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南水北调是国家级的重大水利工程,调水效果最终依赖于接收调水地区对调水的具体利用,引水补源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在邹平市的具体利用。为评价引水补源工程对黛溪河流域地下水的补给效果,在分析邹平市引水补源工程实施后黛溪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的各个补给项的基础上,采用水均衡法计算各个地下水补给量,确定了黛溪河流域引水补源的总补给量。将总补给量视为本区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将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与本区用水所需的地下水开采量相比较,对本区地下水资源可开采潜力进行了评价,论证了引水补源工程可有效缓解区内地下水超采问题。另外,还充分利用年地下水动态和多年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等监测资料,揭示了引水补源工程对区内地下水的有效补充作用,为区内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杨庆  姜媛  林健  崔文君 《城市地质》2017,12(4):30-34
为研究南水北调水回灌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探讨区域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建立区域尺度的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型,运用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预测和分析了在永定河河道仅使用南水北调水和南水北调水与本地水混合补给地下水两种模式下,研究区内地下水中硝酸盐氮20年内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通过永定河河道回补地下水对研究区地下水起到极大的改善作用,其中部分地区硝酸盐氮浓度降低71.2%;使用南水北调水回补20年后,研究区北部的改善效果是南部的12.3~14.2倍,表明水文地质条件是区域性地下水污染修复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焦珣  高淑琴  张岩  张莹 《第四纪研究》2010,30(1):193-200
南水北调工程是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大举措。由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蓄作用,河南省受水地区水源结构的改变对主要的供水水源第四系地下水资源势必造成一定的影响。论文在建立河南平原地下水流数值模型的基础上,按照受水区的分配水量相应压采各城市的浅层地下水开采量,模拟预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第四系地下水流系统的演化趋势。预测结果表明: 河南平原受水区浅层地下水位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到2010年,郑州市、新乡市、濮阳市漏斗中心水位相比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前(2007年1月1日)将分别提高6.64m,8.15m和4.15m,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地下水的开采压力,有效地恢复了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缓解了当地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但是由于农业灌溉超量开采地下水,河南平原中部和东部的非受水区浅层地下水位仍持续下降;  南部尽管不在受水区范围内,但是供水水源主要来自地表水,所以浅层地下水位无明显变化。结合前人的供需水量预测结果,到2010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分配给受水区的水量与受水区的需水量基本持平。  相似文献   

4.
南水北调中线沿线水质总体良好,但局部地段存在污染的情况。为确保中线工程水质安全,本论文开展专门的研究,对中线干线地下水对渠道水质是否存在潜在影响进行论证。依据南水北调总干渠河北段的实际情况,通过开展中线干渠河北段沿线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水位历史动态和现状、地下水水质现状等相关资料的调查分析,核实确定了地下水影响渠系水的风险区段。  相似文献   

