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弧菌科分类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弧菌科细菌主要存在于海洋与河口环境中,在淡水中偶尔也有分布。弧菌科中的某些种类如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哈维氏弧菌等是人类或水产生物的致病菌。弧菌科细菌多样性高,其成员的准确分类学地位一直是科学家们争论的焦点。本文回顾了近50年来弧菌科细菌的分类学的研究进展,从经典分类法到多相分类与分子分类法,最后到如今的基因组分类法的发展历程,梳理了弧菌科中现有的所有有效属种,总结了目前的分类状况,弧菌科隶属于变形菌门γ-变形菌纲,迄今共包含弧菌属、发光杆菌属、另类弧菌属、肠弧菌属、盐弧菌属、格里蒙氏菌属、海胆单胞菌属和链状球菌属8个属,159个种。并展望了弧菌科分类学尚需解决的问题和将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采用UPPCR-SSCP技术快速鉴定水产养殖病原性弧菌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彭宣宪  周樱  王三英  章跃陵 《台湾海峡》2000,19(4):460-463,T001
采用通用引物PCR配合SSCP分析即UPPCR-SSCP技术,对弧菌科弧菌属中的副溶血弧菌、溶藻酸弧菌、费尼斯弧菌、鳗弧菌、哈维氏弧菌的16S-RNA基因进行检测。结果发现,UPPCR-SSCP技术能较好地鉴别细菌的不同种,但对同种不同株细菌的区分较困难。认为PCR-SSCP是将病原菌至种的有力工具。上研究对水产养殖病原菌的快速诊断与及时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根据细菌分类原理和《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的生化鉴定特征,找出最能区别弧菌属Vibrio各种的主要特征15项,制成弧菌属常见种的快速简易生化鉴定系统。对待定鱼类病原菌进行快速鉴定,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4.
海水网箱养殖鱼类弧菌病病原菌快速诊检方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吴后波 《热带海洋》1997,16(4):99-103
根据细菌分类原理和《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的生化鉴定特征,找出最能区别弧菌ibrio各种的主要特征15项,制在弧菌属常见的快速简易生化鉴定系统,对待定鱼类病原菌进行快速鉴定,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5.
鳗弧菌W-1对花鲈鱼苗致病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制和生产鲈鱼苗疫苗提供依据,采用人工感染试验方法测试了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烂尾、出血病病原菌W-1菌株(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对花鲈苗的半致死浓度(LD50)及不同保存条件下的W-1菌株的致病力。试验结果表明:W-1菌浴感染花鲈苗的半致死浓度为2.5×107.5个/mL,针刺后菌浴感染花鲈苗的半致死浓度为2.5×107个/mL;该病原菌为一条件致病菌,创伤感染是主要的致病途径;常温多次传代、15℃、-20℃和-80℃等不同保存条件下W-1菌株的致病力均很强,但常温多次传代保存的菌株致病力比其他3种方法保存的菌株致病力稍差一些。  相似文献   

6.
从一起呈败血症感染病例的养殖牙鲆 ( Paralichthys olivaceus L.Temminck et Schlegel ) 肝、腹水及腐烂组织中检出了一种相应的病原菌,取 10 株该病原菌的纯培养菌做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理化特性及代表菌株 16S rRNA 基因序列测定等,表明为弧菌属 ( Vibrio Pacini 1854 ) 细菌的一个新种 ( sp. nov. ) 并定名为牙鲆弧菌 ( Vibrio olivaceus sp.nov. ).