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喜马拉雅造山带多个花岗岩-伟晶岩岩体与锂铍等稀有金属成矿作用相关,如普士拉、热曲、珠峰前进沟等。吉隆岩体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中部,出露大量淡色花岗岩和含绿柱石伟晶岩,中国锂地球化学分布图上显示吉隆地区有锂富集异常。本次研究在吉隆二云母花岗岩和伟晶岩(含细晶岩)不同岩相的样品中发现了富锂的云母。利用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和LA-ICP-MS,对不同岩相中云母族矿物的结构特征以及原位主、微量元素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云母具有良好的成分分带,原生铁叶云母和白云母为核部,铁锂云母和锂白云母出现在边部;还可见共生的铁锂云母与石英以后成合晶的结构交生产出,替代铁叶云母的核部。因此从核部到边部,云母成分变化存在两个演化序列,即从铁叶云母到铁锂云母±锂白云母,Al、Li和F的含量呈明显增高的趋势,铁锂云母的Li2O和F含量分别达到~3.4%和~4.5%;而另一序列从白云母变为锂白云母±铁锂云母,锂白云母F含量最高达7.8%,通过计算得到Li2O含量最高达到6.0%。云母的化学成分显示,从二云母花岗岩、伟晶岩到细晶岩,铁叶云母和白云母的K/Rb比值分别逐渐降...  相似文献   

2.
滇西壳型花岗伟晶岩,可分为七个带。其中多数为喜马拉雅期产物,主要产于剪切带内,为花岗岩浆之不混溶熔离岩浆产物。存在两个成矿系列,白云母系列以Be矿化为主,锂云母系列以Li、Nb、Ta矿化为主,同时还存在白云母一锂云母过渡系列,以Li、Sn、Nb、Ta和Be矿化为主。分异良好的富晶洞含Be花岗伟晶岩,产宝石级的绿柱石、黄玉和水晶。幔型的长岭岗伟晶黑鳞云母岩为碱性岩浆之不混溶熔离岩浆产物,以U、Th、Zr、Hf、Nb和Li矿化为主。  相似文献   

3.
徐兴旺  洪涛  李杭  牛磊  柯强  陈建中  刘善科  翟明国 《岩石学报》2020,36(12):3572-3592
花岗岩-伟晶岩型锂铍矿床是锂铍矿床的重要类型。关于锂铍金属在源区花岗质岩浆形成过程的富集机制,岩石学家和矿床学家多强调锂铍花岗岩-伟晶岩的母花岗岩(淡色花岗岩)源于变沉积岩的白云母熔融,但实验岩石学显示白云母熔融其熔体量小(<10vol%)、熔体从岩石中提取锂铍的效率低。这意味着白云母熔融形成花岗质岩浆过程锂铍金属富集机制可能不是花岗质岩浆获取锂铍的主要机制。基于黑云母熔融可以获得大体积熔体(可达50vol%)的实验结果,指出变杂砂岩(黑云母片麻岩)与含黑云母的英云闪长质片麻岩部分熔融形成的黑云母花岗质高温岩浆(>800℃)其结晶形成黑云母花岗岩并可分异演化为淡色花岗岩与锂铍花岗岩-伟晶岩、并构成高温花岗岩-伟晶岩锂铍成矿系统,是花岗岩-伟晶岩型锂铍矿床形成的重要成矿系统,其特征与形成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黑云母脱水熔融过程残留相没有富含锂铍矿物的形成,新形成的花岗质岩浆可以高效地从源岩中获取锂铍金属,是一种新的锂铍富集机制。研究团队于2018年率先进入阿尔金中段无人区开展稀有金属成矿作用的地质调查与考察。经过两年的野外地质调查,新发现2个中-大型花岗伟晶岩型锂铍矿(吐格曼铍锂矿与吐格曼北锂铍矿)和塔什萨依金绿宝石矿,发现大量的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与伟晶岩,指出这些淡色花岗岩与伟晶岩成因于黑云母花岗岩的分异演化并构成高温花岗岩-伟晶岩锂铍成矿系统,初步构建花岗岩-伟晶岩锂铍成矿系统的3种组构类型,初步揭示吐格曼铍锂矿与吐格曼北锂铍矿形成于468~460Ma,为加里东期锂铍伟晶岩区。阿尔金中段高温花岗岩-伟晶岩系统成矿特征显示:1)高温黑云母花岗质岩浆可以通过连续的分异结晶形成从下往上依次分带、垂向叠置的系统(组构A),即从黑云母花岗岩到二云母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与钠长花岗岩、及从近岩体的电气石带到依次远离岩体的绿柱石带、锂辉石带和锂云母带。组构A锂铍伟晶岩的分带与传统的淡色花岗岩-伟晶岩系统中锂铍伟晶岩的分带相似。2)在剪切构造背景下,花岗岩的分异结晶形成从外到里依次为糜棱岩化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与白云母花岗岩的环状岩体,而金绿宝石钠长花岗岩从环状岩体中穿出、并向外演化为金绿宝石伟晶岩、绿柱石伟晶岩和锂辉石伟晶岩,金绿宝石钠长花岗岩与金绿宝石伟晶岩的发育是此组构(组构B)的显著特征。3)在强挤压与剪切构造背景下,黑云母花岗岩呈片麻状,伴生的伟晶岩为二云母花岗质伟晶岩、顺围岩片麻理发育、无锂铍矿化。这些特征给我们一些重要启示:即构造动力作用影响与控制岩浆的结晶分异方式,金绿宝石可形成于高温花岗岩-伟晶岩锂铍成矿系统,形成于岩浆分异与演化低程度阶段的低分异花岗伟晶岩不成矿。  相似文献   