5.
《地下水》2021,(3)
结合某水力工程,以新疆某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对该水力工程对水环境进行了测试,基于测试结果对该水力工程对该流域水文生态的影响做了评价。监测数据表明:和田河道周边地下水中的钙离子、重碳酸盐、氯化物、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等显著高于南水北调水源,而pH值和高锰酸盐指数显著低于南水北调水源。通过采取一定的防治等措施,可减缓工程施工带来的不利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6.
河谷区的地下水水位线形态表征着河谷区地下水的流场特征,其成因关系到水库渗漏和工程的可行性。岩土的渗透性对河谷地下水形态具控制性作用,在同一工程区内岩土体渗透性在空间上的分布也常常是不均一的,在我国西南部的高山峡谷地区,岩体的渗透性空间具明显的各向异性和分区分带特征,这使得地下水水位线形态在横剖面上呈现缓U型、斜W型和W型,在河流两岸产生地下水低凹带。通过对甘肃洮河九甸峡坝区地质条件的研究表明,河谷两岸地下水低凹带并非一定是存在强渗流通道所致,河谷区岩体渗透空间具有的分层分带和强各向异性特性足以使得河谷两岸出现地下水低凹带。这有效地解决了因坝区存在地下水低凹带而带来的疑虑和担忧,有力地推动了工程的进展,同时对于其他地区工程的开展具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滹沱河地区地下水适宜水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滹沱河流域地下水长期无节制开采造成部分浅层含水层处于疏干或半疏干状态,在分析地下开采现状基础上,根据区内垃圾填埋场和重要构筑物分布等情况,采用综合评价方法确定地下水适宜水位上、下限划定的原则,最终给出了基于环境、工程等多限制条件下的地下水适宜水位,采用mapgis网格剖分和叠加技术对滹沱河流域地下水流场进行处理,计算出滹沱河地区地下水可调控库容空间为91.48 × 108m3.为石家庄地区南水北调实施前后地下水调控方案、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西部严重缺水地区人畜饮水问题,自1996年至今,地矿部门在新疆分3个阶段相继开展了特别找水计划、国土资源大调查的地下水勘查和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示范工程,在劣质水区成功找到了多处可供人畜饮用的优质地下水源,以岳普湖县下巴扎乡严重缺水区地下水勘查为例,阐述了勘查经验在塔里木盆地西缘喀什噶尔河流域第四系松散层中找水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9.
潮白河冲洪积扇中上游地区作为北京市最主要地表水和地下水供给区,在城市供水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由于多年连续超采,地下水位持续下降,1999-2013年地下水位下降最大达45 m;应急水源地地区地下水硬度年均上升2.6%,密云十里堡地区地下水硬度和硝酸盐氮超标。通过分析潮白河冲洪积扇区域地下水开发利用、地下水位和水质变化情况以及地下水位变化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认为:超量开采导致的地下水水位下降是引起该区域地下水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控制地下水超量开采和地表水污染,并利用南水北调的水进京之机回灌和停采以涵养地下水,是恢复区域水资源和水环境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10.
苏培东  文敏  袁勇 《水文》2007,27(4):38-40
文章从川中红层区地质背景入手,分析了川中红层区地下水分布与富集规律、水质、地下水流场和动态变化等特征,指出了川中红层区地下水勘探开发的意义及勘探方法,并探讨了在这些地区进行地下水勘探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哈尔滨市地下水污染特征与水质净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花江哈尔滨江段水质污染较重,是否可能通过入渗补给影响哈尔滨市区地下水的水质?为此,分别对松花江哈尔滨江段和哈尔滨市地下含水层的污染特征与各自的净化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者的净化能力均很强,并可不断地得以自然恢复。净化作用主要表现为稀释、吸附、过滤等.保持这种自然净化能力,对保护哈尔滨市地下含水层的优良水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敦煌月牙泉湖水位持续下降原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月牙泉湖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依据实际调查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定量分析了月牙泉湖水位持续下降的原因,认为地表水开采量的不断增加和水资源利用率的不断提高所引起的区域性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是月牙泉湖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超采地下水所引起的储存资源的减少是导致月牙泉湖地下水位下降的次要原因。遏止月牙泉湖水位继续下降并逐步回升的关键是增加湖区上游地下水的补给量和减少党河灌区开采量,为此提出了农业节水和引哈济党二种治理方案,但就月牙泉湖水位恢复速度和时间及取得的社会、生态及经济效益而言,引哈济党方案优先。  相似文献   

13.
数值模型在黑河干流中游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黑河干流中游水资源管理为例,利用地下水数值模型研究了天然和人工活动作用下泉水、地下水向地表水排泄量的变化规律;预测分析了不同情景下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研究表明,地下水向河-泉的排泄量呈衰减趋势,且地下水的增采量和渠系防渗节约的水量主要来源于地下水储存量的消耗;指出在目前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为保护生态地质环境,必须限制地下水的持续超采.  相似文献   

14.
结合某露天采矿工程以及采矿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了露天采矿对地下水水源涵养、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位及地下水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下水保护对策及污染防治措施,并提出企业应制定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处理应急预案。  相似文献   

15.
 Before tunnel construction began, the groundwater chemical compositions and levels around the tunnel were studied to determine if water compositions could predict whether surface water will be influenced by tunnel construction. Whe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well and springwater wa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tunnel seepage water, and the altitude of the well and spring was above the tunnel level, the groundwater level in the well and spring was influenced by draining tunnel seepage water. Therefore, comparing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surface water and groundwater may be used for predictive purposes. However,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ed there was no noticeable chemical composition change in springwater prior to changes in groundwater level at a particular site. The changes in the hydrology of the plateau caused by tunnel construction were also studied, using measurements of the changes in groundwater chemistry as well as changes in groundwater levels. Prior to tunnel construction, river discharge was greater. Following tunnel construction, some river discharge decreased because springwater was drained as tunnel seepage water and the spring in the catchment dried up. Tritium concentration indicated that 3 years after tunnel construction, surface water did not reach tunnel levels in spite of groundwater level lowering and remaining unconfined groundwater being drained. Received: 17 January 1996 · Accepted: 10 July 1996  相似文献   

