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6层螺旋CT与钡灌肠在结直肠癌诊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中晚期结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5例经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MS-CTC检查进行术前Duke's分期,并与手术病理分期对照分析.结果:BE检查32例,BE对结直肠病变的敏感度为97.5%,准确度为84.4%;MS-CTC检查35例,MS-CTC对结直肠病变的敏感度为100%,准确度为91.4%.MS-CTC对Duke's分期诊断准确度率为85.7%.结论:BE是结直肠癌的常规影像学检查方法,MS-CTC检查能够提供多方面的诊断信息,对结直肠癌的诊断及术前分期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联合血清MMP-10、F-ABP水平检测(联合诊断)对新发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效能。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收治的62例AMI患者和60例非AMI心血管疾病患者,均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和血清MMP-10、F-ABP水平检测。以冠脉造影结果为准,分析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联合血清MMP-10、F-ABP水平检测诊断AMI的效能。结果:病例组血清MMP-10、F-ABP水平高于对照组[(8.32±0.26)μg/L vs (5.95±0.39)μg/L、(8.59±2.34)μg/L vs (4.21±1.25)μg/L,P<0.05]。双源CT正确诊断AMI 56例,ROC分析双源CT、血清MMP-10、F-ABP、诊断AMI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0、0.843、0.772,双源CT诊断AMI的灵敏度为,特异度分别为90.32%、88.33%。MMP-10诊断AMI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03%、83.33%,F-ABP诊断AMI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87%和80.00%。联合诊断新发AMI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8.39%、100.00%。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血清MMP-10、F-ABP水平检测均有一定诊断新发AMI效能,联合诊断更接近真实结果,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3.
滤泡性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常见类型之一,继发性骨骼肌滤泡性淋巴瘤属于结外淋巴瘤,临床少见,诊断较困难,能谱增强CT成像可帮助进行影像学诊断。2021年,1名52岁的男性因发现左侧腹股沟区肿物2月就诊,经肿物穿刺活检术、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及骨髓穿刺活检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滤泡性淋巴瘤Ⅰ级、累及骨髓。后患者腰痛进行性加重2月,行腰椎能谱增强CT提示右侧腰大肌与腹膜后肿大淋巴结为同源性病灶,考虑右侧腰大肌淋巴瘤浸润可能性大。能谱增强CT成像是一种无创、便捷、准确的影像学诊断方法,通过重建、比较不同组织的能谱曲线确定肿块性质,可以帮助诊断结外淋巴瘤,对判断病变范围、指导临床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循证医学方法,对双源CT评价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桥血管狭窄程度的价值进行Meta分析。方法:检索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以及Cochrance Library、PubMed、OVID、Embase等外文数据库,搜索双源CT诊断桥血管狭窄程度的诊断性试验。对纳入资料使用Meta-disc1.4软件进行分析计算,计算合并敏感度、特异度和诊断比值比。结果:最终入选5篇文献,其合并敏感度、特异度和诊断比值比分别为99%、99%、4984,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99.84%。结论:双源CT对于CABG后桥血管的评价具有很高的诊断效能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能谱CT在早期宫颈癌区域淋巴结定性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14例经手术证实的早期宫颈癌(临床分期为ⅠB和ⅡA期)患者的能谱CT资料,将能谱CT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结果:经能谱CT诊断,14例患者共检出区域淋巴结58个,诊断淋巴结转移9个;经手术切除区域淋巴结共62个,其中淋巴结转移11个。对比能谱CT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能谱CT诊断的灵敏度为72.7%,特异度为94.1%,准确率为90.3%。结论:能谱CT对早期宫颈癌区域淋巴结定性诊断具有明显临床应用价值,显著提高术前区域淋巴结评估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6.
