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9 毫秒
1.
山东省乡村旅游竞争力评价与障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王新越  朱文亮 《地理科学》2019,39(1):147-155
以山东省17地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乡村旅游竞争力主要指标评价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进行比较排序,并进行障碍度分析,发现:山东省17地市乡村旅游发展不平衡,烟台市乡村旅游竞争力最高,东营、菏泽、德州、聊城的竞争力较低;各地市竞争力水平空间分布具有差异性,半岛沿海地区乡村旅游竞争力较高,鲁西及鲁北地区竞争力较低;乡村旅游接待与服务能力是制约大部分地市乡村旅游竞争力提升的第一障碍因素,资源禀赋、自然环境、经济基础及客源市场条件在不同程度上制约各地市乡村旅游竞争力的提高。各地市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乡村旅游发展的障碍因素,推动乡村旅游合理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2.
绿色发展效率的研究对于我国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文章构建了城市绿色发展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SBM-Undesirable模型、多元回归模型等多种计量方法对2005—2017年山东省17地级市绿色发展效率与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非期望产出的绿色发展效率因考虑实际成本更加可靠、更贴近现实。②2005—2017年间,山东省17地市平均绿色发展效率呈现“峰-谷-峰-谷”的变化特征,且2005—2017年17地市平均绿色发展效率的标准差与变异系数呈现波动变化特征。③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支持对于绿色发展效率提升起到负向作用,外商直接投资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产业结构、科学技术和市场化水平等因素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外向型经济发展地域差异及分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波 《世界地理研究》2004,13(1):75-80,49
山东省外向型经济近几年发展迅速,但省内各地发展很不平衡。本文利用评估指标和实证统计数据,运用客观赋权法对山东省17地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从中得出山东省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地域差异明显,绝大数地区发展滞后,呈“⊥”状;然后结合系统聚类分析法,将各地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分为发达型、较发达型、发展型、欠发达型四类,并相应的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4.
基于山东省17地市2002-2011年数据和Theil指数及其分解方法研究表明,山东省城市土地扩张强度差异存在"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相似人口规模等级城市内部差距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城市内部差异显著。政府财政支出、区域产业结构、城市人口密度和区域开放度等均是影响山东省城市土地扩张强度的重要因素。Sharpley值分解结果表明,区域第三产业比重和市辖区人口密度对山东省城市土地扩张强度差异的相对贡献率呈增长趋势,开放度的相对贡献率先增后减,区域第二产业比重成为弥补城市间土地扩张强度差距的因素,政府财政规模对城市土地扩张强度差异变化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城乡发展协调性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遵循全面性、主导性、可比性及可获得性原则,构建了城乡发展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别计算出山东省17地市城市子系统和农村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在此基础上,通过城乡协调度系数对各地市城乡发展协调性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①山东省城乡发展协调性空间差异非常明显,总体而言,东部地区好于中西部地区。②城乡协调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正相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乡发展协调性越好。③协调是个相对、动态的概念,城乡协调发展亦没有绝对的标准,同样的协调度反映的信息不一定相同。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旅游经济差异及旅游空间结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7地市为研究单元,运用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方法分析了山东省2000-2007年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并对旅游经济差异进行了分解.研究表明: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较大,但有缩小的趋势;国际旅游区域差异大于国内旅游区域差异,三大地区差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构建了"两核、两带和四区"的旅游空间结构,并提出了促进山东旅游空间结构形成的举措:加快培育青岛和济南两大旅游核心城市,打造黄金海岸和山水圣人旅游发展带,构筑大运河和水浒文化、沂蒙红色文化与生态旅游区、黄河三角洲自然生态旅游区、齐文化旅游"四大旅游区"的旅游空间结构,有助于实现三大区域旅游经济的相对均衡协调发展和旅游产业竞争力水平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7.
以非农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额为投入项,以综合城镇化水平为产出项,基于2002-2011年统计数据和随机前沿分析方法计算了山东省各地市城镇化效率,并通过聚类分析探讨了山东省城镇化发展效率的空间结构。结果表明,山东省区域城镇化效率整体平稳增长,存在显著的"点、线、面"空间结构特征,济青城市和胶济铁路沿线分别构成了山东省城镇化效率的高点和高线,工业基础、政府行为和基础设施对山东省城镇化效率有显著促进作用。因此推动山东省城镇化整体协同发展需要优化区域发展环境,强化点和线的带动,增进区域间的积极互动。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差异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结合山东省区域发展实际,从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投入和土地利用效益等方面出发构建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体系,以山东省地级城市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对省内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其时间和区域变化情况,为宏观指导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05年山东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不断提高,而2006年比2005年山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稍有下降;(2)山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从沿海城市向内地递减,尤其以山东省西南部边缘城市集约度水平最低;(3)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土地集约利用重要的外部因素,济南和青岛等经济发达地区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研究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根据山东省区域发展情况,参照"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主体功能区划分基本思路,尝试建立由资源环境承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因素构成的指标体系,并以山东省17个地市为基本空间单元,运用状态空间法划定山东省主体功能区。结果表明:除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散布在各地市外,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限制开发区集中在西部地区。该研究以期为山东省制定差别化区域政策、统筹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指导,并为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公路交通可达性视角下山东省区域空间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鲁南经济带发展规划》是涉及山东省域范围的四个重要区域规划。四个规划所覆盖的区域范围重叠现象严重,这将导致重叠区域发展方向不明,进而会影响到区域的整体发展。明确区域规划合理范围,统筹协调区域发展成为山东省区域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以公路交通可达性和城市综合实力为切入点,计算出了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经济腹地,并遵循一定的原则对山东省区域发展进行空间重构,提出了"两核、四区、五轴"的区域空间发展结构。  相似文献   

11.
