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利用统计分析和探索性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ESDA),在ArcGIS和GeoDA软件的支持下,以县、县级市和设区市市辖区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从时间、空间、关联性3个侧面,对1997—2009年安徽省区域经济格局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从时间演变过程来看,安徽省区域经济绝对差异持续扩大,相对差异波动性扩大。(2)从空间演变过程来看,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经历了阶段性演化,分别呈现出"条带状"、"串珠状"以及"⊥"字型和"U"字型交织的空间格局。(3)从空间关联性来看,经济发展的整体关联性较弱,表明区域发展的空间相互作用并不显著,近年来,部分发达地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效应开始显现,空间关联性有所增强。研究表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除了与自身发展条件、历史基础以及区域空间相互作用有关外,还受到区域发展政策的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国内旅游经济增长与区域差异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安徽省2000~2010年国内旅游收入为例,从区域的绝对差异、相对差异和区域差异程度等数理特性及区域空间中心、极化格局、地带差异格局和市域间差异的发散与收敛格局这一从整体到局部的空间特征上分析了安徽省国内旅游经济增长过程中区域差异的演变特点。结果显示安徽省国内旅游经济区域绝对差异上升,基本收入相对差距和目标收入相对差距演变态势相反;旅游购物收入对总基尼系数贡献趋大,是今后缩小区域差异的重要对象;合肥、黄山、安庆是安徽国内旅游经济发展的极化中心也是旅游空间中心南移的主要因子;地带空间格局演变分2000~2005年的收敛趋同、2005~2006年的发散分异、2006~2010年的收敛趋同3个阶段;市域间差异分析表明淮北、宿州、淮南、阜阳、蚌埠、六安、马鞍山7城市呈向下发散,是现阶段国内旅游经济发展较弱的城市,有待扩大旅游规模。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文海  孙建平  余菲菲 《地理研究》2015,34(9):1795-1806
分析了安徽省区域旅游发展模式,以各市2001-2013年的旅游总收入、入境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为基础数据,从时间变化和空间演变两个方面分析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结果表明:① 安徽省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经历了点状模式、放射状模式、双核联动发展模式演化阶段;② 安徽省旅游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同地市间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国际旅游空间差异更是大于国内旅游,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南强北弱”基本格局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③ 安徽省各地市旅游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首位分布特征,特别是入境旅游呈现出典型的首位分布,其总收入、国内旅游首位度大致经历了先降后升的演变,入境旅游首位度基本上呈现下降趋势,首位城市主要在黄山市和合肥市之间展开竞争;④ 旅游产业要素从时间角度看,旅游景区、旅行社和星级饭店增长迅速,从空间角度来看,旅游景区主要集中在黄山、安庆、六安等地,旅行社和星级饭店主要集中在合肥、黄山等地;⑤ 影响安徽省区域旅游时空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有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政策、交通网络、旅游市场需求、区域产业发展战略调整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空间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甘肃省86个县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利用SPSS对10项经济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求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利用ARCGIS,GeoDA软件提供的空间分析功能对省域经济发展进行空间差异分析.结果发现:按照2008年甘肃省各县级行政单元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可将甘肃省县级行政单元分为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较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空间聚集特征明显,经济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兰州市及河西地区.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区域经济差异原因可知,减小区域经济差异主要应该增加投入和调整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5.
