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南地质》2012,(1):15-15
大熊猫憨态可掬,人见人爱,现在它唯存于我国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温带森林中。据2006年国家林业局调查,全国野生大熊猫1596只,圈养161只。  相似文献   

2.
寻找消失的大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已发表的大量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和海底钻探文献资料表明,现今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的不同部位——海底高原、深海平原、海沟、转换断层以至大洋中脊都可以找到大陆残块或大陆壳的痕迹。值得注意的是,大洋盆地中已经发现的大陆残块,在全球磁异常图上,大多位于南美洲、非洲、欧洲、南极洲、大洋洲的大陆磁异常带向相邻大洋盆地延伸部分,二者互相印证。这说明,具有大陆磁异常特征的这部分大洋盆地的基底具有大陆壳的性质,这是否意味着现代大洋的相当一部分深海盆地并不是以典型的大洋地壳,而是以大陆属性的地壳为基底的。然而,在世界地质图上,这些深海盆地的底多被以海底磁异常条带为基础的海底扩张模型解释为白垩纪的大洋地壳。这就不得不使我们对根据Vine—Matthews假说建立的海底扩张模型产生质疑。基于上述事实,我们认为,在大地构造研究中,不仅要在各时代的造山带中寻找消失的大洋,而且要在各个时期的海洋中寻找消失的大陆,才能更准确地进行古构造一古地理再造,还原各地史时期大地构造的真实面貌。我们认为,大陆经裂谷作用转化为大洋,大洋经造山作用转化为大陆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地球各层圈之间,特别是壳幔之间的物理、化学作用。因此,大地构造研究必须从全球整体出发,注意物质水平运动的同时,还要更加注意研究壳与幔、幔与核,以及壳、幔、核的不同层次之间能量的转换和物质转化过程,才能对大陆与大洋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作出正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科学家预测 ,到 2 0 50年 ,南极上空的臭氧洞将会消失。根据观测 ,2 0 0 0年 ,大气中破坏臭氧层的氟含量停止增加 ,并出现几十年来的首次下降。臭氧洞将会消失@李辉  相似文献   

4.
5.
三星堆文明消失原因的古环境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星堆文明的神秘消失,古环境演变应是重要原因,与全球性古气候环境变化直接相关.通过对古蜀(广汉)地区古环境演化研究得出,3.0 ka B P左右该区古环境演化与中国大部分地区有相似的变化趋势,也有气候变冷、环境恶化的事件发生.推断该区古环境恶化的主要表现是洪水流量突发性质的变幅增大,导致山前冲积扇上的河流摆动迁徙加强,以致其中一次突发性河流改道冲毁了三星堆古城.  相似文献   

6.
曾鸣 《湖南地质》2014,(7):85-86
今年春节前夕,我坐在大巴车上,从长沙向南疾驰两百公里,不用看表,也不用看地图,当车窗外天空的颜色慢慢变灰,公路两旁房子的外墙依次变黑,树叶渐渐看不出绿色……这就是我的故乡——冷水江的原风景。这座城市只比我们大十几岁,曾经迅速膨胀,现正迅速衰老。我一直担心,冷水江有一天会突然消失。直到我的双脚踏上了这片黑色的犹如肺痨病人脸色般的土地,心里才稍感踏实。至少,我的故乡还真实地存在于这个星球上。  相似文献   

7.
2012年10月,Nature期刊发表了一篇题为《海富营养化促使盐沼消失》(Coastal eutrophication as a driverof salt marsh loss)的文章。文章指出,盐沼是一种具有很高生产力的沿海湿地,可以为人类提供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例如沿岸城市的暴风雨防护、养分去除和碳封存)。尽管采取了很多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8.
土的冻结温度与过冷温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不同降温条件的冻结试验,明确了土中出现过冷的条件。当环境温度高于土的最低过冷温度时,土表现出稳定的过冷状态;当环境温度低于最低过冷温度时,边界出现短暂过冷,而土样内部不出现过冷。通过分级降温的方法测定了不同含水率的粉质黏土和细砂以及不同NaCl浓度的粉质黏土的冻结温度和最低过冷温度。当含水率等于或高于饱和含水率时,含水率对冻结温度影响不大;当含水率低于饱和含水率时,冻结温度随含水率减小而降低;不同含水率土样的最低过冷温度相差不大;冻结温度降低随NaCl浓度增大的比例系数与理想稀溶液中水的凝固点降低系数非常接近。结合稳定冻结时间、冻结温度、环境温度或最低过冷温度引入了能间接反映自由水含量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王保来 《冰川冻土》1993,15(4):535-541
多年冻土温度场在气候变化研究重要意义,因为多年冻土具有记忆古温度场的能力。钻探过程对冻土原状温度具有深刻影响,深钻孔在几个内难以恢复到天然状态。热扩散理论表明,50年后钻孔温度才能恢复至平衡状态。控制钻孔温度恢复的对数方程为求得冻土平衡态温度场提供了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11.
我国冰川的温度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冰川温度是冰川的一项物理状态指标,反映冰川发育的水热条件和冰川的运动条件。现今的冰川温度状况是过去和现在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冰川表面的热量平衡、积累和消融、融水的活动、冰川的运动以及地热流的作用都对冰川温度场产生影响。我国冰川工作者自1959年首次进行观测,至今已经积累起一批数据,为研究我国冰川的物理  相似文献   

