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7 毫秒
1.
三峡库区侏罗系顺向岸坡堆积体滑坡众多,其滑动模式存在一定差异。首先统计分析了192个三峡库区侏罗系层位发育的堆积体滑坡滑体及碎石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和强度参数。在此基础上,运用数值分析软件对堆积体厚度变化引起的滑坡变形机制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堆积体厚度范围在15m及以下滑坡会沿着岩土界线面滑动、15~35m时滑坡会沿着层内剪切面滑动;厚度范围在35m以上时,堆积体滑坡内部可能存在着多层滑带,即滑坡可能沿着层内剪切面滑动或者沿着岩土界线面滑动。堆积体厚度范围在15m及以下时滑坡的治理措施可采用布置抗滑桩;厚度范围15~35m时可采用排水+布置抗滑桩的滑坡治理措施;厚度范围在35m以上时,可采用滑坡前期监测预报+后期根据滑坡发育情况相结合的滑坡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通过总结宝兴水电站进水口边坡稳定性分析和治理的成功经验,简单介绍了由破碎岩体构成的特殊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和治理的方法和措施.该边坡由块状结构的破碎岩体组成,它的破坏既不属于顺层滑动,也不同于结构面组合滑动或反坡向倾倒、崩塌等,与滑坡的最大区别在于无统一的滑动面.对该边坡的稳定性分析,首先在进行工程地质分区的基础上,确定了潜在的滑移边界,采用GEO-SLOPE计算程序进行反演分析,最终确定最危险滑移面,根据岩体和结构面的特性选取参数进行了稳定性计算.通过计算结果,确定了较为合理、可行、可靠的治理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谢谟文 《地质学报》2004,78(6):806-806
基于平面应变的假定,前人提出了各种最优化方法或随机方法来搜寻二维边坡稳定分析中的最不利滑动面,但这些方法不能适应于边坡的三维稳定分析。本文提出了一个简单的蒙特卡洛模拟方法来确定三维最不利滑动面。该方法假定初始的滑动面为一椭球体的下半部,三维最不利滑动面通过最小三维安全系数决定。对于几个已知二维最不利滑动面及其安全系数的实际例子,  相似文献   

4.
滑坡宏观机理研究——以长江三峡库区为例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在长江三峡库区310个滑坡调查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将库区滑坡宏观变形机理分为滑动面控制、滑体控制和两者组合控制3类。滑动面控制机理表现为顺层斜坡的滑体边界没有明显形成之前,由于暴雨诱发,滑动面先丧失内聚力和摩擦阻力而引起滑体快速滑动.在滑动过程中滑坡边界破裂才发生;其显著特征是没有明显的滑动前兆、暴雨突然诱发、集中群发、单个滑体较薄、滑动面倾角陡、滑动面上没有擦痕和摩擦薄膜,并具有流一滑的特征。滑体控制机理表现为潜在滑体边界先发生宏观破裂,在重力和其他动力作用下发生蠕变滑动,然后克服潜在软弱面的摩擦阻力而发生快速滑动;其主要特征是滑坡有先存边界,滑动面上有大量擦痕和摩擦薄膜。两者组合控制机制表现为滑体边界破裂和滑动面蠕滑同时组合作用,导致滑坡快速滑动,多为可能多次发生滑动的老滑坡。  相似文献   

5.
卢平 《探矿工程》2012,39(6):72-76
国道213线K193+060~190滑坡系由公路路堑开挖引起的牵引式滑坡。由于滑坡已经滑动,用勘探提供的滑动面力学参数计算的滑坡推力与实际滑坡状态不符。为此,设计滑动面力学参数时应由滑动后清方减载前的坡体极限平衡法确定,即反算法。同时介绍了主要工程治理措施及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6.
瞿地成  余运卿 《探矿工程》2008,35(10):55-59
页岩地层中开挖施工应先护后挖;滑坡治理设计应准确查明滑动面和岩土物理力学性能,保证抗滑工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开挖边坡中膨胀土现场抗剪强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原位测试结果研究了开挖边坡中膨胀土抗剪强度的分布规律,探讨了边坡失稳破坏滑动面抗剪强度的现场测试与确定问题,最后就滑坡治理措施对膨胀土抗剪强度的影响进行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8.
陆飞 《岩土工程师》1998,10(1):32-35
本文结合某航道驳岸的滑坡情况,介绍了根据工程中各种现象合理拟定滑动面以及确定滑带土残余强度的方法,以及治理滑坡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9.
滑坡滑动面位置的确定及超前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滑坡深部位移信息,分析滑坡“B”型、“D”型、“r”型变形特征,确定滑坡滑动面位置,提出了滑坡滑动面位置超前预测的位移矢量法。为系统分析及超前预测滑坡滑动面位置提供依据,为深入研究滑坡运动特征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0.
一种基于强度折减法的次级滑动面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超  刘松玉  籍晓蕾 《岩土力学》2016,37(4):935-942
传统强度折减法通常对整个边坡区域进行折减,因而只能得到最小安全系数及对应的最危险临界滑动面。但在工程实践中,边坡的治理范围不能局限于最危险滑动面所包围的区域,不满足规范要求的次级滑动面范围内的坡体亦应得到治理。为了克服传统强度折减法在搜索次级滑动面方面的缺陷,提出了一种新的强度折减法。一般而言,边坡的屈服区域主要集中在滑动面两侧附近,形成一个沿滑动面分布的剪切破坏带,因此,在用强度折减法进行边坡稳定性分析时,只需对剪切破坏带范围内的局部坡体进行折减,则可得到该滑动面的安全系数和滑动面。基于以上认识,假设剪切破坏带沿对数螺旋曲线分布,不断调整对数螺旋曲线的形状以得到不同范围的剪切破坏带,对各种不同的剪切破坏带范围内的坡体进行局部折减计算,即可得到不同的安全系数及对应的滑动面。通过两个边坡算例(单台阶、双台阶)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并最后讨论了剪切破坏带的宽度对结果的影响。两个算例的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可以得到最危险临界滑动面,亦可得到任意安全系数对应的滑动面。  相似文献   

