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元谋盆地晚新生代地层的磁性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谋盆地晚新生代地层发育良好,地层中保存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岩石利于古地磁测定,是我国研究晚新生代地层的理想地区之一。1965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钱方、普庆余等在该盆地的这一套地层中发现了两颗猿人牙齿化石,经地质博物馆胡承志先生鉴定为直立猿人。对猿人的生存年代,经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李普、马醒华等以及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程国良等作了古地磁测定,用极性对比法得出其年龄值为170±10万年及163—164万年,证实其为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这一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1983年,中国科学院刘东生教授等根据对元谋组(广义)的岩石、古生物地层和磁性地层的重新认识,将该组划分为上新统沙沟组、下更新统元谋组(狭义)和中更新统上那蚌组,并  相似文献   

2.
应用古地磁研究云南古猿的生存年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其中  尹济云 《云南地质》1994,13(3):291-305
应用古地磁研究方法,对我省出土古猿化石的开远小龙潭煤系,禄丰石灰坝的砂、砾石、褐煤层及元谋竹棚、小河一带的砂、泥质层作了系统的古地磁采样测试得出:(1)开远小龙潭煤系及动物群化石的时代为5.10-10.00Ma,其中,开远古猿产出层位的年代为8.30±0.10Ma。(2)禄丰石灰坝含古猿及哺乳动物化石的一套砂、砾石、褐煤的时代为3.89-4.59Ma,禄丰古猿化石产出层位的年代为4.00±0.10Ma。(3)元谋竹棚、小河一带古猿化石及动物群的地层时代为2.12-3.40Ma,其中元谋蝴蝶古猿的时代为2.76±0.10Ma,竹棚猿人的年代为2.13±0.10Ma。上述古猿的地质年代为晚中新世一早更新世。云南古猿的演化,从开远小龙潭到禄丰石灰坝直至元谋竹棚、小河一带,在时间和地点上构成了一连续的演化序列。云南古猿生存年代的进一步确定,对研究人类的起源、演化及寻找人类的祖先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云南元谋小河盆地含古猿化石地层的沉积特点与对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云南元谋小河盆地含古猿化石的主要层位有 2个,时代相差约 1Ma。以黄色砂砾石层作为标志层,参考各含古猿化石剖面基底和现代海拔高度,盆内含化石层的晚第三纪地层可以很好的对比,小河盆地蝴蝶梁子剖面、房背梁子剖面相当于豹子洞箐剖面的的中下部。从哺乳动物化石和古地磁资料分析,小河组的地质时代为 7.3~ 8.2Ma。  相似文献   

4.
《元谋人——云南元谋古人类与古文化图文集》一书,将于1984年4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6开印装,估价每册精装本5.90元,平装本4.60元。本书主要汇集了自元谋人牙齿化石发现以来,我国各有关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专家、学者对元谋人所进行的多学科研究的论文和成果。文集中包括的主要论文有: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钱方、浦庆余的“元谋人牙齿化石发现的经过”;北京地质博物馆胡承志和北京自然博物馆周国兴的“云南元谋发  相似文献   

5.
地质多样性是关于自然界的非生物多样性,是建设地质公园、发展地质旅游和保护地质遗迹的基础。在全球范围内,地质多样性保育最具代表性的体现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地和世界地质公园两个体系。目前关于地质多样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质多样性评价和保育两个方面。云南是我国地质多样性极其丰富的典型区域。云南北部的元谋盆地地质多样性具有科学、文化、观赏、生态、科普与教育等多重价值,但对其开发不足、保护不力甚至破坏严重。开展地质多样性研究可为元谋盆地可持续发展提供崭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元谋古猿化石主要发现于云南元谋县小河村地区的小河组中。通过对小河组的沉积特征、粘土矿物分析、古植物孢粉和哺乳动物群的研究及地貌和新构造运动研究,可以认为,在元谋古猿生活时期,元谋盆地已开始断陷;盆地中河流、湖泊发育;植物群落为稀树林-草原型;气候温干,降水量年变幅大,年平均温度10℃左右。通过对小河组磁性地层研究,得出小河组年代约为距今3.8 ̄5.5Ma,含元谋古猿化石层年代约为距今3.9 ̄5.2  相似文献   

