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我区水稻种植面积达三百八十多万亩,每年中稻收割后,田块大都闲置,有六十余天的气候资源和土地资源得不到利用。留蓄再生稻能有效的利用秋季气候资源,挖掘生产潜力,是增加粮食总产量的新途径、新技术。这项工作起步不久,虽然势头很好,但究其经济效益仍未得到很好的发挥。为了使再生稻生产在我区尽快形成一种规范化的栽  相似文献   

2.
汕优63再生稻结实率≥70%的临界低温指标是:连续5日平均气温均≥21℃。年均温17.4℃以上拔海400米内地区为再生稻可蓄留区,年均温17.7℃以上拔海350米内地区为适宜蓄留区,年均温18℃以上的拔海300米内地区为最适宜区,但不应影响杂交双季稻的稳步发展。主攻单产。  相似文献   

3.
洪水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7年7月8—9目,四川省泸县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嘉明和福集2镇洪水淹没面积多达8000hm^2,淹没时间为60-92h,处于不同生育期的水稻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生长抑制。通过野外追踪调查和示范区比较试验,提出在洪灾后结合水稻生育期、淹没时间、淹水深度、植株长势等指标判断水稻受害程度,并以各指标为依据果断采取相应的抗灾、减灾对策。初步分析认为,蓄留洪水再生稻是行之有效的灾后生产自救措施,同时揭示了早割低留桩、晚割高留桩、早割多施肥、晚割少施肥、保持浅水层和防治病虫害是蓄留洪水再生稻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4.
再生稻是开发利用头季稻杆上的“休眠芽”再生形成的一季稻子。从头季稻生育后期到收后再生苗形成,正是再生芽幼穗分化发育和萌发成苗、成穗的重要时期,此期,正处于七月下旬到八月中旬高温少雨,空气干燥的伏旱季节,在目前农村水利状况欠佳的情况下,对蓄留再生稻的影响很大。为了进一步弄清干旱程度对再生稻的影响和寻求相应的对策,我们开展了本项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5.
我国带田是从6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70年代初广泛引起各级领导、生产和科研部门的注意和重视。我省带田种植起步较迟,但发展迅速。据1989年统计数字,带田主要集中在河西灌区,已发展到125万亩,是目前夺取吨粮田的唯一种植方式。近年带田从灌区向旱作区发展,1990年陇东旱塬区种植小麦-玉米带田达1.23万亩,产量过千斤,前景非常广阔。  相似文献   

6.
麦是我省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1952年以来,我省春花面积在1911.2—2296.1万亩之间,其中大麦150.6—466.1万亩,小麦274.9—537.4万亩,大小麦合计446.3—328.9万亩,占春花总面积的21.1—38.0%。30年中,亩产平均以每年6.6斤的速度递增,1981年全省大小麦平均亩产分别达到304斤和348斤,比1952年分别提高202斤和228斤。但是大小麦产量不高不稳,高产年与低产年相差很大,如大麦,两者之比为3.5倍;各地之间产量相差也很显著,杭州湾两岸产量高,浙南浙西产量低,总的呈北高南低趋势,最高产县和最低产县产量之比也近3.5倍。这种产量不高、不稳、不平衡的特点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分析看,主要的  相似文献   

7.
绪言本省耕地面积2700多万亩,水田面积约占80%,双季连作稻面积约占水稻面积的90%。七十年代以来,麦——稻——稻面积约占40%。早稻面积1700~1800万亩左右,晚稻面积1900~2000万亩上下。解放后,我省粮食亩产翻了二番,主要是双季连作稻的推广及其产量的不断提高的结果。因此,在我省粮食生产中,提高连作稻的产量,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带,光、热、水资源丰富,水热基本同步。发展不同品种搭配的连作稻种植制度,对于充分合理利用我省的气候资源,提高粮食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我省关中,盛名八百里秦川。历来是全省粮棉的主要产区。这里有三个地区行政公署,辖42个县。耕地面积3036.9万亩(其中水地1378.6万商),占全省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五十二点五。粮田面积2285.9万亩(其中水地900万亩),占全省粮田  相似文献   

9.
张道成  廖星臣 《气象》1990,16(6):1-1
一、引言 垫江地处四川盆地东部边缘,总面积为1515.47km~2,水田面积42万亩。为了改变该地多年来只种一季水稻、收割后绝大部分稻田空闲的状况,亦为了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和气候资源,进而达到增加粮食总产量的目的,有必要着重探讨气候因子与再生稻生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1989年是我省继1987 1988连续两年干旱的又一大旱之年沈阳地区遭到百年未遇旱灾。其他地区旱情也是建国以来所少见的由于长期持续高温少雨,全省相继发生大范围的伏旱和“秋吊”,导致我省农业全面严重受灾。据有关部门统计,全省粮豆作物受灾面积达3800万亩,受旱果树7070万株。  相似文献   

