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沈山  沈正平  孙旭芳  马晓冬  安宇 《地理研究》2008,27(6):1444-1454
主题性旅游协作联盟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合作战略模式,其协作基础为相似的空间认知要素、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支撑和物态化的整合营销品牌。在分析国内外20多个旅游协作联盟的基础上,从地域联系、主题类型、空间结构和组织形式等4个视角,总结了主题性旅游协作联盟的12种基本类型,指出协作的基础理论是注意力经济学、协作网络共生理论和旅游产业集群理论。选取江苏扬州至山东济宁段运河为研究区域,分析其文化资源和旅游发展状况,提出"千年运河,世纪风情"的运河文化主题,从组织体系、品牌营销、产品体系、保障机制、信息平台等5个方面进行主题性旅游协作联盟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边界共生旅游资源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利益主体和行政区界限的制约,严重影响旅游资源的整体效益的发挥和旅游品牌的树立。安徽省牯牛降景区是一处典型的边界共生旅游资源,在分析其旅游开发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旅游协作开发现实意义的基础上,从行政管理、企业经营、旅游产品3个层面对该景区旅游协作开发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国内旅游文化开发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旅游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是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在旅游地开发过程中,文化事项如何转化为旅游产品,即旅游文化开发是一个极具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目前,国内对于旅游文化开发的研究还没有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研究体系,并且缺少成熟的研究方法,具体到实践中可操作性还比较弱。在查阅了国内近20年中的众多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试图从应用理论、开发实践、方法探索3个方面对国内的旅游文化开发研究做一个系统的总结。  相似文献   

4.
基于"五缘"优势的闽台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闽台旅游合作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是闽台区域旅游合作的前提和基础.以闽台"五缘"优势为基础,分析了闽台旅游资源的现状.将"五缘"优势融合到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中,提出了闽台旅游资源整合的"三力"整合模型:以血缘、商缘为内动力,明确闽台两地的相对旅游资源优势,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以旅游互动为闽台优势旅游资源对接的主要方式;以地缘、文缘为外扩力,实施闽台品牌旅游资源对接、黄金旅游线路组合与策划及"海峡旅游"品牌共推的策略;以法缘为保障力,提出闽台旅游资源整合所需的保障措施,并对这些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非常迅速,旅游市场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单一旅游目的地很难在竞争中占有优势。为提高竞争能力,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各旅游地加强了联合与协作,这时区域旅游及其网络便应运而生。福建作为旅游业大省如何保持其强劲的发展势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区域旅游是今后福建省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建立福建区域旅游网络势在必行,本文就此问题作初步探讨。一、区域旅游网络的概念区域旅游是按照旅游资源分布特点及其地域分异规律、现代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和社会历史的发展,以旅游中心地…  相似文献   

6.
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为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各种需求而向旅游市场提供的各种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旅游服务的组合。旅游产品体系则是指旅游产品各种表现形式的集合,其中包括单项旅游产品,旅游线路产品和区域旅游产品。这些产品表现形式相互关联,是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业经营和管理的重点,是呈现给旅游者的核心价值所在。根据非洲的实际情况,针对国际旅游市场的需求特征,将非洲的旅游产品分为狂野非洲、风情非洲与和谐非洲三个层次,以明确的主题来组合产品、塑造形象、打造品牌,以嬴得客源市场,提升非洲整体的旅游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以丝路西北五省区2009年、2013年、2018年的网络游记数据为例,深入研究旅游地形象感知的时空差异,探讨区域旅游合作的开发战略。研究发现:(1)西北五省区旅游地的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和总体形象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旅游资源主要以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为主。(2)各省区积极情感比例均呈稳步上升状态,旅游业态势呈正向发展,但游客的认知形象存在长尾现象,旅游利基市场的开发仍然没有得到广泛关注,有待深入挖掘小众旅游产品。(3)为避免西北五省区景点组合的松散性和不连贯性,需要在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组合而成的传统旅游线路的基础上重视现代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组建有机结合的整体旅游线路产品。  相似文献   

