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科学家从卫星数据中整理出新海底图据报道,从美国海军和欧洲航天局1995年早些时候公布的卫星数据整理出新的海底图可能有助于改进石油和矿产探测,提高气候预测的准确性以及更好地理解大陆漂移。这些海图是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的沃尔特·史密斯和斯克里普斯海洋...  相似文献   

2.
第一张精确海底地图问世美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绘制了第一张精确的海底地图.这就像是把海水排光,从外层空间看地球一般.这幅大型彩色地图展现了占地球71%的海底地貌.科学家称,耕地图打开了揭示海洋奥秘的大窗门.以前,海底地图的绘制一般借助于海轮.它利用海底对...  相似文献   

3.
在沿海海区,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性人类活动等造成的影响表现得最为明显。因此,沿海海洋研究越来越受各海洋国家的重视。例如在美国,已实施或计划实施一系列大型研究计划,其中有: ·陆地—边缘生态系统研究计划(LMER),(国家科学基金会); ·沿海海洋过程计划(COCP),(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海军研究局);沿海海洋计划,(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计划(GLOBEC),(国家科  相似文献   

4.
美国海洋学家、康涅狄格州立大学国家海洋研究中心主任理查德·库珀准备建一座水下城市他和他的同行———夏威夷大学教授亚历山大·马拉霍夫甚至已估算出这一项目的总造价需5亿美元。而且,私人赞助该项目的可能性很大。这一水下城市的面积约为3600平方米。如果资金能尽快到位,那么5年~7年后即可建成两位科学家认为,“海底之家会相当舒适,在那里可以一连住上几个月。库珀说:“海洋是我们星球上最早的生命保障系统那里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而且开发海洋也是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的迫切需要。”从20世纪60年代起,一些国家就开…  相似文献   

5.
国际海底是指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洋底,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称为“区域”。《公约》第一条对“区域”下了明确的定义: “‘区域’是指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海洋占地球总面积的71%,其中国际海底约占整个海洋面积的65%,其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深海大洋底最初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在一百多年前,当时英国的海洋考察船“挑战者”号于1872—1876年进行环球考察时,在水深5000—20000英尺的洋底采集到像土豆或垒球大小的黑色矿球,即现在通称为锰结核或多金属结核的矿石,在人类历史  相似文献   

6.
滑翔机获海洋能源动力在地球上,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四分之三的面积。正是由于海洋面积的广阔,以及人类受到不能像在空中那样翱翔的限制因素,海底世界一直保持着神秘,未被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7.
<正>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南极的臭氧层空洞面积已经达到了2820万平方千米,这一数字在1991年以来的数据中排名第4。臭氧层作为地球抵御太阳致命射线的保护层,它的空洞变化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一位地球系统科研室的研究员称:"今年我们借助气球运载设备对臭氧层进行了测量,发现在南极洲科考站上空的臭氧层几乎被100%消耗。"20世纪时期,含有氯气和溴气的人造化学品  相似文献   

8.
正地球总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其中大部分是海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互相沟连,海洋的总面积为3.61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通常海洋的中心主体部分叫洋,边缘附属部分称海。海与洋的区别主要是:海的水深较浅。平均水深在3000米以下,有的只有几十米深。海受大洋流系统和潮汐的支配。海与陆地接边,受大陆影响大,海洋要素随季节变化大,海水透明度较差。海底地壳为陆壳性质。  相似文献   

9.
正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而任何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国际海域(公海)总面积约为2.517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49%,是地球上最大的具有特殊法律地位的政治地理单元;国际海域的海底蕴藏着多种自然资源,是地球上尚未被人类充分认识和开发利用的潜在战略资源基地。同时国际海域多半位于深海,在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许多领域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蛟龙"号于2012年7月在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同时也创造了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实现了我国深海技术发展的新突破和  相似文献   

10.
占地球面积71%的海洋神秘莫测,由于海水的性质、温度、深度、含盐量,以及海底地形、矿藏,海洋生物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海洋中常有“海魔”出现。“海魔”是谁?  相似文献   

11.
中国海域面积30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浅海大陆架占120万平方公里以上.1960年以来,地质矿产部在中国近海大陆架地区进行了系统的综合地球物理调查,其中包括海底重力观测与船舷重力观测、航空磁测与海洋磁测、地震反射多次复盖观测和回声测深.在大陆架以外的海域则完成了一些路线测量.所有这些综合地球物理调查工作都使综合卫星导航系统(精度为±100米)结合无线电定位系统(精度达±10米左右),进行观测位置的测定.应该指出,在某些海区,例如,在南海北缘陆架区和南部深海盆地内,还与美国拉蒙特-多尔蒂海洋研究所联合进行了双船折射观测,研究地壳深部结构,以及海底热流测量.  相似文献   

