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渤海古近系东营组三角洲相油田是渤海油田的主力含油层系.从构造、储层与沉积、流体和油藏等方面对渤海海域东营组三角洲相油田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按河流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相砂岩油藏两种沉积相类型分别对储层分布特征进行了描述.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此类油田的流体分布特点和油藏模式,并认为渤海东营组三角洲相油田以中到大型为主,储层岩性大都属于高孔高渗的疏松砂岩,储层具有分布较稳定、油层厚和物性好等特点,原油以普通稠油为主,其次是中、低黏油.  相似文献   

2.
黄河水少沙多、频繁改道的特性使黄河在历史上不仅仅形成一个单一的河口三角洲(或称简单三角洲),而且形成了一个复杂庞大的三角洲体系。这种三角洲体系在目前世界各大河中堪称罕见。 自1855年以来,在渤海形成的现代黄河三角洲,发生过十余次尾闾摆动。每次尾闾摆动  相似文献   

3.
现代黄河三角洲滨浅海区的灾害地质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利用卫星遥感、测深、浅地层剖面及钻孔资料研究了黄河三角洲海岸及近海海洋灾害地质,编制了黄河三角洲海洋灾害地质图。黄河三角洲海岸灾害地质以海岸侵蚀为主,根据1976—2001年海岸的变化速率,可将海岸分为快速侵蚀海岸、中等程度侵蚀海岸、稳定海岸和淤积海岸四类,快速侵蚀海岸和中等程度侵蚀海岸长期以来遭受侵蚀。灾害地质因素有浅层气、灾害地貌、活动断层、海底滑坡、底辟、隆起脊、埋藏冲沟一古河道。浅层气主要分布在老黄河口附近渤海海底,近岸少见。浅层灾害地貌主要分布在三角洲前缘斜坡上的扰动区。扰动区位置在整个三角洲上变动明显,有向岸移动的趋势,斜坡坡度减小,扰动强度减弱。底辟除了发生在废弃三角洲侵蚀区外,还发生在三角洲外的渤海海底下部。隆起脊位于黄河口东部渤海海底,沿NE—SW方向发育,顺隆起脊发育活动断层。  相似文献   

4.
黄河三角洲的含意有二,一是自开封以下北到河北省的海河入渤海南到江苏的海州湾入黄海,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属于华北平原,或黄河口的大三角洲。二是自山东省利津县,北到套儿河,东到淄脉沟,总面积为10000平方公里,现称小三角洲,或河口三角洲,本文着重论述黄河口三角洲。  相似文献   

5.
渤海南部表层沉积的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海上调查及实验室分析,查明渤海南部表层沉积物在结构类型、矿物组合、生物组分及沉积构造等相特征方面具有明显的分区性。渤海南部存在五种沉积相:黄河水下三角洲相、陆架盆地相、海湾相、潮流浅滩相及古滨岸相。黄河水下三角洲相从河口延至水深15—20米处,沉积速率很高,沉积物富含碎屑云母及CaCo_3。陆架盆地相的沉积为粉砂质粘土,具有生物扰动构造。  相似文献   

6.
2  18 5 5年以来黄河三角洲流路变迁及海岸线变化2 1 三角洲上流路变化黄河自 1 855年夺大清河入渤海以来 ,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 ,在近代三角洲范围内决口、改道频繁。据史料记载及实际调查统计 ,决口改道 50余次 ,其中较大改道 1 0次 (见表 5) ,即 1 855~ 1 938年发生 7次 ,1 938年 6月至 1 94 7年 3月山东河竭 ,1 94 7~ 1 976年发生 3次。 1 855~ 1 938年三角洲上实际行水历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经多方查对历史文献 ,扣除了由于河口段以上决口改道使三角洲河竭的时段 ,黄河自 1 855年 7月至 1 999年 1 2月北流入渤海的 1 44 4年中 ,…  相似文献   