2001-2010 年安徽省县域经济空间演化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选择安徽省2001-2010 年县域人均GDP为研究指标,综合运用G指数、经济重心、标准差椭圆以及灰色G(1, 1)模型对县域经济的空间演化进行分析预测,最后结合位序规模原理,对空间差异的机理进行分析.总体上安徽县域经济表现出微弱的空间集聚分布态势,呈现出“南北低中间高”、“西低东高”的空间分布格局.县域经济重心在117.57°~117.6°E,31.67°~31.76°N之间变动,有向东南方向移动的趋势.标准差椭圆总体上变化幅度不大,基本上以省会经济圈为核心,范围覆盖了皖江城市带大部分地区,县域经济的空间分布呈现出西北—东南格局,并且这种格局有向正北—正南方向转变的趋势.安徽县域经济满足位序规模原理,其发展状况呈低水平分散均衡型.资源禀赋与交通区位、中心城市发展状况、区域政策是导致安徽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比例性偏离份额空间模型推演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健  曹卫东  田艳争 《地理研究》2013,32(4):755-766
通过在模型分量结构中置换共享分量、嵌入区域分量和重组残差分量实现了区域分量和结构分量的初步分离,又通过增速标准化处理分别排除了产业结构和规模差异对区域分量和结构分量测算的影响,实现了偏离份额分析从区域考察期增量中分离出区域经济结构差异和规模差异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目标。新推演的结构分量真正实现了区域经济结构差异的横纵向比较,尤其是通过同时测算区域产业规模结构和增速结构差异揭示了区域规模和增速占优产业的集中分布情况。此外,为已有的20种分解结构分类补充了8种分解结构,并以环比式动态算法下的比例性偏离份额空间模型对安徽省各地级市2000-2010年经济增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中国海洋经济地域差异及演化过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韩增林  许旭 《地理研究》2008,27(3):613-622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区域海洋经济差异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以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的基本空间单元,以人均海洋产业产值为测度区域海洋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利用基尼系数和塞尔指数来解释1996~2005年我国海洋经济差异的总体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动态演化特征,对区域海洋经济差异的构成进行来源分解。并分析空间差异的成因和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
城市是一个开放系统,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与其他区域和城市的相互联系.研究区域与城市的主要经济联系,有利于了解区域和城市经济的空间组织,有利于明确区域和城市实体的空间发展方向,有利于交通运输的合理组织.通过节点分析、线路分析以及联系作用量分析,对安徽省区域经济联系进行测度,然后对测算结果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安徽省区域经济整合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其实施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农业经济增长区域差异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建省农业经济增长存在不平衡性.正确认识农业经济增长区域差异,准确定位和减小差距是当前学术界乃至地方政府普遍关注的问题.本研究以县为单位,以福建省农业产业GDP增长率作为测度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差异的变量指标,通过计算其极差、标准差及变异系数对福建省近10年来农业经济发展的总体差异和市县间差异进行动态时空序列的分析,发现总体差异整体上呈现缩小趋势,但中间也存在微小波动,市县间农业经济发展差异呈现不平衡的趋势.并通过县市农业产业GDP数据与图形相结合,分析了1999--2009年间福建省农业经济区域差异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其农业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的原因,并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中部地区经济差异的空间尺度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分析空间尺度选择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采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锡尔系数等指标在省、市和县三级空间尺度重复使用的方法和尺度方差分析法,选取人口、GDP和人均GDP 3项指标,分析1990-2007年我国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尺度效应。1)采用同一指标在3个尺度上重复使用的方法分析结果存在很大差别,市、县尺度上区域经济差异都有扩大趋势,但与省尺度上的趋势相异,尤其2003年后市、县尺度上区域经济差异呈扩大趋势,而在省尺度却呈缩小趋势;2)尺度方差分析也显示市、县尺度上结果较为一致,并在1997年达到低值后均有明显扩大趋势,这与省尺度上的趋势相异,尤为明显的是,2003年后区域经济差异在省尺度呈缩小趋势。尺度方差分解和锡尔系数分解结果表明:市际和县际差异是造成中部地区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省际差异的影响很小。因此,在进行区域经济差异分析时应尽量选择较小空间尺度。  相似文献   

11.
