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彭华  赵飞  王华 《热带地理》2007,27(5):472-476,482
旅游协作是旅游系统本身的要素关联,是其客观属性和发展的必然。主题旅游协作是以某一个主题为"红线",将相关旅游要素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旅游协作组织形式。目前关于旅游协作研究中很少涉及主题旅游协作。文中以"霞客行"旅游网络计划为例,讨论了名人故居旅游地开发中,重视物质性遗产开发,忽略非物质性品牌利用所导致的"大品牌,小产品"的问题,提出了利用虚实结合手法,通过主题品牌运作,构建综合性主题旅游协作网络的构想。旨在通过一个产品网络、一个市场网络、一个学术网络和一个虚拟网络的运作来充分发挥徐霞客品牌的纽带作用,以此推动相关主题旅游地协作单位之间的产品共享和市场共享,从而实现协作体系的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趋势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来看,中国乡村旅游在空间特种上存在城郊、景郊和村寨型三种类型,从开发模式上以农业观光和农家乐为主体,乡村旅游不仅仍处在低水平开发阶段,而且存在经营理念低俗化、品牌定位趋同化、乡土文化城市化、管理模式混乱化和产业组织自发化的五大问题。立足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实践,结合西方发达国家经验,从加强特色,挖掘文化,强化基地的新理念出发,文章提出了主题农园、主题博物馆、主题文化村落、企业庄园和产业庄园5种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边界共生旅游资源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利益主体和行政区界限的制约,严重影响旅游资源的整体效益的发挥和旅游品牌的树立。安徽省牯牛降景区是一处典型的边界共生旅游资源,在分析其旅游开发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旅游协作开发现实意义的基础上,从行政管理、企业经营、旅游产品3个层面对该景区旅游协作开发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基于区域旅游协作的内涵与理论基础,针对马芜铜宜城市带区域旅游资源在地理分布上的差异性,协作区域地缘通达性,以及该区域旅游发展现状存在着协作的必要性等,提出马芜铜宜城市带区域旅游协作应该优先发展长江旅游线,各中心城市据点启带动作用辐射整个协作区。尝试构建该区域旅游协作的具体可行模式,包括城市带的旅游区域组合和区域旅游主题产品组合。  相似文献   

5.
文化旅游线路可以"时间范畴"和"空间范畴"为手段展示和保护文化旅游遗产遗存。构建文化旅游线路评价体系,并对现有和潜在的文化旅游线路进行评价、打分及等级划分,是保护线路上遗产遗存、历史文化的关键,是激励线路上各业态积极参与,标准化、品牌化、持续化发展的重点。云南文化旅游线路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发展基础良好,但线路上的旅游开发、文化开展活动却各自为阵,缺乏统一管理。因此,对云南文化旅游线路地方实践中的信息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诊断和现状改善等进行研究,指导云南文化旅游线路的持续性发展很有必要。本文借鉴欧洲文化线路委员会、世界遗产委员会及国际遗址理事会的先进经验,在阐释和总结文化旅游线路内涵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线路评价的决定性准则,确定文化旅游线路的评价应包含线路主题、参与主体、客体本身、相关活动和多方价值五个方面,以此构建五分量模型,同时基于消费者效用函数,构建出整套线路评价和等级划分体系。之后以茶马古道文化旅游线路为案例,通过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茶马古道文化旅游线路的实际得分以及所属等级,为其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同时验证了评价体系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反哺评价体系的提升和改进,意在对文化旅游线路评价体系进行推广和广泛运用,实现从个案到共案的转变,推动文化旅游线路的标准化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县域旅游协作开发模式探讨——以湖南省华容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浪潮中,区域旅游协作已成为旅游开发的一种基本趋势.区域旅游协作是县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的重要内容.从华容县与邻近地区进行旅游协作发展的形成基础出发,提出并论述了适合县域旅游协作开发的3种组织模式,分别是捆绑、搭载和对接,并以湖南省华容县为例针对不同的旅游资源如何运用此3种模式做了深入探讨,试图探讨实现县域层面区域旅游协作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7.