11.
边坡稳定分析三维极限平衡条柱间力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袁恒  罗先启  张振华 《岩土力学》2011,32(8):2453-2458
根据在自重作用下潜在滑体在斜面上运动的规律,提出条柱底滑面上抗滑力方向垂直于底滑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假定,并引用条间抗剪强度发挥系数的概念,运用各条柱的3个方向力的平衡和边坡整体3个方向的力矩平衡,提出了一种计算边坡稳定性的三维极限平衡方法,通过对算例的计算结果分析发现:当忽略条柱间全部剪力作用时,得到的安全系数与二维Spencer法计算结果相近;考虑部分条柱间剪力作用时,得到的安全系数与文献[5]计算结果相近;当考虑条柱间横向剪力对边坡稳定性的贡献时,即考虑条柱间全部作用力,得到的安全系数最高,这种假定更能反映边坡实际受力情况,因此,所得的结果更接近于实际  相似文献   

12.
进行岩石摩擦滑动变形演化过程的声发射特征试验研究。以数字散斑相关方法和声发射系统为试验监测手段,采用双面剪切模型试验方法,开展界面摩擦滑动速率与声发射振铃计数、界面摩擦滑动位移与声发射累计能量、试件变形能密度与声发射b值的对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声发射振铃计数演化受岩石界面摩擦滑动速率影响,界面摩擦滑动速率的突变与声发射振铃计数激增有较好对应关系;(2)界面摩擦滑动位移与摩擦滑动过程中声发射累计能量演化趋势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可以利用声发射累计能量对岩石摩擦滑动位移的变化趋势进行定性判断;(3)通过声发射b值演化分析可以得出,在剪应力缓慢增长阶段,界面摩擦滑动以随机分布的小尺度微破裂为主;在剪应力线性增长阶段后期,界面摩擦滑动以锁固段的大尺度微破裂为主;在剪应力波动增长阶段,岩石摩擦滑动失稳既可能是由小尺度微破裂为主引发的状态转化,又可能是由以锁固段大尺度微破裂为主引发的稳定状态转换。  相似文献   

13.
印支至燕山早期,由于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碰撞[③],使研究区北部九峰———诸广山一带相对南部曲仁煤田为隆起区,致使该区岩层从北往南顺坡滑移。首先在当冲组至龙潭组不含煤段中形成顺层滑动的F01主滑面。之后,受近南北向挤压应力继续作用,使滑覆构造总体同步褶皱,形成一系列轴向近东西的褶皱构造,同时北部的九峰—诸广山一带再次显著隆起,岩层又顺坡滑移形成F02,造成壶天灰岩大面积滑覆在D-T1地层之上。据此提出了预测找煤区。  相似文献   

