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地质中的稀罕事件(Rare Events In Geology)”第二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3月3—5日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瑞士、加拿大、美国、英国、奥地利、苏联、意大利、法国等国的著名地质学、古生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专家、学者汇集一起,交流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进一步探讨地质历史上曾发生过的稀罕灾变事件  相似文献   

2.
颜佳新  赵坤 《中国科学D辑》2002,32(9):751-759
通过对东特提斯地区二叠纪栖霞期和吴家坪期、三叠纪安尼期和诺利期古地理、古气候和古海洋环流再造, 研究了二叠-三叠纪岩石圈(古地理)-水圈(古海洋)-大气圈(古气候)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及其演化. 研究表明, 特提斯地区二叠-三叠纪古地理变化和联合古大陆的整体北移, 导致了全球古洋流格局的重大调整; 而古地理的变化和古洋流格局的调整可能是将二叠-三叠纪巨型季风气候体系推向高潮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会议 名 称会议地点联 系 人 及通讯地址1985.21985.51985.61985.6.26—281985.7.29—8.9阿拉伯和东北非泛菲地壳演变讨论会(第二届国际地质对比计划第164项目会议)海洋地质学会议国际中、南美洲近代地壳运动讨论会国际非洲大地测量学讨论会月球与行星科学会议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会议(两年一次会议)欧洲岩石圈演变会议大陆扩张构造学会议国际地球化学勘探会议(地球化学勘探协会第八届国际会议)国际数学大地测量学讨论会海洋断裂带会议欧洲科学编辑协会第二次会议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春季会议第二届国际土壤力学和地震工程会议欧洲勘探地球物…  相似文献   

4.
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学术讨论会暨IAG 成立125周年纪念大会于1989年8月2—12日在英国的爱丁堡举行。这次会议是国际大地测量学界的一次盛会,有44个国家和地区的350名代表参加。国际大地测量协会主席米勒(Mueller)、副主席托尔格(Torge)和 Kautzle-ben、秘书长路易斯(Louis)以及国际上的许多著名大地测量学者参加了大会。中国代表共6  相似文献   

5.
《在城市发展中地质学的作用—东南亚地区讨论会》在国际地质科学协会(IUGS),地学工作者国际发展协会(AGI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学院的支持和赞助下于1986年12月15—20日在香港举行。香港地质学会(GSHK)组织并主持了这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17个国家或地区的百余名代表,其中包括中国代表17名。国家地震局系统参加会议的有丁原章、汪良谋、张虎男、章淮鲁等4人,他们都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大会  相似文献   

6.
东亚地震学术讨论会在日本鸟取举行首届东亚地震学术讨论会于1993年10月30—31日在日本鸟取县鸟取市举行。参加会议的有12个国家与地区的80多名地震学家。这些地震学家来自中国大陆地区、台湾地区,香港,菲律宾,日本,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韩国,...  相似文献   

7.
由国际地磁与高空物理协会委托捷克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的“地磁学新动向”国际学术讨论会将于1990年9月24—29日在捷克的波希米亚地区举行。此次会议所讨论的议题共分为两部分:  相似文献   

8.
报道了1982年9月8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的“大陆地震活动性和地震预报国际学术讨论会”的简况。参加此次讨论会的有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名代表,提交大会讨论的学术论文共73篇,其中包括中国的28篇。此次讨论会充分地反映了近年来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预报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并取得可喜进展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由我国14个单位联合发起的“地震对策国际学术讨论会”将于1988年5月10日—13日在北京首次召开。为讨论商定有关事宜,1986年6月17日在北京举行了“地震对策国际学术讨论会”的第一次筹备工作会议,有30多名代表出席,国家地震局局长主持会议,并作了有关筹备情况的说明。本文综合概述了这次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内容及专题组安排、初步日程安排、与会代表名额分配原则、组织委员会、使用语言及其他事项。文后附有讨论通过的“地震对策国际学术讨论会”的第一号通知(中、英文);并指出《国际地震动态》被确定为刊登会议文件和资料等的正式刊物。  相似文献   

