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1980—1986年,我们在研究孢子育苗的同时,对石花菜生活史中的几个主要环节进行了较细致的观察和研究。用采孢子育苗的方法培育出雌、雄配子体和孢子体。也完成了石花菜生活史的循环培养。通过孢子育苗的培养,发现两种孢子的量和质,以及两种孢子苗有明显的差异。特别是从孢子萌发、生长的幼苗还有出芽繁殖。随着幼苗的生长又出现匍匐枝的繁殖,并继续繁殖下去,对于石花菜的栽培具有决定性的价值。我们认为在石花菜生活史图中,应增加上三种幼苗阶段出芽繁殖的支环和三种藻体匍匐枝繁殖的支环,更能反映出石花菜生活史的实质,对指导科研、教学和石花菜的栽培将产生更大的活力。  相似文献   

2.
石花菜(Gelidium amansii Lamx.)的孢子分为四分孢子及果孢子二种:四分孢子为无性的孢子体所形成,果孢子为雌配子体的生殖细胞受精后所形成。四分孢子及果孢子多形成于藻体的中部以上的小枝上,这种小枝称为孢囊枝。石花菜的孢子即从孢囊枝上放散出来。石花菜的四分孢子及果孢子每天放散的时间与数量之间的规律,日本的须藤(1950),  相似文献   

3.
石花菜是提取琼胶的重要原料,琼胶的用途广,需求量大,经济效益高,植物体呈紫红色、直立丛生,分枝羽状扁平,小技互生或对生,藻体高10—20厚米,最大可达30厘米。石花菜属暖温性多年生海藻、为顶端生长,其繁殖方法为多种多样,主要用孢子繁殖(四分孢子及果孢子),匍匐枝繁殖及营养枝繁殖等。当前,在发展石花菜栽培事业中,存在一个主要问题是苗种缺乏,而石花菜苗种繁殖的最佳方法,人们还正在探索之中,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成功的报导尚未见到。  相似文献   

4.
石花菜(Gelidum amansii Lamx.)孢子的萌发,生长已有许多学者进行过研究。最早有Kylin(1917)报道了孢子萌发时形成膨大囊状发芽管。1927年,大野报告了四分孢子与果孢子的发生,并且详细记载发芽管、原始细胞和假根,同时还说明在假根相反方向形成生长点,最后长成匍匐丝状体和直立体石花菜。1941年,猪野又研究了果孢子的发生,而且有  相似文献   

5.
作者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提出:在常温条件下利用日光进行育苗。试验的重点是提高幼苗的大小与防除附着物的方法。采用从育苗基质、采孢子时期、室内短期培育及下海育苗一系列新方法,结合人工洗刷技术等多方面措施,当年获得:每cm苗绳上出1cm以上大小的幼苗5株以上的结果。这样大小的幼苗比较容易养成,达到实用阶段,所以提出一套采孢子育苗的工艺流程。这是石花菜人工育苗的最好记录。  相似文献   

6.
黄礼娟 《海洋学报》1982,4(2):223-230
石花菜Gelidium amansii(Lamx.)Lamx.在我国北方沿海一带称“冻菜”,南方则称“凉菜”、“红丝”(福建省)或者“凤尾”(台湾省).石花菜在我国沿海各地皆有出产,主要产地为山东半岛及台湾省.石花菜为暖温性多年生海藻,一般生长在自大干潮线附近至水深6-10米间的海底岩石上.  相似文献   

7.
李宏基 《海洋科学》1982,6(3):53-56
一、石花菜人工养殖 研究的概况 石花菜(Gelidiumam ansii Lamx)是制造琼胶的重要海藻。由于琼胶广泛为食品工业及微生物培养研究不可缺少的原料,所以需要量日益增加,天然石花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急需解决石花菜的人工养殖。  相似文献   

8.
石花菜(Gelidium amansii Lamx)是制造琼胶的重要原料,其胶质和胶量都优越于其他的产胶海藻.石花菜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红藻,在我国也有分布.其分布中心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暖流沿岸.因此,石花菜属暖温性海藻,具有暖温带生态特点.同石花菜生长有密切关系的主要环境因子有光照、温度、海流、盐度、无机盐类等.  相似文献   

9.
2014年3—4月间,在西沙群岛鸭公岛海藻资源调查中采集到一种石花菜类海藻,经鉴定为匍匐石花菜扁平变种Gelidium pusillum var.pacificum Taylor。其主要特征为:1.藻体紫红色,丛生;2.藻体高约1~2cm,由匍匐茎和直立枝构成,直立枝基部圆柱形或扁压,上部扁平,具有不规则或羽状分枝,匍匐茎近圆柱形,其下生有不规则或尖锥状固着器;3.皮层细胞2~3层,根丝细胞数量较多,集中分布在髓层;4.四分孢子囊生于小枝顶端,形成囊群,四分孢子囊横切面观长卵圆形,埋于皮层细胞中,十字形分裂;5.枝顶端轴细胞形态为穹形,突出于皮层外。上述特征1~3可将匍匐石花菜扁平变种区别于我国产的匍匐石花菜其他变种,特征5可将该变种区别于个体较小的蓝色拟鸡毛菜,特征4不能有效地区分近缘种。综合如上特征,利用营养生长特征鉴定我国分布的个体较小的石花菜和拟鸡毛菜类群是一种可行的方法。该变种为我国三沙市西沙群岛首次记录,丰富了南海诸岛海藻区系的植物地理成分,也为进一步分析该区系的植物地理全貌提供了技术资料。  相似文献   