能谱CT可产生不同X射线能量下的基材料图像,所产生的基材料图像可用于组织成分和造影剂分布的定性与定量评价,且对成像物质分离、鉴别的能力明显优于传统单能CT。能谱CT中双能谱技术是最常用的模式之一,在临床应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本文就双能谱CT图像域基材料分解的两物质分解、多物质分解方法进行总结,最后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在双源CT不同管电压下对肺结节的检测效能。方法:回顾性的搜集行双源CT的门诊患者200例,经排除最终筛选得到198例符合标准的图像,将图像进行后处理,得到100kVp,融合120kVp和140kVp下的胸部CT图像;根据结节大小、密度及位置分组,比较在不同管电压下人工智能检测肺结节的假阳性与假阴性个数。结果:AI在双源CT 100kVp下对于磨玻璃结节具有较好的分辨能力;在双源CT融合120kVp图像中,对肺结节的误诊率最高,但具有较低的漏诊率;然而,在双源CT 140kVp下对肺结节自动检出效能最差。结论:人工智能在融合120kVp下对肺结节的检测的假阴性率较低,可以降低医师诊断肺结节的漏诊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肠空气灌肠双源CT检查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15例临床怀疑小肠病变的患者,行双源CT检查前或后3天内行胶囊内镜检查。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最大者42岁,最小者23岁。症状主要为腹痛10例,脓血便4例,不明原因消瘦1例,病程最长4年,最短1月。结果:胶囊内镜未见异常8例,双源CT检查亦未见异常;双源CT诊断克罗恩病4例,与胶囊内镜及临床诊断一致;胶囊内镜可疑肿瘤3例,双源CT发现2例并作出良恶性诊断,其中1例为空肠间质瘤,1例为回肠腺癌,经手术病理证实;仅1例胶囊内镜可疑3cm大小肿瘤,双源CT未见异常,结合MRI检查及临床,证实为假阳性。结论:小肠空气灌肠双源CT检查,不仅可以显示小肠器质性病变范围、与邻近结构的关系,而且可以结合临床鉴别炎性病变与肿瘤性病变,并对肿瘤性病变做出良恶性鉴别;还可以为胶囊内镜所见病变定位及排除假阳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双源双能CT的虚拟单能图像与常规CT图像的图像质量.方法:采用西门子SOMATOM Force双源双能CT扫描图像质量控制体模Catphan 500的高对比度分辨率CTP528组件和低对比度分辨率CTP515组件,分别采用双球管扫描方案重建低、中、高3档虚拟单能能谱图像(A组:40keV,B组:70keV,C...  相似文献   

10.
去骨减影3D-CTA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源CT去骨减影3D-CTA对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头颈CT血管成像检查的影像资料,使用西门子双源CT机。获得原始图像传送到工作站进行VR、MPR、CPR、MIP图像后处理重建,并对照手术或DSA结果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本组60例,正常19例,异常41例,其中动脉瘤9例,动静脉畸形(AVM)3例,脑动脉狭窄和闭塞29例,与手术及DSA符合率100%。结论:双源CT去骨减影3D-CTA对多种脑血管病的诊断具有肯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位居首位的恶性肿瘤,胸部CT扫描能提高肺癌的检出率和正确诊断率。早期或没有症状的肺癌大多表现为孤立性肺结节,因此肺部结节的鉴别诊断非常重要。传统CT诊断基于肺结节影像外部及密度特征,对于部分结节,尤其是磨玻璃密度结节的鉴别较困难。CT纹理特征分析基于内部灰度特点变化等多种特征的量化,为孤立性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预后判断及基因突变预测提供有用参考,从而弥补了传统CT量化评估不足的缺点。本文总结CT纹理特征分析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工作流程及其在孤立性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数据挖掘中决策树模型在结直肠癌患者肝脏CT图像分类中的应用。方法:分别选取结直肠癌患者肝转移、单纯性肝囊肿以及正常肝脏的CT增强图像各20例。对该60例肝脏CT增强图像分别进行灰度直方图、灰度共生矩阵以及图像变换的纹理特征提取,然后采用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和决策树归纳分类器对图像进行分类。最终分类结果与临床事实分类对照,利用十折交叉验证法验证两种分类模型的有效性。结果:基于数据挖掘的决策树模型对结直肠癌患者肝脏CT图像进行分类准确性较高。决策树归纳的分类准确性远高于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准确性96.7%vs76.7%,Kappa值0.95vs0.65,P〈0.05)。结论:基于数据挖掘的决策树模型可以对结直肠癌患者肝脏CT图像进行分类,不仅能够判断肝脏有无相关病灶,而且仅依据图像的基本特性,可以自动识别肝脏乏血供转移瘤与单纯性肝囊肿,为未来计算机辅助诊疗疾病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及途径。  相似文献   

13.
