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0 毫秒
1.
卫星遥感技术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卫星遥感技术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尤其在含油气盆地构造研究和烃类微渗漏检测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根据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资料,结合中国南方的遥感实例,介绍了盆地的遥感构造特征,遥感解译的方法、步骤和实际效果。阐述了遥感技术在油气藏烃类微渗漏勘探中的检测原理、方法和应用。现状表明,高光谱遥感与智能计算将在油气勘探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工作是以地震勘探方法为基础,其成功率低,从而促使非地震勘探寻找油气资源的研究方法问世。八十年代以来,油气理论研究不断深化,油气藏上方存在着微渗漏的理论得到广泛证实。油气藏烃类微渗漏必然引起地表物质发生变化:土壤吸附烃异常、红色岩层褪色、粘土矿化蚀变晕、碳酸盐矿化蚀变晕、放射性异常、地热异常和地植物异常。将油气藏的烃类微渗漏理论与岩矿光谱特征相结合,便成为利用遥感技术直接寻找油气资源的新方法。中国科学院、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油气遥感科研队,1988年以来在新疆准噶尔和塔里木两盆地进行了航空细红分外光谱遥感寻找油气资源的试验研究,取得了重大进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新疆准噶尔盆地某油气区的含油岩系、油气藏上方的土壤覆盖层和原油等地物的光谱特征,以及地球化学异常研究后得出烃类物质在2310和2350nm附近具有独特的光谱特征;油气藏上方存在吸附烃异常与碳酸盐化。机载细分红外光谱遥感技术寻找油气资源的试验研究表明,该遥感图像的色调异常主要是反映烃类物质的光谱信息。该技术为寻找油气资源是很有前途的。  相似文献   

4.
赋存于地下的油气藏(田)一般都存在向地表微渗漏,油气藏上方烃类垂向微渗漏可引起近地表物质的物理与化学性质变化,形成地物反射光谱特征异常,这为航空高光谱技术用于探测烃类微渗漏信息成为可能,成为油气选区调查和寻找油气的有效技术方法。在准东2500 km2范围内开展航空高光谱油气探测技术研究,获取了研究区CASI/SASI/TASI航空高光谱遥感数据,提取了与油气及与油气相关的粘土、碳酸盐、二价铁等信息,通过与已发现的油气藏(田)高光谱油气异常信息的对比研究,在准东地区落实了柳树河子和三台镇2个油气有利区。  相似文献   

5.
机载短波红外分光谱遥感技术直接寻找油气资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柏林  杨琨 《贵州地质》1996,13(4):316-317
本文对新疆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北部,某些油气区的含油岩系、油气藏上方的土壤覆盖层和某些化学纯的烃类物质的光谱特征研究表明:烃类物质在2310和2350nm具有双汲收特征,2270~2460nm的反射率比相邻波段低15%~20%。油气藏上方普遍存在着烃类异常、放射性异常,而碳酸盐矿化蚀变仅在局部地方出现。航空短波红外分光谱遥感技术直接寻找油气资源的试验研究表明:地物波段特征研究是该技术的基础;探测器工作波段的选择是核心;图像处理技术是关键。图像处理提取出的油气遥感信息主要反映的是烃类物质(以重烃为主)的2270~2460nm的光谱信息。该技术直接应用于油气资源的前期勘探是很有前途的。  相似文献   

6.
在油气化探中,传统观点认为断层是优势通道,烃类沿断层渗漏形成的化探异常将偏离实际油气藏位置在近地表的垂向投影,这引起了地质界对化探技术预测地下油气藏的质疑。针对上述质疑,以断块油气藏的简化地质模型为基础,研制实验装置,开展断块油气藏烃类通过盖层及上覆地层垂向微渗漏模拟实验,研究了地下断层对烃类垂向微渗漏的影响。结果表明,受断层控制的油气藏,断层不是烃类微渗漏的唯一优势通道,油藏上覆盖层及地层中广泛发育的裂隙或微裂隙系统等都是决定地表化探异常分布的重要因素,烃类垂向微渗漏是客观存的;断层是否是微渗漏的优势通道,取决于断层的封闭性;另外实验结果也证实了圈定油气靶区的最好采样方法是高密度的网格采样。  相似文献   

