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罗迪柯  陈靖  姚仲友  匡福祥  姚春彦 《地质通报》2017,36(12):2197-2207
圭亚那地盾位于南美洲亚马孙克拉通的北部,其北部广泛发育太古宙典型的花岗岩-绿岩带,主要岩石组成为花岗岩、片麻岩和英云闪长岩,古元古代变质超基性-基性火山岩-侵入岩、其他变质火山岩等。由于独特的地质构造位置和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形成了良好的绿岩型金成矿地质背景,产生了大量的金矿床。通过总结圭亚那地盾北部绿岩带的岩石特征、成岩时代和构造演化历史,对委内瑞拉埃尔卡劳金矿、圭亚那欧迈金矿和苏里南罗瑟贝尔金矿进行典型矿床剖析,系统研究了该区绿岩带型金矿的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流体及成矿年代学特征,建立了区域绿岩带型金矿成矿模型,并在分析找矿要素的基础上,提出圭亚那地盾北部的金矿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2.
绿岩带型金矿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外绿岩型带金矿在成矿模式,构造控制,成矿物化条件研究方向的某些进展,我国绿岩带与国外经典绿岩带有一定的差异,因而表现在成矿作用上也独树一帜,初步提出我国绿岩带型金矿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华北陆块北缘中段广泛分布太古宙绿岩带 ,同时也是我国中生代岩浆活动最发育的地区。中生代强烈的陆内造山运动 ,对区内早期的绿岩带和其中的金及金矿床进行强烈的活化改造 ,形成壳源深熔花岗岩和有关的再生型金矿床。文中详细论述了区内与壳源深熔花岗岩有关的绿岩带再生型金矿床的地质特征 ,花岗岩和金矿床与太古宙绿岩带密切的空间分布和成因关系 ,并讨论了金矿的成矿模式。与成矿有关的花岗岩是造山带的产物 ,岩石富碱质、属钙碱性系列 ,形成深度较浅 ,塑性流变弱 ,常具似斑状结构 ,岩体常为多期次侵入 ,岩性多样 ,分异好 ,岩脉发育。硫、铅同位素组成显示花岗岩、金矿床和绿岩带具有亲缘关系。成矿流体富氯和富硫 ,盐度变化较大。金矿床形成在燕山早、中期。  相似文献   

4.
华北陆块北缘中段金矿床分布较多 ,产出较为集中 ,也是我国重要的黄金生产基地。本区是我国地质历史演化最久 ,又经历了多期、多阶段的构造 -岩浆活动的叠加 ,因而金矿床的形成具有多期性、多样性、继承性和新生性等特点。本区金矿床主要产在绿岩带构造 -岩浆活动的有利部位 ,统称绿岩带型金矿床 ,可分为同构造晚期初生型金矿床和构造期后再生型热液金矿床两类 ,又可细分为若干亚类 ,其中再生型热液金矿床分布较广 ,规模较大 ,具有较大找矿潜力。由于区内发育多期、多阶段的成矿构造 -岩浆活动 ,因而在一个金矿床密集区内 ,有时在不同的构造部位 ,分别产出初生型和再生型热液金矿床 ,这是指导找矿的重要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5.
华北陆块北缘中段广泛分布太古宙绿岩带,同时也是我国中生代岩浆活动最发育的地区。中生代强烈的陆内造山运动,对区内早期的绿岩带和其中的金及金矿床进行强烈的活化改造,形成壳源深熔花岗岩和有关的再生型金矿床。文中详细论述了区内与壳源深熔花岗岩有关的绿岩带再生型金矿床的地质特征,花岗岩和金矿床与太古宙绿岩带密切的空间分布和成因关系,并讨论了金矿的成矿模式。与成矿有关的花岗岩是造山带的产物,岩石富碱质、属钙碱性系列,形成深度较浅,塑性流变弱,常具似斑状结构,岩体常为多期次侵入,岩性多样,分异好,岩脉发育。硫、铅同位素组成显示花岗岩、金矿床和绿岩带具有亲缘关系。成矿流体富氯和富硫,盐度变化较大。金矿床形成在燕山早、中期。  相似文献   

6.
桂北宝坛地区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北宝坛地区发育中元古代基性超基性岩体,分为第一期(Ⅰ)的层状、似层状基性-超基性杂岩体和第二期(Ⅱ)的岩盆状中基性杂岩体。第二期岩浆活动为多中心式侵入,具有良好的深部岩浆熔离分异作用和铜镍成矿的地质条件。同位素年代学揭示,铜镍硫化物成矿为两期成矿,建立了两期多阶段的成矿模式,研究指出,在岩浆穹窿构造底部及下伏岩浆侵入通道及附近的断裂构造是主要的成矿场所。  相似文献   