10.
紫菜叶状体无性繁殖的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紫菜属(Porphyra)的许多种类中 ,叶状体以单孢子形式进行无性繁殖,被放散出来的单孢子进行两极萌发 ,形成新的叶状体。红藻中较低级的类群,如弯枝藻目 (Compsopogonales)、红毛菜目 (Bangiales)、顶丝藻目 (Acrochaetiales)和海索面目 (Nemaliales)均存在这一繁殖方式[1]。1单孢子的研究1.1单孢子的名称单孢子的形成首先是由形成单孢子囊开始的 ,因为每个孢子囊只产生一个孢子 ,故称之为单孢子(monospore)。Magne建议使用原孢子 (archeospores)代替单孢子[2]。Kornmann将在Porghyraumbilicalis,P.ochotensis,P.perforta,P.insolita中某…  相似文献   

11.
用现行的海带夏苗培育法,自采孢子到培育成1—3公分的幼苗,约70天就够了。因当时海面水温尚未降到19℃以下,不适于幼苗生长,不能出库下海,必须在育苗库中再“多培育”一段时间。在我国,愈是南方,其“多培育期”愈长,例如在福建省就要“多培育”120天。而现行育苗库中的培育条件又不能满足幼苗在“多培育期”继续健康旺盛地大量生长,所以采孢子后,用较弱光强,较低温度等方法抑制生长,以防止幼苗生长过速过大。达样不仅成本高,管理麻烦,甚至导致幼苗罹病腐烂,脱苗烂苗。  相似文献   

12.
于1963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南,黄河堤坝北岸盐碱地积水洼中采得两号标本,经光镜观察表明,该新植物为鞘毛藻科一新属——辐枝藻属。辐枝藻为分枝丝状体,由匍匐部分和直立部分组成;匍匐枝彼此贴靠形成单层细胞厚的假薄壁组织;直立枝具粗壮的主轴和细的小枝;部分小枝末端细胞具一条长的鞘毛;每个细胞具一个周生、片状的色素体,蛋白核一至多个,具一个细胞核。该藻以动孢子营无性生殖,动孢子囊位于枝或小枝顶端。此新属仅一新种,为嗜盐辐枝藻。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3.
针对海带夏苗致病与育苗水系中细菌大量繁殖有密切的关系,于1984年在福建三沙海带育苗室同时从微生物、生理生态和培养技术三个方面对水系中微生物进行监控,具体步骤为:1.小心地抽出,古海况及气象条件不佳时,即停止抽水;2.育苗海水要经黑暗沉淀和过滤;3.种海带必须健康清洁,将首批放散的孢子水排掉不用,而以第二批孢子水采苗;4.育苗苗帘须经过严格漂洗和消毒。通过以上措施取得育苗的成功。  相似文献   

14.
石花菜是我国沿海常见的一种红藻,是提取优质琼脂的原料。传统的增殖方法是劈枝繁殖,即把大石花菜按其杈枝分枝,然后把分枝夹在基质上,在海上进行养殖。但这种养殖方法种菜消耗大,劳动强度大。 浙江省水产学院养殖系经过数年研究,成功地探索出一种理想的切段再生增殖方法。 切段再生培苗法,是根据石花菜藻体具有  相似文献   

15.
采用在人工模拟潮间带生态环境中养殖多年的龙须菜藻体,经70%乙醇、aClO或低光等逆境胁迫后,培养新生直立枝,研究匍匐体类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机制。结果表明,刷落2-4mm长的新生直立枝培养30天后,基部出现由丛生太体组成的类愈伤组织。丝状体能够固着、分化,不断分裂形成匍匐体。这是除孢子外,首次从江蓠体细胞获得有固着能力的再生苗。该再生苗弥补了营养枝繁殖中须人工固着的缺点。ELISA测定内源激素含量结  相似文献   