7.
黄河每年输沙11亿吨,其中36%漂浮于渤海,其余64%淤积在下游及河口三角洲地区。大量泥沙的堆积使得三角洲推进迅速,平均每年为25km~2。相当部分的悬浮泥沙由河口向外输送,对三角洲本身及邻近地区的工农业生产、交通和人民生活都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主要根据1983年冬季和1984年夏季对黄河口及邻近海区观测分析的结果来讨论黄河泥沙入海后的迁移和季节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1855年黄河改道事件在渤海的沉积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渤海柱状沉积物中粒度特征及常、微量元素含量变化的系统分析,揭示了1855年黄河改道事件在渤海中部的沉积记录,探讨了改道前后渤海沉积环境的变化。研究表明,2个沉积物柱样上部的粒度、元素含量特征均明显异于下部,可把两柱样分别划分为Ⅰ类、Ⅱ类两种类型,分别代表了黄河改道后和之前的物质类型。Ⅰ类沉积物平均粒径更细、分选更好,物质组成更接近于黄河沉积物;Ⅱ类沉积物平均粒径更粗、分选较差,物质组成更接近于渤海周边陆域物质;Ⅰ、Ⅱ类沉积物中Ni、Zn、Sr、Ba、Zr等5种元素含量差异明显,可作为区别黄河物质和渤海周边陆源物质的指标。黄河改道后研究区水动力环境趋弱,同时还使初级生产力下降,并且研究区的沉积环境由滨-浅海的氧化环境,转变为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的弱氧化-还原环境。  相似文献   

9.
金小凤 《海洋科学》1984,8(3):16-24
渤海为我国内海。有关单位曾对海区中部及海峡地区的六个柱状剖面样进行了孢粉分析,为渤海海洋孢粉研究积累了宝贵资料。为了进一步探索渤海西部及沿岸地区沉积物中孢粉的分布规律,推断沉积物的地质时代,划分、对比地层,恢复古地理和古气候,追溯海盆物质来源和运移等,本文对位于渤海西部的渤25、渤12-2和位于现代滦河三角洲上的乐五杜状剖面样进行了孢粉、藻类研究。  相似文献   

10.
滦河发源于内蒙古高原,中游穿过燕山山地,经滦县大桥向南流入平原,在乐亭县王庄子公社汇入渤海。历史时期,滦河口多次分流改道,先后形成了全新世早期、全新世中期、历史早期、历史晚期和最新的五个次一级的三角洲体,从而构成了滦河复式三角洲体。滦河的径流量和输沙量呈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洪水期以径流作用为主,表现为三角洲堆积向前延伸,枯水季节以波浪作用为主,表现为三角洲前缘被破坏和改造。关于滦河三角洲,在国内不少单位已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较丰硕的科研成果。但对某些个别问题的解释尚存有争议。本文对现代滦河口及其周围海  相似文献   

11.
连云港至杭州湾北岸,海岸线长达千余公里;其海岸为一低地堆积平原岸,由于古黄河及长江的固体径流等的影响,曾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海岸与河口面临开阔的浅海海域,经受着潮流强风浪与径流的作用,其岸滩与河口沙岛的动态具有独特之处。 对于苏北及长江口海岸的一些基本问题,不少学者先后从不同角度进行过研究,本文仅就海岸演变及其动态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全新世长江三角洲地区砂体的特征和分布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砂体是三角洲的重要沉积单元,它构成三角洲的骨架,决定三角洲的形态,反映三角洲的演变过程,是认识三角洲的关键.砂体的矿物组分能为推断三角洲的物质来源提供重要线索,而其内部特征则是判断沉积环境最灵敏、最可靠的因素.三角洲砂体的上覆和下伏层及其与砂体的接触关系,有助于辩认海进海退和沉积盆地发育历史.此外,三角洲砂体紧靠富含有机质的泥质沉积,是石油和天然气储集的良好场所,是勘探的主要目标.因此,研究三角洲砂体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能为沉积矿产资源的勘探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南黄海海底地势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南黄海海底地势分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黄海是半封闭的内陆浅海,为新生代沉积盆地,深受外力作用的塑造。海底由西部缓倾斜地势区、西南部辐射状地势区、东部朝鲜半岛西岸水下冲刷槽沟地势区和中部浅海平原及黄海海槽地势区组成,形成由东西两侧向中部缓倾斜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4.
Barrier island stratigraphy and Holocene history of west-central Florida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Although the morphology of the barrier-inlet system along the west-central Florida coast is quite complicated, the stratigraphy of these barriers is rather simple. The basal Holocene unit in most cores is an organic-rich, muddy sand that represents a vegetated, paralic marine, coastal environment similar to that which is north and south of the present barrier system. Above that unit is a muddy, bioturbated sand that displays a marine fauna at most locations but also contains Crassostrea virginica in a few places. These sediments accumulated in a low-energy marine setting that may or may not have been protected by a barrier island. Much of this facies also represents sediment that was delivered as washover deposits in an intertidal or subtidal setting and was subsequently bioturbated. The facies that can be attributed to a barrier island with some certainty are no more than 3000 years old, and on most islands, are much younger. These are the shelly sand and sorted sand facies. The shelly strata represent deposition in nearshore, beach, supratidal washover or intertidal spillover environments, and tidal inlet and tidal delta channels, whereas the sorted sand is typical of eolian deposition in dunes or the backbeach and some tidal delta elements. The presence of Holocene oyster beds offshore of a present barrier suggests that some of these islands formed significantly offshore and moved to their present position through washover. It is likely that most of these barriers initially formed through upward shoaling by waves. Although there is significant morphologic difference between the wave-dominated and mixed-energy, drumstick barrier islands, their stratigraphy is quite similar. The on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s the presence of extensive progradation on at least part of the drumstick islands and a relatively high amount of former washover deposits on the wave-dominated type.  相似文献   

