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肠道病原菌,感染宿主范围广。在水产养殖生物中,该菌是鱼类(鳗、鲇、鲆等)、两栖类(蛙)、爬行类(鳖、鳄鱼)的重要致病菌。爱德华氏菌病(Edwardsiellosis)是水产养殖中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影响了养殖生物的健康并对水产养殖业危害巨大。随着对迟缓爱德华氏菌致病性研究的深入,对该病原致病因子相关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研究发现一些胞外酶和毒素与细菌的致病过程有关,相关的致病因子有溶血素、软骨素醇、皮下坏死毒素、过氧化氢酶等。这些致病因子参与了细菌的黏附、定殖、侵袭和在宿主体内的繁殖和扩散过程。但从总体而言,对迟缓爱德华氏菌致病因子组成及其致病机制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最近的研究发现了一种新的致病因子——Ⅲ型分泌系统;迟缓爱德华氏菌的Ⅲ型分泌系统仅存在于致病菌株.而在非致病株中没有发现,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它的出现为人们对迟缓爱德华氏菌的致病性的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降低交叉反应的鱼类病原菌检测抗体芯片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菌体吸附法对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荧光假单胞菌(Psedomonas fluo-rescens)和海洋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 marinum)6种养殖鱼类病原菌的兔抗血清进行吸附,以减小抗血清与其它菌株的交叉反应;吸附纯化后的抗体作为捕获抗体构建了病原菌检测抗体芯片。实验结果显示,与未经过吸附的纯化抗血清构建的抗体芯片相比,血清吸附实验能有效减少交叉反应,降低抗体的非特异性吸附,提高细菌检测的特异性。同时,以迟缓爱德华氏菌为例,采用吸附纯化后抗体制备的抗体芯片检测人工感染迟缓爱德华氏菌和自然发病的牙鲆,均观察到迟缓爱德华氏菌的特异性显色反应,得到了较理想的检测结果。本文结果说明优化后的病原菌检测抗体芯片可用于水产养殖鱼类常见的上述6种细菌性疾病的有效检测。  相似文献   

3.
迟缓爱德华氏菌及其致病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肠道病原菌,感染宿主范围广。在水产养殖生物中,该菌是鱼类(鳗、鲇、鲆等)、两栖类(蛙)、爬行类(鳖、鳄鱼)的重要致病菌。爱德华氏菌病(Edwardsiellosis)是水产养殖中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影响了养殖生物的健康并对水产养殖业危害巨大。随着对迟缓爱德华氏菌致病性研究的深入,对该病原致病因子相关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研究发现一些胞外酶和毒素与细菌的致病过程有关,相关的致病因子有溶血素、软骨素酶、皮下坏死毒素、过氧化氢酶等。这些致病因子参与了细菌的黏附、定殖、侵袭和在宿主…  相似文献   

4.
随着世界范围内鱼类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与兴旺,长期困扰人们的鱼类病害及其防治问题愈来愈受到重视。为了更进一步解决和对付这些问题,提高鱼类抗病能力,人们除了加紧从病因和治疗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之外,国外许多学者还从遗传学角度探索和研究鱼类抗病问题,以期培育具有较高抗病能力的鱼类品种。在这一方面,我国的研究工作相对较少,为此,我们对国外这一领域研究文献作一编译和综述,以供大家参考。众所周知,鱼类从自然生态环境转移到养殖环境伴随着若干较大的变化,其中一些与病理条件关联紧密,如密度增加,环境质量的经常恶化,不…  相似文献   

5.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细菌性疾病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由弧菌科的细菌和其引发的细菌性疾病被认为是目前大菱鲆养殖业的主要危害之一。本文详细介绍了弧菌属的病原及一些典型的发病症状。对其他科属的一些病原菌,也作了相应描述,但它们的致病力相对弧菌科的病原菌致病力要弱,危害范围要小。最后简单介绍了目前细菌病几种可行的防治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海水养殖产业的迅速发展,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区的自身污染问题也日益显露,以人工投饵和网箱养殖方式为主的浅海鱼类养殖,残饵和鱼体的代谢产物往往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和底质的有机污染,既影响周围环境,又不利于鱼类的生长和健康,长远意义上还会制约整个鱼类养殖业的持续发展。怎样减轻海水养殖造成的自身污染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已提出多种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其中一条重要途径是通过优化养殖结构,实施综合养殖,发展生态养殖技术(杨圣云等,1996;杨红生,2000;阎希柱等,2000)。目前国际上,主要的综合养殖方式包括鱼藻混养、鱼贝混养、鱼类与底栖沉积食性动物混养等。近年来的研究又发现,在富含营养盐的鱼类养殖水体中养殖大型海藻,不仅能显著降低养殖废水中的溶解营养盐,而且能提高海藻的产量(Troell,1999),鱼藻的相互作用重新激起了人们的兴趣,但大型海藻与鱼类混养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还刚刚起步,养殖容量和养殖配比等方面尚亟待研究。 江蓠属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是一种大型红藻,具有适温范围较广(12-23℃)、生长快、适应环境能力强和经济价值高等优点,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的理想品种。本项研究利用室内海水养殖系统,将龙须菜和我国北方海域的代表性养殖鱼类——黑鲪(Sebastodes fuscescens)进行混养,设计不同的养殖密度,测定若干水环境和生物因子指标,旨在查明江蓠在鱼类养殖系统中的生态效应,初步寻求合理的养殖配比,为今后大规模运用大型海藻改善养殖区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采用UPPCR-SSCP技术快速鉴定水产养殖病原性弧菌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彭宣宪  周樱  王三英  章跃陵 《台湾海峡》2000,19(4):460-463,T001
