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4 毫秒
1.
江苏省地区发展差异制约了可持续发展的推进,为了实现发展模式的优化,将资源环境损失以及资源生态效益纳入国民经济评价体系中,通过构建绿色GDP核算体系对"十一五"规划以来(2006—2011年)江苏全省以及各地级市资源环境损失价值以及绿色GDP进行核算。结果显示:江苏省及各市绿色GDP和传统GDP同步变化,传统GDP增速越快其与绿色GDP增速之间差距越大;发展能源依赖度较高,自然资源耗竭总量及其占GDP比重波动下降;环境污染损失价值占传统GDP比重下降,环境保护各项措施初显成效。资源生态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2.
初探绿色GDP核算方法及实证分析 --以山西省大同市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传统GDP未将资源、环境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能准确地表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用传统GDP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存在明显不足。绿色GDP是指国家或地区在扣除自然资源及环境污染损耗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它能较准确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收入水平的状况。文章依据狭义绿色GDP涵义,以山西省大同市为例,结合当地生态资源环境现状,构建资源环境账户虚数指标体系,探讨了绿色GDP的核算方法,并估算了该市2002年的绿色GDP。结果表明:2002年大同市的自然资源损耗为63.86亿元,占GDP的29.29%;环境污染损耗22.18亿元,占GDP的10.18%;绿色GDP为131.33亿元,仅占当年GDP的60.24%,说明该地区经济发展中资源与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亟待解决。建议科学、适度、合理地开发利用各类资源,树立市场经济的资源价值观;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强环境保护治理。  相似文献   

3.
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决定,国内外尚未见编制先例。基于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以黑河中游张掖市为研究区,从水量、水质、人口、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5个方面选取18个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对核算期初2010年的水资源价格进行综合评价,建立了2010-2014年的水资源资产的实物型账户、价值型账户。结果表明:(1)核算期初2010年张掖市的水资源资产实物存量为1.288亿m3,核算期末2014年为5.157亿m3,2010-2014年水资源资产实物流量变化为3.869亿m3。(2)张掖市水资源资产价格为2.68元·m-3,为实物型账户价值化转化提供数据支撑。(3)核算期初2010年水资源资产价值为2.731亿元,核算期末2014年水资源资产价值为10.933亿元,张掖市2010-2014年水资源资产价值变化量累计为8.2亿元,但考虑到水资源年度间的变化,可以认为5年间张掖市水资源资产价值基本持平。  相似文献   

4.
以环境污染与政府规制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演绎法对现有文献进行比较归纳,得出以下结论:(1)在衡量指标上,大多数专家学者均采用CPI指标、BI指标、ICRG指标等指标,比较单一,且主观性比较强,易受各国的认知程度及被调查者主观判断的影响。(2)大多数学者多数仅仅以SO2、CO2以及工业三废等单一污染排放物排放量为指标来衡量环境污染,缺乏环境污染指标体系的构建。(3)在研究方法上,大多数专家学者均采用单方程模型对该问题进行分析,仅有少数学者考虑到利用联立方程考察收入、腐败与环境污染的复杂联系,但没有深入研究不同收入水平下腐败与环境关系的动态变化、腐败对不同地区环境污染的定量评估等问题。为此,本文认为基于异质性理论构建符合世界各国腐败对环境污染影响指标评价体系,如何构建合理的整体性的环境污染指标体系等问题成为全球研究的重点。针对我国特殊国情,特别是我国环境污染改善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不是经济快速发展的造成的,形成了排污企业与政府环境保护执行部门之间的恶性次优博弈均衡。如何打破这个恶性的次优博弈均衡成为未来有关环境污染问题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5.
