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变形变质特征的研究及区域对比,认为凤太泥盆纪盆地东缘(黄柏原一带)原划泥盆纪地层应为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变质结晶基底,变质达角闪岩相,其可能是佛坪穹隆构造向西北延伸,进一步证明了泥盆纪时西部凤太盆地和东部山(阳)柞(水)镇(安)盆地是两个独立盆地,中间被佛坪穹隆隔挡。该项成果对研究南秦岭地壳演化和指导凤太地区的地质找矿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地块基底岩芯岩石组合、花岗片麻岩的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和全岩Nd同位素组成以及航磁异常和地壳速度结构特征表明,该地块中部沿大同-华池基底断裂带存在一航磁异常梯度带,沿该带南缘发育一条2.2~2.0Ga古元古代弧岩浆活动带,并经历了1.96~1.85Ga的变质作用改造,与东缘中部带古元古代中晚期构造演化过程一样,可能代表该地块内部古元古代中晚期形成的一条构造活动带。该活动带以北为东西向展布的正航磁异常带,基底由混合岩化的变泥质和杂砂质片麻岩、片岩及大理岩和石英岩等变质表壳岩和一些花岗片麻岩类构成,记录了新太古代末~2.50Ga和古元古代中期2.2~2.0Ga两期岩浆活动及古元古代末期1.95~1.85Ga变质作用等地质事件,为一主要由新太古代陆壳物质构成的陆块。活动带南部为北东向不规则正、负相间航磁异常带,基底除少量副变质岩外,多为花岗片麻岩类,记录了古元古代中期2.2~2.0Ga岩浆热事件以及1.95~1.85Ga的变质作用改造,除新太古代物质外,还存在古、中太古代陆壳物质,是由一定规模中太古代和部分古太古代陆壳物质以及新太古代新生陆壳添加构成的古老地块。因此,鄂尔多斯地块中部沿大同-华池断裂带成为分割该地块一条重要分界带,其北部地块与其北缘孔兹岩带构成同一构造带,可能代表新太古代陆壳基底之上于古元古代晚期发育的一条大陆边缘活动带。南部则为古、中太古代陆壳与新太古新生陆壳增生而成的古老地块,代表鄂尔多斯地块古老基底陆壳的主体。  相似文献   

3.
华夏地块基底变质岩同位素年龄数据评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基底正变质岩原岩的同位素年龄、地壳岩石中继承锆石U-Pb年龄和变质沉积岩的Nd模式年龄数据, 华夏地块存在一个主要由古元古代和中元古代地壳组成的变质基底. 我们在使用文献中报道的Sm-Nd等时线年龄数据时要慎重, 必须根据同源、同时、封闭和具有合适母子体比值的等时线判别原则对其合理性进行鉴别的基础上才能确定取舍. 继承锆石U-Pb年龄和Nd模式年龄都大于基底变质岩的原岩形成年龄, 因而它们不能代表基底的地层年龄. 对于继承锆石U-Pb年龄和Nd模式年龄反映的华夏地块广大区域内存在太古代地壳再循环组分, 不能笼统认为来自遥远的华北地块而排除华夏地块本身存在太古代地壳的可能性. 华夏地块是否存在太古代地质体, 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值得进行进一步研究和确定  相似文献   

4.
白云鄂博地区的克拉通基底岩石主要由糜棱岩化花岗片麻岩(2588±15Ma),正长岩、花岗闪长岩(2018±15Ma)和黑云母花岗片麻岩、含石榴石蓝晶石花岗片麻岩(~1890Ma)等组成,白云鄂博超大型稀土矿床就位于华北克拉通太古代基底之上。太古代克拉通基底在早元古代中晚期(2.0Ga)又经历了一次强烈的碰撞造山运动,造成了闪长质与花岗质岩浆侵位,以及1.9Ga片麻岩相变质事件。  相似文献   