周霓  熊爱华 《地理科学》2016,36(2):289-295
依据2000~2012年山东省17个地市的GDP和旅游总收入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用定量的方法测度山东省17个地市的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并对存在协整关系的地市进一步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和面板数据模型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山东省东中西三大地域板块旅游经济效应空间分异现象明显,东部地区的旅游总收入已经成为了经济增长的Granger因,旅游业发展已经对经济增长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青岛和烟台的旅游总收入和经济增长已经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是旅游总收入增长的Granger因,经济增长对旅游业发展起到了保障和助推的双重作用,特别是东营和枣庄已经成为山东省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和旅游总收入之间尚未形成协整关系。根据研究结果,给出山东省旅游业均衡、健康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利用变异系数法构建旅游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同时构建旅游经济贡献率模型、旅游化水平与旅游经济贡献率错位指数模型,对山东省17个地级市市域旅游化水平、旅游经济贡献率及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测度.研究表明:山东省17个地级市旅游化水平、旅游经济贡献率市际之间均存在明显差异;旅游化水平与资源禀赋条件密切相关,山东省旅游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在沿海地区和陆域腹地数量分布较为均衡;沿海地区旅游经济贡献率市际差异明显高于内陆腹地,少数高旅游经济贡献率的城市带动提升了山东省整体旅游经济贡献率;山东省各地级市旅游化水平与旅游经济贡献率之间均存在错位关系,依据错位方向和错位程度的不同可划分为正向强错位、正向弱错位、负向弱错位和负向强错位4种类型,分析每种错位类型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促进旅游化水平和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时空耦合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董文静  王昌森  张震 《地理科学》2020,40(4):628-636
构建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对2008-2018年山东省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的耦合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① 山东省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综合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② 山东省属于乡村振兴主导型耦合协调,两大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呈区域发展不均衡态势;③ 就时序性来说,山东省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耦合发展呈现阶段性和波动性,逐渐由低度耦合协调向中度耦合协调过渡,但尚未演化至良好耦合协调水平;④ 就空间异质性而论,山东省各市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耦合发展呈现差异性和区域性,各市的耦合协调组合状况与其经济水平、历史基础、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存在空间的对应性。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区域发展差异综合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文章采用综合差异测度方法,选取综合指标对江苏省的区域发展差异进行综合分析,构建了区域发展差异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SPSS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评价了江苏省各县市的综命发展差异,并结合聚类分析法对该省的区域发展类型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江苏省区域经济发达的地区,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由南向北综合发展水平逐渐递减、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减缓,区域发展梯度差异的地域特征显著。  相似文献   

15.
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山东省制造业时空分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2003~2014年山东省17个地级市制造业27个部门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山东省制造业的时空分异特征,并基于空间杜宾模型(SDM)探讨了主要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山东省制造业份额呈现出自东向西递减、先东部集聚后向中西部扩散的规律。以2007年为转折点,制造业呈现东部沿海转出、内陆转入的特点,鲁北地区成为份额增长最快的区域。由于空间溢出效应的存在,市场规模、交通基础设施、产业规模和人力资本水平均有助于提升本地区制造业份额。因此,应该从地区关联的角度重新审视制造业发展规律并制定相应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Being a developing country, the evaluation of Chinese circular economy should have its particular criterion that suits for specific national conditions. With the growth of economy, Chinese environmental loads should be permitted to increase at an appropriate speed. Based on this concept, this paper divides the process of evaluation into two parts which include evaluation of development level and evaluation of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Firstly, this paper sets up a reference system which includes Zaozhuang City of Shandong Province, Jiaozuo City of Henan province, Shizuishan City of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and China that is regarded as a region respectively,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circular economy of coal resource cities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 of ecological efficiency, and puts forward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circular economy of coal resource cities. Secondly, based on C Model of Circular Economy,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measurement model of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in which study regions are analyzed in a particular period that is from 2000 to 2020, and evaluates the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of circular economy for study regions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of growth multiples between economic scale and environmental loads. We can draw several main conclusions: firstly, the development pathways of all four study regions belong to type Ⅱ which resource efficiency is preferred. Secondly, the comprehensive energy consumption efficiencies of coal resource cities were left far behind by China’s average level. Thirdly, the circular economies of all study regions have achieved remarkable progress. Fourthly,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circular economy can be evaluated from two dimensions which consist of horizontal comparison method and vertical comparison method. Fifthly, C model is an appropriate development model that suits for Chinese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could be selected as an important method to evaluate regional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of circular economy.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旅游城镇化响应的时空分异特征与类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新越  刘二恋  候娟娟 《地理科学》2017,37(7):1087-1094
以山东省17地市为研究对象,应用统计分析方法,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静态不平衡差、相对发展率、离差、比率等指标,研究2001~2014年山东省旅游城镇化响应的时空差异并划分类型,得到如下结论:2001~2009年山东省旅游城镇化响应强度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不断扩大,2009~2014年不断减小;山东省旅游城镇化响应强度具有较大的空间差异,西部地区旅游城镇化响应强度与中东部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日照、泰安、威海为强响应型地区,潍坊、烟台、青岛、济南、莱芜为较强响应型地区,菏泽、聊城、德州、滨州、东营为弱响应型地区,枣庄、济宁、临沂、淄博为特殊响应型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