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桂北四堡群中科马提岩系及其成因类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桂北四堡群中许多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实际上是火山岩或次火山岩。有的还具有科马提岩岩流的结构分层,其堆积带上部橄榄石和辉石晶体间隙中充填有基质物质。这些基质中发育了典型的橄榄石鬣刺结构。科马提岩与其伴生玄武岩属具成因联系的同一演化系列。在微量元素及REE特征上,区内科马提岩具有较好的Ⅱ类科马提岩属性,它们系亏损地幔经较小程度部分熔融产生。  相似文献   

2.
科研动态     
今年在开展闽北前寒系变质岩的调研和考察中,笔者于建阳、建瓯、政和等地变质岩区首次发现了科马提岩、韧性剪切带,并对有争议的前寒武系建阳“长坪砾岩”的成因问题提出了是沉积成因的初步看法。科马提岩具有醒目的“鬣刺”结构,镜下鉴定、岩石化学、稀土分析结果均与科马提岩  相似文献   

3.
山东蒙阴苏家沟科马提岩的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马提岩作为太古代绿岩带的一个标志,一直受到广大地质工作者的重视.最近,在蒙阴县坦埠镇苏家沟村发现的具典型鬣刺结构科马提岩,进一步证实了鲁西地区是华北地台上乃至世界上最典型的太古代绿岩带之一,为鲁西地区太古代绿岩带及其矿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信息.苏家沟科马提岩呈透镜状残留体赋存于前寒武纪花岗质岩石中,主要由蛇纹石化橄榄科马提岩、透闪石岩、阳起透闪片岩、绿泥透闪片岩、黑云阳起片岩等组成,具典型的鬣刺结构和变余鬣刺结构.其岩石学、岩石化学及结构等特征与世界典型地区科马提岩极为相似,属橄榄科马提岩.  相似文献   

4.
皖南兰田残留向斜不是构造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余心起 《地质论评》2000,46(4):337-346
兰田地区翔实的1:5万区调填图工作,收集了丰富的前震旦系实测地层剖面资料、震旦系休宁组底界角度不整合资料及后期构造变动的证据,证实了皖南属晋宁期造山带,并存在元古宙地层的完整层序,而震旦系-寒武系则为原地沉积在前震旦系基底之上的盖层。加里东期区域伸展体制条件下兰田地区产生滑覆断层体系,震旦系-寒武系盖层残留在前震旦系基底之上形成向斜构造。中生代的构造作用对兰田地区构造轮廓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改造,但未  相似文献   

5.
前寒武纪地质,在地球发展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主要发育于前寒武纪科马提岩的寻找和研究,已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这不仅因为科马提岩是前寒武纪绿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探讨地球早期的历史、壳—幔演化以及成因岩石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寻找铁、铜、铬、镍、金、铀等矿产,特别是  相似文献   

6.
<正>1地质背景四川天宝山铅锌矿床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攀西裂谷东部,在小江-甘洛断裂带和箐河-程海断裂带之间的安宁河断裂带中。地层由基底和盖层两部分组成(周名魁等,1988)。基底为前震旦系会理群,盖层由震旦系-中生界组成,与基底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区内最主要的构造以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在区域性南北向边界断裂之间,有小规模北东、北西、近东西向断裂构造及产状平缓的层间剥离构造。本区最主要的  相似文献   

7.
普遍认为,扬子地台西缘前震旦系基底存在结晶基底和褶皱基底的双层(或三层)结构,河口群作为结晶基底与褶皱基底之间的过渡层位,其归属及形成时代仍存在争议.对河口群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深化认识扬子地台西缘基底结构的特点及演化过程.通过对会理县河口地区侵入于河口群中辉绿岩体的锆石SHRIMP U-Pb测年,获得1710±8 Ma...  相似文献   

8.
应用500多个科马提岩的岩石化学分析,分辨出三种科马提岩类型,并探讨了不同类型科马提岩与上地幔的演化关系。  相似文献   

9.
山东蒙阴苏家沟科马提岩的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马提岩作为太古代绿岩带的一个标志,一直受到广大地质工作者的重视,最近,在蒙阴县坦力家沟村发现的具典型鬣刺结构斜马提岩,进一步证实了鲁西地区是华北地台上乃至世界上最典型的太古代绿岩带之一,为鲁西地区太古代绿岩带及其矿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信息。苏家沟科马提岩呈透镜状残留体赋存于前寒武纪花岗质岩石中,主要由蛇纹石化橄榄科马提岩,透闪石岩、阳起透闪片岩,绿泥透闪片岩,黑云阳起片岩等组成,具典型的鬣刺结构和变余鬣刺结构,其岩石学,岩石化学及结构等特征与世界典型地区科马提岩极为相似,属橄榄科马提岩。  相似文献   