肺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有较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评估肺癌的生物学行为对选择治疗方案、判断疗效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但病理组织标本的获取依赖有创操作且存在诸多问题。目前,应用较先进的功能CT成像技术在术前无创性地评估肺癌的生物学行为已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功能CT成像的一般原理及在评估肺癌生物学行为方面的应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前的研究已证实能谱CT成像技术可用于评价病灶性质的判断。对于肺结节,能谱CT成像技术有助于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对于肺癌患者,能谱CT成像技术也可以提供有关定性、分期及疗效监测的信息。本文对目前肺结节的能谱CT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包括肺结节的能谱CT成像扫描技术、肺结节的鉴别诊断、肺癌分期、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以及其在疗效监测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局灶性磨玻璃密度(f GGO)肺癌的CT表现,以提高诊断早期肺癌的准确率。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临床及CT资料完整的、表现为磨玻璃密度的肺癌病例34例,作回顾性分析,观察病灶大小、形态、边缘、密度及其他肺癌倾向征象,以及病灶在随访过程中的影像学变化。结果:34例患者中p GGO 7例,m GGO 27例,瘤肺界面清晰,病灶边缘可见分叶、毛刺,病灶内部可见空泡、支气管充气征,病灶周围可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等。f GGO在随访过程中,病灶增大,密度增高,p GGO病灶内部出现实性成分,m GGO病灶内实性成分增多,病灶边缘出现分叶、毛刺,周围出现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等恶性征象。结论:f GGO肺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随访对f GGO的良恶性鉴别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能CT对甲状腺结节诊断价值、病理组织学类型的相关性,旨在提高甲状腺癌临床诊断准确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我院头颈外科诊治的甲状腺结节患者224例,其中甲状腺癌组148例设为观察组,甲状腺良性结节76例设为对照组,分析术前CT表现并与术后病理学结果对照。结果:224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中,观察组甲状腺癌148例、对照组良性结节76例,102例结节形态不规则,104例结节出现“半岛状”瘤结节,106例结节出现“强化残圈”征,89例出现“沙粒样”钙化,84例恶性结节侵犯周围组织器官;动、静脉期甲状腺良性结节标准化碘浓度比率、能谱曲线斜率均高于甲状腺癌组,组间差异显著。结论:双能CT定量分析结合CT征象对甲状腺结节鉴别有一定特征性,不同病理类型与碘图、能谱曲线关系密切,可作出正确的术前诊断,并为临床诊治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胰腺癌是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生存率的变化并不大,手术切除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因素。对于胰腺癌可切除性的判定,CT仍然是首选检查方法。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发展,胰腺癌可切除性的检出率也较之前有明显升高。本文即对可切除胰腺癌的CT表现综述女盯下,希望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利用CT平扫与动脉期图像纹理分析在鉴别膀胱乳头状瘤和膀胱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自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经病理证实的64例膀胱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良性病变32例,恶性病变32例。所有患者均行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选择其平扫与动脉期图像来进行研究。使用MaZda纹理分析软件对扫描图像上的膀胱病变进行纹理特征的提取,再用费希尔参数(Fisher)法、最小分类误差与最小平均相关系数法(POE+ACC)及相关信息测度法(MI)分别筛选出鉴别膀胱良恶性病灶的10个最佳纹理参数,使用Mazda的B11工具的主成分分析法(PCA)、线性判别分析法(LDA)和非线性判别分析法(NDA)对选取的最佳纹理特征进行分析,计算出其鉴别膀胱良恶性肿瘤的最小误判率(R),对最小误判率所对应的最佳纹理参数进行ROC检验,筛选出最有辅助鉴别意义的可量化参数来对膀胱良恶性肿瘤进行鉴别诊断。结果:基于CT平扫时以MI+NDA组合的误判率最低(1.56%),所筛选的最佳纹理参数分别为WavEnHH_s-1(高高频小波系数转换s-1)、Horzl_Fraction (水平游程图像分数)、Horzl_ShrtREmp (水平短游程补偿)、Sigma (参数σ)、Variance (方差),对应的AUC值分别为0.932、0.897、0.902、0.935和0.849,P值均小于0.01,联合这五项指标综合分析的AUC值为0.985,特异度96.87%,敏感度96.87%。在动脉期以POE+ACC+NDA组合的误判率最低(1.56%),所筛选的最佳纹理参数分别为WavEnHH_s-1(高高频小波系数转换s-1)、WavEnHH_s-2(高高频小波系数转换s-2)、135dr_ShrtREmp (短游程补偿135方向)、GrVariance (绝对梯度方差),对应的AUC值分别为0.916、0.711、0.797和0.793,P值均小于0.01,联合这四项指标综合分析的AUC值为0.916,特异度84.37%,敏感度81.25%。联合平扫+动脉期所有最佳纹理参数综合分析的AUC值为0.997,特异度93.75%,敏感度100%。结论:利用CT平扫与动脉期图像纹理分析对膀胱乳头状瘤和膀胱癌的鉴别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联合血清CA125及HE4对卵巢上皮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以156例卵巢上皮肿瘤(良性72例,恶性84例)为研究对象,术前均行CT和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及HE4检测,将诊断结果与病理学对照,比较CT、CA125、HE4及联合应用对卵巢上皮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结果:恶性肿瘤组血清CA125及HE4阳性率均高于良性肿瘤组;CA125诊断恶性肿瘤的灵敏度高于HE4,特异度低于HE4;CA125联合HE4诊断恶性肿瘤的准确率高于CT;CT联合血清CA125及HE4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5.2%、88.9% 和92.3%,高于单独CT或肿瘤标志物诊断。结论:CT联合血清CA125及HE4对卵巢上皮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有利于早期诊断及准确分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恶性肾肿瘤的尿路造影,超声和CT表现,讨论了恶性肾肿瘤的一些诊断问题,作者认为单纯使用常规排泄性尿路造影对于显示肾脏恶性肿瘤明显低于超声和CT,综合应用影像学技术可显著提高恶性肾肿瘤的诊断率。CT对于诊断病变,确定病变性质,治疗及判断预后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