15.
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陆架海现代泥质沉积研究具有重要的地质学、环境科学和气候学意义,数十年来一直受到海洋科学家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在我国兴起了一股研究陆架泥质沉积体的热潮,取得一大批重要成果。本文对我国最大的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体的研究进展进行回顾,作为典型区域呈献给读者。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区从长江口水下三角洲向南,沿闽浙近岸浅海一直延伸到台湾海峡中部,全长800km,宽约100km,面积约80000km2,相当于两个台湾岛的大小,实属我国乃至亚洲浅海规模最大(体积排第二)的楔式泥质沉积体和现代沉积区。该区中晚全新世沉积地层厚度较大,局部厚达40—80m,总体上呈近岸厚、向海方向逐渐变薄,一般在50—60m等深线、局部可达75m甚至90m等深线附近尖灭。该区泥质沉积物粒度较细,主要由黏土和粉砂组成(大于90%),砂含量很低(小于10%),黏土和粉砂含量在泥质沉积区外缘急剧降低,而砂含量突然增加。沉积物类型为粉砂质黏土和黏土质粉砂,外侧与黏土-粉砂-砂(混合沉积)或泥质砂为界。粒度分布南北有一定差异,北段(长江口外至瓯江口外)近岸较粗外侧较细,近岸为黏土质粉砂,外侧为粉砂质黏土;而南段(自瓯江口至台湾海峡北部)则相反;深入台湾海峡中部的远端泥质沉积也较粗,为黏土质粉砂。现代沉积速率从长江口水下三角洲至闽浙沿岸近海以及从近岸向外陆架方向逐渐降低,与地层厚度分布相一致。悬浮体浓度空间分布,尤其是冬季悬浮体的分布与沉积速率的分布基本一致,表明沉积物是从长江口沿闽浙近海向南和从近岸向海输运的。矿物、化学和环境磁学指标等均显示沉积物主要来自长江,老黄河对该区北部,台湾物质对南部有一定影响,闽浙沿岸河流在局部也有少量贡献。该泥质沉积体的形成与全新世中期约7.3ka BP以来持续高海面及相应的总体沉积动力过程密切相关,主要包括闽浙沿岸流将长江物质源源不断地向南输送和沉积过程、台湾暖流、上升流在其外侧的阻挡作用,以及下降流和穿刺锋的横向输运等动力控制因素。沉积物输运主要发生在冬季,冬季风导致海洋动力加强的作用功不可没,热带气旋-台风风暴对泥质体起到了一定助长与破坏的双重作用。由于该泥质沉积体的形成与季风和沿岸流的密切关系,在形成过程中打上了气候环境的烙印,是冬季风和夏季风演化记录的良好载体,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很好地揭示了中晚全新世以来千年、百年、十年尺度甚至更高分辨率的气候演化历史及气候突变事件。该泥质沉积区对人类活动的响应也较敏感,自3.0ka BP以来对长江流域燃火变化以及历史上中国人口的几次大迁徙均显现在沉积记录中,特别是对近几十年,尤其是三峡水库蓄水以来,长江来沙的变化也有明显的响应。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澄清泥质体形成发育过程不同阶段中长江、黄河、台湾、闽浙河流物质以及残留区物质的定量贡献及时空差异;深入了解人类活动的响应及环境记录研究;加强现代沉积动力过程的观测和精细的数值模拟研究,揭示泥质积区动力背景的空间差异性,这不仅是深化泥质沉积形成机制的需要,也可为古环境恢复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6.
对福建长乐东海(DH)海岸沙丘剖面加密采样,通过光释光(OSL)测年分析确定了DH海岸沙丘的发育年代。在统一的时间标尺上,以粒度参数作为主要代用指标,综合对比东亚和北半球其他地区小冰期(LIA)风沙沉积记录,以及东亚冬季风变化序列、北半球温度变化序列、北大西洋涛动指数(NAO)、福建海岸线历史变迁等记录,探讨长乐海岸沙丘发育过程及其环境意义。结果表明:(1)DH沙丘砂以中砂和细砂为主,总体分选极好,负偏至近对称和中等峰态,基本符合现代典型海岸风成砂的特征;(2)OSL年代学分析表明,DH沙丘是近300年来的小冰期中后期发育的,这一时期总体气候特征是冬季风偏弱条件下的干冷多风,叠加频繁的人类耕作活动,海岸沙丘广泛发育;(3)LIA晚期以来,DH沙丘平均粒径代表的风沙活动强度与东亚冬季风和北半球温度变化序列对应较好,但是与欧亚大陆西海岸的NAO位相变化晚期序列的相关性不明显。区域台风、风暴潮可能在短时间内在海岸带产生快速的风沙侵蚀和堆积,造成粒度记录信号的局部缺失或突变;(4)以DH沙丘为代表的海岸沙丘演变过程与区域海平面变动密切相关,可能记录了晚全新世海平面总体下降背景下的次级波动信息。自汉代以来,长乐海岸线逐渐后退,至今向东推进约5—10km,海退过程有效的促进了海岸沙丘向海进积发育。  相似文献   