11.
玉米是我省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一九八○年我省玉米种植面积已发展到三千二百多万亩,平均单产五百一十四斤,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34%。 玉米适应性强,产量比较稳定,在良好的栽培条件下更能发挥高产特性。但近三年来我省玉米秃尖、缺粒现象严重,致使减产10—15%。深入分析开花授粉期的气象条件,加强玉米栽培技术管理,趋利避害,减少果穗秃顶缺粒,对迅速提高玉米产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棉花是陕西省主要经济作物主一,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在五十年代初陕西省是我国棉花主要产区之一,棉花总产居全国首位.七十年代以来,产量一直低而不稳,面积逐渐减少,总产直线下降.1983年以前,全省棉花种植面积还维持在400万亩左右,到1986年种植面积只剩81万亩,降到了历史最低线.因而,严重影响我省棉纺工业的发展.1987年以后,棉花种植面积有所回升,但离棉纺工业需要相距甚远.据分析,近期国际市场棉花供求矛盾突出,供不应求状况  相似文献   

13.
今年7月份以来,我省重庆、万县、涪陵、南充、泸州、黔江、达县、自贡等地市相继发生伏旱,受旱面积达1000多万亩,其中成灾面积达700多万亩。 7月上旬以来,川东大部分地区持续高  相似文献   

14.
我省森林资源丰富,分布广泛。林业面积达12447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47.1%。由于农业生产水平较低,林区老百姓又有烧荒积肥的习惯,在着冬干燥天气极易发生森林火灾。据我省森林防火指挥部门提供的10年(1982~1991)的部分林火资料统计,平均每年发生火灾5次以上,毁林数万亩.因此及时提供准确的森休火险天气等级预报是我省一项重要的专业气象服务。该项工作全国主要的林区省份都已开展,这些省份都根据各自的林区特点及天气条件建立了自己的预报服务方法。我省在这方面做的工作较少,主要引进云南的方法以干燥程度来定火险等级,没有…  相似文献   

15.
我省是历史上多灾的省份,干旱、水涝、风雹、霜冻等气象灾害年年都有发生,尤以旱涝灾害最为频繁、最为严重。据省民政厅资料统计,1949~1989年的四十年里,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减产一成以上的)平均每年5169.4万亩,成灾面积(减产三成以上的)3195.9万亩,分别占全省每年平均播种面积的30.5%和19.0%,因灾平均每年减产粮食30.2亿斤,减  相似文献   

16.
纳入国家高科技计划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在我省已向实效方向发展。1994-1997年全省累计制种9600亩,高产示范40多万亩。全国到“九五”末期,计划推广5000万亩,实现增产粮食25亿公斤。为配合这一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的新技术的推广,赣州地区气象局组织有关人员,在省、地、市、乡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于”97年首次在赣州市龙埠乡进行了几种有希望在赣南推广的两用核不育系在不同海拔高度的育性鉴定试验种植。以确定两用核不育系在赣南可用于制种或繁殖的时期,为提高制种纯度和产量,提高繁种产量,提供可靠依据。现依据这一试验结果,就赣…  相似文献   

17.
阳信鸭梨外型美观,色泽润黄,果肉白细嫩脆,石细胞极少,汁多香甜,品质极上,不但在我省闻名,而且在全国鸭梨评比中也享有盛誉,已经成了阳信县的一大特产。全县六千五百亩梨园,年产由1970年的120万斤,猛增到1983年的1300万斤。尤其  相似文献   

18.
由我省气象科技人员合作完成的“辽东山区气候资源与气象灾害研究”成果于9月20日在沈阳通过了有关专家的技术鉴定。专家们认为该项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辽东山区包括我省的18个县区,总面积为31265万亩。这一地区是我省的绿色屏障和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气象站点近年对再生稻的田间观测和多年基本气象资料,对再生稻适宜气候指标作了分析论证:划出再生稻的适宜气候区域;立足于目前主要品种和经济技术条件,对2000年前再生稻可望达到的面积作出估计;提出发展中需注意的气象问题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1 森林资源概况和火险历史资料统计 本溪地区总面积为8348km~2,森林覆盖率为61%,森林面积为756万亩,森林总蓄积为2752.51万m~3,占全省1/4,是我省的主要林区之一。1981~1992年,全区发生林火434次(荒火221次,火警163次,火灾50次),直接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