8.
大长江三角洲旅游区域协作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大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多样:但是,由于旅游缺乏区域协作,制约了该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文章通过对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基础、旅游协作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以及区域旅游协作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促进区域旅游协作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区域旅游客源市场研究──理论、方法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新军 《地理研究》1994,13(1):118-118
区域旅游客源市场的研究应该成为旅游地理学的核心之一。旅游市场因其旅游产品的特殊性而不同于一般商品市场,旅游客源市场是狭义的旅游市场,并表现出“三维”结构特征。各旅游地均有其相应的市场指向性,包括层次指向和地域指向。从市场分析和开发的角度,旅游地可划分为四个等级,各具有其客源辐射半径,且各旅游地之间存在着客源空间竞争。旅游客源市场的评价可采用主导、次要和机会市场三级评价体系,主导市场的确定还可借助于定量模型。市场分析和评价的归结点在于目标市场的选择和相应的市场定位,这是客源市场开发基本程序中的关键环节。在以上理论、方法探讨的基础上,对广东省和湖南张家界两类不同客源的旅游地分别提出了市场开发的战略和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江淮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空间结构与空间发展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旅游业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将成为未来城市群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之一。结合重力模型与社会网络,构建江淮城市群旅游地旅游经济网络模型,应用Ucinet 6软件分析城市旅游地功能特征,探讨空间发展模式。结果表明:江淮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联系呈南紧北疏的空间不平衡态势,城市旅游地之间网络密度、联结边数、联系紧密度正在增长,而重点城市的中介能力和核心作用有降低趋势,多数城市呈路径依赖的循环累计,网络空间均衡性增强,据此将11个城市旅游地划分为5种类型。结合区域交通布局、旅游资源分布、城市经济实力等要素,对11城市进行旅游地层次划分,提出了“三条一级旅游轴线、两条二级旅游轴线、一条潜在旅游轴线”的空间结构及与周边重要旅游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张希月  陈田 《地理研究》2016,35(3):590-604
旅游产品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开拓的一种重要方式,但目前非遗旅游产品市场存在诸多问题.非遗传统手工艺旅游开发更是陷入了一种旅游购物单一开发模式的困境.以苏绣为例,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从游客感知的视角实证研究影响非遗传统手工艺旅游产品开发的系统机理.研究发现:① 遗产吸引力感知,市场问题感知和展示内容偏好对旅游者的遗产保护态度有显著正向影响.② 展示内容偏好,展示方式偏好对旅游者的旅游产品开发态度有显著正向影响.③ 旅游者对遗产保护的态度越强烈,其支持旅游产品开发的态度越明显.④ 旅游者对旅游产品开发的支持度越高,其对参与遗产旅游的支付意愿越高.⑤ "对旅游产品开发态度"是"对遗产保护态度"和"对遗产旅游的支付意愿"两者之间的完全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2.
王兆峰  徐赛  邓楚雄 《地理研究》2018,37(2):250-262
旅游跨界合作扩大了旅游的场和域。武陵山区作为典型的跨界旅游区,其地域交通网络系统日益成为影响当地旅游合作格局的重要因素。在识别跨界旅游合作主体并分析合作模式的基础上,对当地政府、旅游企业、行业组织三大主体进行调研,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交通网络优化下的旅游合作模型,探讨交通网络对跨界旅游区合作机制的影响因素和路径。研究发现:① 交通网络优化对旅游合作条件、旅游合作意识有显著正向影响,旅游合作条件、旅游合作意识对旅游合作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交通网络优化对旅游合作行为有间接影响作用,且通过旅游合作条件和合作意识两条路径对合作行为产生正向影响。② 基于各主体在旅游合作进程中的地位不同及其关注点各异,跨界旅游合作机制也存在差异性。研究结论对武陵山区开展跨界旅游合作和旅游产业扶贫具有显著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同时试图为其他跨界旅游区开展纵深协作融合提供有效借鉴与指导,也可为其他区域旅游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尹寿兵  郭强  刘云霞 《地理研究》2018,37(12):2503-2516
以世界文化遗产地宏村为例,借助企业成长理论,采用深度访谈和非参与观察等研究方法,探求遗产地旅游小企业成长路径及其驱动机制。宏村旅游小企业的创立、发展、退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企业家精神和市场需求双重因素作用下,社区居民利用民居开展经营,实现了身份转化和场所转变,创立了旅游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受遗产保护限制和市场竞争压力,旅游小企业主群体分化,成长意愿不足的小企业主通过租售退出市场,推动新的小企业创立;具有成长意愿的旅游小企业通过模仿创新、代际传承、连锁扩张、抱团经营和品牌加盟等路径实现企业成长。研究发现,一体化、多元化、跟随、抱团等企业成长战略,以及家族企业的内部传承等共同构成了旅游小企业成长路径;同时,遗产保护、市场消费升级等旅游发展因素驱动了旅游小企业成长的循环更新。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森林旅游的兴起,竹海旅游发展迅速,并成为森林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类型。但目前竹海旅游开发存在着主题欠明显、体验产品同质化、体验类型单一等问题,亟需进一步改善。从旅游体验视角,在分析竹海旅游体验要素的基础上,构建竹海旅游产品开发模型。以宜兴竹海景区为例,从竹文化、竹科学、竹娱乐、竹主题、竹生态等5个方面探讨竹海旅游产品的开发,以期为竹海景区开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Tourism is often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dynamic conservation and adaptive management approaches in Agricultural Heritage Sites. It has been over 15 years since the GIAHS programme was initiated in China, and tourism developed quickly in the Agricultural Heritage Sites, to some extent because many researchers consider tourism as a significant engine of the local economy. However, this is contrary to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as it was proposed in the first place. Apparently, there are some overt problems during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process, which are mainly as follows: Some threats to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are ubiquitous;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in Agricultural Heritage Sites is questionable; Community involvement is difficult to implement; And the negative environmental impacts are easy to overlook. Under the context of global development, the UNWTO sustainable tourism criteria provide some guidance for agri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Based on the Global Sustainable Tourism Criteria, combined with previous survey experiences and related research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ourism sustainability of all the 15 GIAHS sites in China, and explores the current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level. On this basis, an agricultural heritage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framework was built in an attempt to find the road to sustainability for agri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The framework in the global and local contexts is trying to connect all the important elements related to agri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according to the UNWTO sustainable tourism criteria.  相似文献   