12.
地表温度和地表辐射温度差值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依据实验数据,研究利用标准黑体源对红外辐射计测定值进行标定的方法;分析天空比辐射率的变化特性;计算天空环境辐射,与长波辐射计测定值进行比较;推算考虑天空环境辐射和地表比辐射率后的地表温度,研究地表温度与地表辐射温度的差值。结果表明:①地表辐射温度未经标准黑体源标定与标定后的差值绝对值在0.1~1℃之间;②天空比辐射率的变化范围为0.75~0.85,不同下垫面天空比辐射率日变化趋势非常一致;③用空气温湿度计算的天空环境辐射与长波辐射计测定值的差值较小,相对误差平均为3.1%,但是天空37°热红外辐射计观测值与长波辐射计测定值差值较大,相对误差平均值达到38.1%;④地表温度高于地表辐射温度,差值在0.2~1.5℃之间。  相似文献   

13.
最近在石油勘探中关于如何测知正确的地温分布一事据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已有人提出从电测井所取得的井下温度(BHT)中推定与实际地温的近似值(静态温度,TF)的方法(Dowdle和Cobb,1975;田中、佐藤,1977)。田中等的经验式 TF=K(BHT-15)+15中的校正系数K,根据地区变化,与地温梯度具有密切的相关性。TF与BHT的关系以TF=K·BHT+α…(1)表示,K根据地温梯度的不同,变化在1.04~1.71之间。例如6.42~6.53℃/100m时,TF=1.71BHT—12.6;3.75~4.30℃/100m时,TF=1.29BHT-0.5;2.1℃/100m以下时,TF=1.04BHT+5.5。所有这些一次回  相似文献   

14.
陈勤  段亚辉 《岩土力学》2010,31(3):986-992
以溪洛渡无压泄洪洞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维有限单元方法对不同洞室环境温度和围岩温度情况下的施工过程进行仿真模拟,通过比较底板、边墙和顶拱不同衬砌部位的最高温度、最大内表温差、最低温度、早期和冬季最大拉应力等,对洞室环境温度和围岩温度的变化对泄洪洞衬砌混凝土温度和温度应力,以及温度裂缝发生、发展与控制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洞室气温和围岩温度对衬砌混凝土的温度场和应力场均有明显的影响。在冬季施工衬砌混凝土更容易产生早期裂缝,夏季施工时既要防止早期裂缝,也要注意防止冬季裂缝。围岩温度低时,衬砌围岩侧混凝土拉应力明显增大,但对表面和中心的应力影响很小,因而对温度裂缝的发生影响很小。研究成果为隧洞工程衬砌混凝土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顶板温度和温度位移预报模型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温度位移和多年冻土顶板温度是活动层研究和冻土环境研究中重要的能量指标. 主要讨论国外普遍采用的温度位移和多年冻土顶板温度近似模型的适用性, 并在青藏公路沿线8个冻土地温监测断面中应用模型进行计算. 结果表明温度位移和多年冻土顶板温度近似模型能够被用于预报低温多年冻土(年平均地温低于-1.5 ℃), 对于高温多年冻土(年平均地温高于-1.5 ℃)该模型不适用.  相似文献   

16.
松辽盆地白垩纪湖泊水体温度与古气候温度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泊沉积物沉积的第一场所是湖底,湖底温度的高低影响沉积有机质的保存,也影响湖底下部地层的温度。了解古水体温度尤其是古水底温度情况成为评估松辽盆地白垩系生物气勘探前景的必要研究内容之一。根据已有的古气候研究成果与现今气候对比,得出白垩纪松辽盆地年平均气温约为14~24℃。再根据水库温度的计算方法和利用已有的古纬度及古水深的研究成果计算得出,白垩纪松辽盆地古湖盆水体表面温度为17~25℃;水深大于20 m的深湖区,水底温度为6.2~12.5℃;湖底最深处温度为4.0~11.3℃;青山口组和嫩江组沉积时期,湖水分层明显,湖底温度季节性变化很小且温度较低,约为8℃。湖底的低温对松辽盆地白垩纪生物气勘探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7.
郑志勤  黄坚 《物探与化探》1990,14(6):425-431
本文以西藏羊八井浅层热田温度测井为例,研究分析了该热田温度场的平面特征和剖面特征,探讨了热田温度场在该区的地质、水文意义,指出研究井温曲线的各种形态,有助于分析地质构造、追溯热流体运移、迳流路径,为合理布孔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成岩温度的判别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积物沉积之后,在没有受到高压和岩浆热力影响时所经历的一切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Walther(1894)称之为成岩作用。这一定义包括了我们所谓的准同生作用、成岩作用和表生作用等阶段,即广义的成岩作用。成岩作用的主要控制因素是主岩成分、温度、压力和孔隙流体性质。其中温度是最关键的因素,人们也主要是根据温度来划分成岩作用和后生作用的界限。一般把浊沸石稳定的上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