采用通用引物PCR配合SSCP分析即UPPCR-SSCP技术,对弧菌科弧菌属中的副溶血弧菌、溶藻酸弧菌、费尼斯弧菌、鳗弧菌、哈维氏弧菌的16S-RNA基因进行检测。结果发现,UPPCR-SSCP技术能较好地鉴别细菌的不同种,但对同种不同株细菌的区分较困难。认为PCR-SSCP是将病原菌至种的有力工具。上研究对水产养殖病原菌的快速诊断与及时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根据细菌分类原理和《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的生化鉴定特征,找出最能区别弧菌属Vibrio各种的主要特征15项,制成弧菌属常见种的快速简易生化鉴定系统。对待定鱼类病原菌进行快速鉴定,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9.
鱼生长激素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潘登  双宝  陈荣忠  杨丰 《台湾海峡》2001,20(Z1):85-90
鱼生长激素是鱼类脑垂体中分泌的促进生长的单一亚基的蛋白激素.它参与鱼的生长代谢,能够加速蛋白质合成和脂类降解等生理功能.鱼生长激素能够大大地加快鱼类的生长,在鱼类的水产养殖领域有重大的应用价值,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现阶段鱼生长激素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转生长激素基因鱼的育种和鱼生长激素的基因工程表达两个方面,且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等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海洋作为地球上尚未充分开发的重要疆域而备受重视。中国以海水养殖业为基础的“蓝色农业”在缓解人口增长对陆地农业的压力,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中正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近10年来,世界范围内海水微生物流行性和暴发性病害相继发生,严重制约了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相建海,2003)。为了防治细菌性病害,大量的抗生素药类被应用于养殖过程的各个阶段,巨大的选择压力导致了海水养殖水域耐药细菌的种类和数量的显著增加,养殖生物耐药病原菌病害的发生也越来越频繁,微生物病害防治的难度越来越大。更严重的问题是这样培养的水产养殖品往往携带耐药细菌,通过食物链传递,将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直接构成威胁(Sorum et al.,2002)。一些海产生物病原菌本身也是人类病原菌,如一些海洋弧菌(French et al.,1989;Wong et al.,2000),这些水陆两栖人畜共患病原菌耐药性的获得及这种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将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另外,由于大多耐药因子的可传播性,海水养殖环境中正常菌群的耐药性同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严峻问题(Sorum et al.,2002)。大多数抗性决定子(耐药基因)是在可移动和传递的遗传载体,如质粒或接合转座子上,可在不同菌株甚至是不同种属细菌间相互传递(Ferber,1998;OBrien,2002)。再加上养殖水体的半封闭性(池养中的定期或不定期的换水)或全开放性(滩涂或近海的网箱或筏式养殖),耐药细菌有可能被潮汐和海流带入近岸的非养殖区及海滨旅游区,通过菌间遗传物质的传递,耐药基因有可能被传入环境中的人体病原菌,大大增加了人体耐药病原菌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Miranda et al.,2001;Thayumanavan et al.,2003)。大量抗生素的使用还改变了养殖海域及临近自然海区细菌群落的结构及种类和功能多样性,破坏了生态平衡和海洋正常的生命过程(Chelossi et al.,2003)。养殖水域作为可能的抗药因子的孳生地、储藏库和扩散源(Miranda et al.,2002;Rhodes et al.,2000),已引起了全球性的关注。世界上一些水产养殖国家相继开展了养殖水体耐药细菌的调查研究,并有一些国家已对养殖中抗生素的种类、使用方法、使用剂量、残存量及检测标准进行了行政化的规范和管理(李爱华,2002)。目前我国对海水养殖水体细菌耐药危害的认识明显不足,许多需要进行的研究尚未开展,为更有效地防治耐药细菌病害,避免耐药基因在海洋环境中的广泛传播扩散,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及资源,提高养殖产品卫生质量,保护海滨旅游环境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在我国开展海水养殖环境耐药细菌及其抗性机理的调查研究已是刻不容缓,这项工作的重点应在于查清耐药因子的源及其传播途径和动态,并在此基础上寻找治理的科学办法,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20世纪滥采乱捕导致的近海渔业资源的严重衰竭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教训,希望这种急功近利、涸泽而渔的状况不会再度在海产养殖业中出现。我们应该把海洋细菌耐药性的研究提升到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资源问题的高度来对待,避免海洋成为耐药因子孳生、繁衍、传播和扩散的潘多拉魔盒。