同时,对该菌进行了人工感染的致病作用及对抗菌类药物的敏感性等方面的检验,结果显示对牙鲆具有较强的致病作用,对供试的 37 种抗菌类药物在不同菌株间的敏感及耐药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对虾养殖前期5种类型水体中细菌的组成和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天津和河北沧州地区的5种类型养虾水体(淡水、盐碱地水、浅层盐碱水、海水、高盐海水)养殖前期的细菌数量及组成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为:(1)5种水体中异养细菌、弧菌、氨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硫酸还原菌数量差异明显,异养细菌总数高低的顺序为:海水高盐海水浅层盐碱水盐碱地水淡水;弧菌总数:高盐海水海水浅层盐碱水盐碱地水淡水;氨化细菌总数:海水浅层盐碱水盐碱地水淡水高盐海水;反硝化细菌总数:盐碱地水淡水海水浅层盐碱水高盐海水;硫酸还原菌总数:浅层盐碱水=淡水海水盐碱地水高盐海水。(2)不同水体中细菌种类及相对数量存在差异,淡水中气单胞菌属、邻单胞菌属、肠杆菌科为主要菌群,分别占总数的21.34%,18.57%,17.14%;盐碱地水中产碱菌属、弧菌属、肠杆菌科、棒杆菌属为主要菌群,分别占总数的29.27%,19.51%,14.63%,14.63%;浅层盐碱水中弧菌属、气单胞菌属为主要菌群,分别占总数的23.08%,15.38%;海水中弧菌属、肠杆菌科为主要菌群,分别占总数的19.35%,16.13%;高盐海水中弧菌属、假单胞菌属为主要菌群,分别占总数的38.71%,12.90%。研究表明,养殖前期,5种类型养虾群体中的细菌组成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李军  徐怀恕 《海洋与湖沼》1998,29(4):353-361
于1996年4—5月,在青岛丰城地区一些对虾育苗场发生大规模爆发性传染病,主要感染中国对虾幼体,尤其是蚤状幼体。死亡率高达80%以上。从自然发病及人工感染患病濒死中国对虾幼体中分离出38株细菌,研究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对中国对虾幼体的致病性。结果表明,38株分离物均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菌体为杆状或短杆状,极生单鞭毛运动,不发光,氧化酶呈阳性,发酵葡萄糖产酸,TCBS平板上生长,菌落呈黄色或绿色,对弧菌抑制剂0/129(150g/ml)敏感,此均为弧菌属的典型特征,属于弧菌。其中26株细菌被归为同一类群,参照伯杰氏细菌学鉴定手册(1994年,第9版)鉴定表明,该菌同哈维氏弧菌(Vibrioharveyi)最为接近;另外,Biolog系统鉴定表明也为哈维氏弧菌,因此定名为哈维氏弧菌。利用浸泡感染法以2.5×103—2.5×107cfu/ml浓度的细菌感染不同发育时期(无节幼体期、蚤状期、糠虾期和仔虾期)的中国对虾幼体。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主要感染中国对虾幼体的无节幼体晚期、蚤状期和糠虾早期并导致其大量死亡,而在仔虾期感染死亡率较低,并且2.5×104cfu/ml以上浓度的病原菌即可导致蚤状幼体严重感染死亡,由此可见,所分离的致病菌对中国对虾蚤状期幼体具有较强的致病力。人工感染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9.
光合细菌对致病弧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黄美珍 《台湾海峡》1999,18(1):92-94
本文主要介绍5株光合细菌对3株致病弧菌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培养基中其抑菌效果不同,在普通培养基中No.3PSB对副溶血弧菌和河弧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在TCBS培养基中,则无抑菌效果,在培养基I中,No.1和No.2 PSB对3株致病弧菌的抑制作用皆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通过以海水养殖动物病原菌为靶细菌在象山港养殖水域成功诱导分离到各种蛭弧菌,开展了蛭弧菌、弧菌、异养细菌季节生态分布特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类或同种不同菌株宿主所对应的敏感蛭弧菌数量呈现明显差异,付溶血弧菌敏感蛭弧菌检出率(数值)最高。同一宿主检测出的敏感蛭弧菌在近岸海水、池塘水及底泥中的分布呈现差异,其分布特征与异养细菌、弧菌的分布特征呈正相关。近岸海水中异养细菌和弧菌总数均高于塘内海水;虾塘表泥中异氧细菌和弧菌总数均高于近岸海水和池塘海水中细菌数量;夏季各种细菌数量最高,冬季最低。蛭弧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  相似文献   

11.
