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中国三叠纪牙形刺生物地层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王成源 《地层学杂志》1991,15(4):311-312,307
<正> 三叠纪是牙形动物最后一个繁盛期,国际三叠纪牙形刺一般划分为22带(Sweet,1971),按Kozur(1980)将瑞替克阶划为2牙形刺带和 Orchard(1983)将诺利期的牙形刺划分为8带的方案,三叠纪牙形刺分带可达29带。国外三叠纪牙形刺以巴基斯坦盐岭地区、北美内华达、地中海沿岸、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地研究的为好。下三叠统下部6  相似文献   

2.
牙形刺是奥陶纪地层划分的主导化石门类,目前已建立了可以全球对比的牙形刺生物化石带,但还缺乏对洲际尺度牙形刺生物带对比资料,特别缺乏精细年代控制的牙形刺生物地层资料。以研究程度较高的亚洲地区为例,梳理了亚洲内部奥陶纪牙形刺生物地层研究资料,初步建立了亚洲地区牙形刺生物地层对比格架,结合国际地质年表研究进展,提出了亚洲地区奥陶纪牙形刺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即以目前执行的IGCP 652项目中国工作组研究任务为依托,开展我国鄂尔多斯西南缘奥陶系多重地层研究,有望获得高精度年代控制的奥陶纪牙形刺生物地层资料。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吉中地区牙形刺生物地层取得了一些进展,用牙形刺确定了二道沟组、寿山沟组、大河深组和范家屯组以及Monodiexodina动物群的时代,牙形刺生物地理区的研究也增添了新的资料。吉林省牙形刺生物地层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志留系、泥盆系的牙形刺还基本上是空白,应重点对依云地区石缝组、弯月组、石灰窑组和永吉县的王家街组展开工作。石炭纪牙形刺的研究应以磨盘山剖面为重点。建议大量取样,改进对浅变质岩的分析技术。  相似文献   

4.
牙形刺生物地层学的重要意义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目前已经成为划分海相古生代和三叠纪地层不可缺少的微体古生物学门类。 1984年,我们在吉林省中部磐石县吉昌乡一带石炭系官帽屯组中补采珊瑚化石时,采了数个牙形刺样品。经分析处理,发现牙形刺计10属14种。这是吉林省地槽区首次获得的牙形刺,不仅对进一步探讨吉林省的石炭纪地层提供了重要的微体古生物学依据,同时用牙形刺研究其他海相地层,特别是为解决疑难地层增添了新的研究内容。牙形刺的  相似文献   

5.
牙形刺(牙形石,Conodont)是一门重要的微体化石.它和孢粉、介形虫和藻类等微古生物一起,在我国石油地质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国际上对牙形剌的地质意义给予很高的评价,称它为最准确的"地质计时器".南京古生物所展出的牙形刺化石标本,一般只有0.2~0.3毫米那么大,最大的不过2~3毫米,肉眼勉强可见(见图).  相似文献   

6.
刘康  周锡强  江茂生 《沉积学报》2022,40(2):396-409
牙形刺是寒武系至三叠系海相地层里常见的磷酸盐质古生物化石,具有分布较广、易于保存等优势,其氧同位素可用于重建同时期海水温度,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从牙形刺基本特征、氧同位素古温度计原理、氧同位素分析测试方法等方面,对牙形刺氧同位素古温度计的基本特点和原理进行了回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牙形动物生物习性、成岩作用改造、...  相似文献   

