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旅游溶洞内氡污染和从业人员的辐射防护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吕惠进 《中国岩溶》2002,21(2):173-139
在我国南方许多已辟为旅游景区(点)的溶洞中,氡及其子体浓度严重偏高,有的甚至超过放射性矿区坑道作业面上最大容许浓度,危害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的健康,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对北京西山某岩溶洞穴1至4层进行了氡浓度测量,研究洞穴中氡浓度的变化特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探讨其变化规律及其对人身体的危害。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溶洞在不同深度位置,氡浓度存在明显差异,随着深度的增加,氡浓度呈现线性的增长特征;溶洞内氡浓度在7、8、9月相对较高,平均浓度6123Bq/m~3,10、11、12月氡浓度较低,平均浓度2784Bq/m~3,呈现出季节性的变化特征,即夏季高而冬季低;溶洞内由氡及其子体所产生的年平均内照射剂量约为566 m Sv·a~(-1),超出国家规定公众年有效剂量的安全范围。建议对已经对公众开放的天然溶洞,进行氡浓度检测,采取有效的防氡降氡措施,减少氡及其子体的辐射,对人身体所产生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刘庆成  程业勋 《现代地质》1996,10(1):125-128
论述土壤和空气中氡的动态,分析和讨论了土壤对空气中氡浓度的影响,建立了土壤中铀含量与空气中氡浓度的关系式,按该式利用现有放射性物探资料快速定性地评价空气中氡浓度的分布  相似文献   

4.
四平市区土壤中氡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国内对测量天然条件下城市土壤中氡还为数不多的情况下,利用静态活性炭吸附法,对四平市区土壤中氡进行了测量,分析了四平土壤中氡的分布规律。区内土壤中氡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1-46.7Bq/l,个别点测值高出世界土壤中氡浓度平均值(7.4Bq/l)的8.6倍。根据土壤中镭的含量计算了空气中氡的变化规律,在距地表1m高的空气中氡浓度平均值为3.54Bq/l,此值在世界正常值范围(1-10Bq/l)内。  相似文献   

5.
青岛市环境氡浓度分布规律与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庆成  陈昌礼 《现代地质》1998,12(1):134-137
通过研究青岛市环境氡的分布规律,认为青岛虽然处在崂山花岗岩上,但由于土壤层不厚,土壤储气条件不好以及氡浓度很低的海风作用,青岛土壤氡浓度和空气氡浓度都不高。提出了一种新的土壤氡浓度预测方法,即利用现有地质资料中铀的含量评价环境氡浓度水平。  相似文献   

6.
在珠海地区测量土壤氡浓度和对应的表层土壤样品中的铀含量,用线性拟合的方法分析了氡与铀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氡浓度和铀含量呈正相关关系,氡浓度大于20000Bq/m3的概率和铀含量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土壤氡浓度受多个因素的影响,测定值不稳定,故以其超标概率来表征更为科学.根据关系模型和风险分级标准,就可以快速进行区域土壤氡的危害评价.  相似文献   

7.
氡的迁移富集及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氡(Rn)是镭(Ra)放射性衰变的中间产物,属于放射性惰性气体,经常溶解于水中或释放在空气中,过量则对人体健康会造成危害。地下水富集氡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岩石中镭的含量和岩石的射气作用,铀矿区和含放射性元素偏高的岩石分布区,地下水氡浓度较高。地下水的运动是氡运移到地表的主要途径,空气的氡主要来源于植物的蒸发和含氡地下水的释放作用;在使用氡浓度高地下水的室内,空气的氡浓度与氡源距离和空气对流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战略角度出发考虑了社会生活用房中氡的测量和减少氡对人体作用的问题;讨论了住宅中氡的测量,氡的来源,以及氡浓度变化的原因和若干防氡措施等。  相似文献   

9.
综合相关文献研究,通过工程实例介绍土壤中氡气浓度的检测方法,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探讨不同土壤中氡浓度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土壤孔隙度是影响土壤中氡气浓度的关键因素。不同类型的表层土壤,孔隙度不同,所含氡气浓度也不同。当表层土壤为房渣土、填土时,土质夯实,孔隙率低,氡浓度含量较低;表层土壤为粉土、粉质粘土时,土质较均匀,土层较疏松,孔隙度略大,土壤氡浓度大于前者;表层土壤为粉砂、细砂时,土层更为疏松,土壤中孔隙度再次增大,氡在土壤中有大量的存储空间,所含的氡浓度最大。因此,土壤的孔隙度大小影响氡从地下向地表渗透析出的难易程度,孔隙度越大氡越容易渗透其中,浓度就越高。  相似文献   

