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国对虾微孢子虫病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孢子虫又称微粒子虫(Nosema),是微小的单细胞动物,分布广、危害大,已发现的种类有800多种[1],主要寄生于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特别是昆虫。在对虾疾病中,微孢子虫是所有寄生虫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微孢子虫属于微孢亚门、微孢纲、微孢目、单丝亚目。寄生于对虾的微孢子虫属微粒子科(Nasematidae);目前已报道4种微孢子虫寄生于对虾:奈氏微粒子虫(Nasemanelsoni);对虾特汉虫(Thelapanipanael);桃红对虾特汉虫(Thela-panipanael duarara)对虾…  相似文献   

2.
对虾病害的发生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虾病害的发生主要由病原体、对虾的身体状态和生态环境三大因素决定的。病原体入侵虾体是对虾病害发生的首要条件。但仅有病原体的存在对虾并不一定发病,对虾发病与否还要看病原体存在的状  相似文献   

3.
对虾疾病的研究现状与我国虾病泛滥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世界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和不断暴露出的问题已充分证实,疾病泛滥正在成为限制对虾养殖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对虾疾病及其防治措施的深入研究将是今后很长时间里整个对虾养殖领域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为了对有关研究工作的开展有所帮助,下面根据一些资料和我国虾病暴发的特点及作者的研究工作,就对虾疾病的总体情况作一概括性探讨,以抛砖引玉。l对虾疾病的研究现状l.血病因研究近年来,具有传染性的生物性病因(病原体)仍然是被关注的重点。而各种病原体中,研究最多、进展最快的属对虾病毒。到目前为止.国外报道的对虾病…  相似文献   

4.
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的宿主调查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用地高辛 (DIG)标记的WSSVDNA探针斑点杂交与原位杂交技术 ,在中国对虾、斑节对虾、南美白对虾、刀额新对虾、脊尾白虾、天津厚蟹、日本大眼蟹体内检测到了WSSV ,它们是WSSV的天然宿主 ;在经人工感染的哈氏美人虾、短脊鼓虾、克氏原螯虾、肉球近方蟹、滕壶体内检测到了WSSV ;在球形侧腕水母、病虾池的桡足类等浮游生物、卤虫无节幼体以及人工浸泡感染卤虫成体体内没有检测到WSSV。经原位杂交检测 ,虾类的甲壳下上皮、胃上皮、附肢、造血组织、鳃等组织器官均可被WSSV侵染 ,其中甲壳下上皮和鳃对WSSV敏感 ;蟹类的甲壳下上皮和鳃对WSSV敏感 ;在中国对虾、南美白对虾、脊尾白虾、注射感染的克氏原螯虾的精巢中 ,精荚的结缔组织细胞和血细胞呈阳性 ,在中国对虾、脊尾白虾以及注射感染的短脊鼓虾的卵巢中 ,结缔组织细胞和滤泡细胞被WSSV感染。  相似文献   

5.
张伟权  鲍鹰 《海洋科学》1989,13(4):63-68
一、提高人工越冬亲虾成活率 (一)越冬期虾病防治 虾病问题是当前对虾越冬生产中出现的颇为棘手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引起对虾得病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1)水环境条件突然变化;(2)营养不良;(3)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感染。目前我国南北方各地已知的越冬期虾病主要有: 1.褐斑病 我国南北方各地养殖生产中  相似文献   

6.
利用新洁尔灭和高锰酸钾治疗对虾聚缩虫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缩虫病是对虾养殖中常见的附着生物病害,发病率高,养虾场都有发生,尤以每年7—10月为多。其危害在于:当聚缩虫大量附着于虾鳃和体表时,会妨碍对虾的呼吸、游泳、食觅和蜕壳机能,严重的还会导致对虾死亡。 对聚缩虫病害的防治,目前国内外通常的  相似文献   