12.
据一些海洋考察史记载,地球上还有另一类神秘的智慧动物——海底人。1958年,美国国家海洋学会的罗坦博士使用水下相机,在大西洋4000多米的海底,拍摄到了一些类似人类的足迹。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32000千米海岸线,其中陆岸线长18000千米,岛岸线长14000千米,有6500多个岛屿,海域十分广阔。从某种意义上说,当我们把目光瞄准海洋,我们就已经获得了机会。但海洋的合理开发、综合管理、生态保护、领土权益等问题,对我们这样一个传统的“大陆国家”来说,毕竟是全新的课题。今年是“九·五”第一年,中国“九·五”海洋大趋势将如何呢?本刊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我国政府管理海洋的最高职能部门领导——国家海洋局局长张登义。  相似文献   

14.
浩瀚的海洋总面积为3.6亿平方公里,占地球面积的71%;海水的体积为13.7亿立方公里,占地球总水体的97.2%;海洋的平均水深达3680米。广阔的海洋,不但是生命的摇篮、风雨的故乡、交通大道、国家门户、军事要地、科学奥秘的渊薮,而且是天然的资源宝库,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生物资源、化学资源、矿产资源和动力资源。在陆地资源不足,特别是能源紧张的情况下,开发富饶的海洋资源自然成为重要方向。海洋,是人类今后扩大活动范围,大可利用的场所。为此,海洋的利用问题就越来越成为许多国家关心的重大课题,而加强了对海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深海底下有颗粒状的黄金,这已为地质学家在对海底硫化物的调查过程中所证实。德国亚琛技术大学、汉诺威联邦地球科学和自然资源研究所以及法国海洋开发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使用一艘名叫“鹦鹉螺”号的深潜艇,在对西南太平洋1100米深水以下的瓦鲁·法海脊(Valu Fa Ridge)的调查过程中,发现了颗粒状的金。这个海脊位于南纬22度,在汤加海沟西面,是已知的劳背弧(Lauback—arc)扩张中心区域的一部分。发现黄金颗粒的地方,新的  相似文献   

16.
1969年,根据爱加·凯斯的的预言———传说大西洋中的神密岛屿,最后沉在海底的阿特兰提斯岛,将于该年在巴哈马群岛附近出现。因此,两个名叫罗伯特·费罗和米歇尔·格兰门里的英国作家到比密里岛一带探索。2月16日,他们和其他几个同伴在离比密里岛北岸约四分之三千米处下锚。他们的巴哈马向导对他们讲起了这一带水下奇特有趣的石头。他们决定前往一观。从水面俯瞰,这些石头像摆成了几何图形。潜水下去后,费罗和格兰门里发现几乎所有的石头都非常大,且均呈矩形。其中最大的有18-20米长,10米宽,2-2.5米厚。海底有…  相似文献   

17.
六十年代以来,海洋地质工作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达些成就的取得主要是由于许多国家使用了多种新式仪器和新技术,通过大范围的海底调查取得的。所以有的人把这一历史阶段内的海底研究称为海洋地质工作上的革命时期。这一时期内的重大发现之一便是洋底的年龄比海水本身的年龄还要小,就是所谓的海底扩张说。这个学说引起了全世界地球科学工作者的密切注意。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 为勘查以石油为主的近海海底矿产资源,从七十年代起,在南海陆架区开展了地质和地球物理综合调查工作。调查面积约为九万平方公里,包括八、九十米水深以内的广大海域(图1、图2)。  相似文献   

19.
1998年“六·五”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其目的在于呼吁各个政府和人民共同行动起来,保护由于人类活动而遭到严重威胁的海洋,而且海洋遭到破坏的程度远比人们想像的要严重得多。一、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海洋不但占据地球表面积的71%,含水量占地球总水量的96.5%,而且也是生命的摇篮。地球上生命的演化过程在漫长的时间内均是在海洋里进行的,而且都栖息在海洋中。那时,地球陆地上几乎到处都是山岳和荒漠,42亿年后,陆地上才出现多种多样的生机勃勃的生命,而且几乎都是由海洋生命演化而来的,人类的最早祖先也…  相似文献   

20.
寄语海洋——沿海省市长们的话本刊编辑部·导语·'98国际海洋年即将来临,海洋世纪呼之欲出。在当今的海洋世界、海洋时代,我们的国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海洋,开发利用海洋,发展海洋经济,建成海洋经济强国,把富饶、强盛的海上中国带入21世纪,已成为民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