10.
以湖南马底驿地区1:5万区调和专题研究资料为基础,指出板溪群岩石(包括其下伏的冷家溪群)不是构造杂岩,而是前震旦系正常的地层序列,江南古陆最终形成于加里东运动,晚古生代沉积古陆控制;华南具有双层基底,在浅变质褶皱基底之下有深度变质结晶基底,在整个江南古陆没有巨大外来体的明显证据,并得到地球物理资料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In January 2010, the Suining Ms5.0 earthquake occurred in central Sichuan Basin, with the epicenter in Moxi-Longnvsi structural belt and a focal depth of 10 km. Based on 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s of seismic profiles in this area, we recognized a regional detachment fault located at a depth of 9–10 km in the Presinian basement of the Suining area, transferring its slipping from NW to SE orientation. This detachment fault slipped from NW to SE, and underwent several shears and bends, which caused the basement to be rolled in and the overlaying strata fold deformation. It formed a fault-bend fold in the Moxi area with an approximate slip of 4 km. Correspondingly, the formation of the Moxi anticline is related to the detachment fault. With the earthquake’s epicenter on the ramp of the detachment fault, there is a new point of view that the Suining earthquake was caused by re-activation of this basement detachment fault. Since the Late Jurassic perio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regional tectonic stress, the detachment fault transfered its slip from the Longmen Mountains (LMS) thrust belt to the hinterland of the Sichuan Basin, and finally to the piedmont zone of southwest Huayingshan (HYS), which indicates that HYS might be the final front area of the LMS thrust belt.  相似文献   

12.
康滇地区是我国南方前震旦纪地层出露最为广泛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重要成矿区带之一,昆阳群(会理群)地层和矿产的研究已经历半个多世纪,收于情况复杂,至今对层序和对比的认识仍较分歧,严重影响了前震旦纪地质工作的深入开展,笔者较全面深入的剖析了造成认识分歧的几个核心问题,并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建立起昆阳群(会理群)上,中,下三个亚群十二个组的层序剖面,最后对已发现的矿产按组,段进行归口,发现贫河组,清水沟组下段和清水沟组上段是重复重要赋矿层位,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和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3.
米仓山构造带被北东走向的龙门山陆内复合造山带及北北西走向的大巴山前陆冲断带夹持于其间,两个构造带平面上组成一个“八”字形构造,空间上为一个向北收敛,向南发散背倾型的Ⅰ型三角带构造.在两大构造带前展式扩展变形晚期的过程中,米仓山则起到调节这两大构造带构造平衡的作用,因此为一构造转换带.米仓山构造转换带由北向南可以分为基底...  相似文献   

14.
四川会东县“马鞍山组”的发现,是近年来康滇地轴中段前震旦系地质研究的重要进展,对提高基础地质研究,进一步寻找会理拉拉式铜矿具有重要意义。“马鞍山组”的剖面特征和岩石学研究表明,该组相于古元古界河口群,岩性组合主要为海相喷发的钠质火山岩-细碧岩组合,蚀变强烈;火山岩岩石化学特征表现为富钠、贫钾,高钙、低铁,岩性偏中酸性,火山岩属碱性玄武岩系列。微量元素以Cu-Au-U-Zn-As-Sb-Fe-Cr-Co组合为特征。岩石的稀土总量低,轻重稀土比值大,为轻稀土富集型,具有等铕亏损和微弱铈亏损;其配分模式图呈向右倾斜的“V”字型。  相似文献   