7.
光合细菌对防治斑节对虾病害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韦受庆 《海洋通报》1997,16(3):92-96
本文报道了光全细菌对预防和治疗斑节对虾Penaeus mondon病害的地比试验结果,光合细菌能净化水质,恶化病原体繁衍条件,改善斑节对虾营养,增强虾体抗病力,可有效地预防斑节对虾病害,并对早期轻病以堤衣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山东中国对虾暴发病病原体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关于养殖对虾的疾病及其防治的研究已有大量报道[1,2,4~12],对虾的病毒病多达10余种。近年来,我省的对虾暴发病,发病急、发病面积大。病症与文献[12]的斑节对虾杆状病毒,以及文献[11]报道的极为相似。本文主要对从发病中国对虾分离纯化的病原体进行感染实验,同时对病毒悬液和病虾组织进行显微及亚显微结构的观察,结合对病毒核酸的分析结果,证明山东中国对虾暴发病的主要病原体可能是杆状病毒。1材料与方法1.1实验材料暴发病中国对虾取材于寿光、威海等地区,用于进行感染实验的健康中国对虾取于无棣和石岛对…  相似文献   

9.
聚缩虫病是对虾养殖危害较大的一种常见病害。以前报导的多是单养虾塘的防治技术。随着虾、贝混养技术日益提高,混养面积逐年增加,我们筛选出几种对虾、贝无毒害或较小毒性的防治聚缩虫病的药物,并已在生产中推广使用。本文主要报导硫酸铜、福尔马林、新洁尔灭等三种药物的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0.
连续3年的对虾病毒病,使我国对虾养殖陷入困境。为了战胜虾病,我国广大虾农和科技工作者奋斗在养虾第一线,对虾病的防治工作进行刻苦的研究探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总结这些经验,吸取其中的教训,对于尽快战胜虾瘟,重振我国对虾养殖业雄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就我国虾病防治情况,结合江苏省盐城市虾病防治的实际,谈几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1.
刘克强 《海洋科学》1995,19(6):68-69
全身性细菌感染引起的红腿病,是一种重要的弧菌病,主要影响幼虾和成虾,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可以造成整池对虾在较短时间内出现大量死亡,是对虾养成期间危害严重的疾病之一。为了防治对虾红腿病,我们在室内进行了药物饵料筛选试验,在筛选的基础上,研制出复合抗菌药物(FTL),在对虾养殖生产中进行了应用试验,获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1材料和方法1.l室内药物筛选试验试验用病虾1991年7月采自青岛黄岛区对虾养殖场,病虾体长约6.5cm,病症表现为游泳足、步足和其它附肢及尾扇变红。病虾取回后放于室内暂养,试验…  相似文献   

12.
对虾养成期疾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对虾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传染性和非传染性虾病开始流行。特别是高密度养殖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后,助长了许多疾病的产生和传播,致使不少国家与地区在经济收益方面造成了巨大损失。目前,正确认识虾病发生的原因和及时提出控制虾病的方法,已经成了当务之急。 世界对虾养殖生产中,迄今已发现的对虾疾病不  相似文献   

13.
久效磷对中国对虾血淋巴酚氧化酶活力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初步研究了低浓度久效磷胁迫对中国对虾胁迫对中国对虾血淋巴酚氧化酶(PO)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久效磷短时间胁迫,对中国对虾血淋巴的PO活力有刺激增强的作用;增大药物浓度和延长胁迫时间,可使其活力降低,且随药物浓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这种降低作用逐渐增强。因此认为,久效磷胁迫会抑制机体识别和清除病原体的能力,将可能导致对虾疾病的发生,是虾病暴发的可能诱因。  相似文献   

14.
波影 《海洋信息》1994,(2):25-25
“虾病的控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组织多学科的专家进行综合研究。要依靠养虾专家、细菌和病毒专家、环境学专家和生态学专家共同努力,控制虾病的蔓延并从根本上防治虾病,为我国对虾养殖业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这是中国科协副主席、党组书记高潮于1993年11月24日在青岛召开的全国人工养殖对虾疾病综合防治和环境管理学术研讨会上强调的。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两个盐场的盐田生态初步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卤虫(Artemia parthenogenetica)为我国北方海盐区的重要天然资源,除了卤虫的无节幼体被广泛的应用在鱼虾的人工育苗外,近年来鲜活卤虫也成为养殖对虾的优质天然饵料。根据全国对虾养殖顾问组1986年工作报告,仅唐山市(养虾7.9万市亩)就投喂卤虫5,000~6,000吨。由于大量捕捞卤虫资源已遭破坏。近年来有关卤虫的研究逐年有增,然而有关卤虫栖息的盐田的生态方面的研究则未见报导。  相似文献   

