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1鲑鱼生活在海洋中,而产卵却要游到河里,具有这类生活方式的鱼类称为回游鱼类。这种生物现象包藏着使科学家们感兴趣的许多奥秘,下面就是一例。海水是咸的,河水是淡的。鲑鱼的血液中也同人体一样,含有少量盐份,其成分高于河水但低于海水。与人类不同的是,鱼类直接受到外界含盐浓度的影响,渗透作用力求使鱼类体内和体外的含盐度保持平衡,而鱼的体内又具有一种盐分自我平衡调节机制对抗这种作用。那么,鲑鱼在海洋与河流  相似文献   

2.
鱼儿喝不喝水无论是在烟波浩渺的海洋,还是在江河湖泊中,人们都可见到许多鱼儿总是口一张一闭,很有规律。有人认为这是鱼儿在喝水,错了,这是鱼的呼吸动作。那么,究竟鱼儿喝不喝水呢?根据鱼类对盐分调节的原理,认为海产硬骨鱼是要喝水的,这是因为海水浓度比硬骨鱼类的血液和体液浓度高,由于渗透作用,鱼体内的水分不断散失到海水中去,鱼体血液中的酸碱平衡遭破坏,必须喝一部分海水来调节。海水既咸又苦,人不能喝,但鱼可以喝,因为鱼类鳃上具有一种独  相似文献   

3.
一、海洋的定义 什么是海洋?一提起海洋,人们便会想起烟波浩淼、湛蓝湛蓝的海水。不错,海水是海洋的主体,但是海水不等于海洋。海水只是海洋的一个要素,而且海水不同于江河湖泊的水体。海水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海水是咸的。然而湖水也有咸的,如我国青海湖等干旱地区的内陆湖。为了区别海水和咸水湖的水,科学家  相似文献   

4.
海洋鱼类种类繁多,千姿百态。生物学家按目、科、属、种分门别类约有2万多种之众,而水产工作者却多按水层、深度,将鱼分为中上层鱼类、中下层鱼类和底层鱼类。各层鱼类的色彩、形态特征与所栖息的自然环境,其高度的统一,体现出物以类分、鱼以群集的自然特性。中上层鱼类:按平面划分可分为潮间带、浅海区和远洋区。典型的中上层鱼类身体呈梭形,两端尖细,在海水中游泳阻力小,大部分为高速游泳鱼类。远洋区中上层鱼,例如蓝点马鲛、金枪鱼、东方旗鱼、白枪鱼、箭鱼、噬人鲨等都是在海洋中快速游泳的鱼类,其背部颜色具有与远洋区海水一样的蓝黑色,腹部颜色较淡。  相似文献   

5.
海洋生物学家近来发现,生活在海洋中的鱼类,也有自己的医生———一种普普通通的小鱼。“鱼医”的体态小巧,行动轻盈,它给鱼治病,不是通过用药,而是用它尖尖的嘴巴为病鱼清除细菌和坏死的细胞。  相似文献   

6.
《海洋世界》2008,(6):5-5
生命是离不开水的,人可以几天不吃东西,但24小时不喝水就会陷入危险。对于生活在海洋里的鱼类来说,它们喝水吗?它们生活中的海水是咸的,不是不能饮用吗?它们会不会也觉得“口渴”呢?  相似文献   

7.
海水模式种青鳉鱼(Oryzias melastigma)的胚胎发育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水青鳉鱼(Oryzias melastigma)作为一种新兴的海洋模式生物,可应用于海洋生态毒理学的研究。鱼类发育的早期阶段对污染物最为敏感,海水青鳉鱼胚胎毒性分析已成为毒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但是目前尚未见有关海水青鳉胚胎发育的有关报道,因此本研究对海水青鳉鱼的繁殖习性和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详细观察。利用体视显微镜对海水青鳉的早期胚胎发育过程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连续的实验观察,并描述了各个发育时期的特征。在水温(26±0.5)°C的条件下,海水青鳉鱼受精卵历时220h 30min孵化出膜。胚胎发育过程分为受精卵激活阶段、受精卵胚盘形成阶段、卵裂阶段、囊胚阶段、原肠胚阶段、神经胚阶段、器官形成阶段、孵化出膜阶段8个阶段,共分为33个时期。  相似文献   