7.
四川若尔盖早泥盆世普通沟组的牙形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随着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我国早泥盆世地层及志留、泥盆系的分界,已引起广大地质工作者的重视.国际上,关于志留、泥盆系的分界已作出决议,即以笔石Monograptvsvniformis三叶虫Warburgella rugolosa rugolosa和牙形刺Icrlodus woschmidti的同时出现作为泥盆纪的开始.在欧洲,早泥盆世牙形刺分为7个带,北美分为6个带,牙形刺早已成为洲际间泥盆纪地层对比的重要依据.在我国广西下泥盆统的那高岭组、郁江组、二塘组和四排组均已发现了牙形刺,并已确立了由Eognathodus sulcatus到Polygnathus serotinus的5个牙形刺带.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罗甸江中三叠统许满组4件牙形刺样品的处理分析,发现了一批牙形刺化石,经研究,这些牙形刺分属8属6种和6个未定种,并自上而下建立了两个牙形刺带:②Neogondolellaexcelsa─Gladigondolellatethydis带及①Neogondolellaconstricta带。罗甸江中三叠世牙形刺的发现对解决深水盆地相许满组的时代和对比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作为重要微体化石的牙形刺,最近20—30年来得到特别的重视和研究。其中奥陶纪、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早三叠世,由于分异度(diversity)高,属种繁多而成为重要的分层分带化石。泥盆纪的牙形刺经齐格勒(Ziegler,W.)、克拉佩(Klapper,G.)等人的研究对其属种分类、时空分布、生态环境、生物分区已有很丰富的知识和深入的了解。 我国最近几年来也开展了泥盆纪牙形刺的研究工作(王成源、王志浩1975,1978;白顺良等1979;熊剑飞1980)。但目前研究程度与我国泥盆纪地层的发育情况相比是很不相称的,与泥盆纪其他化石门类相比,研究程度也较低。  相似文献   

10.
三叠纪的3统7阶时限相差极大,晚三叠世的时限最长。牙形刺是三叠纪生物地层的主导化石门类,在生物地层划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国三叠纪牙形刺生物地层的牙形刺带已达50带,还会增加,特别是在晚三叠世。阶是全球的地质年代单位,应全球统一,使用共同的名称和定义。不要按国别建阶,更不能按岩相或生物群建阶。陆相地层不适宜建阶,陆相地层的阶名也不宜再使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山东肥城煤田本溪组和太原组牙形刺动物群的系统研究,共鉴定出牙形刺化石6属14种及部分未定种,根据牙形刺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和垂向变化规律自上而下建立了两个牙形刺组合:Ⅱ.Streptognathodus barskovi组合和Ⅰ.Streptognathodus parvus-Idiognothodus magnificus组合。通过与邻区及华北部分地区对比,本区本溪组和太原组中牙形刺动物群的地质时代应分别为晚石炭世晚期(组合Ⅰ)和早二叠世早期(组合Ⅱ),本区C—P界线应在四灰之底。  相似文献   

12.
湘西中、晚寒武世牙形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祁玉平 《地层学杂志》2002,26(4):297-301
湘西中、上寒武统剖面在寒武系全球层型的竞争中具有明显优势 ,其中三叶虫生物地层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 ,但一些重要层段的牙形刺详细研究尚未进行 ,而牙形刺在全球界线层型研究中发挥着愈益重要的作用。文内详细介绍了湘西中、晚寒武世牙形刺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并结合《国际地层指南》(第二版 )对全球层型的要求以及国际地层委员会寒武系分会的最新工作进展 ,提出了今后几年湘西中、晚寒武世牙形刺的研究方向及主要任务是建立该地区中、上寒武统候选层型剖面的标准牙形刺序列 ,为我国摘取寒武系内部的“金钉子”并力争用中国的阶填补《国际地层表》中寒武系的空白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芙蓉统和排碧阶底界全球层型剖面的牙形刺生物地层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寒武系芙蓉统和排碧阶全球层型剖面——湖南花垣排碧剖面底界界线层的牙形刺生物地层,由下至上划分为Westergaardodina tetragonia带、Westergaardodina matsushitai带和Westergaardodina bicuspidate 3个牙形刺带,可与该界线层的三叶虫带进行很好对比;同时讨论了芙蓉统和排碧阶底界划在牙形刺Westergaardodina mat-sushitai带和Westergaardodina bicuspidata带之间的合理性;此外,还将该牙形刺分带与华北和东北地区寒武系牙形刺带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三迭纪含牙形刺地层主要分布在南方各省。珠峰地区是我们研究最早的地区之一,以后相继在陕西汉中,湖北、云南东部、四川、广西西部,贵州、安徽和江苏等地络续发现。其中尤以西藏、云南和四川三省牙形刺最丰富,自下三迭统到一上三迭统有出露;贵州省主要分布在下、中三迭统中,而其他各地均仅见于下三迭统地层中。综合上述各地的牙形刺,我国目前可建立21个化石带,其中下统有十三个,中统有四个,上统有四个。三迭纪的  相似文献   