15.
大兴安岭吉峰科马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岩石学研究表明,大兴安岭北段吉峰林场一带变质超基性岩为具有典型鬣刺结构的科马提岩。科马提岩系列由橄榄质科马提岩、玄武质科马提岩及拉斑玄武岩、辉长岩等岩石组成。科马提岩显示了从超镁铁质到镁铁质地球化学趋势,拉斑玄武岩具有从富镁到富铁的趋势,而上覆长英质火山岩则遵循钙-碱趋势。科马提岩稀土配分型式为类似于南非超镁铁质科马提岩的平坦型或轻稀土略富集而重稀土平坦型。科马提岩系列8件样品的Sm-Nd同位素数据构成一条相关性较好的等时线,等时线年龄为1727Ma±74.7Ma,INd=0.510725±0.0000798,εNd(t)=6.94±1.56,表明科马提岩形成于中元古代早期,其源区为亏损的软流圈地幔。这一地壳增生事件可能与松嫩地块从西伯利亚地台南缘裂解有关。   相似文献   

16.
川西南地区前震旦系群、组级地层单位的命名与沿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近期在查阅有关川西南地区地层资料时,发现过去有不少内部或公开出版的书刊和专著中,在记述川西南前震旦系群、组一级地层单位的命名与沿革时,有一些“张冠李戴”的现象,特就所掌握资料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7.
刘肇昌 《地质科学》1984,(2):208-215
片内无根褶皱是变质岩系中分布广泛的一种小型构造,它的存在是面理置换的重要判据之一(特纳等,1963),对于认识区域性面理的成因,恢复区域构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四川北部南江上两地区火地垭群中片内无根褶皱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西藏林芝地区林芝岩群麻粒岩及时代讨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芝地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西侧的尼洋河、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广泛出露有属冈底斯岩浆弧基底岩系的林芝岩群。笔者等在2001—2004年进行1∶25万林芝县幅区域地质调查中,于雅鲁藏布江东岸的里龙及西岸扎西绕登一带,在林芝岩群下部中高级变质基性岩中新发现呈透镜状、饼状、瘤状、长条状、豆荚状等零星分布的麻粒岩。初步研究,化学成分具有富MgO,高CaO,低TiO2、K2O,Al2O3/TiO2比值接近20,与世界上典型玄武质科马提岩特征相似;稀土总量较底,类似于中—基性火山岩;原岩可能为一套富镁的超镁铁—镁铁质火山岩系。时代属古元古代。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向东挤出的变形响应及南北地震带构造组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张家声  李燕  韩竹均 《地学前缘》2003,10(Z1):168-175
受青藏高原物质在南北挤压下向东逸出的影响 ,四川地块、鄂尔多斯地块、川滇地块和滇西地块均发生了不同性质的变形响应。根据航磁异常揭示的四川、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构造样式和滇西地区的地质构造研究结果 ,在主要由变质褶皱基底组成的四川地块发生平行龙门山断层的逆冲推覆 ,基底岩石发生递进褶皱缩短的同时 ,由华北变质结晶基底组成的鄂尔多斯地块在前期逆冲推覆构造的基础上 ,结晶基底沿一系列近东西向左行走滑断层向东错移。滇西和川滇地块则分别沿金沙江—红河断裂 (2 0Ma前后 )和鲜水河—小江断裂 (5Ma前后 )发生了大规模的左行位移。发生在滇西、川滇、四川和鄂尔多斯地块上的最新构造变动叠加或改造了先存构造 ,并且表现为从南向北、由盖层向基底发展的趋势 ,变形程度自西向东减弱 ,反映了青藏高原持续同构造伸展作用的边缘和远程效应。青藏高原东缘多层次、多阶段的现今构造变动引发的地震活动组成了宏观的南北地震带。  相似文献   

20.
庐山前震旦纪岩石中锆石U—Pb法定年与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庐山前震旦系由星子群、双桥山群和筲箕洼一汉阳峰组地层构成。通过对庐山前震旦系中锆石U-Pb法定年测定,星子群的斜长角闪岩中锆石的U-Pb法定年结果是1 869±40Ma,由此表明星子群是晚元古代江南造山带的最古老结晶基底;筲箕洼-汉阳峰组中细碧岩和流纹岩的锆石U-Pb法定年结果,分别是917±36Ma和878±51Ma。它们在时代上与邻区登山群、井潭组、松木坞组和上墅组中细碧岩/玄武岩和流纹岩相当,是江南晚元古造山带的重要组成;侵入于星子群和双桥山群的辉绿岩岩墙群中的锆石U-Pb法定年结果是793±156Ma,它是上述造山带的最后岩浆活动的产物。此外,还讨论了"庐山飞来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