8.
世上所有的动物都爱自己的子女的,鱼类也不例外。那么鱼类是怎么样保护后代的呢?一般地说,产卵多的鱼类是不太关心自己的子女的,它们产完卵就游走了,让子女在海洋中随波逐流,自生自灭。例如产卵冠军———翻车鱼屯,它一次产卵可达3亿粒,卵产出后自然地漂浮在海洋中层,然而很大一部分卵是无法受精的,同时又很容易被各种鱼类所吞食,即使孵化成功的幼鱼,也常常被风浪折磨得死去不少,所以说翻车鱼屯的产卵量虽然很高,但真正能发育成大鱼的却是廖廖无几。在鱼类中凡是子女少的,它却十分关心自己的子女,千方百计地进行保护,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例如,生活在美洲沿岸的介司鱼,它为了保护好后代的健康成长,每当要产卵时,雌鱼都要选择最大的涨潮时期,将卵产在海水上缘的潮湿泥沙中。这样,海水既不能淹没所有的鱼卵,也不会把鱼卵冲走,反而还能很好地保持湿度,使鱼卵正常发育。把卵产在这个地方,还可以避开敌害,同时由于太阳光的照射,又有一定的湿度,无疑这种难得的外界条件,促使受精卵能很快地孵化。往往在下一次的最大涨潮时期来临之前,孵化出的小鱼已进入了大海中。海洋里还有一种叫海鲶的鱼,这种鱼全身裸露无鳞,它们的主要食物是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在众多的鱼类中,数海鲶...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海洋中的水是咸的。因此,凡在海洋中航行或捕鱼的船只,都必须带足淡水,否则,人的饮用水就会发生困难。现在,有些船只上有了海水淡化设备,可以将咸的海水转化为甘甜的淡水,但对大多数船只来说,这些还是奢  相似文献   

10.
三沙市位于中国地理最南端,海域面积辽阔。渔业在三沙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应重视海洋渔业环境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研发海水健康养殖技术,大力推广鱼-贝-藻复合养殖和离岸养殖等海洋新生产力模式,提高植食性鱼类和大型海藻养殖比例和规模,强化海洋科技和战略研究,保障三沙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海问2000     
1.海水鱼和淡水鱼有何分别?海水鱼和淡水鱼生活于不同的环境中,习性和器官作用也不尽相同。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盐分,故浓度高。海水鱼的体液比外界海水的浓度低,因而鱼体内的水分不断由皮肤渗出,海水鱼若要保持体内水分的平衡,就必须不断地吸入大量的海水以作补充,于是盐分也随海水进入鱼体内,海水鱼的鳃和肾就成为排除体内过多盐分的主要器官。相反地,由于淡水鱼的体液,浓度较外界环境高,  相似文献   

12.
杭州湾潮混合的初步研究Ⅰ.上湾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口区域,上连淡水源(江河),下接咸水源(海洋)。上游的淡水既要通过这里输向海洋,下游的海水也将以这一种或那一种方式,进入本区(详见第一节)。咸、淡水既在这里交汇,它们之间便要发生混合交换。而在有潮河口区域内,则由于涨、落潮的作用,使海水周期性侵入这一区域,这不但加强了咸、淡水的交换作用,而且,其混合的过程也极为明显。因此,这类区域一向被认为是研究咸、淡水交换并了解其混合过程的一个理想区域。海洋学上,并特将有潮河口区域咸、淡水的交换过程,称之为“潮泛混合”(tidal flushing),或“潮混合”(tidal mixing)。  相似文献   

13.
《海洋世界》2008,(11):4-4
科学家通过视频技术在海水表面以下9000米的地方发现了鱼类,这种鱼是目前人类已经发现的海洋中生活地点最深的鱼,人类也是首次拍到它们的生活状态。这种鱼名叫狮子鱼,科学家是通过录像,在日本附近的太平洋区域深达9000米处发现的。研究人员表示,此前人们从未目睹过它们的在深海中生活的真实情景。  相似文献   

14.
梭鱼(Mugil So-iny)属海产经济鱼类,产卵于海中,亦能进入咸淡水或淡水中生活。 六十年代以来,随着鲻科鱼类养殖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推广,人工繁殖研究已引起普遍的重视。到目前为止,海水和咸淡水养殖的鲻鱼和梭鱼中,鲻鱼(Mugil cephalus)的人工繁殖已达数十万尾种苗的水平,梭鱼也已达数万尾水平。而淡水池塘和水库中混养梭鱼,日益获得推广。共中就天津市郊区来说,目前已有四千余亩水面混养了梭鱼,并取得亩产增产20—100斤梭  相似文献   