上海的GDP一般增长核算与绿色GDP核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铮  刘扬  周清波 《地理研究》2006,25(2):185-192
本文引用Barro的增长核算模型和Asheim的绿色GDP核算模型,对上海的经济增长开展了核算研究。研究发现:1)在改革开放之前,上海的经济增长基本上由资本投入、人力资源的有效投入和劳动力投入支持。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增长得益于技术进步,但是税收政策干扰了这种增长。2)上海市绿色NNP值低于GDP值,GDP值是绿色NNP值的24倍,在20世纪60、70、80年代一直都维持在3倍以上。目前,上海市的GDP与绿色NNP之间的差距缩小到了2倍左右,说明人们对环境污染和资源耗损问题的关注,已体现到上海市的经济发展中。3)在目前阶段,绿色GDP不适合单独作为经济发展的度量指标,但是可以作为衡量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对资源的损耗和对GDP指标不足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副研究员姜文来博士撰写的<水资源价值论>,由科学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发行.本书以持续发展的观点为指导思想,在分析国内外水资源供需状态基础上,围绕水资源价值展开论述,剖析了国内外水资源价值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创建了水资源价值源、水资源价值流、水资源价值突变、水资源耦合价值、水资源价值模型、水资源价值量核算及均衡代际转移水资源财富等理论,并以北京市为例,分析、计算了北京市水资源价值,研究了污染对水资源价值的影响及其对水资源财富的损失,将水资源价值引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进行综合研究,得出了具有独到见解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完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是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自然资源的保护、切实维护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的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贵州省是我国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本文采用实地调研法和文献研究法获取了贵州省已开展的关于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工作的材料与数据,系统分析和梳理了贵州省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揭示了贵州省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方面仍存在的问题(如:自然资源资产底数不清、产权主体不明确、产权归属不清晰、收益制度有待进一步改善等)。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根据贵州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有效维护贵州省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权益的对策与建议,具体包括:建立清查统计制度,完成全面清查工作;构建评估核算制度,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构建委托代理制度,明确资产管理清单和代理制度;健全收益管理制度,规范资产收益管理;完善资产配置制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期为贵州省加强和推进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暴雨洪水灾害人口损失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气候变化与城市化背景下,暴雨洪水灾害损失风险加剧,给人口生命安全带来极大威胁,评估暴雨洪水灾害的人口损失成为灾害风险研究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基于灾害系统理论,归纳了基于“致灾因子(H)—承灾体(V)—孕灾环境(E)—人口损失(D)”的暴雨洪水灾害人口损失评估的概念框架;基于现有国内外典型研究,梳理了相应的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以“影响指标—损失指标—分析方法”多维图显示,认为“综合影响因素—人口损失”关系分析是评估暴雨洪水灾害人口损失的核心。目前人口损失的评估方法依据其考虑的要素可划分为:基于“H-D”关系的脆弱性曲线法、基于“H-V-E-D”关系的多要素综合法和刻画过程的灾害系统模拟法等。着重从数据可获取性和方法有效性两方面进行综述,认为单一方法不能满足人口损失风险评估的需求,因此从灾害系统角度出发,从单一要素向多要素综合发展、从指标统计分析向过程动态模拟发展、从单一方法向综合集成方法发展是人口损失及风险定量评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随着灾害强度、频率以及承灾体暴露的增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日益严重。资本存量作为承灾体的经济暴露指标之一,是灾害损失评估的前提和基础。针对目前中国缺乏省域尺度长时间序列的经济部门分类的资本存量数据基础,论文通过永续盘存法,建立了2003—2015年中国大陆31省17部门的资本存量数据库,并分析其时空特征。结果显示:① 全国总资本存量与灾害直接损失的年际变化均呈增加趋势。省域尺度上,通过相关性分析显示,在99%置信度水平上,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0.3)。② 时间上,各省17部门资本存量基本也呈增加趋势,但增速不同。在各部门增速最快的省份中,黑龙江省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增速最快,增长约454.3倍;其次是青海省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98.3倍)、江苏省的金融业(295.1倍)、安徽省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25.1倍)等。③ 空间上,2015年各省17部门资本存量最多的前4个部门分别是房地产业,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占比均在60%以上;且这4个部门资本存量暴露最多的省份是江苏省和广东省。该结果有助于从时空角度了解各省各部门资本存量暴露情况,为各省灾害风险管理者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采用GDP核算体系衡量国家和区域的发展存在明显的缺陷,真实发展指数GPI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子帐户,包含了一些被GDP所忽略的成本和价值,构建了可量度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来衡量区域经济健康程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介绍了GPI的产生和组成帐户.对GPI核算框架与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评介了美国不同区域尺度上的GPI核算应用案例,总结了GPI核算的优点与实施难点,并对在我国开展GPI核算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与环境污染耦合度格局及工业结构解析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0  