16.
旅游开发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我生存能力,使其摆脱濒危的困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方式。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研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即由资源禀赋条件、可展示与体验性、遗产地旅游发展条件3个方面的要素组成,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的苏州为例,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评价,共评出三级旅游资源3项、二级旅游资源16项、一级旅游资源29项。主要结论为:产品衍生性、展示适宜性、是否具备可观赏性、遗产保护情况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否能够成为旅游资源;可展示与体验性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旅游开发价值水平高低。手工艺类、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民间文学、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和传统医药的旅游可开发性较差。本文构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体系可为旅游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筛选和旅游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经过5000年文化积淀的中国乡村,除早已生成各自独特稳定的人居环境、社会结构、风俗习惯和运行机制外,更蕴藏了人—地和谐的生态智慧、特殊的地方性知识和丰富的地方遗产资源。作为复杂多元的地域综合系统,乡村遗产的现代化过程不仅包括土地、建筑等空间要素的嬗变,更反映了伴随“人”的生计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地方实践所产生的乡土社会全系统变迁。实现乡村遗产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古典与时尚的互融、传承与创新的契合,需要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壁垒、搭建城乡内循环的桥梁,促进以“人、地、业”为核心的资源要素的流动、交互和均衡配置是乡村遗产地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要义。共生理论是研究乡村各系统内部关系的重要理论,利用该理论可解析乡村遗产地“人—地—业”3个子系统协同发展路径。论文以河北易县听松文化社区为例,基于共生视角阐释了返乡精英带动下人口、土地和产业3个子系统协同动态演化的过程,并提出乡村遗产地共生发展的价值逻辑:① 构建乡村社区共生体;② 促进地域循环共生圈;③ 培育横向产业共生链。以期实现乡村遗产地的人、地、业要素融合与科学重构,为保护和传承乡愁遗产地的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振兴和建设美好乡村提供可能的理论启示与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未来的城市旅游竞争将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即区域之间的竞争.随着区域旅游合作在我国的蓬勃发展,以有中国旅游"金三角"之称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分析探讨了区域旅游城市化、城市旅游区域化、区域内核心城市旅游互动发展等区域旅游的发展趋势,认为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模式是"多核心 网络化",并从旅游发展理念互动一利益共赢、旅游体制机制互动一区域协作、旅游产品设计互动一整合创新、旅游市场营销互动一"同城"效应等角度,对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中上海、南京、杭州的城市旅游互动进行了实例研究,旨在进一步促进长三角区域旅游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旅游节庆品牌认知是衡量游客认识和理解节庆品牌内涵及价值的标准,城市旅游节庆的主题也体现了城市意象的相关元素。在分析台北市地理区位、社会文化和城市功能等属性后,明确了台北具有"生态、创意、旅游"三大城市意象。以台北101跨年晚会为例,研究旅游节庆品牌认知对游客支持意愿的影响,分析旅游节庆对推广城市意象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品牌知名度、品牌联想、感知质量、感知价值、品牌信任、品牌忠诚度是影响游客支持意愿的六大驱动因素;节庆品牌认知对支持意愿的影响存在年龄、学历和居住地三方面的群体差异性;基于城市意象特征塑造旅游节庆品牌有利于推广城市意象,并延长节庆品牌的生命周期。  相似文献   

20.
虞虎  刘青青  陈田  陆林  李亚娟 《地理科学进展》2016,35(10):1288-1302
都市圈旅游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目前对都市圈旅游系统的形成要素和演化特征等方面研究尚不清晰,限制了该领域研究的深入。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基于概念界定、组织构成、演化动力与机制、作用过程与特征的分析思路,系统研究都市圈旅游系统的发展特征。结果显示:都市圈旅游系统是在特定地理单元内,以区域城镇体系、生态空间为物质基础,由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为集聚中心,以多类型旅游吸引物、区域旅游目的地、一体化旅游设施、网络化旅游媒介和旅游交通体系共同组成的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的旅游地域综合体,具有文化同源性、规模层次性、产业关联性、空间圈层性等特征。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交通条件改善等外部因素演化促进了都市圈旅游的形成与发展,旅游需求、旅游产业集聚、重大事件、区域旅游品牌营销以及政府旅游合作构成的地理邻近结构力、产业链辐射力、行政协调力和文化结构力四种力量推动了都市圈旅游系统的空间演化,形成了极化吸引、空间对流、平衡优化三个发展阶段,相应地呈现出单中心扩张、空间联动和多级网络的空间演化模式。该结论对客观地认识都市圈旅游系统及其后续深入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