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较低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日益成为中国农业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短板。如何提高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缺乏清晰的一致的理论与经验支撑。本文尝试以1961–2013年间全球32个主要农业大国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收敛指数、相关系数、非参数检验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研究期内各国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差距总体上呈现缩小趋势,其中日本等土地资源稀缺国成功实现了农业劳动生产率跃迁,印度等国家与领先国美国的发展差距相对扩大;(2)农业劳动力剩余程度、农产品加工化水平、农业产业结构等因素均显著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资源禀赋、农业机械化水平、生物化投入等因素的影响效应则持续降低甚至不再显著,一定程度上表明农业生产由侧重实现集约化、集中化与规模化转向更加关注市场化、多样化与优质化,是推动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提升的经验所在;(3)中国人多地少以及农业劳动力占比仍超过30%的基本国情,决定当前政策应以提高以小农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效率为重点,中长期则需通过诱致性技术进步、生产要素替代、多功能农业发展等相关政策安排来根本上提高中国农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农户耕地利用决策分析是研究中国农地利用变化的一个重要视角,而农户的决策必然要考虑其劳动力的务农机会成本.本文以河南省睢县为例,利用农户调查数据,首先区分不同劳动力从业类型和非农从业情况,用不同劳动力类型的非农从业机会对非农工资进行修正,以此估算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不同劳动力机会成本水平下农户的耕地利用决策行为,揭示劳动力机会成本上升对区域耕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劳动力机会成本较高的农户非农收入较高,对农业生产的依赖性较弱,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耕地转出行为:在种植结构决策中,机会成本较高的农户更倾向于选择劳动生产率较高的粮食作物,土地利用类型趋于单一化:在集约度上,表现为伴随机会成本上升,劳动集约度迅速下降,资本集约度中增产性投入有所减少,省工性投入增加,农户通过增大机械投入来替代劳动力的现象明显;耕地利用中增产性投入的减少在粮食生产中的表现为劳动力机会成本较高的农户粮食单产水平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3.
区域间劳动力转移规模逐步扩大,其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亟待加强。在对2010年我国31个省市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包括数量、素质特征)及农用地和建筑用地的利用效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劳动力转移与土地利用效率的耦合关系。研究显示:发生转移的劳动力的总体素质不高,平均受教育水平为9.85a,相当于高中教育初期阶段;京津沪地区和西北地区劳动力转移度较高;全国农用地和建筑用地综合利用效率水平较低,大多数省市农用地和建筑用地的规模效率较高,经济发达地区农用地和建筑用地纯技术效率较高;大部分省市建筑用地利用效率处于规模报酬递增趋势;农用地和建筑用地利用效率均与劳动力转移度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转移的劳动力素质无关;对有效拟合方程求解得到劳动力转移度最优值为0.84。目前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应该侧重于提高纯技术效率,合理配置其投入产出关系;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出发,未来的政策应该鼓励劳动力省际转移。  相似文献   

4.
该文以湖南 10 1个县 (市、区 )为评价单元 ,从粮食单产、化肥生产力、劳动生产率、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农民人均收入、人均收入增长率、投入产出率、粮食增长率、粮食保证率等方面 ,研究了湖南农业转化效率的现状及区域差异 ,并进行了农业转化效率的优度排序、分类和分区。湖南农业转化效率水平不高 ,发展不平衡。长衡丘陵盆地区、洞庭湖平原区转化效率优于湘西、湘南山地区。从行政区划上看 ,农业转化效率较优的是湘潭市、株洲市、长沙市等 ,而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怀化市等农业转化效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5.
当前农业用水一直占据总用水量的绝大部分,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投入要素。而复杂的气候环境却给农业用水带来了巨大挑战,农业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显得更为突出。以微观层面为出发点,探讨灌溉行为目标偏好对灌溉用水效率的影响,以期优化和选择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方式,实现资源环境约束下农业效益最大化。以新疆沙雅县传统农户为研究对象,构建随机前沿模型,测算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并推算出灌溉用水效率;然后利用Tobit模型探讨灌溉行为目标偏好及其他因素对灌溉用水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平均值为0.824,灌溉用水效率平均值为0.560,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和灌溉用水效率均未达到技术完全高效的程度,仍有提高的余地。对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年龄、受教育程度、农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灌溉面积、对水资源是否紧缺的认知、是否为村干部、是否参与过培训、偏好利润最大化和偏好节约用水对灌溉用水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比重、偏好减少劳动力投入对灌溉用水效率有显著负向影响;农业劳动力、节水灌溉面积占总灌溉面积比重、用水成本、偏好及时灌溉和可持续发展对灌溉用水效率影响不显著,且用水成本对灌溉用水效...  相似文献   