16.
海带幼体畸形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自五十年代末建立海带育苗室以来,在育苗过程中经常发生一种幼体畸形病。这种病害在我国南方和北方的一些育苗室中或轻或重时有发现,严重时幼苗大量死亡,在生产上造成一定损失。例如,福建省连江县水产综合场为了改变每年从北方调运种海带的局面,从1971年开始实验在当地选育种海带。当海面水温升高时,把海带移到育苗室系统内人工控制低温培育。孢子囊形成后,采孢子进行常规育苗。这样采孢子时间比以往培育早秋苗要早一个多月,培育出来的幼苗个体大、健壮,适应能力强。但在实验过程中连续几年发生了较为严重的病害。因此,防治这种病害已成为我国南方海带养殖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7.
马薇薇  王楠  孙妍  孙松 《海洋与湖沼》2023,54(6):1622-1633
黄海绿潮起源于苏北浅滩,每年夏天漂移到青岛沿岸泛滥成灾,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苏北浅滩受沿岸径流输入影响,盐度变化范围大,青岛海域盐度较稳定,稍高于苏北浅滩。盐度对浒苔微观繁殖体萌发、藻体生长及繁殖过程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室内连续受控实验,系统研究了固定盐度(5、10、15、20、25、30、33、35)和变化盐度(盐度逐渐降低)对浒苔微观繁殖体固着、萌发、藻体生长和繁殖不同阶段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固着阶段,盐度5不利于浒苔微观繁殖体的固着,盐度10~35对微观繁殖体固着的影响不显著,相同盐度下,孢子的固着量显著高于配子。萌发阶段,不同盐度(5~35)及不同盐度变化形式对微观繁殖体(孢子和配子)的萌发没有显著影响,孢子的萌发速度快于配子,最终均能完全萌发。生长阶段,低盐(5~15)不利于浒苔幼苗的生长。繁殖阶段,当盐度≤10时,浒苔不进行生殖活动;盐度15~35范围内,浒苔可以产生微观繁殖体,完成一个完整的生活史;在绿潮形成过程中,孢子的生殖策略为K对策,配子的生殖策略为R对策。上述结论表明,在苏北浅滩和青岛海域,盐度不是限制浒苔发生发展及繁殖过程的关键环境因子,明确了盐度在绿潮发生...  相似文献   

18.
紫菜采苗(壳孢子)以后,就要进行幼苗培育,直到网帘上长出1—2厘米的幼苗后叫做出苗,达时幼苗培育工作才算结束,继而进入叶状体养成阶段。幼苗培育的好坏,关系着紫菜养殖生产的成败、产量的高低和质量的优劣,因此生产单位特别关心这一生产环节。 当前培育幼苗的一般方法,是将采好苗的网帘张挂在潮间带的半浮动筏架上,利用自然干露的方法进行育苗,或将网帘张挂在全浮动筏上利用人工干露(晒网)的方法进行育苗。这两种方法虽然都能育苗,但却存在着以下几  相似文献   

19.
本项研究试验了人工放散的蜈蚣藻(Grateloupia asiatica)与多管藻(Polysi phonia urceolata)孢子及其幼苗在不同粗糙度的附着基上的附着数量、三叉仙菜(Ceramium kondoi)、假根羽藻(Bryopsis corticulans)、酸藻(Desmarestia viridis)和尾孢藻(Urospora penicilli formis)在海水中自然附着幼苗在不同粗糙度的附着基上的附着数量;还试验了不同粗糙度附着基上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对自然附着酸藻和尾孢藻的幼苗数量的影响。试验方法是以市售塑料扎带模拟表面粗糙度不同的人工藻礁,使人工刺激后释放的海藻孢子附着在其表面后,吊挂于海中使孢子萌发;空白附着基吊挂于海水中使海藻繁殖体(孢子、合子或受精卵)附着并萌发生长。以普通海泥、高温灭活海泥、底栖硅藻3种不同沉积物覆盖于人工附着基表面,统计各种沉积物在各种粗糙度的附着基上海藻幼苗数量。结果表明,对于无鞭毛的繁殖细胞(蜈蚣藻、多管藻和三叉仙菜的孢子,假根羽藻的合子、酸藻的受精卵)萌发成的幼苗数量受附着基粗糙度影响显著;在一定范围内,两者呈正相关。而萌发自游动孢子的尾孢藻,附着基的粗糙度影响不显著。3种沉积物中,高温灭活的海泥更有利于尾孢藻和酸藻的附着。  相似文献   

20.
新种紫菜——青岛紫菜的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宝福 《海洋与湖沼》1988,19(5):419-423
本文报道了一种产自黄海胶州湾沿岸的紫菜新种——青岛紫菜Porphyraqingdaoensis Tseng et Zheng Baofu,sp.nov。藻体呈鲜艳的紫红色,生长潮位较低,可固着在多种红藻藻体上生长,如石花菜Gelidium atnansii Lamx、扁江蓠Gracilaria textorii(Sur)De-Toni、角叉藻Chondrus ocellatus Holm.等。将标本着重与真紫菜亚属Subgenus Porphyra、全缘紫菜组section Edentata Tseng et Chang的条斑紫菜Povphyra yezoensis Ueda 及其它几种紫菜全面地进行了形态等多方面的比较研究,确认为一新种紫菜。新种紫菜的特征是,藻体膜状,单层细咆,雌雄同体,细条状的、淡黄色的精子囊器群散乱地镶嵌在深紫红色的果孢子囊群之间。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