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对虾“黑鳃病”的名称,最早是1968年日本石川雄介在养殖日本对虾(Penaeusjaponicus)的病虾上发现了镰刀菌,因病虾鳃丝变黑而命名的。以后江草周三等人又以此名称陆续发表了许多研究报告。Johnson(1974)和Lightner(1975)等报告了得克萨斯州的桃红对虾(P.duorarum)、褐对虾(P.aztecus)、加州对虾(P.californie-nsis)、中美白对虾(P.occidentalis)和蓝对虾(P.stylirostris)等因水中含有重金属离子  相似文献   

2.
辽宁沿海中国对虾常见病多发病病原菌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将辽宁省沿海地区中国对虾常见病、多发病病原菌及其防治技术的研究结果简报如下。1丹东地区1·1常见病、多发病以黄鳃病为主,有时也出现红腿病、黑鳃病、烂鳃病等。该区养虾的水质良好,对虾人工养殖也有一定基础,但在1987~1988年,东沟县100000亩虾池发病面积达85%以上,减产率占70%左右,对虾的绝产面积达7000多亩。l.2病原菌黄鳃病的病原菌(91I0,91A0,P0-1)都为端生单鞭毛弧菌,经细菌学鉴定后.定名为鳗弧菌(Vibroanguillarum)(图1),经电镜观察,认为对虾黄…  相似文献   

3.
提出1、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镰刀菌病在鳃、甲壳和附肢上的症状;2、在肌肉、中肠腺等组织器官形成的病灶;3、切片的染色观察。指出镰刀菌寄生在鳃组织破坏虾的呼吸功能,是镰刀菌病引起中国对虾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今年最大的一次对虾病害袭击了天津市沿海地区,其来势猛、发展快、死亡率高。汉沽区近20000亩精养虾池从1993年6月下旬开始出现病害,相继在全区蔓延,到7月上旬,全区已有2000亩虾死亡。天津市汉沽区德安水产养殖技术开发部应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制的防治对虾病害的新药——“虾康一号”在汉沽区部分虾池进行了中试获得成功。7月上旬,海沿虾场和盐场养虾场对虾发病,现场检查发现病虾有黑鳃、黄鳃、红腿、红体、空胃、肝胰腺肿大、糜烂、萎缩和不振食等病症。试验者检查了沿海虾场3号(25亩)、5号(12亩)、…  相似文献   

5.
1990年7~8月,舟山地区的对虾养殖场暴发了流行性对虾黑鳃褐斑综合症,造成对虾大量死亡。作者根据这一病情,对病虾的主要器官组织进行了电镜观察。结果发现,病虾鳃丝细胞中有支原体感染。寄生部位为鳃呼吸上皮细胞的细胞质和核周腔。支原体多形态,呈近圆形、细长条形不等,无细胞壁,仅有单一膜包围,中心为一电子密度较低的区域。  相似文献   

6.
中国对虾养成期镰刀菌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从患黑鳃病变的中国对虾成虾鳃组织中分离到一株镰刀菌,该菌能释放大量的分生孢子,在养殖水体中广泛传播。经人工感染实验确证,中国对虾对该菌具有高度易感性。本文依据Booth系统,采用单孢子分离纯系,结合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该病原菌鉴定为半知菌纲Deuteromycetes、镰刀菌属Fusarium的茄类镰刀菌Fusarium solani(Mart)。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由患黑鳃病的中国对虾分离到的二株尖也孢镰孔菌进行了初步研究。其最适生长温度25℃,盐度15.0-35.0,pH值6-7。该菌生长快(直径9.19-9.36cm/3d),孢子萌发迅速。乌梅等中草药可以有效地抑制该菌株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刘克强 《海洋科学》1995,19(5):64-65
随着我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养殖生产的发展,虾病日趋严重。1993年,由于虾病发病早、范围广、死亡率高,给我国对虾养殖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因地理水质环境及致病因子不同,虾病及症状十分复杂。但发病范围广死亡率最高的是“头胸甲白斑,肝胰腺肿大综合症”。其特点是在头胸甲壳上出现白斑,有的体色微红,内部解剖发现肝胰腺肿大,有的红肿有的白浊。病理检查,从肝胰腺分离出大量弧菌,同时在血淋巴、心肌间质、整个中肠管壁和鳃上也发现大量细菌。有的从肝胰腺、胃壁和中肠细胞中发现病毒或病毒包涵体。这种…  相似文献   