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鱼-藻"和"鱼-虾-藻"混养对异枝江蓠(Gracilaria bailinae)生长性能、表面附生细菌群落和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的影响,阐明异枝江蓠表面附生细菌群落与生长性能、ARGs之间的关系,利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和Real-time qPCR技术分析了异枝江蓠表面附生细菌群落和ARGs的组成与差异,冗余分析(RDA)探讨细菌群落与生长性能、ARGs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1)"鱼-虾-藻"混养会促进异枝江蓠的生长性能,增加表面附生细菌群落的多样性。(2)异枝江蓠表面附生细菌群落主要属于变形菌门、蓝藻门、浮霉菌门和拟杆菌门,不同混养方式中优势菌属组成不同,"鱼-虾-藻"混养优势菌属多样性较高。(3)"鱼-虾-藻"混养的异枝江蓠ARGs/MGEs的相对丰度大多高于"鱼-藻"混养。(4)RDA分析表明,生长性能主要与Ralstonia、Blastopirellula等显著相关,ARGs/MGEs主要与Nitrosomonas、Alteromonas、Pleurocapsa;CC-7319等显著相关。"鱼-虾-藻"混养能够增强异枝江蓠的生长性能,提高异枝江蓠表面附生细菌群落的多样性。但"鱼-虾-藻"混养能够增加异枝江蓠ARGs/MGEs的相对丰度,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因此,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关注可能存在的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海水养殖环境的优化,为大型海藻在海水养殖业中的应用与推广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牙鲆的疾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当前国内外报道的养殖牙鲆危害严重的主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按牙鲆的病毒病、细菌病、寄生原虫病、吸虫病等顺序分别叙述了各主要病害,尤其对危害严重的病害种类如:牙鲆弹状病毒病、肠道白浊病、鳗弧菌病、腹胀病、腹水病、牙鲆出血性败血病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述,以期对牙鲆疾病的研究提供参考材料  相似文献   

13.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microheterotrophic community of bacteria and Protozoa in marine systems is reviewed. In surface waters, bacterial production may be linked to cycles of photosynthetically produced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released from living phytoplankton. The bacteria then form a principal food resource for grazing Protozoa which are themselves potentially available for exploitation by higher trophic levels. Recent data suggest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rotozoa and their bacterial prey may be a good deal more complicated than this simple predator-prey relationship implies. Ciliates may show either "steady-state" or strongly cyclical relationships with their bacterial prey, whose community may in turn be supported to a large extent by the release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by the ciliate population. This implies that the low standing stocks of bacteria commonly recorded in many pelagic systems may be sustained, as well as exploited, by bacterivorous Protozoa. In other systems, bacterial production may enter the larger zooplankton directly without involvement of the bacteria-Protozoa-bacteria loop. However, the microheterotrophic community of bacteria and Protozoa in general represents a competitive pathway down which a significant proportion of carbon from primary production may be channelled, compared with that flowing directly into the grazing zooplankton and thence to fish. Despite the high primary production which characterizes temporally unstable areas such as the southern Benguela upwelling system, the carrying capacity for fish may therefore be considerably less than that which might be anticipated for a simple herbivore-dominated food chain.  相似文献   

14.