4.
新疆阿尔泰造山带是我国重要的稀有金属矿床矿产资源基地,尤以富Li和富Be伟晶岩型矿床广泛发育为特色。本研究选择阿尔泰造山带卡鲁安-阿祖拜矿田富Li和富Be伟晶岩型矿床开展典型解剖,以贯穿岩浆阶段-伟晶岩阶段的白云母矿物为研究主线,探讨不同矿化类型伟晶岩中云母的成分演化规律、花岗岩与伟晶岩的成因联系。矿物学特征显示富Be伟晶岩中发育大量磷酸盐矿物,而富Li伟晶岩含较多橙色锰铝榴石、锂云母而缺乏典型的Fe-Mn磷酸盐。白云母成分分析显示,从白云母花岗岩→富Be伟晶岩→富Li伟晶岩,白云母总体呈Nb含量和Nb/Ta值降低,指示白云母花岗岩、富Be伟晶岩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也代表了富Li伟晶岩的岩浆分异演化程度更高。尽管利用云母成分变化(尤其是K、Rb、Cs等大离子亲石元素)模拟岩浆结晶演化过程,显示可由初始花岗质岩浆经瑞利分离结晶作用依次形成白云母花岗岩→富Be伟晶岩→富Li伟晶岩的假设。但研究区年代学、矿物学、同位素证据指示富Li伟晶岩和富Be伟晶岩具有不同的熔体性质和形成时代。因此,应用云母成分探讨伟晶岩的成因联系应当建立在花岗岩-伟晶岩系统具有合理的时空分布和其它支持源自同一...  相似文献   