7.
云南元谋古猿动物群化石埋藏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南元谋小河-雷老一带含古猿新近系(上第三系)是一套紫红色含砾细砂-粉砂岩,夹有多层黄色砂砾石层。化石埋藏学研究及含化石层岩性特征、组合及沉积构造表明,该层以山前洪积堆积为主,并有发育的扇上河道沉积。通过30余个发掘地点化石野外埋藏资料及数千件化石标本的分析鉴定,化石埋藏类型有两种,埋藏Ⅰ型的化石数量稀少、保存完整,赋存在扇体细粒沉积物中;理藏Ⅱ型化石保存丰富但相当残破,赋存在粗粒沉积的扇上河道各个部位。化石埋藏类型与古气候、古生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化石埋藏特征表明该区自然环境分带已形成。元谋古猿动物群的生存时代是一个从森林向草原-灌丛环境过渡的动荡时期。  相似文献   

8.
胡绍斌  刘军平  曾文涛  王伟  夏彩香  莫雄  关奇 《地质论评》2023,69(5):2023050013-2023050013
1938年,云南许氏禄丰龙的发现拉开了云南侏罗纪恐龙研究、发掘的序幕,恐龙化石的发现地从云南禄丰一带向外延展,陆续在云南晋宁、元谋姜驿、云南易门夕阳、武定万德、双柏安龙堡等地报道,但目前恐龙化石的报道均集中在楚雄盆地的中部及东部,而楚雄盆地的西部地区未有报道。笔者等通过全面系统的古生物化石调查,在滇西祥云地区下侏罗统冯家河组首次发现恐龙骨胳化石产地,对该新化石产地开展初步化石剖面调查和修理,共发现有5层恐龙化石富集层,部分化石保存较为完整,未经过长距离搬运,以原地埋藏保存为主,骨胳化石主要有肠骨、椎体、坐骨及肱骨等。这一发现拓宽了云南恐龙化石的分布范围,填补了楚雄盆地西部无恐龙化石的空白,丰富了云南早侏罗世恐龙化石库,为楚雄盆地西部古环境演化及地层对比提供了重要的古生物化石研究素材  相似文献   

9.
黄万波 《地质科学》1960,3(2):85-90
北京附近的周口唐,除了有著名于世界的中国猿人化石产地以外,在这一带的石灰岩区,还发現了20多处产哺乳类动物化石的洞穴。本文把周口店已发現的各化石地点的一些資料,加以綜合,以供今后在周口店进行教学实习或生产实习的各大专院校的地貭人員以及从事这方面研究工作的同志們参考。’第1地点(中国猿人化石产地) 中国猿人化石产地,是1921年发現的,位于周口店龙骨山的东坡。堆积物的分布面积十分广泛,东边从停車場附近的东洞口起至西边的山神庙止,长达200多米。南北寬(中部主洞挖掘部分)約10米。  相似文献   