As mining expands throughout the world, a growing body of literature is focus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ning and well-being in locations where resource extraction occurs. Although many topics such as employment and migration have been researched, the impacts of mining on income inequality have received less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Income inequality is a highly debated topic and the Gini coefficient (GC)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indicators used to measure and discuss it. In this paper we estimate GCs for all sub-State regions of Australia and analyse their changes during the ‘mining boom decade’ (2001–11) across mining and non-mining regions. Our results show that, on average, income inequality increased by around 4.8 per cent in mining regions, compared to 8.7 per cent in the average non-mining region. However, the results also show important variation in changes of GC across mining regions, suggesting that the industry is likely to affect the distribution of local incomes in different ways. The method we propose to estimate GCs for regional areas and the results obtained across mining and non-mining regions provide important insight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for regional policy makers, especially those concerned with the socio-economic impacts of industries such as mining across regions.  相似文献   

12.
城市旅游经济扩散区的研究对于区域旅游规划有着重要指导意义。该文运用栅格分析技术和场强模型对2000-2010年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扩散强度进行演化分析,结果发现:尽管安徽旅游经济扩散强区和极强区面积在扩大,从9.6%增至31.08%,但其比重仍小于弱区和极弱区,旅游经济发展仍较落后;安徽区域旅游经济扩散强区空间布局发展模式愈加清晰,2010年皖北已形成散块向条带过渡的模式,皖中呈现大团块模式,皖江城市带为大条块模式,皖南呈现网状模式。据此提出了安徽四大旅游经济圈:大皖北旅游经济圈、大合肥旅游经济圈、皖江城市旅游经济带、皖南旅游经济圈。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 the trajectory of regional income inequality dynamics for two neighboring national systems. Using data on 3038 US counties and 2418 Mexico municipios, from 2000, 2005, and 2010, we employ recent extensions of spatial Markov chains and space-time mobility measures, to consid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re regional inequality dynamics fundamentally distinct between Mexico and the United States? Does the role of spatial context influence the distributional dynamics of the two systems? Finally we examine if there is a distinct international border region that displays inequality dynamics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internal regions of the two national systems. Strong evidence of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regional income mobility is found between the two national systems, with Mexico having higher mobility relative to the US. The international border region is found to have distinct mobility dynamics from either national system, experiencing the strongest mobility. Extensive evidence of spatial contextual effects are found throughout the US-Mexican pooled data set indicating that a region's transitional dynamics are influenced by incomes of neighboring regions.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差异格局演变探析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在评析区域经济差异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以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单元,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测度变量,定量评价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及空间格局变化的总体水平与特征;并引用国外最近使用的区域分离系数等方法,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差异格局变化的相互关系,得出的基本结论为: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其东、中、西三大区域逐渐发散趋异,而南、北两大区域逐渐收敛趋同。  相似文献   

15.
不平等性是区域研究的重点,空间集中作为衡量不平等性的重要手段,是非空间与空间属性的二维统一体。传统的研究仅仅关注了全局非空间上的不均衡性,而忽略了地理空间上的集聚特点,往往不利于识别地理属性的集中特点。引进基尼系数的空间分解这一概念,通过对其空间随机分布性的零假设采用蒙特卡罗方法进行检验,从而判定其分解形式是否内生衡量区域不平等与空间自相关的特性。以1978—2015年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进行案例分析,通过蒙特卡罗99次随机模拟检验后,将分解的非邻居项与Moran’s I值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分解的有效性与简洁性,表明空间基尼系数可内生测度空间的集聚性与非空间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汪德根  陈田 《地理科学》2011,31(5):528-536