5.
刘晨  王汝成  吴福元  谢磊  刘小驰 《岩石学报》2021,37(11):3287-3294
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具有较好的稀有金属成矿前景。珠穆朗玛峰位于该淡色花岗岩带的中部,其中大量的淡色花岗岩和伟晶岩出露,并成为珠穆朗玛重要的岩石组成部分。近期,我们在珠峰前进沟地区发现并采集了锂成矿伟晶岩,在手标本上可以清晰看到浅褐红色的铁锂云母。进一步的全岩地球化学以及矿物学研究表明,前进沟锂成矿伟晶岩为锂电气石-锂云母型伟晶岩,具有稀有金属元素(Be-Nb-Li)含量高、Rb/Sr比值高、Zr/Hf和Nb/Ta比值低等特征。所有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都表明该伟晶岩经历了高度的岩浆分异作用。矿物成分上看,云母由铁锂云母演变为锂云母,电气石由黑电气石演变为锂电气石,Fe、Mg含量降低,Li含量升高,这一特征直接指示着演化过程中岩浆成分的变化。这次发现,是首次在该地区发现锂成矿作用,也是我国喜马拉雅首次报道锂电气石-锂云母型伟晶岩的存在。结合珠穆朗玛峰周围(普士拉、热曲)近期发现的锂辉石-透锂长石型伟晶岩,珠穆朗玛地区很可能成为我国重要的一个锂(Li)成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6.
大港锂矿床是赣西地区近年来新探明的超大型花岗岩型锂矿之一,成矿与白云母花岗岩密切相关.研究开展了云母矿物学特征及电子探针分析确定锂赋存状态,并利用锆石和锡石LA-ICPMS U-Pb定年法对白云母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的年代学研究,精确厘定成岩成矿时代.年代学结果显示I型热液锆石Tera-Wasserburg U-Pb下交点年龄为129±2 Ma,而颜色较暗的II型锆石下交点年龄为100±4 Ma.锡石核部和边部Tera-Wasserburg U-Pb下交点年龄分别为125±3 Ma和108±7 Ma,同期结果与锆石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这些年龄数据显示大港锂矿呈多期次成矿特点.成矿作用均形成于早白垩世,与江南造山带中段燕山期大规模稀有金属成矿时限一致.大港锂矿床中云母主要为富锂白云母、铁锂云母和锂云母,且云母具有明显环带特征,边部较核部富Si、Li和F等元素.云母微观结构及矿物化学特征表明大港高演化花岗岩型锂矿床经历了早期岩浆分异和晚期热液交代两个阶段.晚期富氟富锂热液对白云母花岗岩进行了强烈的交代改造,使锂元素在云母边部高度富集,从而形成富锂矿物.九岭南缘高演化花岗岩型锂矿床的厘定指示了...  相似文献   

7.
大红柳滩二云母花岗岩被认为是白龙山等伟晶岩型锂矿的成矿母岩.为约束大红柳滩地区花岗岩-伟晶岩的岩浆-热液演化过程.本文选取大红柳滩岩体二云母花岗岩及不同矿化程度伟晶岩中的贯穿性矿物——云母和电气石,开展了背散射结构观察(BSE)和电子探针成分分析(EPMA).二云母花岗岩(Ms1)和白云母-微斜长石伟晶岩(Ms2)中云母结构均一、化学成分变化小;白云母-钠长石-锂辉石伟晶岩(Ms3)中云母类型多样,除白云母外,还发育富锂多硅白云母、铁锂云母、锂云母,后者常交代白云母.Ms3中Li、F含量突增,其中Li2O最高可达4.68%、F可达6.47%.二云母花岗岩(Tur1)和白云母-微斜长石伟晶岩(Tur2)中电气石为碱性黑电气石,白云母-钠长石-锂辉石伟晶岩中(Tur3)发育碱性锂电气石.相较于黑电气石,锂电气石具有富SiO2、Al2O3、Li...  相似文献   

