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安县位于浙西北,属中纬度北亚热带丘陵山区,在海拔200米以下低丘河谷平原地区种植三熟制,热量条件可基本满足,但由于年际间气候的差异,产量波动仍较大。本文分析了我县气候条件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并通过田间试验,根据小麦的生物学特性,提出了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及对策,使试验田平均亩产达到303千克/亩,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  相似文献   

2.
针对嘉兴地区人均占有土地日趋减少,要进一步增加粮食和完善粮食多元结构,只能着眼于20万亩二熟制旱粮的开发。能否改二熟为三熟,首先对气候作了初析,然后组成了站内、气象系统上下和与农业部门,农户三个三结合的课题组,选择石路,丁桥两地进行不同路子探讨和玉米,甘薯分期播、栽气候适应性试验。经1987—89三年实践,确立的小麦/玉米/甘薯和大麦——玉米/甘薯,大麦——玉米——甘薯三种熟制,其效果显著,比老二熟增产63—71%。从海宁1988—90这三年共推广10073亩,增粮3170吨,增值260万元和90年丁桥原试验户亩产仍超吨粮,湖塘42.3亩示范坊亩产原粮也超1吨的实际看,确实为旱地纳入吨粮工程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气候依据。  相似文献   

3.
残原区位于我市的中部及东部,是本市主要的农业区,海拔978.9米,有耕地68万亩,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56%,种植业以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油料作物以油莱为主,年种植面积5万多亩.多年来由于冬季寒冷干旱,油菜越冬死伤严重,产量低而不稳,造成本市多数年份群众吃油困难.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除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油菜单产  相似文献   

4.
今年太安地区337万亩小麦在经历了五个多月的干旱之后,获得了单产441斤,比1980年增产1成左右的好收成,夺取了历史上第二个丰收年。在小麦整个生育期间,其气候特点是:冬前积温和日照充足;冬季干冷;春季气温高,降水奇缺,旱情严重;小麦灌浆期,气温适宜,日较差大,干热风发生晚而轻。由于上述气象原因和人们的辛勤努力,今年小麦亩穗比较适中,穗粒数比去年增加3个左右,千粒重增3—5克,,高产田创历史最高水平。分析今年小麦丰产的气候原因,对于今后提高科学种田和防御自然灾害能力是有益的。现将冬小麦几个关键发育期的气象条件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三月二十三日,省气象局邀请省政协、省科协等二十四家单位的领导共同座谈今年世界气象日的宣传主题—天气气候为稳定发展服务。省气象局局长孙海鹰同志首先阐述了天气气候与稳定发展的关系,以及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所起的作用:目前,除常规的天气预报服务外,我们还在积极开展为各行业提供专项服务。诸如通过遥感技术可对小麦的各个生育期的苗情变化进行监测,而且与实况吻合;我们开展的小麦测产准确率在逐年提高,1990年达到98.9%;森林火险监测从1990年11月至今已发现84处,由于发现、扑救及时,为国家免受了重大的损失;开展的棉花气象服务1990年棉花菱型整枝技术推广10万亩,辐射40万亩,增产20%以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相似文献   

6.
麦是我省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1952年以来,我省春花面积在1911.2—2296.1万亩之间,其中大麦150.6—466.1万亩,小麦274.9—537.4万亩,大小麦合计446.3—328.9万亩,占春花总面积的21.1—38.0%。30年中,亩产平均以每年6.6斤的速度递增,1981年全省大小麦平均亩产分别达到304斤和348斤,比1952年分别提高202斤和228斤。但是大小麦产量不高不稳,高产年与低产年相差很大,如大麦,两者之比为3.5倍;各地之间产量相差也很显著,杭州湾两岸产量高,浙南浙西产量低,总的呈北高南低趋势,最高产县和最低产县产量之比也近3.5倍。这种产量不高、不稳、不平衡的特点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分析看,主要的  相似文献   

7.
1987年~1988年度,石河子种植小麦53万亩,其中冬麦32.8万亩,春麦20.6万亩.平均单产248.35公斤,比1987年的251.5公斤降低了3.2公斤.造成今年冬春小麦减产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生长期不利的气象条件也是造成1988年小麦欠收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秋季降水过多,影响了冬麦适时播种和苗期生长发育石河子1987年秋季,前期温度较高,从表1看出,9月平均气温比多年同期平均偏  相似文献   

8.
1984-1985年度,石河子58万亩冬春小麦平均亩产424斤(其中冬麦平均单产425斤,春麦平均单产422斤),比上一年的404斤增产20斤.这是自1979年以来石河子第七个丰收年.华侨农场24连750多亩,平均单产630斤;9连胡德仁包蛋麦103亩,以平均单产910斤夺魁.莫索湾去年春麦也获得了好收成.150团2万多亩春麦,平均单产550斤以上,最高的亩产达820斤.石河子1984-1985年度冬春小麦大面积高产从气象角度  相似文献   