5.
大别造山带南部宿松杂岩中花岗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的U-Pb锆石年龄和Ar/Ar角闪石年龄测定结果表明,二长花岗片麻岩的形成年龄为2018±73Ma和2010±38Ma,白云斜长片麻岩的形成年龄为741±7Ma,宿松杂岩经过228Ma左右的变质作用。这些结果表明大别山南缘存在较大规模的古元古代花岗质结晶基底,广泛分布在宿松杂岩中的花岗片麻岩和由花岗片麻岩强烈剪切变形而成的白云斜长片麻岩、白云钠长石英片岩形成于新元古代,不整合覆于二长花岗片麻岩之上并被新元古代花岗片麻岩侵入的变质沉积岩形成于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由此得出,宿松杂岩主要由古元古代二长花岗片麻岩、中新元古代变质沉积岩和新元古代变质花岗岩和变质基性岩组成,因而也是扬子板块的俯冲陆壳基底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福建前寒武纪基底构造格局及演化浅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陶于祥 《中国区域地质》1997,16(1):60-65,110
据变质地层学,同位素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等综合研究成果分析,福建省存在太古代-晚元古代的古老变质基底,此间深大断裂均有活动并控制前寒武纪基底构造格局和演化。本区在早元古代形成华夏古陆雏型,华夏古陆的空间范围遍及几乎整个闽西北及闽西南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7.
佛坪地处秦岭造山带商丹、勉略缝合带之间蜂腰地带,且为东西秦岭转换关键部位。其变质热中心、穹隆状构造格局引起地学界广泛关注。近年来我队佛坪区调分队在该区从事1/5万区调联测,在一些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研究方面取得长足进展,确认该区片麻岩系为晚太古代沉积变质地层和TTG残片两部分构成;并首次发现中元古代变质火山岩过渡基底;特别重要的是在构造解析研究中,发现测区发育一套主造山期前形成的由地幔上隆导致结晶基底减压深熔、局部隆起,进而引起上部盖层分层滑脱的一套隆滑构造,其在形态上与“变质核杂岩”极为相似。而主造…  相似文献   

8.
华夏地块前加里东期变质基义匠年代构造格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夏地块的前加里东期变质基底大致可划分为三大构造层,主体为古元古代的条旋回的结晶基底和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的褶皱基底,局部存在裂谷环境下的中元古代变质岩石。大量的单颗粒锆石年龄和Sm-Nd同位素测年资料显示出华夏地块的古元古代岩石形成于2400 ̄2000Ma,中元古代的岩石形成于1400 ̄1000Ma。而新古代-早古生代的地层大致形成于740 ̄430Ma。中条运动是华夏地块一次重要的造壳运动,奠基了  相似文献   

9.
四川境内扬子地台的基底可划分康滇运动形成的结晶基底和晋宁运动形成的褶皱基底。结晶基底地层为康定群,时代属太古代—早元古代。褶皱基底优地槽型地层有恰斯群、盐边群、黄水河群、盐井群、碧口群、火地垭群;冒地槽型地层有会理群、峨边群、登相营群以及板溪群。除板溪群、盐井群时代为晚元古代外,其余均为中元古代。组成结晶基底的变质地体,花岗岩化和混合岩化作用强烈,属多相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类型。组成褶皱基底的变质地体,属单相区域动力变质作用类型。  相似文献   

10.
华夏地块前加里东期变质基底的特征以及深部地壳性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华夏地块前加里东期变质基底的地质、地球化学以及变质作用的研究,结合岩浆岩的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示踪”研究,认为华夏地块深部存在时代为2500—2750Ma的太古代地壳,而时限为1850—1950Ma的中条(浙闽)运动是该区一次重要的造壳运动,形成了该区分布广泛的早元古代的结晶基底。华夏地块深部地壳的物质组成是比较复杂的,但主体由长英质岩石组成,因此华夏地块老地壳活化再造作用表现较为强烈。其下地壳由于受深熔作用影响形成大量花岗质岩浆向中、上地壳运移侵位,其物质成分也由富花岗质向贫花岗质中(—基)性变化。  相似文献   