马丽  金凤君  刘毅 《地理学报》2012,67(10):1299-1307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由于从自然界提取资源并进行加工, 最后并排放废弃物质到自然界, 区域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通过各自元素的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形成经济环境耦合关系。本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 通过建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耦合度评价指标体系, 对中国350 个地级单元的经济环境耦合度和协调度计算后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研究发现, 中国经济环境系统整体上处于低耦合低协调状态, 东部沿海地区的都市经济区和中部重要人口产业集聚区耦合度和协调度相对较高, 远西部和东中部偏远地区的耦合度和协调度相对较低。根据各地级单元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耦合度和协调度可以将现有国土划分为经济环境和谐区、经济环境磨合区、经济环境拮抗区及经济环境低耦合区4个类型区。通过对4 种类型区的工业结构分析后发现, 不同类型区工业结构存在很大差异。经济环境和谐区工业以电子机械、设备制造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为主;经济环境磨合区工业主要以机械装备制造和部分污染性的冶金、化工、电力产业为主;经济环境拮抗区工业则以钢铁、石化、煤炭、建材、发电等污染性行业为主, 是中国污染性行业最集中的地区, 也是未来环境质量面临最大风险的地区;经济环境低耦合区工业则以初级产品加工和生产为主。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rationale for the need to take into account and assess natural capital as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viable managerial decision-making concerning the study, use and reproduc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the interest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activity of authorities in Tomsk oblast was used as an example in examining the issues related to integration of accounting and assessing natural capital and ecosystem services in the system of managerial decision-making. We used strategic and normative documents of Tomsk oblast, departmental information and material from previous research into assessments of natural capital. A rationale is given for the need to improve the institutional conditions for proper inventory and assessment of all functions of natural capital and ecosystems in managerial decision-making, namel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nitoring system for economic value in the sphere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which is based on the system of ecological-economic accounting and constitutes a set of coherent statistical indicators reflecting the status of natural capital. The mechanism is suggested for generation of the information-methodological base of economic assessment of natural capital. It is determined that a qualitatively new information basis integrated into the system of regional management. Qualitatively new information basis integrated into the regional government system will make it possible not to simply obtain information on the flows of expenditures and benefits in the sphere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but also to ensure interaction between state and municipal authorities and with organizations and the population. The monitoring system for economic value of natural capital and ecosystem services integrated into the region’s executive bodies will permit adaptive governance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f the region in the face of changes and uncertainty.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了区域人地关系系统基础上构建区域PRED系统,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进行了4方面改进:(1)基于人地关系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区域PRED系统模型,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各子系统相对资源承载力进行整合。(2)在自然资源子系统中加入了林业用地面积和建设用地面积两个重要指标,在环境资源子系统中加入了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并在社会资源了系统中加入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这一指标。(3)提出了加权平方平均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下简称新疆)2000-2014 年相对资源承载力进行。(4)结合脱钩理论对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改进后的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得出评价结果更符合资源匹配度较差地区的实际情况;新疆各要素相对资源承载力平均水平由大到小的顺序是:平均自然资源承载力、平均综合承载力、平均环境资源承载力、平均社会资源承载力、平均经济资源承载力。研究期间一直处于富余状态,自然资源优势相对突出,但是环境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劣势也很明显,新疆综合承载力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要素的矛盾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14.