10.
已在云南4个地点发现晚中新世古猿化石:开远小龙潭,保山羊邑,禄丰石灰坝,元谋小河、竹棚、雷老。石灰坝和元谋是欧亚大陆发现古猿化石最丰富的地点,这些古猿蕴涵着重建晚新生代古猿进化史、生物地理和古生物学的重要信息。本文侧重介绍云南古猿的分类和命名,并对其系统关系和生物地理作初步分析。通过古猿化石形态模式及其变异程度的观察,初步认为:各个地点古猿化石分别代表了一个具有性二型的单一种。暂时认为禄丰石灰坝、开远小龙潭和元谋的古猿化石分别属于一个属内的两个种,其有效学名分别为Lufengpithecus lufengensis(石灰坝标本)和L.keiyuanensis(小龙潭和元谋标本)。从系统学观点看,有证据显示禄丰古猿属既为代表猩猩和人亚科共同姐妹单元原始的人科,也是代表猩猩亚科的原始姊妹单元,我们更趋向于赞同后一选择,但承认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综合对比研究来证实。迄今云南发现的古猿化石对研究人猿超科的进化历史提供独特的前景:晚中新世~上新世(8MaBP-2MaBP)时期,当人猿超科在欧亚大陆其它地区都已灭绝时,它们却连续地在云南出现。这表明中国南方或东南亚地区是人猿超科(包括猩猩和长臂猿的祖先)的一个重要的避难所。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对古猿所造成的生态和地理隔离,可能是古猿在这一地区幸存的一个重要的主导因素。推测上新世中期以来气候环境的变化,以及可能稍后人类的到来,加速了大型古猿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大陆的区域性灭绝。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一不完整的化石骨架,建立蜥脚类恐龙一新属新种:姜驿元谋龙(Yuanmousaurusjiangyiensisgen.etsp.nov.)。它以背椎神经弓的构造比峨嵋龙的复杂的多,而比盘足龙的简单为特征。背椎上具有9条棱嵴,在神经弓的侧面构成3个窝。背椎神经棘的侧面形成类似于峨嵋龙和巴塔哥龙(Patagosaurus)的上下延伸的槽。元谋龙比峨嵋龙进步而比盘足龙原始。元谋龙和巴塔哥龙相似的背椎构造显示了它们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云南省元谋一新的蜥脚类恐龙@吕君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 @李绍学$云南省元谋人陈列馆!元谋,651300 @季强$中国地…  相似文献   

12.
宗冠福 《地层学杂志》1995,19(3):237-240,F003
元谋盆地南部的甘棠村西剖面和沙沟村西剖面的岩性岩相及其所含生物化石性质,应属同时同相的地质体,沙沟组已具“甘棠组”的内涵,后者应予废除。北部的小河组与沙沟组,不仅是截然不同性质的两个地质体,其中含有的生物化石也不同,小河组的层位低于沙沟组,故把小河地区合古猿化石层(小河组)划归沙沟组不妥。  相似文献   

13.
云南元谋含古猿地层猪科一新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建辉  潘悦容 《云南地质》2003,22(2):176-191
记述产自云南元谋小河、雷老含古猿地层的猪科(Suidae)化石—新届新种——元谋臼齿猪(Molarochoerus yuanmouensis gen.et sp.nov)。以向前向外扩展的颧弓、后置的眼眶、P4和P4臼齿化、P4跟座与主尖等高、P3有大而前移的舌侧尖等特征区别于其它猪类化石。可能是猪亚科(Suinae)Propotamochoerini族的较进步类型,与Propotamochoerus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4.
云南元谋上新世秋枫化石的首次发现及古气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南元谋盆地西部物茂盆地的湾堡土林和虎跳滩土林的晚上新世沙沟组地层大戟科秋枫属的秋枫(Bischofia javanica BL.)化石木。化石木木材由导管、纤维、射线组成。生长轮不明显。散孔材。径列复管孔(2~6,多2~4)甚多,单管孔较少,管孔团稀见。导管端壁具单穿孔。管间纹孔式互列。导管内侵填体丰富。轴向薄壁组织未见。木纤维壁薄,分隔。射线组织异形Ⅰ及Ⅱ。射线与导管间纹孔式为横列梯形及大圆形。孢粉分析表明元谋盆地晚上新世可能存在包括大戟科草本植物,而当前秋枫化石木的发现清楚地表明大戟科乔木植物的存在。秋枫为热带和亚热带常绿季雨林中的主要树种。秋枫化石木的发现指示元谋盆地当时的环境较现今湿润。  相似文献   