15.
同人一样,水生家族也是须臾离不开氧气的。海洋浩瀚,鱼儿纷纭。众多的水生家族呼吸方式亦不尽相同,这一呼一吸、一吐一纳,引出不少奇妙的故事。我们知道,大多数鱼儿是用鳃呼吸的。鱼的头部两侧生长着两个鳃裂,鳃片是由梳子状整齐排列的鳃丝组成的,鳃丝上密布  相似文献   

16.
河口中居然有盐“舌”?这是怎么一回事? 是的,河口中确实有盐舌。舌,指舌头。说的是海水像“舌头”侵入到了河水之中。海水由于含有盐分而总是咸的,当然也比较重,当你用一升的海水与一升的淡水相比较,海水的重量总比淡水大一些。河口,是陆地河水流到海里的地  相似文献   

17.
海洋是鱼类的主要栖息地,从两极到赤道海域,从海岸到大洋,从表层到上千米深渊均有海洋鱼类的踪迹。生活环境的多样性,导致了海洋鱼类的多样性,但由于组织、结构、机能上相似,产生了一系列共同特点。人们根据鱼类的共同特点,给鱼下了如下的定义:鱼是以鳃呼吸、用鳍运动、大多数体表被有鳞片、体内一般具有鳔和能变温的海洋脊椎动物。从这个定义来看,海洋生物中凡是具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并终生生活在水中的脊椎运动,不管它像不像鱼,也肯定是鱼。例如海马,浑身上下没有哪一处让人觉得它像鱼,可事实上海马具备上述鱼的特征,是属于不折不扣的鱼类。而另外一些被冠以鱼的称呼的海洋生物,如墨鱼、鲍鱼等,要么属于软体动物,要么属于哺乳动物,虽然被约定俗成地叫做鱼,其实跟鱼类一点关系也没有。  相似文献   

18.
黄、渤海两种鱼噪声谱的水下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鲈目鱼类是一种重要的发声鱼类,而且也是我国近海主要的海洋发声生物之一。海洋生物噪声对水下声信号传递是一种干扰源,但在许多情况下也可利用它带有某些有用的生物信息来为生产服务。如在渔业上可从生物噪声中提取某些有关渔业资源方面的信息,根据鱼类噪声的特征以寻觅鱼群、跟踪鱼群.洄游,提前预报渔情等。它对渔业上进行合理捕捞和提高生产率都具有现实意义。叫姑鱼、白姑鱼都属鲈目鱼类,是当前黄海中部以北和渤海海区赖以支持渔业生产的鱼类。本文根据海洋现场实测的鱼噪声信号进行了分析。1方法根据叫姑鱼和白姑鱼的主要活动海…  相似文献   

19.
这里我们要说的并不是生态保护的话题,所说的鱼医也不是我们人类,而是鱼类中的一种小鱼。说来真不可思议,鱼类之间也会救死扶伤,可谓海洋之大,无奇不有。海洋学家最近发现,生活在海洋中的鱼类,竟然也有自己的医生——一种普普通通的小鱼。“鱼医”体态小巧,行动轻盈,它给鱼治病,不是通过用药,而是以那尖尖的嘴巴为病鱼清除细菌和坏死的肌肉。实际上,鱼医是以病鱼身上的寄  相似文献   

20.
《海洋世界》2014,(4):2-3
近日科学家们表示人们严重低估了海洋里鱼的数量——大多数鱼类从未被捕捞过。西澳大利亚大学的卡洛斯·杜阿尔特教授表示海洋中层鱼,也就是生活在海洋表面下方100--1000米深处的鱼类,组成了全世界鱼类生物量的95%,且从未受到渔业的影响,秘诀在于它们躲避渔网的能力。杜阿尔特教授搭乘西班牙考察船赫斯珀里得斯进行了为期7个月的全球旅行,他带领的科学家小组收集了海洋中层鱼的回声探测。他表示,大多数海洋中层鱼在夜间会在靠近海洋表面处进食,而白天进入更深水域以避免鸟类攻击,它们能够在5米远的范围内探测到渔网并设法避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