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温州珊溪水库地震重新定位与速度结构联合反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震源位置和速度结构联合反演方法,利用浙江和福建区域地震台网和珊溪水库台网给出的P波走时资料,得到了珊溪水库地区的三维速度结构,重新确定了珊溪水库地震的震源参数。结果表明:①震中总体呈现NW向分布,NW走向的双溪-焦溪垟断裂可能为珊溪水库地震序列的发震断层。②珊溪水库地震震源深度最大为9.5km,平均为5.4km,小于华南地震区10km的平均震源深度。③水库北、南两岸的地震较浅,震源深度均小于5km,水库淹没区地震较深。水库诱发地震之初的几年中震源深度有一个逐渐变大的过程,这可能是由于库水逐渐往深部下渗,从而进一步诱发了更深处的地震所致。④研究区存在一个低P波速度异常区,低速区位于水库淹没区内的多组断裂交汇部位,地震大多发生在低速异常区内。这可能与水库蓄水后库水下渗有关。  相似文献   

2.
单台sPL震相测定珊溪水库地震震源深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贞杰  孙侃  朱新运 《地震学报》2019,41(6):735-742
稀疏台网下的传统走时定位难以确定中小地震的震源深度,而地震波深度震相蕴含着震源深度信息,为确定地震震源深度提供了新的途径。近震深度震相sPL和直达Pg波到时差与震源深度呈线性关系,可用以约束地震震源深度。本文以珊溪水库2014年震群事件为例,利用单台sPL震相测定了地震震源深度。结果表明:震源深度的测定结果与基于水库台网高密度台站下Pg和Sg走时定位Hyposat方法和全波形拟合CAP方法测定的震源深度高度一致,为4—6 km,与区域活动断层探测结果相符。sPL震相的优势震中距为30—50 km,区域台网范围内sPL与Pg的到时差与震源深度的线性关系相对固定,因此利用单台sPL震相即可快速获取可靠的地震震源深度,适用于稀疏台网下的中小地震震源深度的确定,且误差可控制在1—2 km范围内。   相似文献   

3.
2014年8~11月,浙江省地震台网及水库监测台网利用高密度、高分辨率监测台站完整记录到温州珊溪水库地震序列活动3000多次,最大震级为M4.2。本文从3D震中定位、震源机制解并结合库区地质构造特征等对此地震序列进行了探讨。Hypo SAT地震定位法进行的定位结果线性拟合显示,主震发生在NW向断层,地震序列沿着活动断层密集成带,走向305°,倾向SW,倾角85°;采用P波初动符号方法得到了此次地震序列M3.5以上地震的平均震源机制解,节面B走向308°,倾角84°;野外地质调查研究表明,节面B的走向、倾角、倾向与双溪-焦溪断层产状基本一致;综合分析认为,NW向双溪-焦溪断层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4.
利用P波初动和直达P、S波最大速度振幅比联合求解小震震源机制的方法求出珊溪水库ML2.0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得到了珊溪水库震源机制各参数时空特征如下:主压应力为SN向,主张应力为EW向,应力主要为水平应力,发震断层倾角较大且多为走滑断层。在个别4级左右地震前P轴方位都有偏离再恢复的现象。在北纬27.65°~27.69°间,P轴方位集中在0°±30°或者180°±30°,节面走向集中在45°±15°或者135°±15°。震源深度大于4km的地震倾角多集中在70°~90°度之间。  相似文献   

5.
珊溪水库地震是近年来发生在少震、弱震的浙江省南部地区的显著地震事件,地震活动表现出分组的间隙性特征,台网定位的地震震中没有显示出分布的优势方向,发震构造不清楚。本研究基于虚波走时方程,将非线性方程线性化,求解获得震源位置及虚波速度初值,之后计算初值走时残差,将走时残差的标准偏差扩大2倍,并据此计算其经度、纬度、深度及虚波速度的最大误差,构造遗传种群,利用遗传算法进行二次定位,获得地震定位的最终结果。利用该方法,对浙江珊溪水库震群进行重新定位,结果表明:本次震群基本上集中发生在一个近垂直、北西向的断层面内,断层面法向与正北向夹角为46°,与正东向夹角为44°,与垂直向夹角为87°。计算小震综合面解获得的结果与定位结果基本一致。震源深度平均4.7km,最大深度9.5km,最浅1.7km,地震震中沿北西向呈狭窄条带状分布,沿北西向地震震源深度趋势性增大,在条带西北端有大约3.5km的地震不连续空段。利用Borun模型计算的小震震源参数结果表明,该震群地震震源参数没有表现出明显有别于构造地震的特征,地震应力降多在0.33MPa左右,平均应力降为0.88MPa,根据应力降空间分布的情况判断,该地震条带西北端地震活动不连续段处于应力降的低值区。  相似文献   