现场及实验室试验表明,近岸水中细菌丰度因时因地有较大差别,近岸水在潮周期中以高潮前后细菌量较低;海水在沉淀贮存过程中细菌丰度有明显变化,且与海水中营养物含量、贮存温度等有关;海水经沙滤后能减少细菌90%左右;回水中脱落苗进入贮水池,是贮水池中细菌数量增长10余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16.
卵形鲳大规模死亡的病原及其防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报道了海南海水网箱养殖卵形鲳大规模死亡的病原及其防治方法。对典型患病个体进行病原分离并经回归感染实验表明 ,引起该病的病原为嗜麦芽假单胞菌。该病原菌对青霉素类药物和呋喃类药物均高度敏感 ,在生产中应用这些药物对该病进行防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探讨次氯酸钙和二氯异氰尿酸钠两种代表性含氯消毒药物,为含氯消毒剂应用于细菌性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实验表明:有效氯在海水中的丧失随温度上升、pH值下降而加速。常见对虾病原菌对有效氯非常敏感,有机物增加、pH值上升使杀菌率下降。两种药物对实验中国对虾的48h半致死浓度为2.74~2.88mg/L有效氯。长期施以高于安全浓度的药物对实验虾之存活率、增长率等指标无不良影响,施药组发病率远远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8.
几种海洋溶藻菌溶藻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海南三亚红沙港易发赤潮--塔马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tamarense)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做为实验藻类,从三亚红沙港海域筛选的海洋细菌中分离出一株溶藻细菌,编号为B7和已发现具有抑藻作用的:恶臭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巨大芽孢杆菌作为实验材料与两种藻共同培养表现的牛态关系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在藻细胞生长的延滞期和指数期加入细菌过滤液,发现4种海洋细菌的过滤液对两种藻生长有不同的抑制作用效果.同时文中对海洋细菌抑藻作用机理、赤潮的生物防治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随着抗菌药物在水产养殖中用量的增加及混合使用现象的出现,水产病原菌表现出更强的耐药性甚至是多重耐药性,大大增加了水产养殖中细菌性病害防治的难度。细菌耐药性最常见的传递方式是耐药质粒的转移。本研究通过对多个水产致病弧菌质粒上新霉素及卡那霉素的耐药基因aph3'')-IIa进行检测分析,并利用电穿孔法将筛选得到的3个受试菌株上的质粒分别转入大肠杆菌中,结果从3个转化子中检测到目的基因。进一步的药敏测试结果显示,3个转化子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以及最小杀菌浓度(MBC值)均明显上升。可见,在特定条件下,水生致病性弧菌对氨基糖苷类(新霉素和卡那霉素)的耐药质粒可转移至大肠杆菌并参与介导其耐药性,大大降低了受体菌对新霉素和卡那霉素的敏感性。本研究将为环境弧菌与临床细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抗性传递研究提供数据基础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