6.
以54个国家为研究对象,测算1992—2017年各国环境效率及差异,探究劳动力、资金、人力资本等要素流动和商品贸易对环境效率的影响,探寻各个影响因素对不同发展阶段国家及要素流入国和流出国影响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各国环境效率均值呈现波动式增长,高、中、低收入国家存在显著差异。(2)环境效率的总体差异在波动中下降,不同收入水平国家间差异较小,高收入国家的组内差距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3)高收入国家的资金流动是影响环境效率的主要因素,中收入国家中商品贸易的影响显著,低收入国家的劳动力流动、人力资本流动、商品贸易影响较为明显。(4)在流入国和流出国中,劳动力、资金、人力资本流动和商品贸易对环境效率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演变的时空特征及内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大宾  袁天凤 《热带地理》2014,34(3):399-407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西部地区受特殊区情的影响,成为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难点和关键。以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流动大省四川省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揭示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川农村劳动力转移演变的基本态势,发现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规模比重、属性特征、从业状况和带眷转移、回乡创业等情况随时代的发展产生了明显变化,在空间上逐渐呈现向本省及西部地区回流的趋势,且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之间农村劳动力转移及演变特点存在较大差异。在内在机制上,认为劳动力转移的收入和成本预期、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国家相关政策体制以及转移劳动力自身特征等因素的变化驱动着四川等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8.
黄淮海地区农村劳动力剩余与转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勇 《地理研究》1992,11(1):39-47
黄淮海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历史以1978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劳动就业目前仍集中于农业,农业劳动力多为兼业性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水平普遍较低,地域分异明显,农村劳动力剩余量较大。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措施包括促进经济总体增长,提高乡镇企业就业弹性、提高劳动力文化素质、完善小城镇和劳动力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9.
该文以湖南101个县(市,区)为评价单元,从粮食单产,化肥生产力,劳动生产率,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农民人均收入,人均收入增长率,投入产出率,粮食增长率,粮食保证率等方面,研究了湖南农业转化效率的现状及区域差异,并进行了农业转化效率的优度排序,分类和分区,湖南农业转化效率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长衡丘陵盆地区,洞庭湖平原区转化效率优于湘西,湘南山地区,从行政区划上看,农业转化效率较优的是湘潭市,株洲市,长沙市等,而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怀化市等农业转化效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0.
干旱是影响农业生产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探究干旱灾害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机理,明晰灌溉水平与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国27个省份2006—202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FA)模型测算农业技术效率,探讨农业技术效率的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固定效应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验证干旱灾害、灌溉水平与农业技术效率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农业技术效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达到1.09%,技术效率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西北和华北农业技术效率较低,华东和华中技术效率较高。干旱灾害对农业技术效率有显著负向影响,灌溉水平有利于农业技术效率的提升。当灌溉水平超过38.88%的门槛值时,会缓解干旱灾害对农业技术效率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上海从业劳动力空间分布变动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王桂新  魏星 《地理学报》2007,62(2):200-210
根据地方专业化指数与负指数函数模型方法, 利用上海市1996 年和2001 年两次基本单位普查基于工作地的从业劳动力数据, 分别以不同圈层、区县及乡镇街道为基本地域单元, 系统地考察了1996~2001年间上海从业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动特征。发现上海从业劳动 力分布总体上呈都心区密度最高、由此向外依次降低的负指数函数分布的圈层结构模式。其 变动呈现都心区密度下降、周边地区上升、从业劳动力由都心区逐步向周边地区扩散的均衡化趋势。第二、三产业从业劳动力的分布变动互不相同: 第二产业主要表现为由中心城区向郊区扩散的较大范围的单向均衡化变动; 第三产业从业劳动力空间分布的变动则相对更向中心城区集聚, 表现为在距离市中心15 km 圈内由都心区向其边缘区扩散、15 km 圈以外地区特别是远郊区则反呈趋向中心城区的集中化变动。上海城市功能分异正向中心城区以“商” 为主、郊区以“工”为主, 空间模式由单中心结构向多中心结构演变。从业劳动力的这种空 间分布模式及其变动趋势, 基本符合大城市空间发展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2.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令人瞩目的问题。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必然有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转为非农业人口,由农村流入城市。研究和掌握农村劳动力时空变动的规律性,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经济聚集与产业结构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作者单位三>=河南大学 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从经济集聚、产业结构两方面构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并通过计量经济模型定量考察经济集聚、产业结构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现阶段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处于随集聚程度的提高而增加的阶段,拥挤效应还不明显.同时,集聚程度的不同方面对土地利用效率的贡献大小存在差异,资本密度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大于就业密度和人口规模,这表明现阶段中国城市经济增长主要由资本投入推动的.② 城市产业结构优化能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作用增强,其进一步加大了资本对城市土地产出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但不利于城市就业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能源是重要的生产要素,由于增加能源要素投入,人类的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极大提高,推动了经济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区域能源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升级与提高区域能源效率密切联系,产业结构状况与能源效率共同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方向,发展水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从空间角度探讨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能源效率提高的贡献,利用GDP产业结构统计数据和相关能源利用统计数据,结合数学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以中国大陆31个省区相关数据为样本,分析得出中国大陆31省区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效率提高贡献的空间差异较大;产业结构合理且经济基础较好省区、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省区以及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初期的中国中西部欠发达省区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能源效率提高的贡献明显;而经济基础薄弱尚未形成主导产业的省区与形成较为合理低端产业结构的省区,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能源效率提高的贡献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石羊河下游农户的土地利用行为及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丽琼  赵雪雁  郭芳  李文美 《中国沙漠》2015,35(6):1715-1722
农户的土地利用行为不仅决定着土地资源能否可持续利用,更影响着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本文以石羊河下游484户农户的问卷调查为基础,采用多独立样本和数据包络分析(DEA)法分析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差异性和土地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越向石羊河尾闾,粮食作物的种植比例越小,而经济作物种植比例越大;(2)坝区种植多样化指数最高,湖区农户土地的投入和产出最高,坝区与湖区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高于泉山区;(3)随着非农化水平的提高,农兼户的种植多样化指数最高,纯农户、农兼户和兼农户的土地投入与产出、综合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依次降低;(4)家庭规模、户主年龄、非农业收入与土地利用效率呈显著负相关性,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农业总投入、农业收入与土地利用效率呈显著正相关性。最后,提出改善石羊河下游农户的土地利用行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劳动分工的加剧,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从事非农经营,这无疑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对城市工商业的繁荣起到了促进作用,由此也推动了中小城镇的飞速发展。以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切入点,处理好劳动力转移与农业持续发展、分散农户经营与规模经营、小农经营与现代农业的衔接,对构建政府农地流转政策体系、提高西部地区土地生产率和农业综合效率乃至增加农民非农就业收入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2013年1月对西部地区新疆玛纳斯县369户农户实地入户调研的基础上,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视角,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这一方法对影响农户农地流转意愿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劳动力转移特征对农户农地流转意愿产生正向显著影响,劳动力转移特征赋值每提高一个单位,农户农地流转意愿就会相应增加0.621个单位。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加强对农民技能培训,实现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和合理转移;完善区域性的农村劳动力市场、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尤其是水库等灌溉配套设施的投入力度;着力培育形式多样的农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等举措可以有效推进农地合理有序流转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探讨农村地区劳动力流失引起的劳动力短缺对农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研究方法:访谈法和文献资料法。研究结果: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于其它行业,当前农村中有能力的人以及中青年人大量离开农村,进入城镇,从事非农行业;在家务农的基本上都是年老的、文化水平低的农民,这导致农村土地粗放经营甚至撂荒,利用率极低。研究结论:应加快土地流转,使土地向种田能手或农业个体户(组织)集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经营的比较效益,吸引更多有能力、有水平的人加入到农业中来,发展现代化、专业化、规模化农业。  相似文献   