7.
华北陆块北缘中段金矿床类型分布和地质特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华北陆块北缘中段金矿床分布较多,产出较为集中,也是我国重要的黄金生产基地,本区是我国地质历史演化最久,又经历了多期、多阶段的构造-岩浆活动的叠加,因而金矿床的形成具有多期性、多样性、继承性和新生性等特点。本区金矿床主要产在绿岩带构造-岩浆活动的有利部位,统称绿岩带型金矿床,可分为同构造晚期初型金矿和构造期后再生型热液金矿床两类,又可细分为若干亚类,其中再生型热液金矿床分布较广,规模较大,具有较大找矿潜力。由于区内发育多期、多阶段的成矿构造-岩浆活动,因而在一个金矿床密集区内,有时不同的构造部位,分别产出初生型和再生型热液金矿床,这是指导找矿的重要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国绿岩带金矿床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岩带金矿床是在绿岩带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在我国岩金矿产储量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该类金矿床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台的北缘和西南缘。金矿床的分布具有趋群性,成带性、受绿带层序、构造,岩浆作用,退变质带等多因素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早前寒武纪花岗岩—绿岩地体中金的成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早前寒武纪花岗岩—绿岩地体中赋存着丰富的金矿床。我国绿岩带主要分布在华北陆台,也是重要的含金岩系。产在花岗岩—绿岩地体中的金矿可分为绿岩带中的原生和再生金矿床两大类。金矿的形成是多阶段成矿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中条山地区铜金成矿地质基础和预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中条山地区主要经历了四次与铜、金有关的重大地质事件,分别是新太古代花岗岩-绿岩带、古元古代裂谷作用、中元古代火山活动和中生代岩浆作用,其中以前二次最为重要。中条山北、东段以古元古代裂谷作用为主,叠加了中元古代火山作用和强度较弱的中生代岩浆活动,成矿以铜为主,其次为金。西南段以新太古代花岗岩-绿岩带的地质事件为主,并叠加较为发育的中生代岩浆活动,成矿以金为主,其次为铜。本区是铜、金成矿条件十分有利地区,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1.
国外浅变质碎屑岩型金矿床的含矿岩系以含碳和黄铁矿,夹火山物质和热水沉积物,金含量高为特征.在含矿岩系的沉积、成岩过程中,局部可以形成贫金的含矿层,少数情况下以至于形成金矿体.含矿岩系的变质作用可能形成金矿化,或为后来的成矿作用造成有利的物理和化学环境.岩浆作用为成矿作用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或为改造成矿作用提供热源和动力.金矿床受构造控制,位于地热正异常区,金矿床的形成与热水沉积成矿作用、变质成矿作用、岩浆期后热液成矿作用和大气降水改造成矿作用等有关.超大型浅变质碎屑岩金矿床的形成过程持续时间长,具有多期多阶段的特点.改造成矿作用在超大型浅变质细碎屑岩型金矿床形成中起重要作用,中生代形成的超大型金矿床中,构造岩浆活化作用叠加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陕甘川邻接区基于MAPGIS的金成矿远景区预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陕甘川邻接区金矿床的展布与滑脱挤出构造、特别是不均匀滑脱关系非常密切。为了定量分析不均匀滑脱与金矿的关系 ,专门研制了自动追踪断裂求取弧形滑脱断裂曲率的计算机软件。经MAPGIS空间分析和多次实验证实 ,区内大中型以上金矿与曲率大于 4的点的密度区关系密切。用Grsip软件 ,对研究区进行断裂密度统计 ,再与金矿床进行MAPGIS空间分析 ,发现断裂密度在 10 0 2 40时 ,对金矿最有利。将研究区的印支—燕山期岩体依出露面积大小划分了大、中、小岩体和岩脉 4种规模的侵入岩。对侵入岩与金矿床MAPGIS空间分析 ,得出了中、小型岩体和岩脉的成矿有利区间分别为岩体边界向外扩展 70 ,6 0和 40个MAPGIS单位的环带。在进行MAPGIS空间分析过程中 ,还分析出研究区的金矿与该区应力异常区也有密切关系 ,但金矿与地层的关系不密切。最后 ,利用MAPGIS空间分析工具对陕甘川邻接区以上金成矿有利因素进行相交分析 ,圈定出 14个一级金矿远景区 ,19个二级金矿远景区和 11个三级金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13.
冀西北地区金矿类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剑钊 《地质与资源》1994,3(3):176-185
研究表明,冀西北金矿化集中区的众多金矿床(点)尽管具有共同的金矿源层,但其主要控矿因素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却存在着一定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区内金矿床(点)存有三种类型:小营盘型、张全庄型和东坪型。该三类金矿均为多因复成金矿。  相似文献   