6.
定义了“P轴分布集中度”用以研究中强地震前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变化。利用祁连山中东段地区布设的中法微震数字监测台网多年的监测资料和甘肃数字监测台网的资料,使用P波和S波初动和振幅比联合反演方法反演了两次中等地震前震源区附近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和发震应力场;利用“P轴分布集中度”这一参数分析研究了这两次中等地震前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和发震应力场的时间变化。结果表明,震前1~2年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P轴开始集中,在震前集中到大约与主震震源机制的发震应力场一致。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2006年2月温州珊溪水库地震序列的时空强分布特征,得到该序列具有①频度高、衰减慢、持续时间长;②震中分布集中且呈北西向展布;③震源浅;④各台站P波初动符号基本保持不变;⑤较大地震发生前,空间上出现空段,时间上表现为“增强—平静—发震”;⑥h值先变小后变大,b值缓慢变大等特点。结合地震应急时的预报实践,重点研究了地震趋势判断中比较有效的指标或参量,希望能为以后珊溪水库地震趋势的预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1933年叠溪发生7?级强震,关于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存在较大争议,有些学者认为NW向松坪沟断裂是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另有学者认为近NS向岷江断裂南段才是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本文根据成丛小震发生在大震断层面附近的原则,利用1990-2014年精定位小震目录,根据万永革等(2008)提出的震源断层面拟合方法,反演了叠溪地震震源断层走向、倾角和位置。断层走向和倾角分别是172.8°和82.9°,倾向偏向西。本文结果更支持岷江断裂南段为叠溪地震发震构造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9.
重复地震是发生在同一断层位置上的一组地震,具有相似的震级、高度相似的波形和震源机制。由于具有相同的震源和传播路径,重复地震的走时变化可以反应的介质波速的变化,从而可以作为测量地壳中介质波速变化的有力工具。而对区域地震的重复性研究,也可以反过来说明该地区地震发震机制的变化情况。利用波形互相关的方法对浙江温州境内珊溪水库附近发生的地震事件序列进行处理,计算波形互相关系数,选取相关系数大于0.8的地震对进行研究,分析珊溪水库地区地震事件的相似性和重复性,并分析此方法对地震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利用兰州临时微震台网的数字记录对2006年4月19日兰州Ms2.5地震进行了定位和震源机制反演,用P波初动和矩张量反演方法得出的震源机制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合该地区的地震分布对可能的发震断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1999年11月29日辽宁岫岩-海城MS 5.4地震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9年11月29日辽宁岫岩-海城5.4地震是继1975年2月4日海城7.3地震后又一次作出成功预报,并取得减灾实效的地震,本文简述了该地震预测预报及震后应急的整个过程,综合叙述了地震各种参数及震害情况,并对“九五”期间建立起来的辽宁地震信息网络和辽宁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在这次地震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2.
2012年5月3日金塔—阿拉善盟5.4级地震震源机制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甘肃省数字地震台网的波形资料,采用CAP方法反演得到2012年5月3日金塔-阿拉善盟5.4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震源性质为走滑型,断层破裂面为78°,主压应力P轴方向为N32°E,震源深度为9km。  相似文献   

13.
玉树地震震源区速度结构与余震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玉树震区21个应急流动地震台站和青海省地震台网固定地震台站的观测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2010年4月14日至6月15期间发生的地震进行了重定位,并反演得到了玉树地震震源区的三维速度结构.重定位结果揭示余震主要沿NW向成窄带状分布在断层的两侧,表明脆性破裂应力释放主要集中于一个狭窄的区域内.在西北端,余震偏离玉树—甘孜断裂分布,在SW向也有分布,推测可能与南西向次级断裂有关.双差层析成像得到的速度结构在浅部与地表地质构造相一致,中上地壳的速度结构显示巴颜喀拉地块为高速异常,羌塘地块为低速异常.玉树地震余震分布与特定的速度结构存在相关性:主震发生在高低速过渡带偏高速体的一侧,余震主要分布在高速体外围,高速体内部几乎没有余震分布.一般说来,中上地壳的高速体通常具有较高的强度,可以积累较强的孕震能量.主震发生后,高速体内积累的弹性能量向周边释放,可能是导致高速体周边余震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荣县MS4.9地震震中及附近地区地震监测、地震地质、地震活动背景和区域地震活动性的分析表明,荣县MS4.9地震震前经历了区域地震平静至活跃、再发震的过程,该序列为正常的震群型,震中区及其附近的华蓥山断裂地震带和马边地震带的震后地震学参数均正常。荣县MS4.9地震发震断裂为荣县-威远基底断裂,华蓥山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2018年开始的5—6级地震活跃与川西地区东昆仑断裂带2017年8月九寨沟MS7.0强震的发生存在呼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Breakthrough point source model, extended earthquake source model is used to calculate more seismic source parameters in this paper. We express seismic source using higher degree moment tensors, to reduce a large number terms originally presenting in higher degree moment tensor representation, Haskell rupture model is used. We inverted the source parameters of Mani earthquake in Tibet using broad-band body wave of 32 stations of Global Seismograph Network (GSN), the results show that it is a strike-slip fault, rupture direction is 75° , rupture duration is 19 s, the fault plan is f =77° , d =88° , l =0° , the auxiliary plane is f =347° , d =90° , l =178° , and the fault dimension is 47 km′ 28 km. These results will give new quantitative data for earth dynamics and have practical meaning for seismic source tomography research.  相似文献   