8.
华南分布了大量的印支期-燕山期复式花岗岩体,其成岩及相关成矿过程一直存有争议。本文选择湖南典型的花岗质复式大岩基——沩山岩体为例,通过细致研究其中多期云母的单颗粒Rb-Sr年龄及地球化学组成,探讨了它们对相关成岩成矿过程的指示意义。单颗粒云母Rb-Sr等时线定年结果显示,沩山复式花岗岩主体唐市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黑云母结晶年龄为221.9±5.8Ma(MSWD=3.8),主体边部的新浦高演化花岗岩中黑云母结晶年龄为227.0±13Ma(MSWD=1.6),主体内部的巷子口二云母花岗岩中白云母结晶年龄为210.1±3.3Ma(MSWD=0.21)。电子探针主量元素及激光探针LA-ICM-MS微量元素测定结果表明,沩山复式花岗岩中黑云母或白云母的成分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指示该岩体多期岩浆的温度、氧逸度以及源岩浆成分的差异。本文研究还表明,巷子口二云母花岗岩中白云母属于次生白云母,不能用来限定岩浆源区深度及岩石成因。鉴于多期云母的成分分异趋势及指示意义,我们认为沩山复式花岗岩多期岩浆具有同源关系,均来自于同一深部大岩浆房,是在不同时期不同构造背景下经历分离结晶和/或同化混染作用侵位而成。其中,印支晚期及之后的二云母花岗岩可能最具铀矿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9.
白云母/二云母花岗岩形成与陆内俯冲作用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邓晋福  赵海玲 《地球科学》1994,19(2):139-147
讨论了白云母/二云母花岗岩的机成机制及其与陆内俯冲作用的成生联系。以高喜马拉雅地区为例,从地质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实验岩石学和地球物理学等多方位论述了白云母花岗岩形成过程的主要约束,提出并论证了一个比较合理的陆内俯冲带热结构与白云母/二云母花岗岩形成的成因模型,通过分析,得出了一个重要的新结论:白云母花岗岩的形成是陆内俯冲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田润  张辉  吕正航  唐勇 《矿物学报》2021,41(6):593-609
以小虎斯特91号伟晶岩脉中的不同结构带及蚀变围岩、交代岩、锂云母细脉中云母矿物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探针(EMPA)和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对各结构带不同产状的云母进行主微量成分分析.研究表明,91号脉从围岩蚀变带、伟晶岩边缘带、外侧带、中间带到核部带,依次发育黑云母、白云母、富锂白云母和锂云母,伟晶岩中云母类矿物显示由白云母向锂云母演化趋势.Li在白云母和富锂云母(锂白云母和锂云母)中的置换机制不同,分别可能为2SiⅣ+ LiⅥ(←→)3A1Tot和Si+Li(←→)AlTot+Fe (Zn,Mn,Mg)(白云母)和3LiⅥ(←→)AlⅥ+ 2□Ⅵ(富锂云母,□代表空位).小虎斯特91号伟晶岩脉经历了岩浆-热液的演化过程,随着演化进行,云母中K/Rb、Mg/Li比值显著降低,Li、Rb、Cs、F含量显著增大,指示分离结晶作用是晚期熔体相Li、Rb、Cs、F富集的主要机制.但云母类矿物的主、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小虎斯特91号脉岩浆-热液过渡阶段特征不明显,伟晶岩演化很快由正岩浆阶段转化为热液阶段.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重讨论了利用白云母红外光谱OH伸缩振动频率测定其八面体位置中杂质元素(Fe~(3+)+Mg+Fe+Ti+Mn)的含量。从实验结果来看,用白云母红外吸收光谱的OH伸缩振动频率求其八面体位置上杂质元素的含量是可行的,且具有速度快、用样量少等特点,能得到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和电子探针成分分析,发现赣南富城强过铝质花岗岩中存在3种类型白云母,即原生白云母、交代型白云母和次生白云母,其平均晶体化学式分别为:K1.62Na0.06Fe0.32Mg0.39Ti0.02Al4.89Si6.54O10(OH)4(原生白云母)、K1.55Na0.07Fe0.43Mg0.24Ti0.03Al4.96Si6.50O10(OH)4(交代型白云母)、K1.51Na0.07Fe0.27Mg0.21Ti0.00Al4.98Si6.65O10(OH)4(次生白云母)。根据富城花岗岩主要造岩矿物的结晶顺序(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白云母→石英),结合白云母、黑云母稳定曲线及合成花岗岩初融曲线对比分析,富城强过铝质花岗岩中交代型白云母是在花岗岩结晶过程中交代较早晶出的黑云母形成的,其形成温度高于花岗岩熔体的固相线温度(~650℃),故应归属于原生白云母。本文提出根据岩石学宏观特征、岩石化学特征及岩相学微观特征区分花岗岩中原生白云母与次生白云母的综合鉴别方法。  相似文献   

13.
川西微晶白云母的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邓苗  汪灵  林金辉 《矿物学报》2006,26(2):131-136
川西微晶白云母是一种新型的非金属矿物资源,采用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对川西微晶白云母的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该矿床存在白云母-多硅白云母矿物组合。该矿物组合中的微晶白云母和多硅白云母结晶度高,多型为2M1,其含量分别为80%和20%左右;二者都属二八面体型白云母类矿物,但d060和b值偏大,微晶白云母的d060=0.1502 nm,b=0.9012 nm,多硅白云母的d060=0.1505 nm,b=0.9030 nm;微晶白云母矿铝含量较低、铁镁含量较高,其原因是白云母晶体铝氧八面体中的Al离子被Fe、Mg等离子所取代,这一矿物组合是通过矿物类质同象作用所形成一种多硅白云母系列矿物。  相似文献   