9.
由二种气单胞菌引起的中国对虾败血病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于1992年7月-1993年3月,用分离病原菌,注射感染,侵浴感染,创伤感染、投喂感染,重复分离病原菌,测定病原菌生理生化特性和对药物敏感性,观察病理变化研究气单胞菌引起的中国对虾败血病。结果表明,病原菌为嗜水气单胞菌和豚鼠气单胞菌,它们的最适生长温度,盐度,PH分别为30℃,35和8,两种菌对氯霉素,氟哌酸和复方新诺明均敏感,病虾主要病变为鳃,肢鳃和鳃盖内膜部分或全部坏死变黑,心脏和消化道粘膜下  相似文献   

10.
暴发性流行病病原对中国对虾越冬亲虾人工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典型的白斑症病虾中,分离出一种杆状病毒,属对虾白斑病杆状病毒[3]。为了探讨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发病机理及传播机制,作者于1996~1997年冬季,采用青岛地区当年夏季暴发典型白斑症的病虾,对中国对虾健康的越冬亲虾进行了白斑病杆状病毒的感染试验。1 材料和方法1.1 病虾标本与病原分离具典型白斑症状的病虾,于1996年8月取自青岛城阳区红岛邵格庄发病的虾场,保存于-70℃。剥离病虾的胃、肠及鳃组织约10g,加液氮充分研磨,加90ml0.01mol/LPBS(0.2mol/LNa_2HPO_4-Na…  相似文献   

11.
1992~1993年福建南部地区虾病的调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2年7月~1993年11月,福建养殖对虾发生了数起严重的流行性虾病.病发高峰期分别出现在1992年7月(发病对象为长毛对虾和斑节对虾)、1992年9月(日本对虾)、1993年5月(中国对虾,斑节对虾,长毛对虾和日本对虾)和1993年10月(日本对虾)。本文对上述4次虾病做了调研,探讨了细菌、病毒和某些生态因子的变化与虾病的关系。l材料与方法1.1细菌的检测材料取自同安西柯万亩对虾养殖地(表l),采集方法按微生物调查规范[1],3h内带回实验室。检测按陈和范等[2,3]方法分离、培养、鉴定和…  相似文献   

12.
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的宿主调查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用地高辛 (DIG)标记的WSSVDNA探针斑点杂交与原位杂交技术 ,在中国对虾、斑节对虾、南美白对虾、刀额新对虾、脊尾白虾、天津厚蟹、日本大眼蟹体内检测到了WSSV ,它们是WSSV的天然宿主 ;在经人工感染的哈氏美人虾、短脊鼓虾、克氏原螯虾、肉球近方蟹、滕壶体内检测到了WSSV ;在球形侧腕水母、病虾池的桡足类等浮游生物、卤虫无节幼体以及人工浸泡感染卤虫成体体内没有检测到WSSV。经原位杂交检测 ,虾类的甲壳下上皮、胃上皮、附肢、造血组织、鳃等组织器官均可被WSSV侵染 ,其中甲壳下上皮和鳃对WSSV敏感 ;蟹类的甲壳下上皮和鳃对WSSV敏感 ;在中国对虾、南美白对虾、脊尾白虾、注射感染的克氏原螯虾的精巢中 ,精荚的结缔组织细胞和血细胞呈阳性 ,在中国对虾、脊尾白虾以及注射感染的短脊鼓虾的卵巢中 ,结缔组织细胞和滤泡细胞被WSSV感染。  相似文献   

13.
人工越冬对虾体内寄生纤毛虫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中国对虾越冬亲虾体内寄生纤毛虫病的发病机制、病理组织及防治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虾体表损伤是致病的主要原因。纤毛虫通过伤口进入虾体内,寄生于心脏血淋巴,吞噬血细胞,破坏组织尤其是鳃组织。致使组织机构损伤,缺血、变性,对虾呼吸困难,贫血、窒息而死,防止对虾体表受伤是预防该病的唯一途径。一些外用消毒剂如福尔马林、孔雀绿等对该病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刘克强 《海洋科学》1995,19(6):68-69
全身性细菌感染引起的红腿病,是一种重要的弧菌病,主要影响幼虾和成虾,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可以造成整池对虾在较短时间内出现大量死亡,是对虾养成期间危害严重的疾病之一。为了防治对虾红腿病,我们在室内进行了药物饵料筛选试验,在筛选的基础上,研制出复合抗菌药物(FTL),在对虾养殖生产中进行了应用试验,获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1材料和方法1.l室内药物筛选试验试验用病虾1991年7月采自青岛黄岛区对虾养殖场,病虾体长约6.5cm,病症表现为游泳足、步足和其它附肢及尾扇变红。病虾取回后放于室内暂养,试验…  相似文献   

