碳排放强度越低。②世界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量都存在17阶段(年)的σ收敛,而世界各国碳排放量的差距在不断扩大。③全球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都具有β绝对收敛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1992~2008年的数据为基础,采用经济增长收敛理论,分析了世界206 个国家的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等指标的分布特征,以及178个国家或地区指标的收敛性。研 究表明:①世界各国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差异很大,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其碳排 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越大;除重债穷国碳排放强度低于高收入国家外,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其碳排 放强度越低。②世界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量都存在17阶段(年)的σ收敛,而世界各国碳排放 量的差距在不断扩大。③全球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都具有β绝对收敛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扩展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利用1995-2015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探讨旅游发展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同时分析了经济增长、贸易开放程度、失业率、受教育程度和城市化水平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① 传统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倒“U”型EKC假说成立,受教育程度(-0.061)、失业率(-0.062)和贸易开放程度(-0.170)的提升有利于降低人均CO2排放量,其中,贸易开放程度的减排作用最为明显;城市化水平(2.113)的提高会增加人均CO2排放量。② 旅游发展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显著,具体表现为:旅游接待人次与人均CO2排放量拟合曲线呈正“U”型,而人均旅游消费与人均CO2排放量则呈现典型的倒“U”型曲线良性发展状态。③ 旅游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会使得EKC向下方移动,经济发展的环境压力得到减轻,且高旅游专业化区域旅游接待人次与人均CO2排放量之间关系的转折点相对较高,而其人均旅游消费与人均CO2排放量之间关系的转折点则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8.
利用排放因子法,以昆明市主城区有代表性的生态居住小区为研究对象,分析生态居住小区内人口呼吸碳排放、交通碳排放、化石能源使用碳排放、居民用电碳排放、居民用水碳排放5个主要的人类活动碳源排放特征,对比不同居住小区之间的碳排放差异,并提出节能减排措施。分析得出:小区之间碳排放总量差异较大;相同碳源碳排放量在各小区总碳排放量中比例差异较小;小区之间人均碳排放量差异不大;居住小区人口密度与单位面积的碳排放量成正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9.
何平 《地理教学》2012,(9):25-26,17
一、主要教学流程二、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美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从中你了解到美国有哪些"世界之最"?是不是所有的"世界之最"都会令美国人民感到骄傲呢?学生活动1:读图练习—了解美国二氧化碳排放的世界排名参考“2004年世界部分国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柱状图(见图一),读出世界上各主要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看看美国的碳排放量位居世界第几。,  相似文献   

10.
苟少梅  王长建  张利  乔梦梦  王璀蓉  王强 《热带地理》2012,32(4):389-394,401
能源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根据IPCC碳排放计算指南缺省值计算出广东省1990―2010年的碳排放量,并对广东省近20年来碳排放进行阶段划分,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对碳排放量进行因素分解,分析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及作用程度。结果表明:1)1990―2010年,广东省能源消费的CO2排放总量和人均CO2排放量不断上升,万元GDP碳排放量、三次产业碳排放强度均呈下降趋势,原煤的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第二产业的CO2排放量比重最大,但呈缓慢下降趋势;2)经济发展效应对广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能源强度效应、人口规模效应,能源结构效应的贡献率最小;经济增长是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推动因素;能源消费强度影响碳排放量的增速,能源消费强度又进一步受到产业结构和各产业能耗强度的影响,其中,第二产业能耗强度和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是影响能源消费强度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碳排放驱动因素、减排贡献与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低碳经济方面的差异性使中国在推进绿色"一带一路"战略时面临着投资领域及投资国的倾向性选择问题。