14.
川西地区微晶白云母的矿物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川西地区微晶白云母是一种新型白云母资源,其主要化学成分S iO245.7%,A l2O330.51%,K2O 11.63%,H2O 4.53%,与白云母的化学成分理论值接近,主要杂质离子F e,M g等以类质同象置换八面体中的A l3+。呈微细薄板状结晶形态,粒径小于10μm,一般1μm~5μm,平均5.5μm,厚度平均0.8μm,径厚比值小,平均6.9。结晶程度高,水化程度低或几乎未水化,不含蒙脱石间层矿物。微晶白云母的晶胞参数a=0.520 01 nm,b=0.906 33 nm,c=2.003 96 nm,α=90.00,°=β95.79,°γ=90.00,°属2M1型白云母,在结构矿物学上显示出与水云母和绢云母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刘铁庚 《矿物学报》1990,10(1):75-79
针状白云母产于新疆科科托海附近辉长岩-闪长岩内含稀有元素的3号伟晶岩脉中,呈针状或纤维丝状产出,长短轴之比一般大于1:80,最大达1:500。它的晶体结构、化学组成、物理和光学性质与普通白云母相同或类似,属于普通白云母。依据针状白云母产出的地质构造环境和与剪切裂隙的关系,笔者认为针状白云母可能是结晶粗大的白云母在其形成过矿中和形成以后受到垂直于(001)晶面压应力作用,产生三组微裂隙,并沿其中一组发育完全的微裂隙裂开而成。  相似文献   

16.
四川丹巴伟晶岩型白云母矿床是我国第二大白云母产地,但其研究程度很低,形成机理的研究停留在定性推断的水平上,本文拟从流体的角度来研究其形成机理。丹巴北部的布衣沟位于白云母矿区的中心地带,自西向东穿过混合岩化变质带→部分混合岩化变质带→夕石化变质带,分布有蒋家→下蒋家→水大→二道桥等伟晶岩矿脉,其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峰值依次降低,CO2-H2O包裹体的数量逐渐减少,盐度有增高的趋势。碳、氢、氧同位素示踪出成岩成矿流体主要由携带深源碳的岩浆热液、建造水及脱碳反应产生的CO2组成。从蒋家→下蒋家→水大→二道桥伟晶岩脉,流体中的CO2/CH4和CO2/N2呈降低。这些特征显示出成岩成矿流体的演化过程:携带深源碳的岩浆热液自春牛场穹隆体的深部向外迁移,在部分混合岩化带与脱碳反应产生的CO2混合,在夕石带与建造水混合而稀释。因此丹巴白云母矿床属于“岩浆 变质”混合成因。  相似文献   

17.
钾含量对白云母X射线衍射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白云母X射线衍射峰强度的理论计算,发现其衍射峰的强度随钾含量呈规律性变化;对白云母活化释钾后不同钾含量样品进行X射线衍射实验,发现实测的衍射峰强度值与计算值变化趋势一致。计算与实测的白云母特征衍射峰强度比值曲线也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这些结果表明白云母中钾含量是其X射线衍射特征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一种白云母/蒙皂石1:1规则间层矿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湖北随县长岭地区变钠长辉绿岩与绢云母千枚岩接触带中,产出一种青灰色粘土矿物。经X射线衍射、红外、热分析、电镜观察及化学分析等方法研究,证明该矿物是一种二八面体白云母与二八面体蒙皂石的1:1规则间层粘土,(K_2O含量达到4.97%)。风干样的00l衍射具有良好的整数倍关系,δ=0.059,VC=0.239,d_(060)=1.503,a_0=5.20,b_0=9.02,c_0sinβ=24.70并依据化学分析值计算出该矿物的化学结构式。  相似文献   

19.
福建南平花岗伟晶岩及其围岩中云母的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云母作为造岩矿物之一,广泛分布于南平各类伟晶岩中。随着伟晶岩类型的变化,白云母的产状、物理性质、结构、化学成分等均发生有规律的变化.特别是在Ⅳ类型伟晶岩中,白云母Rb、Cs含量的明显增高,指示了该类伟晶岩具有良好的稀有金属矿化。另外,Ⅳ类型伟晶岩夹层中发育的铝黑鳞云母,它是由变质岩系中的黑云母蚀变而来,其Rb、Cs含量更高,也是寻找稀有金属伟晶岩特征的标型矿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