7.
基于烃类微渗漏基本理论和连续介质假设,总结了近年来地球化学勘探领域主流的关于烃类微渗漏机制的假说;根据其中最为普遍接受的烃类气体以胶体大小的微气泡做布朗运动向上运移为主的微渗漏机制,利用多孔介质流体动力学以及能量守恒定律建立了定量描述烃类微渗漏的数学模型;采用构建单层和多层积木块理想地层介质模型叠加的方法对典型地质条件进行了划分和组合;建立了描述地层介质模型内部烃类垂向微渗漏过程的定量方程,即一类反应-对流-扩散偏微分方程,进行了“油气藏中烃类组分垂向微渗漏和异常形成动态过程”的数学描述和模拟,并将上述过程付诸于典型实践区--鄂尔多斯盆地花豹沟油气藏进行模型的数值验证与实例分析,得到与实际勘探数据相一致的结果。研究成果为复杂条件下油气运移定量地球化学场数学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想和具体数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油气藏中的轻烃气体能够以微弱但可检出的量近似垂直地渗漏到地表土壤中,其中一部分烃类以游离态赋存在土壤或岩石颗粒空隙中.壤中游离气中的烃类能反映深部油气藏烃类的现代补偿性活跃微渗漏,被认为是油气地球化学勘探的最可靠方法之一.壤中游离气采集是获得第四系沉积层中微渗漏烃类地球化学异常的关键技术.自行研制了便携式游离气采集新装...  相似文献   

9.
朱振海  赵立平 《湖南地质》1991,10(3):259-262
地下深处的油气藏中的烃类物质,在压力梯度下会向地表产生微渗漏,导致地表物质产生一系列理化异常,在地表形成吸附烃异常、红层退色、粘土化、碳酸盐化、放射性异常和地植物异常等标志。根据这些地表标志的地物波谱特征,选择出油气资源遥感勘查的最佳工作波段,在此基础上,以机载遥感信息为主,以星载遥感信息为辅,以地表地球化学、地植物学、地面遥感勘查作为验证手段,最终施行多元信息复合分析,可达到寻找油气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海洋表面油膜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海洋油气藏烃类渗漏在海洋表面形成的浮油膜特征,并讨论了海面油膜的存在对海面短重力波的影响和海洋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的后向散射系数σ°的调制,及油膜在SAR图像上的特征,探讨了对SAR图像进行处理以降低雷达斑点噪声,增强图像上油膜特征的方法。指出了SAR图像用于检测海面油膜的可行性。试图建立利用SAR图像检测海洋油气藏烃类渗漏形成的海面油膜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侏罗系储层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噶尔盆地西北缘侏罗系陆相碎屑岩储层的岩性差异较大,并且岩性对物性的控制作用明显。储层的孔隙类型多样,不同类型的孔隙在发育规模、丰度及有效性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次生溶蚀孔隙、原生粒间孔隙和残余粒间孔隙是最重要的有效孔隙类型。储层渗透率与孔隙度之间存在较好的半对数相关关系,通过设置一定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参数界线,对储层储集性能进行评价,将侏罗系储层的孔渗性能划分为5个级别,可与当前流行的砂岩储层孔渗性能分级相对应。通过对大量压汞参数样本的聚类分析,将储层的孔隙结构划分为4个类型,并通过对各类的特征参数统计及曲线形态对比,对孔隙结构类型进行了定量结合定性的优劣评价。最后结合孔渗性能级别、储集空间类型、孔隙结构类型、岩性等特征,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侏罗系储层进行综合多因素的分类评价。  相似文献   

12.
Practically all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s throughout the world are associated with some extensive productive series which consist of highly permeable rocks containing oil and gas pools, interbedded with shales and marls containing dispersed organic matter. All of the important recent discoveries between the Volga and the Urals were based on the observed association of oil and gas pools with certain lithologic-stratigraphic complexes of the Devonian, Carboniferous, and part of the Permian; although accumulation is related to many diverse Structural zones. Here, the productive series is the source rock as well, for the pelites contain dispersed organic matter including bitumen whose composition is related to the oils.

Where accumulations occur in sediments deposited under oxidizing conditions, factors are sought which favor migration from possible source rocks along faults, unconformities, or surfaces of facies change. For example, in Azerbaidjan and Turkmenistan large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s in Pliocene continental beds occur along structural zones that allowed migration from underlying, principally Paleogene and Miocene, deposits.

As shales compact, their organic constituents gradually change; the coaly part from a ligniferous to a carboniferous stage and, ultimately, to graphite. The mobile bituminous substances formed by dissociation of organic matter and disproportioning of hydrogen, change from asphaltines and resins to oils and then to methane in the subcapillary pores of pelites, where they are in a dispersed, loosely bound state. Compaction causes slow removal of the loosely bound water and molecular migration with differentiation of the bituminous substances. After differentiation, the more mobile hydrocarbons are carried by the water into reservoir rocks. The bituminous substances move from small to large pores also by capillary forces. Migration in subcapillary pores apparently ceases when rocks become lithified and are no longer plastic.