10.
《国外铀金地质》2001,18(2):110-114
研究了匈牙利东北部地区地下水中氡浓度的变化,该区特殊的地质特征造成井水(在100-350Bq.L^-1之间)和住宅空气中(有时可高达10000Bq.m^-3)高氡浓度,井水中观测到的氡浓度显示出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无法预测的变化特征,在相邻的井中,浓度值的变化可能达10倍,在一些井中,一年中可测到3-6倍(在20-180Bq.L^-1之间)的浓度值变化,观测的目的是探明壤中气的氡浓度,水中的氡浓度和气象参数(即,大气压、温度、风速和空气湿度)之间的相关性,获得了壤中气氡浓度和气压之间的良好相关性(相关系数k=-0.84)。  相似文献   

11.
朱德浩  朱其光 《中国岩溶》2005,24(4):318-325
重点叙述了1990年代中期对广西柳州响水岩所进行的洞穴自然环境系统长期观测的成果,在响水岩洞内设置12个测点,进行洞穴空气温度、湿度、CO2、空气负离子的长期观测,并对响水岩的氡浓度、风速、放射性等作了测定。对洞穴空气负离子的观测在我国属于首次。观测研究工作表明,洞穴空气负离子浓度远大于洞外,洞穴空气质量一般皆属最清洁空气。响水岩的氡浓度低, CO2 含量略高于洞外,放射性背景值低,是一个具有洞穴医疗价值的洞穴。   相似文献   

12.
喀斯特洞穴氡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子涛  杨晓霞  石定芳 《中国岩溶》2012,31(1):99-106
氡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向来是医学、化学、核物理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学术界虽然对喀斯特洞穴氡的来源(岩石、地下水)、氡浓度的影响因素(地质因素、洞体结构、洞内外气象参数)、氡浓度的测量(测量对象、测量仪器及方法)、氡的危害、氡的防治(隔离氡气渗入途径、排风通氡、控制洞穴内停留时间减少吸入量、加强监测)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对于喀斯特洞穴氡的形成机理、喀斯特洞穴氡测量标准的制定及有效剂量的估算、喀斯特洞穴氡的防治技术及员工的健康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3.
利用 PRM-2100氡子体监测仪对重庆市丰都县雪玉洞氡子体平衡当量浓度进行连续12个月的监测。研究表明:(1)雪玉洞洞内氡子体平均平衡当量浓度为2135.7 Bq/m3;取平衡因子为0.5,则其平均氡浓度为4271.4 Bq/m3;(2)氡子体平衡当量浓度总体呈现出夏季高、冬季低及洞层越高,浓度越高的特点,而且氡子体平衡当量浓度变化与洞内温度变化相关性不明显,但与洞外的相关性则较强;(3)雪玉洞游客因吸入氡子体所致的年均有效剂量当量为0.02 mSv/a,只是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估计的氡子体对公众产生危害的年有效剂量界限值(1.30 mSv/a)的1.54%,因此短时间游览对游客的健康不会产生影响。但是,由于洞穴讲解员、保安、拍照人员在洞内工作时间较长,接受氡子体照射的年均有效剂量当量分别为7.69 mSv/a、11.96 mSv/a、59.48 mSv/a,均高于UNSCEAR 的年有效剂量。因此,需要合理安排洞穴内工作人员工作时间和科学地制订出他们的年工作时间上限;加强氡危害相关知识的普及与洞穴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在高氡浓度析出区域进行屏蔽防护或在适当位置安装空气净化器;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氡及其子体浓度的分析和监测等。  相似文献   