采用普通回归和分位数回归等方法分析了1992―2011年"一带一路"沿线50个国家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并通过构建指标量化评价了这些国家的历史减排贡献与潜力。均值回归结果表明:人口、人口城市化水平、工业产值占比、非可再生能源占比和人均GDP对碳排放的增长作用依次减弱;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人口数量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对中等排放国家的碳排放影响最大,人口城市化水平和非可再生能源占比越高对高排放国家的碳排放影响越大,人均GDP增长越快对高排放国家的影响越小。从减排贡献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碳排放的产出效应、减排努力和脱钩指数都1,大多数年份的减排努力都小于产出效应,并且脱钩指数在大部分年份甚至都0,即这些国家在低碳经济方面几乎没有发生过脱钩效应。从减排潜力来看,高达28%的国家已经挖掘的减排潜力尚未达到全球平均水平,大部分国家具有较大的减排潜力,因而对这些国家采取针对性的碳减排举措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张馨 《干旱区地理》2018,41(5):1115-1122
随着气候变化日益加剧,碳排放及其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针对我国30个省区2000-2015年终端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进行核算,分析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区域特征和时空差异,并通过STIRPAT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相结合的方法从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两个视角对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从全国层面来看,人口规模、人均GDP、能源强度以及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量产生正向的驱动作用,即每提升1%,碳排放量将分别增加1.046 9%、0.938 6%、0.722 6%、0.411 6%,而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具有负向的驱动效应。对于碳排放强度而言,人均GDP和产业结构均产生负向的抑制作用。从区域层面来看,通过经济水平分组,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各个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城市化水平分组表现出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碳排放量也随之降低。通过研究,可为我国合理制定CO2减排的区域差异化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下游沿岸地市CO2排放的时空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金萍  秦耀辰  张丽君  路超君 《地理研究》2012,31(12):2229-2239
地市级尺度的碳排放结构演变与区域差异分析对通过技术学习与知识流动短期内抑制 碳排放的快速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以地市级行政区作为基本空间单元, 对黄河下游沿岸区、 两大子区及21地市化石能源与水泥工业生产过程排放的CO2 进行科学核算, 发现CO2 排放量 变化于2000年的364.12~4426.95万t至2009年的1238.98~10411.91万t,呈现出典型的 “S型”增长特征, 但不同尺度区域排放结构的时空差异显着。2006年以来, 工业化进程较快 的区域水泥排碳比例有显着增长, 产业结构优化策略促使少数地市水泥排碳比例有所下降。 CO2 排放强度与人均排放量的变动符合碳排放EKC曲线关系, 但时空分异特征并不一致。排 放强度的全区总体差异较为合理, 而人均排放量的区域差异偏大, 从而为涓滴效应的加速作 用创造了空间。地区内差异分别为两指标全区总体差异变动的主导因素, 整体上, 中原区内 地市间差异对两指标全区差异变动的贡献更大。  相似文献   

14.
根据能源消费历史状况及氮氧化物排放因子,计算中国各省区1999-2008年氮氧化物排放量.基于2008年氮氧化物排放量,对氮氧化物排放强度和万元产值氮氧化物排放量的区域分布格局及其成因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基于1999-2008年氮氧化物排放量和经济发展数据,建立30个省区万元产值氮氧化物排放量随人均GDP变化的环境学习曲线,并以该曲线为依据,分析2000年、2003 年、2005年和2008年4个时段的减排潜力变化及氮氧化物减排潜力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万元产值氮氧化物排放的负荷越小,万元产值氮氧化物减排的潜力越小;反之,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的地区,万元产值氮氧化物排放的负荷越大,万元产值氮氧化物减排的潜力越大.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京津冀地区工业CO2排放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5—2016年数据对北京、天津、河北和京津冀地区工业能耗CO2排放的时间变化趋势进行了对比分析,运用地理探测器技术分析能源结构、能耗强度、固定资产投资、轻重工业比值和规模以上工业平均用工人数对京津冀地区工业能耗CO2排放量的影响作用大小。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京津冀工业碳排放强度均为递减趋势。其中,河北最大,天津次之,北京最小;人均碳排放北京呈递减之势,天津和河北在波动中上升。②京津冀工业煤炭类CO2排放占总排放量的主导地位是由河北省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决定的。③能源结构对京津冀、天津和河北的CO2排放影响最大,其次是轻重工业比值;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数对CO2排放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固定资产投资。  相似文献   

16.