10.
四川盆地西北地区热流史及烃源岩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四川盆地西北地区镜质体反射率数据(Ro)进行的埋藏史和热史恢复结果表明:该地区中生界与新生界之间不整合面的剥蚀量在1000~2500 m之间.该区在晚二叠世初期达到最高古热流,研究区南部最高古热流达~100 mW/m2,研究区北部为~70 mW/m2.从晚二叠世初到现今古热流持续降低,在~220 Ma时古热流平均为~54 mW/m2.下二叠统烃源岩在二叠纪末达到生油门限.研究区南部,下二叠统及下伏古生代烃源岩短时间内经历了超高古地温,因此具有一次性生烃且生烃时代久远(中二叠世之前)的特点,研究区北部的中、下二叠统和下伏古生代烃源岩存在二次或多次生烃.上二叠统烃源岩在三叠纪达到生油门限并进入生油高峰(成熟早期),之后在侏罗纪和白垩纪又有两次生烃过程.三叠系烃源岩的演化特征与上二叠统相似.  相似文献   

11.
“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预报国际学术讨论会”九月八日至十四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是经国务院批准后,我国代表在一九七九年四月巴黎国际地震讨论会上倡议召开的.并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救灾署、联合国环保署、国际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协会的支持和赞助.参加会议的有来自美国、日本、新西兰、意大利、奥地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南斯拉夫、泰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墨西哥、澳大利亚、苏联、英国、法国、希腊、荷兰、捷克斯洛伐克、香港、印度、土耳其、加拿大、巴西、中国等二十三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多名代表.他们大多数是目前国际上著名的地震学家,有些是政府、地区(如欧州地区)或科研单位地震预报研究的负责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救灾署、国际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协会等国际组织的代表也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2.
煤山剖面二叠纪-三叠纪过渡期24~29层微观地层特征,清晰地显示了这一关键地层段持续的缺氧及频发的风暴扰动、固结基底/硬底构造、火山喷发、陆地风化和丘状微生物岩发育等事件的整体时序关系,为综合探讨二叠纪末期生物灭绝的机制提供依据.晚二叠世长兴组24层以发育有机质微细纹层为主,间断性受到风暴形成的底流冲刷,暗示这一时期静滞、分层和缺氧的海洋主体环境.晚二叠世末期快速海侵事件发生于24d层顶部,以典型的硬底构造发育为特征.持续的陆源火山物质风化和向海洋搬运沉积,使得以伊利石为主的黏土矿物广泛存在并贯穿二叠纪生物灭绝事件的整个过程.但是,发育正粒序火山玻屑的25层“界线黏土”却是强烈的火山喷发物在海洋直接沉降的结果.表现在27—2层上部的固结基底构造,发育Glossifungites遗迹等强烈生物扰动和塑性基底特征,代表着与牙形刺Hindeodusparvus的开始出现相一致的快速海侵事件的发生.27-5层微弱的丘状微生物岩的首次发现,表明华南浅水碳酸盐台地发育的微生物岩应属于早三叠世最早期,同时也代表了二叠纪末生物灭绝事件的最终结束.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三叠系分布广泛,海、陆相地层同时发育,既有典型的南海北陆空间分异,也有下海上陆的时间转变,地层结构十分复杂.中国南方拥有三叠系底界的全球年代地层界线层型(GSSP),而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三叠系(尤其中三叠统之上及陆相地层)具有显著的地方性,难以进行全球对比.因此,中国的三叠系既有国际研究的热点,也有地层学研究的科学难题.文章通过系统总结和分析中国三叠纪地层学相关资料,从年代地层、生物地层、磁性地层和化学地层等方面,初步建立中国的三叠纪综合地层框架,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三大构造古地理区的岩石地层序列提出一个框架性的地层对比关系.综合分析表明,虽然经典的三叠纪生物和年代地层学研究是以菊石作为基础的,但牙形石在年代地层界线研究中更具有优势.中国仍具有竞争奥伦尼克阶底界和安尼阶底界GSSP的潜力.借助于二叠纪-三叠纪"过渡层"及相关生物-环境事件标志,结合叶肢介、脊椎动物、古植物等生物地层学研究,能够建立海、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对比关系.碳同位素已成为三叠纪海相地层的有效对比手段,而氧同位素(其所反映的温度变化)和锶同位素则可能是建立海、陆相地层联系的重要桥梁,但目前尚无陆相地层对照研究.鉴于中国三叠系大部分层段以及陆相地层尚难进行国际对比,当前提出的中国三叠纪海、陆相地层建阶方案,对中国三叠纪地层学及相关研究工作还是必要的,但需要在概念上尽量与国际接轨,并尽快加强研究,完善其定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除对这次于1984年6月5—10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的会议概况外,着重综述了青藏高原的演化与隆起机制以及青藏高原的地球物理研究工作。这次国际讨论会显示出过去几年在喜马拉雅地区的地质及地球物理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一些结果,对一些关键性问题提出了新见解。来自中、法、美、英、澳、加、日、意、联邦德国、印、菲、土等十余个国家的400多名地质学家及地球物理学家参加了这次讨论会。大会刊印出280篇左右的论文摘要,在大会和分组会上报告了170余篇论文。  相似文献   