15.
问与答     
编辑同志:我们在野外工作和室内观察岩芯的过程中,往往遇到一些遗迹化石,不知如何应用遗迹化石的研究来推进地质工作? 河北 李明李明同志: 遗迹化石是英语“TraCe fossil”的译名。它在地质工作中的作用已逐渐为人们所熟悉。所谓遗迹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各种生物活动的痕迹。  相似文献   

16.
吴汝康 《第四纪研究》1995,15(2):156-161
从古猿到能人的时期,在中国发现的化石,最重要的是在云南禄丰石灰坝发现的禄丰古猿和在广西、湖北等省发现的巨猿。从猿到人有一个过渡时期。这个时期开始的标志是两足直立行走,完成的标志是开始制造工具,社会形成。意识和语言萌发于制造工具之前。从直立人到智人的时期,在我国发现的直立人化石的地点,主要有北京周口店、云南元谋、陕西蓝田陈家窝和公王岭以及安徽和县等;早期智人化石的地点,主要有陕西大荔、辽宁营口金牛山、广东马坝、山西丁村和许家窑等;晚期智人化石的地点,主要有广西柳江、四川资阳、北京周口店山顶洞等。我国发现的各种人类化石,从直立人到晚期智人以至现代人,都具有一些共同的形态性状,表明其有一定的继承性,因此,支持现代人的多地区起源说。现代人仍在进化之中。明显表现在现代人的体外进化和精神进化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云南元谋小河及竹棚村考古发现大批化石,牙齿1525枚.古猿臼齿M3> M2> M1,M3硕大.元谋化石进化,M2> M3> M1,有的M3退化小于M1.上中门齿成铲形结构,齿釉柱类型由3A型进化成3B型,与现代人相同.小河地层中有钙质胶结砾石,植物孢子花粉稀少,证明气候严寒,与老鸦塘同属龙川冰河时期.龙川组测年447万年~340万年.元谋人起源于距今440万年的小河村.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古生物学会昆明组和云南省地质学会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联合发起的“元谋人发现廾周年纪念会及元谋地区新生代地质现场学术讨论会”于1984年12月3日至8日在元谋县召开。有来自北京、天津、上海、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广东、四川、贵州、云南100个单位的147名代表。会议收到论文65篇,内容包括古人类及其古文化、新生代地层古生物等。自元谋人发现廾年来,元谋地区在古人类、古文化、古脊椎动物及新生代地质方面,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第一,对元谋地区古人类及其古文化的研究,出现了崭新的局面。至  相似文献   

19.
陕西蓝田公王岭猿人遗址处L15层磁组构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十多年前,考古学者在陕西省西安市东南约70km的蓝田县发掘出著名的蓝田猿人头骨化石,同时发现的还有丰富的具有南方色彩的哺乳动物群化石[1]。An等[2]结合古地磁研究将蓝田公王岭的黄土地层与洛川黄土剖面对比后认为猿人头骨出土层位应与L15下粉砂层中部相当,利用平均沉积速率外推计算其年代约为距今115万年。这个年代目前为多数人所接受[3]。但由于猿人头骨化石和共生动物化石常被胶结在钙质结核中,其赋存层位或值得商榷。因此,进一步将猿人化石与同进化阶段的爪哇人化石对比后认为前者年代可能会更老些[4]。而与猿人头骨赋存层位相关的下粉砂层是黄土高原野外地层识别和剖面对比的一条重要标志层,以发育粗粒沉积  相似文献   

20.
新的蓝田公王岭猿人年代数据使蓝田公王岭成为除非洲以外仅次于格鲁吉亚Dmanisi的最古老直立人头骨化石的发现地点,并可能导致欧亚大陆大量关于早期化石古人类记录的再度调整。本文对新成果的地质学依据进行再分析,结果显示,所谓"头盖骨化石层沉积间断"在理论上无法解释,在事实上也并不存在。头盖骨化石位于L_(15)中上部的原始记录更客观、更真实。蓝田公王岭猿人年代新结果的地层学和埋藏学依据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