14.
被誉为“空气维生素”的空气负离子具有调节神经中枢、促进新陈代谢等生物效应,有益于人体身心健康;同时负离子还具有抑菌、杀菌的作用,在喀斯特洞穴中负离子含量高,也造就了洞内洁净的空气。喀斯特洞穴康养就是依托于洞穴环境与小气候而开展的疗养、康体、休闲等一系列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本文采用指数分析法,从人体感受与环境卫生学角度选取人体气候舒适度指数、空气清洁度指数和空气负离子富含度指数构建喀斯特洞穴康养功能指数(CRFI)并以贵州红果树景区天缘洞为实例,来评价喀斯特洞穴的康养适宜性。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三个指标权重分别为0.142、0.286、0.572。根据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的洞穴环境连续监测数据发现,天缘洞洞内氡浓度年均为610.26 Bq.m-3,洞内CO2浓度年均521.900 ×10-6,符合国际辐射安全要求,满足洞穴康养开展的前提条件;洞内年均温为14 ℃,相对湿度大,人体气候舒适度相对较低;洞内正负离子含量在时间与空间上都存在较大幅度的变化,负离子浓度空间分布规律存在以TY-4地下湖为中心向洞口方向逐渐递减趋势,天缘洞4-9月全洞段空气负离子含量较高,空气清洁度指数均高于1.00,属于最清洁空气,极有利于人体健康。天缘洞全年的洞穴康养功能指数显示天缘洞最佳洞穴康养时间为5月与9月,最佳康养地点位于TY-4地下湖附近,仅有12月与1月不适宜开展洞穴康养活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某铀矿山11个废石堆场氡析出率和大气氡浓度的测量及氡所致年有效剂量估算表明,该矿山正在使用的废石堆场氡析出率值均超出了国家规定的管理限值水平,只有退役治理后的废石堆场氡析出率在管理限值以内;矿山废石堆场产生的大气氡浓度值为72.35Bq/m3,其所致的年有效剂量值为0.69mSv。  相似文献   

16.
汶川地震震后大成都地区断裂带活动性氡气测量分析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运用活动断裂剖面上的土壤氡气浓度测量,对大成都地区断裂的位置、范围和活动性进行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对大成都地区断裂带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对北川断裂虹口剖面、彭灌断裂小渔洞剖面、彭灌断裂中坝剖面、彭灌断裂白鹿剖面以及新津-蒲江断裂剖面进行监测,从测量结果分析可知:断裂剖面土壤氡浓度背景高于无断裂带地区,且受地震影响较大,距汶川地震震中越近,断裂剖面土壤氡浓度值越高;断裂剖面氡浓度异常阈值与背景值之比均不大于3,最大值与背景值之比均小于5。结合测量地点的地形、表层土壤结构等地质条件,对大成都地区震后活动断裂的相对活动性的强弱进行科学评价,认为目前大成都地区并无活动性极强的断裂,且北川断裂与新津-蒲江断裂的活动性高于彭灌断裂。  相似文献   

17.
Radon and its progeny have been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major contributors to the natural radiation and health hazards in the human dwellings. Even lung cancer is expected if it is present in enhanced levels beyond maximum permissible limit. This paper reports the measurements of indoor radon and its progeny in the urban dwellings of the Etah district of Uttar Pradesh province in Northern India using the cellulose nitrate (LR-115 type-II) plastic track detectors. It is found that the values of radon concentration vary from 3.52 to 248.64 Bq m−3 with a standard deviation of 69.19. The values of radon progeny concentration vary from 0.38 to 26.88 mWL with a standard deviation of 7.48. The effective dose has been calculated and found to vary from 0.05 to 3.76 mSv year−1 with a standard deviation of 1.05. The lifetime fatality risk is found to vary from 0.04 × 10−4 to 2.90 × 10−4. The results have been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reported in the rural areas of the same district.  相似文献   

18.
对北京平原区北西向和北东向两条氡浓度剖面进行了测量,发现北部地区氡背景值要大于南部,东向西方向氡浓度变化起伏频繁。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受到土壤母质、地层以及断裂的影响,发现断裂是影响北京平原区氡浓度高值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桂林市芦笛岩、大岩洞穴空气负离子浓度分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桂林市芦笛岩和大岩进行洞穴空气负离子浓度分布研究结果表明: ( 1)除疗养地、瀑布等个别区域外,洞内空气负离子浓度普遍较洞外的高,可高出几倍至十几倍; ( 2)近洞口段洞道空气负离子浓度由外向里可增加1. 6至5. 6倍,达到某点后趋于平稳; ( 3) 人类活动对洞中空气负离子浓度影响显著; ( 4)洞穴空气中的负离子浓度与湿度呈正相关; ( 5)在所测的八个月里,即2003年9月至2004年4月,洞穴空气负离子浓度在12月和1月较低。   相似文献   

20.
A radon risk map for the Walloon region of Belgium, based on the two databases available, has been calculated and is presented in this work. The data are organized into geological units. For each unit, an average logarithmic standard deviation is calculated, after correcting the higher variability of short term data. The region is divided with an 1-km grid. For each node, the local geological unit is determined, as well as the corresponding logarithmic standard deviation. The logarithmic mean is evaluated by smoothing the data belonging to the same geological unit as the node. Assuming a log-normal distribution, a map that shows for each node the predicted percentage of buildings with an indoor radon concentration above the Action level (400 Bq/m3) is constructed. This is the first radon risk map for this region that fully takes into account the geological inform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