14.
对辽宁清原地区和丹东—岫岩地区的控制金矿构造的影象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结合地球物理和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解译,对该区控制金矿的线性构造、环形构造和条带状褶曲构造的图象标志和特征进行了系统总结,提出条带状褶曲、线性断裂和与岩体有关的环形构造的叠加或复合,是本区寻找金矿的主要构造标志。  相似文献   

15.
从纳哥金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探讨黔西南卡林型金矿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黔西南相同地质背景下出现的纳哥金矿特殊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矿区出露大量的与成矿有关的巨大石英脉体,脉体中CO2含量很高,成矿温度与区域矿床类似,H、O同位素组成在岩浆水附近,认为该矿床是深部岩浆源成因。通过区域卡林型金矿床物源、成矿作用、控矿构造等方面的总结、分析和对比讨论,认为黔西南金矿床应有统一的成因,为深部岩浆源(少量地层中物质混杂)-深大断裂导矿-表层断裂、背斜控矿-交代充填成矿的中偏低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6.
崔文亚  耿洪 《黄金地质》1998,4(4):44-49
通过对太行山中段区域地质,遥感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研究,总结出在本区寻找岩浆-热液型,剪切带型、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的综合信息模式,以便为该区广泛地开展地质普查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划分和确认金矿化集中区时需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集中区的范围和界限.在现有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确定金矿化集中区的范围和边界应当以已知金矿床(点)的分布范围作为直观标志,以金的地球化学块体和各类含金建造的空间分布作为划分的基础,以控制各类含金建造和与金成矿关系密切的构造-岩浆活动等成矿要素的区域构造带或构造界面作为金矿化集中区的边界.利用上述准则确认了北山金矿化集中区.  相似文献   

18.
胶东内生金矿成矿期次和成矿时代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胶东地区内生金矿的成矿溶液是深溶岩浆连续分异演化而成.成岩成矿作用产生于同一个地质时代,并可分为包括岩浆岩体、脉岩、矿床及其诸成矿阶段在内的早晚两期成矿系列.早期的内生金矿为主生金矿期.晚期为共生—伴生金矿期.早期成矿系列生成时代于156~136Ma之间,晚期为124~100Ma.  相似文献   

19.
大型—超大型金矿密集区的形成条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矿床成矿偏在性(超群性和不均一性)是金矿床空间分布的重要特点。大型-超大型金矿密集区的形成是矿质来源、热液来源、搬运介质和赋矿空间等的有机统一;是富含成矿物质的初始地壳在长期的活化改造作用过程中,矿质发生活化、迁移,在合适的赋矿空间沉淀并被长期保存而形成的。初始地壳,尤其是前寒武纪的变质基底是金矿密集区形成的物质基础。长期的热液活动是成矿物质活化、迁移的动力,而长期的地壳活化作用,包括岩浆活动和活山活动,是热液活动的基础。韧性剪切带、拆离滑脱带、岩体的内外接触带等是大型-超大型金矿床赋存的有利空间。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白乃庙地区金矿成矿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内蒙古白乃庙金矿床为石英脉型和石英脉+蚀变岩型金矿,赋存于海西期的岩浆岩和白乃庙组的绿片岩中。海西期的石英闪长岩和斜长花岗岩的金丰度值为9 0×10-9~15 0×10-9,矿石铅同位素与海西期斜长花岗岩的铅同位素组成相似,反映成矿母岩可能为矿区的海西期岩浆岩;硫化物铅同位素的Δγ和Δβ值及硫同位素δ34S值显示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与岩浆岩有关;石英流体包裹体的δD水值、计算得出的δ18O水值和方解石的δ13C值表明成矿流体起源于岩浆,演化过程中有大气降水的加入。成矿作用是在区域构造体制发生转换后,于伸展地球动力学环境下进行的,成矿期控矿构造均呈张性,具有多阶段活动的特点。Au在成矿热液体系中可能与Cl-、HS-结合形成络合物或与H3SiO-4结合形成AuH3SiO4并发生迁移而形成金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