16.
—The pulse width of the initial P wave was measured for three clusters of the aftershock sequence of the Patras (5.4 M S ?) July 1993 earthquake. The data set consists of pulse width measure ments of 250 microearthquakes recorded at a low-noise stat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Patras Seismological Network between 4-7-1993 and 1-8-1993. The statistical relation between the fault length and the earthquake magnitude was established for each one of the three clusters and is compared with other published relations. The relation also, between seismic moment and fault length was examined and showed a dependence upon the prevailing tectonic regime.  相似文献   

17.
谢静 《山西地震》2013,(4):46-48
为达到地震台网地震速报的相关要求,实现在最短时间内测定地震“三要素”和发送信息,文章结合天津地震台网所用MSDP软件的特点和首都圈地区的区域特征,就如何提高台网的地震速报质量,从提高地震速报的速度、准确度及专业人员的素质等方面提出改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利用遗传算法,搜索符合Brune ω^2模型的拐角频率(fc)及零频幅值(Ωc)的最佳值,测定浙江珊溪水库震区88条小震(1.5≤ML≤4.6)的地震矩(M0)、震源尺度(r)及静态应力降(△σ)。地震矩M0在10^10~10^14N·m范围内,与拐角频率fc遵循Mo∝fc^-3的规律;震源尺度和地震矩、应力降之间呈现多重标度特征,地震矩大于临界值2.3×10^12N·m(相应的震源尺度特征值约160m)时,震源尺度与地震矩的关系较强;而应力降(△σ)在震源尺度大于160m后基本趋向恒定,不随震源尺度的增大而增大。浙江珊溪水库震区自2002年7月以来,经历2次大规模的震群活动。震群释放的应力降大小与该震群的规模成正比关系,大的应力降集中在发震断层中段5~6km深度的区域,其发生时间既可以在主震之前,也可以在主震之后。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地震科技实力的不断进步,我国援助境外地震监测台网的技术也日趋增强.通过境外台站的实时数据回传,可为我国地震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持,而通信系统在这中间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简要介绍了“援巴基斯坦地震监测台网项目”中通信系统的概况及多种通信技术的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20.
We have relocated 259 inland earthquakes in northern Egypt using the double-difference hypocenter technique. Among this dataset we are able to determine source mechanisms of 200 events using P-wave polarities and amplitude ratios as well. The studied earthquakes have been recorded by the Egyptian National Seismological Network from October 1997 to December 2006 with local magnitude (ML) varies between 1.5 and 5.0. Three earthquake dislocations have been defined namely: Dahshour, southeast Beni-Suef, and Cairo-Suez district. Earthquake activities tend to occur in clusters along the first dislocation (Dahshour) however, relatively scattered along the second (southeast Beni-Suef) and the third (Cairo-Suez district) dislocations. At Dahshour dislocation three distinct clusters have been distinguished. Source mechanism solutions of Dahshour earthquakes displayed normal faulting with a strike-slip component to strike-slip faulting with a minor normal dip-slip component. Most of earthquake focal mechanism orientations are varying from NE-SW to NW-SE. The fault plane solutions of Beni-Suef earthquakes represented normal faulting with a strike-slip component. If the NNW-SSE striking plane has been chosen to be the actual fault plane, some solutions would indicated normal faulting with a sinistral strike-slip motion and other reflect normal faulting with a dextral strike-slip component. The fault plane solutions of Cairo-Suez district earthquakes are compatible with E-W to ENE-WSW striking normal fault with a dextral strike-slip mo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