利用二阶段嵌套泰尔系数分解方法,揭示2000~2008年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和国内旅游经济区域发展的省内地(市)间差异、省间差异、地带差异变化特征及其对全国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并以省内地(市)间差异为视角,分析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① 中国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总体差异呈缩小趋势,且国内旅游的区域差异明显小于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② 省内差异对全国旅游经济总体差异变化的影响比地带间差异和省间差异对其影响更为显著,已成为全国旅游经济总体差异的重要构成部分;东部地带省间差异明显,对总体差异影响显著,而中西部各省份间旅游业发展相对均衡。③ 东部地带部分旅游业发达省份的省内差异明显,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较高;中西部地带省内差异明显的省份较多,旅游发展空间格局表现为"双核"模式或"单核"模式,但因中西部省份的旅游经济占全国的比重普遍较低,因此中西部省内差异对全国整体差异的贡献率并不高。④ 相关分析得出,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可达性、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空间格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中国居民健康水平的区域差异:2003-2013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健康不公平作为影响人类发展的核心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基于变异系数、泰勒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本文探讨了2003年以来中国居民健康水平的区域差异、时空变化及其关键影响因素,旨在为政府制定全民健康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发现:① 2003-2013年,中国居民健康水平提高26.98%,西部增幅高于东、中部,但始终保持着“东—中—西”阶梯式递减态势;② 中国居民健康水平的区域差异总体呈扩大趋势,其中地带间差异趋于缩小,地带内差异趋于扩大,西部地带内差异扩大尤为显著;③ 居民健康水平的空间分布转为明显的“T”字型格局,并呈“东—中—西”阶梯式及“北—中—南”对称式递减;④ 居民健康水平的空间集聚程度趋于减小,热点区与冷点区均呈收缩态势,且西部形成规模显著的稳定性冷点,东部沿海形成规模显著的稳定性热点;⑤ 人均GDP、人均公共医疗卫生支出、城市化水平及环境质量等因素对居民健康水平时空变化具有显著影响,随着人均GDP与人均公共医疗卫生支出的增加、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及环境质量的改善,居民健康水平随之提高。未来,还需对居民健康水平的多时域、多尺度及多影响机制等问题开展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以SCIE/SSCI数据库为基础,对1990-2012年研究区域差异的国际论文进行科技文献计量分析,阐释国际区域差异领域的研究成果概况,揭示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发现不同作者、不同国家之间的合作情况,总结主要研究国家的研究差异并分析该领域主要研究趋势和未来研究热点。通过分析发现: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及伦敦热带和医学学院为该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主要研究机构。美国是在该领域研究成果数量和质量居首位的国家,中国发表文献数量不多,且文献质量有待提高,但海外华人学者对于亚洲和中国问题的研究使得其在该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区域差异研究国际合作在绝对数量和国家分布范围均呈明显增长和扩大趋势。国际区域差异的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国土面积较大的国家或区域,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及地区。研究内容重点由经济差异转向经济与社会差异并重,但由于不同研究区域又有所差异。研究方法在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的趋势上,经济学分析方法和地理学方法的融合,特别是地理空间分析技术和方法在解决空间复杂现象和机制中的作用凸显。研究热点上全球化、教育、公共卫生与健康将会是未来区域差异研究热点方向。  相似文献   

19.
In almost three-quarters of OECD countries, income inequality has increased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Canada is among those countries experiencing the fastest growth in inequality, especially since the mid-1990s. While there is an important literature dealing with rising inequality at the national-level, much less attention has been devoted to sub-national variation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earnings, and to the potential causes of such difference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recent changes in inequality across regions (i.e. defined as census divisions) in Canada. It does so using micro-data from the 20% long-form sample of the Census for the years 1996, 2001 and 2006.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re are widening divides between (i) regions located in western provinces (where earnings inequality is typically high) and their eastern provinces counterparts (where inequality is low) and (ii) urban and rural regions. A multi-level model is developed to examin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se differences in earnings inequality. Multi-level analysis recognizes the nested structure of regions within provinces and accounts for the shared policy and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s experienced by regions within the same province. At the regional level, modeling results indicate that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y mix, unemployment, ethnic composi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population density are consistent predictors of inequality. In contrast, the effects of age and gender profiles on regional inequality are mixed.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institutional factors also matter.  相似文献   

20.
论区域的最佳结构与最佳发展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通过阐述各种型式空间结构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如何通过区域的最佳组织使其达到最佳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论证了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客观过程和“点-轴系统”的形成,说明“点-轴系统”理论可以导致区域或国家的最佳发展,因而该系统是最有效的区域开发模式。根据对十多年来我国区域发展实践效果的分析,指出“T”型结构的战略对我国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