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活动构造区山地环境铁路选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活动构造发育的山地环境进行选线是铁路、公路等工程建设关注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文章结合我国西南地区新建昆河铁路玉蒙段的选线研究,论述近场区地质环境、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断裂与地震危险性、山地灾害等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区域性特征及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并从工程地质条件与技术、经济等方面论证比选最优线路走向方案。可供类似区域地质环境的山区铁路、公路选线借鉴。   相似文献   

2.
唐科行  万川  谭钢  陈子龙 《中国岩溶》2019,38(4):480-487
公路、铁路等线路穿越岩溶地区时,合适的选线方法可降低工程造价、减少工程病害及环境影响,从而科学解决穿越与避让问题。拟建广安至邻水公路为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初步设计阶段在工程可行性研究基础上采用低线A线和高线K线方案进行研究。华蓥山特长隧道穿越岩溶地区,为本项目的控制性工程。以华蓥山特长隧道为研究对象,在充分收集既有G42沪蓉高速华蓥山隧道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岩溶区岩溶发育规律、水文地质特点和岩溶地区公路选线的相关要点,采用多种辅助技术,总结出选线原则,最终推荐K线方案为总体最优方案。通过此工程实例,提出在复杂地质岩溶区公路选线的过程中要遵守“多比选,慎选择”的原则、践行地质环保选线原则和“以避为主,避重就轻,动态设计”的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3.
山阴平鲁段高速公路是国家重点公路威海乌海公路的一部分。依据路线走廊带1:1万地质综合调查结果,在阐述和分析了3条预选线路的工程地质环境、沿线工程地质灾害的基础上,对各线路的工程稳定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推荐A线为优先线路。  相似文献   

4.
卫星遥感技术应用在公路选线中,具有常规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国道314线焉耆盆地段高速公路前期选线研究中,以Landsat-5 TM457数字图象为主要信息源,通过数据处理和遥感判释并综合分析常规资料,对恶煮盆地段第四纪堆积平原土体工程地质区进一步划分亚区,探讨分析了不良地质现象分布规律、形态背景及发展演化趋势,在此基础上比较各设计线路之优缺点,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线路方案。  相似文献   

5.
在国家高速公路G56杭州至瑞丽公路宣威-曲靖段前期选线研究中,以日本ALOS卫星遥感图像为主要信息源,对其进行遥感数据处理。依据遥感解译结果,结合野外调查验证资料,对宣威-曲靖段进行了工程地质区划分与评价,确定地质灾害较易发区:滑坡区、地表岩溶塌陷区、隐伏岩溶区、煤矿采空塌陷区;依据公路工程评价因素,将工程区划分为4个工程地质区、9个工程地质亚区。通过对线路走廊带及主要工点工程地质条件的评价,对工程设计推荐线与三段局部比较线(C、D、E)方案进行优选,最终确定了在推存线方案中可考虑采用C、E局部方案的理想线路。  相似文献   

6.
焉耆盆地段高速遥感选线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星遥感技术应用在公路选线中,具有常规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国道314线焉耆盆地段高速公路前期选线研究中,以Landsat-5TM457数字图象为主要信息源,通过数据处理和遥感判择并综合分析常规资料,对焉耆盆地经四纪堆积平原土体工程地质区进一步划分亚区,探讨分析了不良地质现象分布规律,形成背景及发展演经趋势,在此基础上比较各设计线路之划分亚区,探讨分析了不良地质现象分布规律,形成背景及发展演化趋势,在此基础上比较各设计线路之优,并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建议线路方案。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山区道路泥石流防治的特点与需求,认为山区道路潜在泥石流的判识与预测、泥石流对线路展布的制约、泥石流对道路工程设计的影响等是山区道路建设的关键技术问题。在山区建设中应研究潜在泥石流的判识方法、发展山区道路选线理论、认识道路工程与环境相互作用机制、创建与环境协调的道路工程反馈设计理论、构建山区道路泥石流减灾技术体系、开发道路环境灾害信息系统等工作。系统分析了道路勘察选线、个体工程设计、施工、运营阶段应注意的泥石流防治问题,根据不同阶段的灾害危害方式与特征,提出道路建设不同阶段的泥石流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詹云军  李定平 《云南地质》2002,21(4):437-443
卫星遥感技术应用在公路选线中,具有常规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在湖南省常德-吉首高速公路初勘研究中,以正射航空相片,Landsat-TM数字图像为主要信息源,通过数据处理和地学遥感判释,并综合分析其它资料,对常吉公路沿线地区进行了地质构造。地层,地貌。地表水,第四系等遥感专题调查。探讨分析了不良地质现象分布规律。形成背景及发展演化趋势。在此基础上比较各设计线路之优缺点。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线路方案。方法对自然条件十分复杂的西部公路建设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多年冻土区输电线路冻融灾害防控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随着我国冻土区输电线路的不断建设,冻土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正确处理多年冻土与输电线路工程的关系,已成为输电线路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 文中主要就多年冻土区输电线路建设所遇到的冻融灾害以及相应对策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对于公路和铁路,输电线路基础均为埋入式基础,对冻土扰动强烈、传热作用突出. 输电线路属于点线工程,在线路选线和设计阶段,通过输电线路选线、塔基类型的合理确定,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或减少冻融灾害的产生. 在选择塔基类型时应重视冻拔作用对塔基稳定性的影响. 输电线路基础为明挖基础时,施工周期和时间的选择、施工过程的控制等对减少热扰动作用明显. 随着工程同步进行的冻土基础监测,对输电线路塔基稳定性分析、工程合理转序、运营维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输电线路建设中的冻土问题在不同建设阶段,防控重点均有所不同,只有全面把握,才能科学应对.  相似文献   