杨更生  王东  孙彬 《干旱区地理》2019,42(1):187-194
本文探究“一带一路”旅游大数据的产业创新体系架构,明确“旅游文化建设、旅游消费习性培育、跨域资源协作”等产业创新路径,明晰沿线各国的文化融合途径,构建以“文化通”为内涵的旅游大数据体系。通过文献梳理、质化研究和实时数据分析,建构适用性旅游大数据架构,解决“一带一路”旅游文化产业中的信息稀疏、习性碎片化和诚信不足等现实困难,助力沿线各国的旅游发展新局面。借鉴应用系统工程中霍尔三维支撑理论,从知识、时间和逻辑三个维度,搭建新时代条件下旅游业态的以价值集聚、诚信保护和旅游文化传承为核心的创新途径支持体系,为旅游经济管理理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8.
在参阅国内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研究成果基础上,从时间、空间、线路和内容四个层次阐明"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涵,借鉴瑞典"哥德堡号"仿古商船的成功经验,以"南海一号"古商船为例,提出了构建海上丝路文化旅游开发模式,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完善海上丝路文化研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萃取海上丝路文化主题,形成城市特色文化品牌;整合海上丝路文化与阳江文化,策划"蔚蓝阳江,千年船说"主题形象工程等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9.
旅游信息服务是影响游客旅游满意度的一个要素,也是影响游客旅游活动决策的一个要素.然而,旅游信息的分散性、相关性、实时性和量大性带来了旅游信息组织与服务的困难.通过对国内外信息咨询服务的类型、特点及应用现状进行研究,结合我国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的发展现状与旅游客户信息服务的发展需求,提出了中国旅游信息多层混合分布协作咨询服务模式,并对构建特色、运营管理和运作保障进行了探讨,旨在推进我国旅游业信息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0.
邹统钎  韩全  秦静 《地理研究》2022,41(3):713-730
“千年运河”品牌基因是“千年运河”国家文化旅游品牌塑造和发展的灵魂。本文以中国大运河沿线3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共词分析法,从与大运河相关的网络游记中识别和提取“千年运河”品牌基因谱系。并运用基于机器学习的地理分区方法,进一步分析了“千年运河”品牌基因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 ① 构建了由2个基因类别、4个基因维度和14个基因子维度组成的“千年运河”品牌基因识别框架。② 运河核心基因和运河衍生基因主要分布在京杭大运河沿线,隋唐大运河尤其是卫河河段沿线城市的边缘关联基因分布较多。③ 根据“千年运河”品牌基因的分布特征,可将运河沿线城市划分为6类地理区域,每类地理分区中的主导基因、功能定位不同。研究结果为“千年运河”国家文旅品牌塑造与发展提供参考,也为大运河文化遗产完整性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1.
该文归纳我国区域旅游6种开发模式,提出需要重视区域旅游功能系统导向模式,认为促进区域旅游功能系统演进的主要因素是自然变化、人文演进、利益博弈、制度创新和交通变迁。我国大三峡区域旅游功能系统急剧演进,神农架林区旅游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战略选择。神农架必须壮大以旅游业为支撑的第三产业,抓住进入中西部旅游经济圈的机遇,创新旅游产品,提高竞争力,在国际化进程中展示区域个性,打造“神农架”旅游品牌,通过参与区域一体化进程,促进区域营销。最后,根据实例剖析认为,旅游功能系统演进将影响旅游经济组团的空间结构演变、区域旅游发展的战略转型、旅游产品的创新、区域旅游营销合作面的拓展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基于全域旅游和“旅游+”的产业实践,通过分析已有的产业链、旅游产业链和旅游产业融合理论,提出产业链旅游概念。通过理论演绎和典型案例实证分析阐释了产业链旅游的内涵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研究发现:产业链旅游的概念涵盖了旅游赋能的价值链、产旅融合的企业链、旅游者体验的供需链以及线路可达的空间链等独特内涵;产业链旅游从母产业依附性、链型体验性和多元创新性方面区别于传统旅游;产业链旅游的产生发展是产业内生发展诉求、创新旅游发展理念、链性耦合组织和技术、知识与制度革新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既是对产业实践发展中涌现出的新业态、新现象的科学认知和概念抽象,也是对旅游产业链和旅游产业融合等理论的有益梳理和辨析拓展,尝试为业界和学界提供了一个更为科学地从整体性把握新的旅游发展规律、参与旅游产业实践的新视角,希冀为新时代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旅游产业集群存在的条件及效应探讨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传统的产业集群理论和集群概念主要应用于分析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而对于旅游业是否存在集群一直存在争议。