15.
为适应城市发展需要,东南亚地区于1982、1984和1986年分别在泰国曼谷、马来西亚吉隆坡和香港地区举办过三次城市地质讨论会。 1986年12月15—20日在香港召开的第三次会议有17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名代表出席,其中中国大陆地区代表17人  相似文献   

16.
作者参加了新西兰皇家学会与现代地壳运动国际委员会和国际岩石圈委员会于1984年2月9~14日在新西兰惠灵顿联合组织召开的太平洋地区现代地壳运动国际讨论会,对这次会议的概况作了介绍。共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50名代表出席了讨论会。会上共宣读了108篇论文,包括12个方面的内容,作者就大地测量、地震、地震和断层的关系、地震和发生模型、地震活动性等方面论文的有关内容作了概括介绍。  相似文献   

17.
美国地震学会会刊的这部专集包括了挪威奥斯陆国际专题讨论会发表的一大批论文。这次专题讨论会的目的是评价地下核爆炸地震监测的最新科技进展,强调利用先进台阵获得的成果。这些台阵是专为检测、定位和对当地及区域范围内的弱事件分类而设计的。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的大力协助下,由中国地震学会和日本地震学会共同发起和组织的中日地震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5月28—31日在北京香山召开。出席这次学术讨论会的代表共187人,其中日方代表67名,中方代表120名。为使更多年轻地震学者有机会参加交流,会议还吸收了近60名的旁听代表。这次讨论会共收到涉及地震学研究各个领域的学术论文171篇,其中日方64篇,中方107篇。这些论文反映出近年来两国地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顾功叙教授和傅承义教授、国家地震局副局长陈颙教授、中国科协国际部卢景霆部长等应邀出席了大会开幕式或闭幕式。  相似文献   

19.
目前正在制订第28届国际地质大会的计划。预计至少有125个国家的6000多名科学家将参加1989年7月9—19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的第28届大会。这将是50多年来首次在美国召开的国际地质大会。学术计划将包括基础和应用地学方面的2个学术讨论会、很多专题讨论会和专题小组讨论会以及论文张贴。该计划将始终突出各学科的研究方法,即反映对广泛解决许多地学问题办法的不断增长的需要。正在筹备50多个新技术和研究方法的短期讲座及实习班。会议前后,  相似文献   

20.
全球许多造山带都不同程度地经历了增生和碰撞造山阶段,作为全球最大的显生宙增生型造山带,中亚造山带是如何从俯冲增生演化到碰撞拼合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文章报道了位于中亚造山带东南缘内蒙古中部地区二叠纪-三叠纪花岗岩新的锆石U-Pb年龄(266~235Ma)、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数据,并系统梳理了区域内已有资料,从岩浆性质随时间演化的角度,厘定出该地区从早二叠世俯冲到晚二叠世(软)碰撞的构造-岩浆演化特征.从早二叠世到晚二叠世,花岗岩类全岩ε_(Nd)(t)值和锆石ε_(Hf)(t)值逐渐从正值演化到出现负值(ε_(Nd)(t)值:2.4~-19.5;ε_(Hf)(t)值:11.6~-33.7),表明从增生演化到碰撞阶段,岩浆源区的古老陆壳组分逐渐增多.结合区域资料,进一步确认了中亚造山带演化到晚期发生(软)碰撞的岩浆标志为仅沿索伦-西拉木伦缝合带零星线性展布的增厚下地壳来源的中-晚二叠世至中三叠世高Sr/Y花岗岩类.同时,沿索伦-西拉木伦缝合带自西向东,增生-碰撞转换时期的花岗质岩浆活动的峰期年龄分别为约264和251Ma,也反映了古亚洲洋自西向东"剪刀"状闭合的过程.综合前人研究,将中亚造山带东南缘二叠纪至三叠纪从增生到碰撞的岩浆-构造演化过程总结为三个阶段.(1)早二叠世(约285Ma前):古亚洲洋双向俯冲,新生弧岩浆作用发育阶段;(2)中二叠世到中三叠世(约285~235Ma):俯冲增生到碰撞拼合的构造-岩浆转换阶段,由于造山带挤压汇聚导致板片断离而引发岩浆物源从年轻地壳向古老地壳转变;(3)晚三叠世(约235Ma后),后造山伸展相关的A型花岗岩和碱性岩浆作用发育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