密度感应(quorun sensing,QS)是细菌通过感受种群密度的变化而控制特定基因表达的一种机制(Miller et al.,2001)。密度感应细菌可以产生和释放特定的化学信号分子,称为自诱导分子(autoinducer,AI),其浓度随着细菌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少量细菌分泌的自诱导分子进入环境后,由于其浓度太低而无法被细菌中的受体蛋白检测到;但是,当细菌达到一定密度后,自诱导分子的浓度超过一定的阈值.受体蛋白与自诱导分子结合,并将此信号传导到细胞内,特异性地调控特定基因的表达。迄今为止的研究表明,许多细菌都可分泌化学信号分子来协调种群的活动,这些化学信号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同一种细菌可以利用多种化学信号和复杂的调节环路来进行通讯。细菌种内和种间的通讯对细菌的存活及与自然生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至关重要(Miller et al.,2001) 迄今为止研究的密度感应系统主要可分为3类:一类以酰基高丝氨酸内脂(acylated homoserine lactoes,AHL)为自诱导分子,如:费氏弧菌(Vibrio fischeri);一类以多肽为自诱导分子,如:革兰氏阳性细菌;一类是以哈维氏弧菌(V. harveyi)为代表的密度感应系统。在系统中有3种类型的信号分子( Miller et al.2001; Defoirdt et al.2004,Henke et al,2004)作者将着重介绍与海洋弧菌的密度感应系统、信号干扰及其应用相关的研究成果,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弧菌毒力基因水平转移与进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弧菌是一类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是引起人类、水生动物细菌性疾病的重要病原之一。与其它病原微生物一样,弧菌的致病性与其产生的多种毒力因子息息相关,毒力基因是产生各种毒力因子的物质基础。就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拟态弧菌V.mimicus、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鳗弧菌V.anguillarum等人类和水生动物病原弧菌的多种毒力因子编码基因的种类,以及毒力基因的种间与株间水平转移和毒力株进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同时也对此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与水生动物病害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开展毒力基因多样性研究与检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两种微藻对凡纳滨对虾养殖环境中细菌数量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往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养殖水体中引入波吉卵囊藻(Oocystisbor gei)和微绿球藻(Nannochlorisoculata),检测对虾养殖水体及虾体中异养菌和弧菌数量的变化,研究这两种微藻对对虾养殖环境细菌数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入波吉卵囊藻和微绿球藻能有效地抑制异养菌和弧菌的生长.实验组中养殖水体、凡纳滨对虾肌肉及肝胰脏中的异养菌和弧菌的数量都比对照组明显降低,特别是肝胰脏中弧菌数量在实验后期比前期降低了两个数量级;波吉卵囊藻实验组的抗弧菌作用最强.由此可见,采用选择优良藻种进行微藻生态调控对防治对虾疾病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室于2004年采样自广东深圳下沙鲍鱼场变白掉板杂色鲍苗以及官湖养殖场健康鲍苗,各分离到16和34株弧菌,并对其胞外产物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官湖场健康鲍苗弧菌与下沙场患病鲍苗弧菌相比,前者20.59%(7株)菌株虽不分泌胞外酶但具溶血活性,余之菌株(64.71%,22株)或分泌酶和/或具溶血活性,但同时兼具蛋白酶、明胶酶、卵磷脂酶、脂肪酶和溶血活性的极少(5.88%,2株);后者则所有菌株均分泌胞外酶和/或具溶血活性,25.00%(4株)菌株能分泌四种酶及具溶血毒性,其余菌株(68.75%,11株)可分泌多种酶和/或具溶血活性。结果揭示,下沙鲍鱼场患病鲍苗弧菌分泌胞外酶和具溶血活性的能力明显强于官湖场健康鲍苗弧菌的,同时认为菌株X99-2和X100-8与下沙鲍苗病害潜在相关。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2个育苗场不同发育期的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幼体的异养菌和弧菌种群变化的动态过程。以典型特征法、BIOLOGGN法和数值分类法对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对虾幼体样品中所分离的细菌,大多是革兰氏阴性杆菌。鉴定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和弧菌属(Vibrio)。弧菌属主要为溶藻弧菌(Vibrioal-ginozyticus)和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在对虾幼体发育早期,假单胞菌(Pseudomonas)和气单胞菌(Aeromonas)占优势,随着对虾幼体的发育,弧菌(Vibrio)渐成为优势,其中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和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优势明显。二者的消长与苗期病害的发生相关,溶藻弧菌总是在虾幼体健康时出现或成为优势,而哈维氏弧菌成为优势时,苗期病害容易发生。  相似文献   

16.