证明旅游集群的存在是运用集群理论研究并指导目的地发展的前提。分析旅游业具备集群存在的两个先决条件(聚集和产业联系),即旅游目的地企业有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且在为旅游者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相互协作、发生密切的产业联系;阐述旅游业具有创新性,从集群产生的效应角度证明旅游产业集群的存在;列举国外比较成功的旅游集群案例,并总结其对我国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大运河遗产河道游憩利用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飞  杨林生  何勋  石勇 《地理科学》2020,40(7):1114-1123
在充分考虑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新要求的前提下,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包含4个准则层、10个因子层、22个指标层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大运河27段遗产河道的游憩利用适宜性进行评价。研究显示:① 从评价结果来看:大运河27段运河遗产河道的游憩利用适宜性排名情况比较客观,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对于评价大运河遗产河道的游憩利用适宜性较为可信,对于评价大型线性文化遗产的游憩利用适宜性同样具有借鉴意义。② 从游憩利用适宜度来看:11段游憩利用适宜度较高的遗产河道全部位于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沿线的通水、通航河段。4段游憩利用适宜度低的河道均处于大运河已断流区域。浙江、江苏、天津、北京、河北等5省市境内的遗产河道游憩利用适宜性要优于安徽、河南、山东等3省境内的河道。③ 从影响游憩利用适宜性的各准则层来看:游憩利用适宜度高的遗产河道,其生态环境本底质量普遍较高。游憩利用适宜度低的遗产河道,其经济社会条件和旅游发展基础2个指标层的表现也普遍偏低。依托大型线性文化遗产建设国家文化公园,要在对其不同区段游憩利用适宜性开展评价的基础上,构建科学合理的游憩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5.
入境旅游市场的整体格局与特征是制定入境旅游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本文基于2-模网络分析建立了中国省际入境旅游客源国市场隶属网络,采用中心度和奇异值分解法进行分析,从O-D互动视角审视各省(市、区)在全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整体结构中的功能和作用,分析省份—客源国、省(市、区)之间的互动格局。结果表明:①从各省(市、区)来看,入境游客规模优势并未带来相应的客源市场互动结构优势,通过与核心客源市场建立普遍的市场联系,使各省(市、区)的中心度得分较为一致;另一方面,韩、日、美等客源大国则成为隶属网络中的结构核心,成为连接不同省(市、区)的关键角色。②入境旅游客源国市场互动结构中存在3个特定的市场组团,即亚欧+多区域均衡组团、俄罗斯+南北联动组团、欧美+口岸—内地中转组团,这成为遴选市场开拓对象和合作省份的重要依据。本文相关结论可为各省(市、区)优化入境旅游客源国市场营销组合、组织旅游产品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运用LISA时间路径、时空跃迁、可视化等方法,对比研究1997-2013年中国主要国际客源市场的客流省份分布动态特征。研究表明:① 京沪粤极化减弱,中西部新兴增长极崛起,区域差异趋于缩小。② 客流分布遵循距离衰减规律,近程市场客流分布较远程集中。③ 欧洲市场局部空间结构最简单,东南亚最复杂;日韩市场受时空依赖影响最小,北美洲最大,东南亚次之;江浙沪间客流增长的时空依赖效应以溢出为主;而京粤对邻域以极化为主;中西部旅游欠发达省份局部空间结构稳定,增长缓慢。④ 国际旅游发展以省份间协同增长为主,局部空间竞合态势不同。⑤ 客流分布空间凝聚强,省份市场地位相对稳定;时空变迁概率因区域、市场而异。应打破行政壁垒,发挥空间溢出效应,促进要素流通;欠发达省份既要加强区域合作,也要不断自我完善;壮大中西部新兴旅游增长极;加大远程市场营销力度。  相似文献   

17.
国外旅游目的地营销研究现状及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外旅游目的地营销研究由最初的目的地形象研究向其他视角扩展,开始关注目的地营销组织和信息技术在目的地营销中的应用。国内研究遵循了相同的发展过程,但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需要强化和深入。  相似文献   

18.
李冰 《福建地理》2011,(1):87-94
旅游产业集群是旅游区旅游竞争力提升的有效模式.近年来中国许多旅游区都在积极培育旅游产业集群,要真正实现由产业集聚到产业集群的演变,必须深入研究旅游产业集群必须具备的空间集聚性、集群网络性、集群创新性、根植性4个基本特征,理解旅游产业集群的基本内涵,找出培育旅游产业集群的基本依据.本研究以阴那山旅游区为例,从旅游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角度对该旅游区集群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