基于碳排放理论及旅游者的消费结构特征,提出城市旅游业能源消耗及CO2排放测算模型,计算并分析了2008年深圳市旅游业能源消耗及CO2排放.结果表明:各组分排放量从大到小依次是行、食、游、住、购、娱,旅游业产生的温室气体不容忽视;旅游规模、旅游交通工具的选择是影响旅游业CO2排放量的重要因素;在旅游产业日益发展的情况下旅游业面临能源消耗、排放量增加和节能减排的双重压力.最后就能源消耗计算模型的完善、能源参数的研究以及下一步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区域能源碳排放系统开发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蕊  王铮  邓吉祥  吴静 《地理科学》2015,(4):427-432
气候保护需要落实到区域层面上,区域实施碳减排政策前需要对自身的碳排放需求进行核算,开发区域能源碳排放系统以支持政府决策显得尤为必要。在介绍区域能源碳排放需求的经济动力学模型基础上,基于GIS的区域能源碳排放需求系统的开发过程,给出了应用实例。基于区域能源碳排放需求分析系统,可以方便地计算和查询中国各省市自治区未来的能源碳排放需求。基于GIS模块,通过模型用户可以对比不同区域的能源碳排放,并可方便地存储和输出。例如,以江苏省和山东省为例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山东省的能源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都比江苏省大。模型设置不同的情景分析,给各地政府实施碳减排措施提供决策支持,如以天津市为例,模拟了不同政策情景下对天津未来能源碳排放量的影响。此外,系统实现了面向国际谈判需求的多区域合成的碳排放需求估计,为国家参与气候谈判争取更多的主动权,对高度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趋势进行的预测结果显示在平稳增长趋势下,高度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费高峰值和能源碳排放高峰值均出现在2029年。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98~2008年江苏省能源消费数据,初步分析了江苏省能源碳排放的现状。以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为指标,采用K-均值聚类分析方法对2002年、2008年江苏省县域的"排放—效率"类型进行了基本划分,并分析了各聚类碳排放格局特征。结果显示:GDP标准下的发达地区大多属于"高排放"类型,其中部分县市甚至属于"高排放—低效率"类型;以南京市区和徐州市区为代表的"高排放—低效率"地区,占全省碳排放量的一半,是江苏省节能减排的重点区域;不同聚类类型间呈现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相同类型在空间上集中分布;局部格局的不稳定性,使县域在不同聚类类型间的跃迁行为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9.
基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国际能源署的相关数据,评估了《京都议定书》缔约国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的进展情况。研究发现,受金融危机等经济活动的影响,2008年~2011年期间各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呈现动态变化的趋势。从国别排放看,伞形国家的碳排放量自1990年始,总体上呈增加的趋势,实现减排目标基本无望;欧盟国家整体完成了8%的减排目标,但各个国家完成情况不尽相同;经济转型国家减排幅度最大。通过能源利用强度和碳排放强度两个指标分析减排力度较大国家的排放轨迹,发现欧盟国家主要通过能源结构的调整(表现为煤炭比重下降和天然气比重上升)和外贸转移排放实现排放强度的降低,而经济转型国家的排放变化主要缘于其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总体来看,缔约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和利用方式基本稳定,能源利用强度与碳排放强度降低趋缓,在现有能源消费结构下减排潜力有限。  相似文献   

20.
中国各省区旅游业碳排放量初步估算及区域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能源消费导致的旅游业碳排放进行了初步估算,并在省级尺度上从总排放量、人均游客排放量和单位旅游收入碳排放量三个方面对中国各省(市、区)2001年~2009年的旅游业碳排放开展了研究,同时还利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分析了我国各省区旅游业碳排放差异的总体特征,以及运用可多层次分解的Theil系数分析了2001年~2009年我国旅游业碳排放时间尺度上的地带内、地带间和省际差异变化状况。研究表明: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地的旅游业碳排放总量、人均游客碳排放量和单位旅游收入碳排放量均较高,且平均增长率也均为正,因此这些地区的旅游业发展面临着更大的减排压力;我国各省区旅游业碳排放差异的总体特征是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相对差异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而就碳排放区域差异来看,我国各省区旅游业碳排放总体差异主要是由地带内差异引起的,而地带内差异又主要是来自东部地带的差异,并且东部地带内旅游业碳排放量区域差异很大,对于全国旅游业碳排放总体差异的影响也最为显著,而西部地带次之,中部地带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