15.
1980年我队进行地层断代总结时对原测“北石门子—泉脑沟山—旱峡”剖面重新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在原划为志留纪中统的泉脑沟山群之灰岩中系统采集了牙形刺样品,在其底部采得腕足类化石,部分层位中采集到了珊瑚化石。牙形刺样品经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分离后,有两个样品含牙形刺,一个样品含鱼牙化石。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倪世钊和新疆石油局赵治信分别对这两个样品所含牙形刺进行了鉴定,他们都认为原剖面31层所含的牙形刺为晚志留世的分子;笔者又根据《祁连山地质志》四卷三分册所列泉脑沟山剖面,对所采珊瑚化石进行了分析对比,认为泉腺沟山群的上部(q_3段)时代应属晚志留世。  相似文献   

16.
<正> 1976年,鲜思远将采自四川龙门山北川县甘溪区泥盆系的几块标本交笔者作微体化石研究,发现了牙形刺7属10种(包括1新种),牙形刺与腕足类共生。因此,对泥盆纪两大类型的对比提供新材料,而且对一些底栖生物古生态的研究也很有意义。由于本区地层已由万正权、陈源仁等详细叙述,不再重复,仅利用已有的组段名称列举所产牙形刺于后:  相似文献   

17.
1980年我队进行地层断代总结时对原测“北石门子—泉脑沟山—旱峡”剖面重新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在原划为志留纪中统的泉脑沟山群之灰岩中系统采集了牙形刺样品,在其底部采得腕足类化石,部分层位中采集到了珊瑚化石。牙形刺样品经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分  相似文献   

18.
总结和重新研究了我国华北地区奥陶纪牙形刺生物地层,修订了安太庠等(1983)和安太庠、郑昭昌(1990)建立的牙形刺带序列。修订后的牙形刺带由下而上可划分为:特马豆克阶(Tremadocian)的Iapetognathus jilinensis-Cordylodus lindstromi带,C.angulatus带,Chosonodina herfurthi带,Rossodus manitouensis带,Glyptoconus quadraplicatus带和Scalpellodus tersus-Triangulodus aff.bifidus带;弗洛阶(Floian)的Serratognathus bilobatus带,S.extensus带,Paraserratognathus obesus带和Jumudontus gananda带;达瑞威尔阶(Darriwilian)的Histiodella holodentata-Tangshanodus tangshanensis带,Eoplacognathus suecicus-Histiodella kristinae带,Pygodus anitae带和P.serra带;桑比阶(Sandbian)的P.anserinus带,Plectodina aculeata带,Erismodus quadridactylus带,Belodina compressa带和Phragmodus undatus带,以及凯迪阶(Katian)的Belodina confluens带,Yaoxianognathus neimengguensis带和Y.yaoxianensis带;同时把寒武系-奥陶系界线置于Iapetognathus jilinensis-Cordylodus lindstromi带之底界。这一新的牙形刺序列,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更精准地划分和对比华北地区的奥陶纪地层,如奥陶系中、上统除其顶部两个带只能在国内直接对比外,几乎所有的牙形刺带都可与国内外奥陶纪的牙形刺带逐带对比。同时,从这一新的牙形刺序列中也可明显看出,其中缺失了大坪阶(Dapingian)的牙形刺带,证明华北地区在奥陶纪大坪期由于怀远运动的抬升而未接受沉积,从而改变了华北地区奥陶系下、中统间地层为连续沉积的看法,纠正了把下马家沟期北庵庄组归入大坪期并与华南扬子区大湾组对比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季鑫鑫  李明  冯洪真 《地质论评》2009,55(1):113-120
本文研究了贵州紫云四大寨地区的晒瓦群中部的牙形刺计有8属、3种、1比较种和6未定种(形态属种).根据牙形刺组合的面貌特征和Sweetognathus类群的系统演化关系分析,该牙形刺组合的时代为中二叠世晚期(茅口期),同时提出该牙形刺组合所在的晒瓦群中部应当归于中二叠统上都,表明该区的晒瓦群并不仅仅代表了晚二叠世的沉积.  相似文献   

20.
豫皖交界的白大山地区,沉积一套浅变质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组合,以往被划归青白口系刘老碑组。笔者首次于该套地层灰岩段中发现牙形刺化石,岩石虽受区域性变质作用,但牙形刺Belodina compressa,Panderodus gracilis,Pseudobelodina dispansa?保存完好,时代为晚奥陶世,本区牙形刺的发现为白大山群的地质时代归属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