10.
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穿越横断山和念青唐古拉山等山脉,是我国乃至全球地形最为陡峻、构造最为活跃、气候变化最为极端的区域,给线路方案选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者在探讨了影响线路方案选择的各类因素前提下,根据沿线工程环境特征,采用系统论方法、运用减灾选线理念,形成了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选线成套技术,取得了以下结论:(1)...  相似文献   

11.
实践表明,在地形地质复杂地段,做好工程地质选线是保证工程勘察设计质量的关键。本文以××国道选线为例总结了有关的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12.
金沙江新桥滑坡群工程地质特征及治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对外交通专用二级公路所经新桥古崩塌体(岩堆)规模巨大,形成历史久远,当地人民称其为“垮山地势”。新桥滑坡群是在新桥古崩塌体基础上形成的。由3块小滑体(E、F、G)构成的一个大型的岩堆滑坡群。每个滑坡规模不等,发育阶段不同,成因各异。新建二级公路推荐方案路线垂直于E、F、G3个滑坡主轴线,从滑坡体中上部通过。文章通过分析滑坡所处的工程地质环境,详细描述了各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在定性及定量两个层次上综合评价了该滑坡群的稳定性,分析预测了工程对其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根据该滑坡群的工程地质特征,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直接威胁路线安全的E、F、G3块滑体的综合治理措施。从工程角度出发,总结了滑坡区的公路选线及治理原则。  相似文献   

13.
公路工程岩溶环境一、二级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建玲  雷明堂 《中国岩溶》2013,32(2):153-160
本文从岩溶地区公路工程建设的需要出发,开展公路工程岩溶环境区划工作,以便在岩溶地区的公路规划与设计过程中能够充分考虑岩溶地质环境、自然环境以及可能遭受的岩溶环境地质等问题的影响,弥补现行公路自然区划的不足,进而更好地为公路工程规划、选线、设计、施工和养护提供服务。一级区划以对公路工程所处岩溶环境具有控制作用的气候和大地构造因素为主要依据,将我国公路工程岩溶环境划分为华南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半湿润岩溶环境区、华北温带季风气候亚干旱岩溶环境区、东北中-寒温带季风气候亚干旱-亚湿润岩溶环境区、西北中温带大陆气候干旱岩溶环境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带山地气候干旱岩溶环境区5个区,二级区划在一级区划的基础上以地形地貌、可溶岩分布以及岩溶环境地质问题为依据划分为秦岭-大巴山中山山地区、广西盆地峰林平原区等26个区。   相似文献   

14.
西藏墨脱公路已历经50多年的调查研究,并在20世纪70年代一度实施,均无功而返。墨脱县至今仍然是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墨脱公路的艰巨性在于当地地貌环境特殊,气候条件恶劣,地质背景复杂,尤其是山地灾害广泛发育,且灾害种类齐全,大多具有相当规模。文章介绍山地灾害发育的环境,论述山地灾害的种类及特点,并根据地质条件提出公路选线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乌鲁木齐-尉犁高速公路是连接天山南北的重要通道,翻越天山公路沿线将产生大量的工程边坡,如何快速、准确地评价高寒地区现有边坡的稳定性,以及后续建设过程中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直接关系到线位选择、工程量及投资估算量。基于岩体基本质量,选取边坡岩体结构面与边坡临空面组合因素、水文条件作为主要影响因素对现有边坡岩体质量进行修正,构建了现状的边坡岩体质量评价体系(TBQ)。在此基础上,考虑了大温差及水文条件造成的冻融风化作用、地震影响以及开挖方式等因素,构建了边坡岩体稳定性的预测评价体系(TFBQ),对于完善高寒地区边坡质量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通过运用该体系对项目区边坡进行了稳定性评价及预测适用性分析,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杨锡鎏  周翠英 《岩土力学》2010,31(2):571-576
现代三维视景建模与仿真技术在高速公路工程选线、施工以及运营管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结构物的仿真建模以及能反映施工前后地表形态变化的三维地层模型研究是高速公路信息化中的重要问题。介绍了一种借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提取结构物三维模型表面几何信息的简便方法;结合OpenGL纹理贴图技术,实现了结构物的仿真建模;针对结构物施工后对地表形态改变较大的问题,提出利用结构物表面数据对三维地层模型地表网格进行修剪的方法--地表网格竖直投影修剪法。把上述方法应用到广东省某高速公路高边坡的三维视景仿真建模中,结果表明,边坡的仿真模型较逼真。三维地层模型修剪后的地表形态与真实情况接近,验证了方法的合理性、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西藏墨脱公路的灾害地质遥感识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藏墨脱县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墨脱地处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缝合带上 ,那里是地质灾害的博物馆。由于喜马拉雅山的阻隔以及交通、气候等条件的限制 ,无法采用常规手段进行公路的灾害地质勘察。为填补西藏墨脱地区地质资料的空白 ,作者采用了LandsatETM +、Ikonos- 2及航空遥感等多源遥感资料 ,并基于多层次地学遥感分析技术研究墨脱地区的地质灾害现象及其区域分布规律 ,准确地确定了路线通过的灾害地质体 ,为墨脱公路最佳路线方案的选择提供了技术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工程复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青藏铁路穿越550km多年冻土区,多年冻土地温、冻土类型以及沿线生态环境等存在较大的差异,使多年冻土区工程较为复杂。因此本文提出了冻土工程复杂性概念,建立冻土工程复杂性评价模型,并利用GIS平台对青藏铁路沿线唐古拉山越岭地段工程复杂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铁路穿越的唐古拉山越岭地段工程复杂性相对较小,而青藏公路的工程复杂性相对较大。这表明了青藏公路沿线冻土工程比青藏铁路沿线更为复杂,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青藏公路路基稳定性变化比青藏铁路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