11.
四川会理—河口地区褶皱基底的双层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一轮1∶5 万区调揭示出康滇地轴中段会理—河口地区褶皱基底具明显双层结构。下褶皱基底由古元古代优地槽型沉积的河口岩群、通安组中浅变质岩与黎溪—新发超单元组合变质侵入岩组成,定型于1700Ma±的中条运动;上褶皱基底由中元古代冒地槽型沉积的会理群浅变质岩与溜姑—云甸超单元组合侵入岩组成,定型于900 ~850Ma ±的晋宁运动。二者变形,变质等特征迥然有别。  相似文献   

12.
刘志慧  罗敏  陈龙耀  曲玮  刘晓春 《岩石学报》2018,34(5):1484-1502
南秦岭佛坪地区位于东西秦岭交汇部位,以前寒武纪基底穹状隆升为主要特征,因其特殊的构造位置和变质变形特征而受到广泛关注。为了更好地揭示南秦岭构造带的性质及其在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中的作用,本文对佛坪地区的前寒武纪基底和沉积盖层进行了系统的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佛坪穹隆核部前寒武纪基底中碎屑锆石主要年龄峰值为600~820Ma、2021Ma和2467Ma,其中3个样品给出最年轻的年龄区间约为615~728Ma,沉积时代不早于新元古代,另外1个样品给出的最年轻的年龄峰值为1113Ma,沉积时代不早于中元古代,否定了关于认为其为太古代或古元古代的变质结晶基底的认识,其碎屑物质可能来源于南秦岭构造带和扬子陆块北缘。佛坪穹隆上覆盖层和外围南侧盖层给出了相似的年龄图谱,主要年龄峰值为410~450Ma、650~880Ma和910~950Ma,其中最年轻的年龄区间为344~416Ma,表明其沉积时代晚于泥盆纪,碎屑物质来源为北秦岭构造带和南秦岭构造带。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南秦岭构造带(前寒武纪基底)于新元古代已增生为扬子陆块北缘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晚古生代(泥盆纪)紧邻华北-北秦岭构造带南缘,并共同为南秦岭大面积的泥盆纪盆地提供碎屑物质。  相似文献   

13.
华夏地块前加里东期变质基底的年代构造格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夏地块的前加里东期变质基底大致可划分为三大构造展,主体为古元古代中条旋回的结晶基底和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的褶皱基底,局部存在裂谷环境下的中元古代变质岩石。大量的单颗粒钻石年龄和Sin-Nd同位素测年资料显示出华夏地块的古元古代岩石形成于2400~2000Ma,中元古代的岩石形成于1400~1000Ma,而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的地层大致形成于740~430Ma。中条运动是华夏地块一次重要的造壳运动,奠基了华夏地块结晶基底,晋宁运动使华夏地块的闽浙隆起区彻底固结,而加里东运动则使得整个华夏地块彻底固结。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划分和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十年来1/5万区调新成果,以及大量科研资料表明,河北省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组成,除表壳岩外,尚包含有大量的变质深成岩和混合片麻岩。依据大量同位素测年资料,将其分别划分为:古太古代(-3200Ma)、中太古代(3200-2800Ma)、新太代早期(2800-2650Ma)、新太古代晚期(2650-2500Ma)及古元古代(2500-1850Ma)五个阶段。又根据不同地区基底变质岩系原岩建造类型及其所经历的地质改造作用的差异,划分出4个Ⅱ级和5个Ⅲ级变质构造岩区(或亚区),对各岩区内所出露的表壳岩及其变质深成岩类的岩石单位进行了重新厘定和清理,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划分对比表。  相似文献   