16.
Surface water and ground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20 locations, situated in the vicinity of the abandoned coal mine fields south of Bochum.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assess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these mines on the surface water and groundwater quality as well as to determine the factors controlling these impacts. The 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stream sources, groundwater, surface water and engineered channels during April 2011.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s were measured during fieldwork. Water samples were analysed for major ions and aluminium, iron, manganese, ferrous iron, zinc and hydrogen sulphide. The hydrochemistry of the surface water and the groundwater of this area is characterized by near-neutral to alkaline conditions, represented by predominance of calcium bicarbonate and sometimes calcium sulphate water types. Hence, the surface water and the groundwater quality in this region i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abandoned coal mines. These effects resulted from oxidation of iron disulphide minerals that release iron, sulphate and hydrogen. The presence of carbonate-rich materials, which contained within the landfilling materials, has led the releasing of calcium, magnesium and bicarbonate. These materials could be the main source responsible for raising the alkalinity of the affected water. The environmental hazard of the abandoned coal mines in this area is related to the high concentration of Fe especially in the groundwater that possess the highest Fe concentration compared to other water sources: the Fe is 18 times larger than the allowed value in drinking water. Significant spatial variations of the water pollution were noted in this study. For this reason, the environmental hazards of the abandoned coal mines in Germany should be considered at closure of coal mines in the near future. Otherwise, these mines will be sources of environmental threats unless all necessary measures are taken to reduce their impact.  相似文献   

17.
胡政  田茂中 《中国岩溶》2022,41(1):124-132
文章针对贵州山区岩溶场地中,近湖泊或水库分布场地、靠河流岸边场地、河湾场地、河流三角地场地等4种不同地表水体场地的抗浮水位取值进行了研究,得到如下结论:①抗浮水位取值可通过:勘察期间场区地下水最高水位(Hkmax)、可能的意外补给造成该层地下水位的变幅值(ΔH0)、该层地下水相对勘察时的最大变幅值(ΔHe)三者之和求得;②近湖泊或水库分布场地抗浮水位取值可以利用反推法或经验法获得。通过场地与湖(库)水水力比降反推在洪水期场地的最高地下水位;靠河流岸边场抗浮水位取值应以历史最高洪水位为基础,根据场区岩溶发育程度、建筑物与河流距离及水力比降综合分析确定,抗浮水位应在历史最高洪水位基础上增加0.5~1.0 m为宜;河湾地段场地抗浮水位取值应查明历史最高洪水位、水力坡降和场地岩体完整性、岩溶发育程度及规模,在岩体透水性、岩溶贯通好的场地增加0.5~1.0 m应较为宜;河流三角地段抗浮水位取值应确定地下径流方向、与河流间的水力比降及工程位置的最高水位,在岩体透水性、岩溶贯通好的场地增加0.5~1.0 m应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8.
地下水是孔雀河流域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之一,其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为实现孔雀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和生态保护,采用环境同位素和水化学方法,研究了孔雀河流域地下水与地表水关系。结果表明: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河水。含水层成因类型和现代河道分布共同控制着孔雀河流域地下咸淡水的空间分布格局;氢氧稳定同位素对不同水体的相互转化指示作用较强,但难以区别更新世与全新世的地下水;3 H和14 C放射性同位素组分对地下水循环演化及更新能力的指示作用较好,14 C年龄变化特征可以很好指示承压水的运移方向和速率;13 C可作为初步判断地下水类型或年龄的参考指示剂;大量渠系引水灌溉使得潜水接受地表水入渗补给能力增强,更新能力显著提高,但承压水目前的开采利用仍以消耗更新能力差的老水为主。当地应优化调整地下水开发格局,减少流域中游河套内农灌区承压水开采量,加大流域下游微咸水分布区潜水开采利用,降低潜水位,减轻土壤盐渍化,促进水土资源开发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9.
葛孟琰  马瑞  孙自永  龙翔  邢文乐  王烁  尹茂生 《地球科学》2018,43(11):4246-4255
高寒山区的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的定量研究对水资源的评价及管理等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在高寒山区开展的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的定量研究相对较少.以黑河上游葫芦沟流域为研究区域,采用温度示踪方法对高寒山区河水与地下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并对温度示踪方法在高寒山区的适用性进行了讨论.监测了研究区两个时段的地温、河水水位、地下水水位以及河床沉积物底部不同深度处的温度,并对温度系列数据进行定量分析,计算了不同位置处河水入渗流速.结果表明:研究区河水水位普遍高于地下水水位;河床底部温度在9月份整体低于7月;流速计算结果表明监测时段内主要为河水入渗补给地下水,入渗速率整体介于2×10-6~5×10-5 m/s.温度示踪法在高寒山区的适用性分析表明:在地下水受多途径补给时,温度示踪法仅指示河水对地下水的补给,而其他水源对地下水的补给还要通过同位素方法和数值模拟等其他手段进行计算.影响高寒山区河水对地下水补给的因素主要有:河水与地下水水位、河床沉积物的水力传导系数与热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