17.
利用历史资料和Landsat TM卫星遥感图像,研究了唐山市沿海地区湿地结构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演变特征,着重对1987~2004年陡河——滦河之间的湿地结构类型进行了识别,绘制了不同时期的湿地面积解译图。利用Mapinfo制图软件计算出两个时期的面积转化矩阵,对该区主要湿地类型浅海水域、滩涂、芦苇沼泽、水稻田、养殖场、盐田等湿地的面积进行了年份比较,从而分析得出唐山市沿海湿地结构从80年代至今以来破碎化加重,应该加强湿地结构的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18.
考古学发现江准东部已有十多处新石器文化遗址,形成了有区域特征的文化序列.分别为龙虬庄文化(7 000? 6 300~5 500 aBP)、大汶口文化(5 500~4 600 aBP)和龙山(岳石)文化(4 300~3 450 aBP).在中全新世适宜期,受气候、长江、淮河三角洲的发育和海面变化的共同作用,江淮东部约7 ...  相似文献   

19.
海口湾东部是南渡江西北新三角洲受水受沙盆地,一直以来是典型的淤积海域。通过历史卫星影像分析海口湾东部浅滩的沉积过程,研究不同时间的湾内表层沉积物分布规律,采用遥感和实测悬浮颗粒物数据认知悬移质泥沙运动规律,借助沉积物粒径趋势分析推移质泥沙运动规律,对海口湾东部海域淤积趋势以及机制进行宏观分析。结果表明:海口湾东部浅滩的多个沙坝生成于不同的围海填地阶段;人类活动建造的向湾内伸突的人工构筑物,减弱了海口湾东部浅滩的潮流和波浪作用,进而导致泥沙在“葫芦岛项目”东部和南部海域沉积。了解海口湾东部海域泥沙运动规律以及海域淤积机制,是解决该海域淤积问题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胶州湾内外的涨、落潮三角洲上发育有一定规模的潮流沙脊体系,通过多波束调查采集数据和浅剖、沉积物资料的分析,对沙脊特征进行了研究。湾内涨潮三角洲上分别分布有冒岛沙脊、中央沙脊和岛耳河沙脊;湾外落潮三角洲上分别发育了潮流沙脊大竹、南沙、北沙和位于主潮流通道末端的弧状沙脊。潮流沙脊体系的演变具有较为明显的继承性。沙脊以海侵时期发育的沙体为内核,沉积物组成以粒度较粗的砂质沉积物为主,物源基础为低海平面时期胶州湾盆地内堆积的河流三角洲相沉积物。据分析,沙脊现代物源较为匮乏,整体目前处于冲刷不淤的状态。在现代潮流水动力条件下,研究区潮流沙脊处于活动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