15.
铀成矿作用的基本条件是地壳表层富铀体(层)经各种地质改造作用形成铀元素的相对富集。因此分析研究一个地区铀源体(层)的形成和发育情况以及其分布规律将有助于查明这一区域铀成矿远景。华北地台由数个构造层所组成,其基底约90%由太古代变质岩系组成,10%由早元古代变质岩系组成。地台上覆中、晚元古代、古生代盖层建造及中、新生代的上迭建造都是基底构造层的改造产物。因此基底构造层的岩石建造组合、变质和混合岩化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东南缘的阿尔金山被认为是塔里木克拉通变质基底的主要出露地区之一。 本文通过阿尔金山北坡不整合在太古代-古元古代变质基底之上的安南坝群中的碎屑岩和中南阿尔金中深变质岩石(原定为阿尔金岩群)的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来确定塔里木盆地东南缘变质基底的性质及所经历的多期构造热历史。研究结果显示,塔里木盆地东南缘的安南坝群中含砾砂岩的碎屑锆石年龄集中在1.92Ga左右,少量在2.0~2.4Ga,表明其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下伏的太古代-早元古代米兰岩群和相关的深成侵入体。在中阿尔金地块和南阿尔金俯冲碰撞杂岩带的深变质岩石中,锆石U-Pb年代学数据表明其记录有新元古代早期(920~940Ma)、新元古代晚期(760Ma左右)和早古生代(450~500Ma)三期构造热事件,新元古代早期的构造热事件与塔里木(或晋宁)造山作用有关,它普遍存在于塔里木盆地周缘的和南中国地块(扬子克拉通)的变质基底岩石中,与Rodinia超级大陆汇聚相关;新元古代晚期的构造热事件也同样广泛存在于塔里木盆地周缘和扬子克拉通之中,被认为与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作用有关。因此,在新元古代时期,阿尔金的地质演化历史与扬子克拉通非常相似,而与华北则有很大的不同,锆石U-Pb测定还表明中南阿尔金的深变质岩石普遍遭受了早古生代的变质作用的改造,显示它们普遍卷入了早古生代的碰撞造山事件之中,成为早古生代碰撞造山带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赣中变质基底的组成演化及其基本结构格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赣中变质基底具双层结构特点,深层次基底包括中元古代中深变质岩系和由其重熔而成的混合岩及花岗岩,其中深变质岩系原岩的形成年龄为1113±49Ma,黑云斜长花岗岩具岩浆成因特征,结晶年龄为403.1~477Ma。赣中变质基底形成之后,经历了自晋宁期以来的长期而复杂的变质变形演化历史,于加里东期形成的变质核杂岩或穹隆构造,奠定了赣中隆起区的基本结构格局。  相似文献   

18.
新疆前震旦纪基底陆壳问题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塔里木—天山地区基底陆壳由太古宙灰色片麻岩、绿岩和可能是紫苏花岗岩的含钾花岗岩类组成的陆核及其古元古代和少量中元古代增生带组成。基底陆壳的基本轮廓于早元古代末已奠定。它们在元古宙中、晚期拼合成哈萨克斯坦—塔里木联合古陆 ,并成为冈瓦纳超级大陆的一部分 ,中元代末固结。新元古代为板内阶段 ,760 Ma的塔里木运动使基底陆壳全面隆起  相似文献   

19.
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辛格尔变质核杂岩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辛格尔一带的前震旦纪古老变质岩系为一系列的变质核杂岩。其内核由早—中太古代古陆核组成 ,外核为晚太古代、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变质岩系构成的多层次构造增生楔 ,并有多期剥离断层配套。新元古宙代晚期震旦系为盖层。它是地壳多期伸缩构造的产物。变质核杂岩体是一个有利于成矿的构造体系。辛格尔变质核杂岩构造是一个对有色和贵金属等矿产成矿的有利构造  相似文献   

20.
胶南造山带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胶南造山带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由晚太古代胶东岩,早元古代荆山群及粉子山群,中元古代海州岩群、晚元古代震旦纪朋河石组等变质地层和早-中元古代超镁铁质同夺、镁铁质岩、榴辉岩、晚元古代花岗岩类、榴辉岩等组成。这些岩石记录了造山带形成演化历史:2900-2800Ma,胶东岩群中基性火山沉积形成,于2500Ma遭受中压相系角产偿岩相变质变形作用,之后有少量基性岩中基性火沉积岩形成,于2500Ma遭受中压相系角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