14.
基于Janbu法的边坡整体稳定性滑动面搜索新方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邓东平  李亮  赵炼恒 《岩土力学》2011,32(3):891-898
对于边坡整体稳定分析,找到了一种用随机角来搜索随机滑动面的新方法。在此过程中,采用简化Janbu法计算安全系数。这种新方法产生随机滑动面的过程是:先假定滑动面与边坡上、下缘的交点,在某一初始方向的情况下,以下缘交点为基点开始每随机一个角度方向,使其与对应的滑动体土条划分竖线相交,直到随机角度方向与上、下缘交点的连线重合,将这些交点依次连接,即可得到一条随机曲线(或随机滑动面)。通过随机模拟曲线,发现随机角物理意义明确,具有以下两个独特优点:①只有一个随机条件,随机因素易于控制,便于计算机编程;②为保证其随机曲线为一光滑曲线,可对随机角进行适当优化,并且在条分数足够大时,能够模拟任何曲线。针对以往随机搜索精度不高的问题,采用近似曲线来代替随机曲线的方法加以改进,并且将近似曲线的生成进行了简化。经各种实例对比分析后,得出此方法计算得出的安全系数与以往研究成果颇为接近,得到的最危险滑动面亦与实际情况相符,因而可说明此方法能够适用于边坡整体稳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15.
徐辉  韩青锋  连晓伟  王靖涛  卫军 《岩土力学》2008,29(9):2383-2386
在工程荷载范围内,不计骨架颗粒的变形,骨架的变形实际是颗粒接触面变形的总和。当剪应力达到某个临界值时,黏性土骨架中有一部分颗粒接触面开始滑动,随着剪应力的增大,出现滑动的颗粒接触面的取向范围也会扩大。将这种颗粒接触面的滑动视为一种损伤。在损伤阶段,黏性土骨架中既有未滑动的接触面,也有已滑动的接触面,宏观剪切模量是这两种接触面的剪切模量的加权平均。在 平面中,根据应力圆与颗粒起始滑动包络线的相对位置,计算出已出现了滑动的颗粒接触面的取向范围,并定义该取向范围与其所能达到的最大值(由破坏时的应力圆计算)之比为骨架的损伤比。按损伤比进行加权平均得到骨架的整体剪切模量。模型中的参数完全可以根据常规三轴试验确定,模型的形式简单,可适用于复杂的应力路径。对试验结果的拟合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黏性土在固结不排水条件下剪切变形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The West Henan large sliding structure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North China plate. It is a planar structural feature of a relatively large scale. To its northwest lie the Taihang Mountains, and to the southwest the Funiu Mountain. In the east it extends between the broad plain and hilly land. Formed in the early Indosinian Period, its main sliding surface is the coal seam II 1 with the sliding direction from NW to SE, and a sliding area of about 23,000 km2. Affected by the big sliding, the coal seam II1 in West Henan occurs in the state of powder, and thickens to the SE. Some small penetrating sliding structures were developed over II 1 in the early Yanshanian Period, causing a disorder on the south border of the North China coal-accumulating basin in the late Palaeozoic Era. An exploration into the West Henan large sliding structure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the geological study.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陕南千枚岩边坡锚杆锚固效果,通过不同的加载方式进行了锚杆拉拔试验,对锚杆应力变化与位移的对应关系及锚杆应力的长期变化进行了总结。结果认为,采用逐级加载方式予以加载时,潜在滑面处应力增加滞后于锚头处应力值;采用瞬时加载至极限抗拉强度方式予以加载时,孔中滑面处钢筋计应力对外荷载不敏感。采用逐级加载方式予以拉拔后,锚杆锚头及潜在滑面处应力均需要经过约一年时间调整,同步达到稳定状态;采用瞬时加载至极限抗拉强度进行拉拔后,孔口应力调整需要较长时间,远长于潜在滑面处应力调整至稳定值的时间。  相似文献   

18.
溜砂坡滑塌特性及内在演化结构实验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溜砂坡滑塌特性与内在演化结构的认识,有助于对该高寒地区山地道路灾害的防治与预报。通过非连续与连续加沙两种形式的干燥沙石散粒体临界态单面坡室内模型实验,初步探索了溜砂坡的滑塌规模统计特性与演化动力学规律。发现其受颗粒级配非均匀度影响而异差异很大。非均匀沙堆呈现明显负幂率分布统计特点。对滑塌演化动力学的相空间分析进一步揭示,非均匀沙堆的演化结构复杂,动力学吸引子分维数较大;而均匀沙堆演化结构相对简单,体现准周期特点,可以自相关分析进行主周期预测。利用小波变换,分析了非均匀沙坡滑塌演化的复杂内在结构,即演化过程由不同周期、不同规模的滑塌一回复过程复合而成。尝试以选择合适预报精度进行时间尺度变化,用小波系数截线对演化活跃周期初步估计。  相似文献   

19.
土工织物补强软基的作用机理与整体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洪祥  王海清 《岩土力学》2005,26(12):1879-1884
《规范》(GB50290-98)规定采用圆弧稳定性分析法计算加筋垫层路堤的抗深层滑动,所得到的最小稳定安全系数往往偏低,未能反映筋材所起的全部作用。经对土与土工织物相互作用的机理分析认为,对于具有中等拉伸强度和变形模量的织造土工织物,由于填土高度的增加使加筋垫层路堤与地基进入极限平衡状态的情况下,会表现出抗剪、抗拔和抗拉3种相互交叉的阻滑补强作用。通过3个现场足尺试验破坏堤段的比较,及对有1层土工织物加筋的试验堤段,按圆弧滑动法求出这3种阻滑机理下的最小抗滑稳定安全系数,说明了采用土工织物的阻滑补强作用效果;在具体工程中,会存在一种主要的阻滑作用机理。利用现场足尺破坏试验的实测资料提出,采用通过沉降最大值的堤基中心点的新的滑弧可使路堤的稳定分析计算更接近实际;在比较加1,2层和不加土工织物时,新滑弧比原滑弧求得的最小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有明显的增大。  相似文献   

20.
基于弹性力学的有关理论和Mohr-Coulomb破坏准则,对三峡库区缓倾角滑面滑坡裂隙水压力致滑问题进行了定量化研究,探讨了裂隙水压力致滑的判据和缓倾角滑面滑坡滑动时临界水深的计算方法,并分析了裂隙水压力致滑的机理和过程。对三峡库区缓倾角地层滑坡的防治设计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