In the super-capillary pores and fissures of reservoir rock, free migration takes place as both molecular migration and movement in larger masses. Water circulates in reservoir beds from elevated areas of the outcrop toward lower discharge areas. When the hydrocarbon-bearing water moves into different environments of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the hydrocarbons may come out of solution, rise to the top of the carrier-beds, and unite into oil and gas pools if traps are available. The location of oil and gas reflects the present equilibrium of fluids with the structural pattern and hydrogeological environment. --D. C. Van Siclen.  相似文献   

13.
天然气藏与油藏形成机理及分布特征的异同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作为流体矿藏气藏与油藏的形成和分布具有相似性,都需要经过由分散到富集的成藏过程。天然气来源的广泛性和易于溶解、运移、散失的特性,决定了天然气双石油具有更多的运聚成藏方式和时空分布的广泛性。水溶对流运移、多源复合成藏、溶解气脱溶成藏、运聚动平衡成藏,是天然气运聚成藏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4.
有机质演化与沉积矿床成因(Ⅱ)--煤成烃类与层控矿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成煤物质被埋藏以后,在其煤化作用过程中可生成大量气体烃(即煤成气)与少量液体烃(即煤成油)。按照B. JI.科兹洛夫计算值一吨煤产生的甲烷量,褐煤阶段为68M3,到焦煤达270M3,到无烟煤可超过400M3  相似文献   

15.
为了促使油气普查勘探的深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作者从我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基本特征,以及油气普查勘探的实践出发,提出构造-砂体复合油气藏的新类型,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供同志们讨论。一、构造-砂体复合油气藏类型的提出和含义油气藏的分类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包括的范围比较广泛,这里所讨论的中新生代陆  相似文献   

16.
含油气盆地中高地温的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春光 《现代地质》1993,7(4):472-478
本文以渤海湾油区南部含油气盆地为例,讨论了地温对盆地生油、砂岩孔隙性和特殊油、气藏形成的地质作用和意义。地热研究不仅限于学科自身的范围,而且已向石油、天然气等流体矿藏的成藏领域突入,并从已知的深层原生天然气藏、高含二氧化碳的天然气藏、特高压油藏和特稠油油藏的成藏实例中,找到了某些结合点。  相似文献   

17.
西昌盆地七里坝构造油气化探异常特征及构造含油气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西昌攀西盆地七里坝构造油气化探工作 ,发现了油气化探弱异常 ,进行了化探异常特征、存在形式以及与油气的关系的研究 ,结果表明 ,七里坝各类异常是该构造内存在有异常源 ,但异常源的烃量可能已有相当部分逸散掉了  相似文献   

18.
洼陷中浊积岩沉积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我国东部地区主要含油气盆地勘探的主要目标逐渐转为一些较复杂的隐蔽油气藏,尤其是盆内的次级洼陷,已成为勘探的重要地区。多年的勘探实践表明,对于我国东部的陆相箕状盆地,洼陷中含油气是必然规律。在洼陷内最重要的油藏类型是砂体岩性与构造—岩性油藏,并且绝大多数为浊流成因。本文以山东济阳坳陷与昌潍坳陷的德南、牛庄、利津、博兴等几个洼陷为例,介绍洼陷生油条件的地震研究方法与三角洲—浊积扇体系中浊积岩发育区的沉积特征、油气富集规律及地震综合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在长期的地球化学作用下 ,围绕油气藏周缘的地表形成电导率 ( Ks)环状异常 ,异常内侧的高背景区为指示油气藏的有效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20.
利用三维荧光技术判识油气属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陈银节  姚亚明  赵欣 《物探与化探》2007,31(2):138-142,148
芳烃是原油和生油岩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芳烃化合物较为复杂、稳定,可用来进行油源对比及油气属性的鉴别,是油气化探指示油气存在及油气属性的主要指标.三维荧光图谱具有“指纹图”的特征,不同性质的样品,其三维荧光光谱的各特征参量存在明显的差异,而同源样品,其参量又存在着较大程度的共性.通过对某探区近地表土壤样品的三维荧光分析表明,三维荧光光谱对油气属性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据其可推断下覆圈闭的含油气性质,是地面化探研究油气运移及指示油气属性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