15.
张起信 《海洋科学》1995,19(3):8-10
近年来,由于虾病大面积的连续暴发,给我国养虾业带来了极其严重的灾害。人们惊恐不安、思想混乱:有的持悲观消极情绪,认为明年宁肯撂荒,对虾是不能养了;也有些人持侥幸心理,盲目地认为对虾过去怎么养,今后还得怎么养。我们认为对虾是要继续养的,但必须尊重现实,彻底打破传统的养虾观念和技术观念,认真分析问题实质,找出新的规律性东西。进行“巧养”对虾,走“稀放、优质、高效”的路子,才能度过难关,迎来我国养虾业新的曙光。其具体措施有如下几点:1把好清池消毒关清池消毒尽管是一个老问题,但必须当成新问题来强调。由于…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对中国对虾黑鳃、褐斑综合症进行病原菌分离和人工感染试验的报告。经细菌学鉴定表明,分离菌分别为海弧菌Vibrio pelagius Baumann和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 sakazaki。人工感染试验显示,海弧菌是引起对虾黑鳃、褐斑综合症的主要病原菌,溶藻弧菌的合并感染导致对虾败血死亡。此外还应用电子显微镜对分离纯化的病原细菌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  相似文献   

17.
虾池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虾病的关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郭皓  于占国 《海洋科学》1996,20(1):39-45
1991年6月至9月对大连地区3个虾场养殖的中国对虾及虾池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研究了虾池浮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数量分布、演替特征及其与虾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虾池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和数量分布具有较大的突发性;优势种单一,多为赤潮生物种类,有些种类原本为底栖生物;群落演替时间短,变化快;养殖对虾发病症状为红腿和黄鳃,严重出现死亡。浮游植物的总量尤其是赤潮种类的总量与对虾的发病程度有正相关性;群  相似文献   

18.
波影 《海洋信息》1994,(2):25-25
“虾病的控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组织多学科的专家进行综合研究。要依靠养虾专家、细菌和病毒专家、环境学专家和生态学专家共同努力,控制虾病的蔓延并从根本上防治虾病,为我国对虾养殖业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这是中国科协副主席、党组书记高潮于1993年11月24日在青岛召开的全国人工养殖对虾疾病综合防治和环境管理学术研讨会上强调的。  相似文献   

19.
《海洋科学》2012,36(4)
研究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黑精荚”产生的病因及防治方法。结果表明:“黑精荚”是由于雄虾长时间生活在污物较多的池底中引发细菌感染而造成的。保持池底清洁、挤出黑精荚、投喂优质饵料和保持水温30℃以下,可使精荚重新形成并发育成熟;用二氧化氯和诺氟沙星联合用药使黑精荚恢复功能等措施可有效防治“黑精荚”病。  相似文献   

20.
对虾的人工养殖已成为我国养殖业中的支柱产业,不仅拓宽了农村劳动力市场渠道,同时也是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经济产业。但是近几年来,由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病毒或细菌感染、水质污染、饵料变坏引起的应激反应。造成对虾大面积遭灾,有的甚至全军覆灭。 我国北方沿海一些地区,为躲避高温期的对虾流行疾病,提出早育苗、育大苗的建议。而虾苗质量的好坏,又最终会直接影响对虾的成长和产量。我国部分育苗场采用提高育苗池温度和加大抗生素用量,促使虾苗在长度上达到0.7-1cm,从而符合放养规格。日本学者Nakamura(1987)用组织学方法研究日本对虾的流行疾病时发现,仔虾在P20期以前,特别是P4-10期时,发育的淋巴器官大小的转换值较低,仔虾期抵抗力亦较低,是仔虾易发病死亡的原因,而这段时期又正是中国对虾的放养期,从育苗池到虾塘,环境的改变较大,若加上育苗场急功近利的作法,则会加速仔虾的死亡或成为孱弱的个体。 据酒井(1992)、梶田(1990)、 Kajita等(1992)、 Sakai等(1991)、 Edwards等(1988)报道,生长激素对鱼类不仅有促进生长的作用,而且还有提高免疫力的效果。本课题组在完成山东省“八五”攻关课题“基因工程人工合成饵料的研制”过程中,同样证实了生长激素对鲤鱼有显著的促生长和抗病作用。但是在对虾的养殖中,有关生长激素的报道不多。本文为利用浸渍生长激素对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仔虾生长和耐盐度影响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