9.
马合法 《气象》1993,19(1):1-1
前言 漯河地处沙颖河流域,在1986—1992年的7年间,小麦平均亩产281.6kg(最高315kg,最低241.4kg)。产量不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小麦倒伏却是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1990年小麦倒伏41.8万亩,占播种面积的21.5%,千粒重为18.6g,比未倒伏小麦下降10.8g;1991年小麦倒伏56.6万亩,占播种面积的29.2%,千粒重下降5.52g。造成小麦倒伏的原因错综复杂,但不外乎两条:一是气象条件不  相似文献   

10.
青田县属浙南丘陵低山区。全县人口48.6万人,耕地18.5万亩,人均占有耕地0.38亩,人多地少粮缺。但是丰富的旱地及光、热、水资源却得不到充分利用。种植制度历来以蕃茹一熟,或麦一蕃茹二熟为主,复种指数低。为了探索旱地资源开发技术,78年农业部门曾经在万山区高湖乡桐川村进行过小麦—玉米—蕃茹三熟套种试验,获得成功,亩产达975公斤,比当时的2熟(对照)亩产增275公斤,增产效果显著,获得了省农业厅科技进步三等奖。本文试图从气候角度对旱地三熟套种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小麦生态气候适生种植区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邓振镛  尹东 《气象科技》2000,28(1):36-40
在分析小麦生态气候和气象条件的基础上,将甘肃小麦划分为7个生态气候适生种植区、17个种植带,并提出小麦生产中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春粮是我县三季粮食作物之一,七○年以来全县面积基本稳定在26万亩左右,约占耕田面积三分之一。其中大小麦约20万亩,其余为蚕豆。自七十年代以来,品种变化不  相似文献   

13.
全市690万亩农耕地中,川地130万亩,原地310万亩,山坡地250万亩。平均亩产分别为700斤、300斤、100斤左右。全市粮食产量不稳定,主要受中低产地区的牵制。当前,旱、薄、穷仍然是中低产地区阻碍农业增产的主要问题。因缺肥产量不高,因干旱影响产量不稳。按照省委提出的中低产地区的范围包括山区、丘陵、旱原、和旱区的一些新灌区,农业生产受自然气候条件的摆布。中低产地区一般都位于海拔600米以上地区,即我市的原区、丘陵、以及浅山区。这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我县历年油菜播种面积达6~7万亩.在气候适宜,无病虫害的条件下,全县油菜平均亩产可达100~150公斤.丰年甚至可达200公斤.分析我县多年来的油菜产量状况,影响油菜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油菜菌核病.如1987年,全县平均田间病株率40%(严重者达80%),该年我县油菜平均亩产仅40多公斤.油菜菌核病在本县始发生于每年的3月  相似文献   

15.
冬小麦是博山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播种面积12万亩左右,占全区粮食作物总面积的43%。近年来,小麦产量虽然有上升趋势,但产量不稳,波动较大,这是小麦丰产中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6.
建德县地处浙西山区,全县总面积349.1万亩,占杭州地区总面积的14.03%。全县有水田31.16万亩,占总面积的8.93%,而旱地、茶桑果等园地、林地、未利用的山地共有291.38万亩,占总面积的83.46%。新安江、兰江、富春江贯穿县境,是一个山区县。水田分布在河谷两岸和丘陵地带,以种水稻、小麦为主;蕃薯、玉米、大豆等大宗旱粮都种在山坡地和  相似文献   

17.
顺德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珠江三角洲平原,土地肥沃,光照充足,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农业生产以粮食、蔗糖、蚕桑、塘鱼为主。1974年,麦稻稻三熟制已发展到5万亩,约占粮食作物面积的35%,年平均亩产1,500多斤,并开始少量试种三季稻。由于受自然灾害影响,水稻产量不够稳定,小麦产量不高不稳。因此,加强调查研究,分析气候变化规律充分利用有利的气候资源,避过不利气候条件的影响,进行耕作制度的改革,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我省大面积示范、推广再生稻取得了很大突破,1986年全省蓄留再生稻69万亩,1987年发展到250万亩,1988年达到500万亩。蓄留再生稻在我省迅速发展,标志着我省许多地方具备种植再生稻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19.
花生是柳城县重要的油料作物。近十年来花生作物发展较快,由六十年代初的3万多亩,发展到目前的6—7万亩,最高年达8万多亩。多年来,该县花生单产,虽有提高,但均在百十斤之间徘徊,与区内高产地区亩产300~400斤相比,产量是低而不稳的。究其原因,与品种、栽培水平、水肥以及气候条件等有关。其中,气候条件是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20.
小麦是武功主要粮食作物,每年播种面积都在28万亩以上.近几年来,我们在开展为农业服务中,对冬小麦的系列化气象服务进行了初步探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将其主要步骤(按时间先后)及方法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