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伦理问题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郑度 《地理研究》2005,24(2):161-168
全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和严重挑战。当前要实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贯穿其中的主线是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意识,协调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人类是地球自然界的一部分,只有以全球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处理环境与发展问题,才有较大的安全性和包容性。应当以尊重自然及其内在价值为基础来规范人类的实践活动,构建新时代的文明发展模式。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观在形成和社会功能上有密切的联系。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十分重视环境伦理的研究、教育和实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是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共同责任。环境伦理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涉及的应用领域很广,要重视地球系统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公民和决策者的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15.
兰州新区大气环境容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选取兰州中川机场2008-2010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利用箱模型,在[WTBX]A[WTBZ]值法的基础上,加入了环境变动量,对规划中的兰州新区大气环境容量的年际变化、年变化、日变化等进行了分析。该模型在计算大气环境容量时体现了污染因子在大气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能够反映污染物在大气环境中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得到兰州新区SO2全年大气环境容量为15.03×104 t,PM10为18.03×104 t,NO2为15.16×104 t。基本揭示了该地区大气环境容量的特征,将对新区规划建设及污染物排放限额制定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代际公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可持续发展概念自诞生以来,已经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其基本思想已经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并逐步向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渗透,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按照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显然,这里就提出了一个代际之间的关系问题。文章初步研究了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冲突问题及代际公平的解决。  相似文献   

17.
唐山市资源型产业结构及其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根据 1 952 - 1 999年唐山市三类产业、工业各部门产值的变化分析了唐山市的产业发展过程 ,结合 1 985- 1 999年汇总企业的万元产值能耗、工业用水量、“三废”排放量 ,比较分析了各工业部门污染源的动态变化 ,剖析了唐山市资源消耗型工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影响。通过对环境影响机制的分析 ,认为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是协调唐山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和长期任务 ,而改进目前的工业生产方式 ,削减单位产值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更为迫切 ,同时应重视环境治理和保护的监督机制的完善和落实。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152,自引:7,他引:152  
毛汉英 《地理研究》1996,15(4):16-23
山东省作为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区之一,无论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还是从当前发展中所面临的人口、资源及环境问题,在全国均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与典型性,可作为研究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缩影”.本文探讨了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山东省实施跨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及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9.
辽河流域社会经济活动的COD污染负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辉  栾维新  康敏捷 《地理研究》2013,32(10):1802-1813
辽河流域污染物的输入是辽东湾海洋环境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治理海洋污染的根本在于治理陆域污染。以辽河流域COD污染为研究对象,在社会经济数据空间化及与土地利用数据匹配的基础上剔除了部分无效数据,提高了流域污染物估算和空间分析的精度,估算结果表明:2010年辽河流域COD总污染负荷约101万t,其中居民生活和畜禽养殖排放合计占总污染负荷的80%,是流域COD污染的主要来源;工业源污染占11%;城市径流污染占9%。COD污染主要分布在辽河平原,且以面源污染为主,约有30万t入河。生物体代谢是COD污染的主要来源,污染物排放总量难于降低,辽河流域的COD污染压力短期内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20.
空间恢复力理论支持下的人地系统动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人地系统的概念表现了人与地在特定的地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结构,面向人地系统动态运行过程的复杂性,亟待构建更有力的指标体系表征地球系统和人类系统相互影响与反馈的过程。空间恢复力可以被理解为以保障人地系统结构稳定为目标的地域空间整体对自然和社会扰动的吸收、复原或转化能力,为人地系统研究中针对性理论模式和可定量化指标体系的塑造提供新途径。本文以从自然维度出发的政策与生态系统空间恢复力、从社会维度出发的环境变化与社区生产生活空间恢复力、从综合描述方式出发的空间恢复力综合指标体系三个角度梳理空间恢复力研究现状,并从结构、功能、阈值三个方面研讨不同地域功能类型下的空间恢复力指标体系,提出认知保障系统可持续性的空间状态、明晰人地系统动态过程的空间阈值、满足生态保护与社会进步国家需求三项内容可以作为人地系统动态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