16.
1992~1993年福建南部地区虾病的调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2年7月~1993年11月,福建养殖对虾发生了数起严重的流行性虾病.病发高峰期分别出现在1992年7月(发病对象为长毛对虾和斑节对虾)、1992年9月(日本对虾)、1993年5月(中国对虾,斑节对虾,长毛对虾和日本对虾)和1993年10月(日本对虾)。本文对上述4次虾病做了调研,探讨了细菌、病毒和某些生态因子的变化与虾病的关系。l材料与方法1.1细菌的检测材料取自同安西柯万亩对虾养殖地(表l),采集方法按微生物调查规范[1],3h内带回实验室。检测按陈和范等[2,3]方法分离、培养、鉴定和…  相似文献   

17.
暴发性流行病病原对中国对虾越冬亲虾人工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典型的白斑症病虾中,分离出一种杆状病毒,属对虾白斑病杆状病毒[3]。为了探讨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发病机理及传播机制,作者于1996~1997年冬季,采用青岛地区当年夏季暴发典型白斑症的病虾,对中国对虾健康的越冬亲虾进行了白斑病杆状病毒的感染试验。1 材料和方法1.1 病虾标本与病原分离具典型白斑症状的病虾,于1996年8月取自青岛城阳区红岛邵格庄发病的虾场,保存于-70℃。剥离病虾的胃、肠及鳃组织约10g,加液氮充分研磨,加90ml0.01mol/LPBS(0.2mol/LNa_2HPO_4-Na…  相似文献   

18.
重组鱼类生长激素对中国对虾成活率及促生长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1999933年年后后暴暴发发性性对对虾虾病病毒毒病病的的流流行行 ,,严严重重制制约约着着对对虾虾养养殖殖的的进进一一步步发发展展。。如如何何通通过过促促进进中中国国对对虾虾生生长长 ,,提提高高其其抗抗病病力力已已成成为为目目前前亟亟待待解解决决的的问问题题 ;;其其中中通通过过在在对对虾虾人人工工饵饵料料中中加加入入一一些些生生长长因因子子 ( (如如生生长长激激素素等等 ))或或满满足足对对虾虾的的各各种种营营养养需需求求 ,,提提高高中中国国对对虾虾的的生生长长速速度度与与抗抗病病力力是是解解决决这这…  相似文献   

19.
关于对虾的“黑鳃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虾“黑鳃病”的名称,最早是1968年日本石川雄介在养殖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eus)的病虾上发现了镰刀菌,因病虾鳃丝变黑而命名的。以后江草周三等人又以此名称陆续发表了许多研究报告。Johnsoll(1974)和Lightrier(1975)等报告了得克萨斯州的桃红对虾(P.duorarum)、褐对虾(P.aztecus)、加州对虾(P.californiensis)、中美白对虾(P.occidentalis)和蓝对虾(P.stylirostris)等因水中含有重金属离子使虾鳃变黑的病例,他们也用“黑鳃病”这个名称。我国近几年来有些养虾地区也说有黑鳃病发生。作者根据三年来对我国的东方对虾(P.orientalis)、长毛对虾)P.penicillatus)和墨吉对虾(P.merguiensis)等疾病的调查,参考国外的报道对这问题进行综述,并对“黑鳃病”名称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原体研究Ⅱ. 病原体的分离纯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不同地区典型病虾的头胸部和肝胰腺,通过差速和超速离心,进行了病原体的分离纯化.结果表明,各地样品提纯后,均可见大量杆状病毒,其长度为380-410nm,直径为90-100nm,与组织切片所观察到的病毒颗粒相比,其长度较大,而直径较小.感染实验结果表明,该种病毒是造成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