18.
将地区划分为城区和农村两区域系统,构建一个综合考虑城乡劳动力迁移、环境污染、农业生产效率、城乡贸易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因素的核心-边缘模型,以深入系统地考察城乡差距问题,对于解决现有城乡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表明:劳动力向城区迁移有助于提高城镇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效用水平,并缩小城乡差距;环境污染物排放对居民生活造成负面影响,生产活动的集聚对城乡差距的影响取决于污染的危害程度;倘若农业生产的环境影响较小,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可以缩小城乡差距;城乡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城区交通及通信设施建设和产业集聚等将提高城镇居民效用水平,拉大城乡差距.  相似文献   

19.
劳动力非农转移对农户耕地撂荒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福建省长汀县农区为研究区域,依据1978-2008年社会统计资料和农户调查数据,构建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对农户耕地撂荒影响的多项式回归分析模型,采用社会统计和比较分析方法,研究长汀县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对于农户耕地撂荒的影响.结果表明:近30年来,长汀县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与农户耕地撂荒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即自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程度虽逐渐提高,而农户耕地开垦面积却呈现上升趋势;但自2000年以来,农户从耕地净开垦转向耕地净撂荒,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推动着农户耕地撂荒面积的不断增加.同时发现,与外出务工以及本地雇佣劳动相比,从事传统农业较高的务农机会成本是农户耕地撂荒的根本原因,也是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对耕地撂荒产生影响的主要中介.  相似文献   

20.
苗峻瑜 《中国沙漠》2022,42(6):142-152
科学评估工业水资源效率并识别其影响因素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前提。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EBM(Epsilon-based measure)模型测度了沿黄九省2010—2019年的工业水资源效率,然后构建Tobit模型分析其全局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选取显著性影响因素纳入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各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沿黄九省工业水资源效率均值为0.77,未达到有效水平,但呈现出波动上升态势。各省份之间效率差异明显,山东最高(1.064),宁夏最低(0.424)。在影响因素的宏观层面,技术水平和工业化程度对工业水资源效率攀升有正向促进作用;水资源禀赋、社会发展水平、工业用水强度和政府规制程度皆存在抑制效应,但显著程度不同,且高显著性影响因素的效应具有不同的时间演化趋势;在微观层面,各省份工业水资源效率的主导影响因素及其效应存在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