海水养殖鱼类细菌性疾病研究概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概述性地介绍了发生在海水养殖中的常见细菌性疾病包括弧菌现、链球菌症、卡诺氏菌症、细菌性肾病、巴斯德氏杀菌症、爱德华氏症、滑走细菌症和杀鲑气单胞菌症等的主要症状、流行情况及病原菌特征,通过遗传育种筛选有抗病力的养殖品种是人们正在努力的方向,目前的研究重点主要在鱼类抗病能力方差分析研究及抗病育种的方法研究,免疫接种是提高养殖鱼类对某一特定性病原菌的最有效的方法,目前已有三十多种菌苗上市,通过使用免疫刺激剂提高鱼类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已显示一定的应用前景,虽然抗菌素由于存在抗药菌株和鱼体残留,但它仍是目前对细菌性疾病疾病的常规疗法,而海洋藻类提取物对细菌的抑制作用已被人们所认识,它将会成为一种有潜力的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7.
九孔鲍肠道及其养殖水体中弧菌抗药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更好地防治鲍鱼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我们对分离自广东汕尾粤顺鲍鱼养殖场九孔鲍肠道及其养殖水体的弧菌菌株的耐药性进行了研究。对所分离鉴定的菌株进行了16种抗生素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对绝大多数分离的菌株,四环素、青霉素G、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和新生霉素都不敏感或无作用,氟哌酸、红霉素、氯霉素以及环丙沙星等则均比较敏感:复方新诺明、链霉素和多粘霉素B对所有所实验的菌株均有作用。  相似文献   

18.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VECTOR DIVCOST Project, a 2-year investigation was started in 2006, with the aim of testing the sensibility of microbial parameters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of assessing whether they can provide information about functional changes in the carbon cycle. The investigation was performed in the surface waters of two small brackish ponds (Ganzirri and Faro), located in the Cape Peloro transitional area (Sicily, Italy). The seasonal changes in both the microbial compartment [bacterioplankton, vibrios, exoenzymatic hydrolysis of proteins and polysaccharides, bacterial secondary production (HBP) and community respiration] and the trophic state of suspended matter [total suspended matter (TSM),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POC), particulate organic nitrogen (PON), C/N] were analysed in relation to the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emperature, salinity, oxygen, fluorescence, NH4, NO2, NO3, PO4]. Despite marked differences in the nutritional input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in both carbon budget and trophic level, the two ponds show similar trends in many of the investigated factors, hardly influenced by seasonal variations. Temporally coupled trends were observed for some parameters (enzyme activities, vibrios abundances, respiratory activity), whereas others (POC, PON, heterotrophic bacterial production, bacterioplankton) showed a seasonal shift between the two lakes. The different behaviour found for the some biotic parameters suggests that their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may be modulated differently between the two lakes, which, despite their spatial proximity and reciprocal connection, do not always show contemporaneous functional processes.  相似文献   

19.
海洋微藻培育系统抗弧菌作用机理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于1996年1-6月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对微藻培育系统抗弧菌作用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球等鞭金藻3011、三角褐指藻2038、扁藻1040及小球藻1061等4种饵料微藻中与藻共存细菌单菌株及群落均无限制弧菌生长作用;各培养时期除菌微藻3011不能限制弧菌生长;除菌微藻2038具有微弱限制弧菌生长能力,处于生长指数后期时作用相对较强,与藻共存细菌群落回加除菌微藻3011及2038,则恢复排斥弧菌能力,细菌先于弧菌加入时(如先加入3d)排斥能力显现较快,反之则较慢。另外还发现,除菌藻2038代谢产物(0.65μm 滤膜过滤获得)无限制弧菌生长能力,4种饵料微藻(自然藻-菌混和体)代谢产物(0.2及0.65μm滤膜过滤获得)无限制弧菌生长作用。因此,微藻培育系统抗弧菌机理可归结为:以微藻为基础的微小生物群落因优先占有生态空间而对弧菌菌群具有排它性。  相似文献   

20.
海洋发光弧菌是海水养殖中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从福建省晋江市附近水产养殖场花蛤、牡蛎软组织及波罗地海大菱鲆肠道内含物中分离得到16 株发光细菌, 采用ARDRA(amplified ribosomal DNArestriction analysis)、16S rDNA 序列测定、Biolog 碳源代谢分析及药敏试验等方法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